隨經臣部將原任閩浙總督李侍堯任內,有無加級、降革事故行查吏部去后。今準吏部覆稱:原任閩浙總督李侍堯,于乾隆五十二年十一月欽奉諭旨,加太子太保銜。又柴大紀平日貪縱營私,廢弛行伍,并不據實陳奏,有心徇隱,降三級調用,于乾隆五十三年二月二十八日奉旨:著降三級,從寬留任,欽此。又查本年七月欽奉諭旨:李侍堯著加恩仍賞給原襲伯爵,欽此。欽遵各在案。
該臣等議得:定例內開,伯爵病故,給與全葬銀五百五十兩,一次致祭銀三十兩,遣禮部堂官讀文致祭;有降級加銜者,按照加降品級題給祭葬。應否與謚,請旨定奪。凡伯爵與謚者,工部給牌價銀四百兩,令本家自行建立。祭文、碑文,該衙門撰擬等語。又查向例,一品官兼伯爵病故者,應得祭葬碑價銀兩,俱照伯爵議給。又大臣病故任內,有降級等案后經奉旨晉加爵秩者,照后奉恩旨給與恤典等因各在案。今原任閩浙總督李侍堯,于本年二月有降三級留任一案,隨于七月欽奉恩旨,復還伯爵。查系降級在前,復爵在后,應照例給與伯爵全葬銀五百五十兩,一次致祭銀三十兩,遣官讀文致祭。祭文該衙門撰擬。應否與謚,伏候欽定,恭俟命下臣部,行文各該衙門遵照辦理。臣等未敢擅便,謹題請旨。
乾隆五十三年十二月十二日,經筵講官東閣大學士管理禮部事務臣王杰、經筵講官議政大臣禮部尚書兼管樂部太常寺鴻臚寺事務兼總管內務府大臣鑲黃旗漢軍都統革職留任四次從寬留任又降一級留任臣德保、經筵講官尚書仍兼文淵閣直閣事降一級留任革職留任又革職從寬留任臣紀昀、經筵講官左侍郎鑲黃旗滿洲副都統公中佐領革職留任五次免其革任又降一級留任臣達椿、經筵講官左侍郎臣劉躍云、經筵講官右侍郎兼管樂部太常寺事務鑲藍旗滿洲副都統公中佐領革職留任五次免其革任又降一級留任臣德明、右侍郎管理樂部事務臣鄒奕孝、祠祭清吏司郎中臣尚安、郎中臣圖拉、郎中臣毛鳳儀、員外郎臣興麟、員外郎臣新柱、員外郎臣史積容、主事臣傅明阿、主事臣李奕疇、額外主事臣福明、額外主事臣羅正墀、額外主事臣王善塏、額外主事臣漆鑾、額外主事臣顏檢。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四本三三四~三三五頁。
九四、兵部「為內閣抄出福建巡撫徐嗣曾等奏」移會
兵部為移會事:武庫司案呈,內閣抄出福建巡撫徐等奏前事一折,相應抄單移會稽察房查照銷案可也。須至移會者。計粘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五十三年十二月十六日。
福建巡撫臣徐嗣曾、臺灣鎮總兵臣奎林跪奏為查明叛產入官、酌定章程、仰祈圣訓事:竊照臺灣逆匪等所置田園,節經臣徐嗣曾委員分赴南北各路,會同地方官逐一查勘去后。據各該員陸續稟報,已查出者共田一千八百七十余甲,共園一千三百十余甲,每甲作十一畝科算,通計田園共三萬三千八百余畝。此外尚有未盡之數,統飭查勘完竣后,一并造冊咨部外,臣徐嗣曾現在遵旨內渡,應將征租定額及撥給戍兵一切章程,預為籌定,交與臣奎林及臬司萬鍾杰接辦。伏思此等入官叛產,當查抄標記之時,務在詳細訪察,以防隱匿而免混淆。當募佃征收之后,務期民力便于輸將,而公項須歸實用。臣等就臺灣實在情形,遍加咨訪,悉心商榷,謹將酌定各條,臚列奏聞,伏祈圣鑒:
一、匪犯名下查出田園,應核實征租,以杜隱射也。查臺地抄封田產,舊案每甲報征租數止于六石、八石不等。惟此案賊產,與尋常犯產迥不相同。緣臺灣業戶開墾田園,召佃承種,即將所費工本收回,名犁頭錢,每甲得銀一、二百兩,每歲止抽分租榖六石至八石不等。又有佃戶同行開墾者,因村黎未諳科則,倩城市殷實之家充當業戶,代為經理納課,亦祗代耕,牛犁籽種悉系工人自備,佃戶與分租息,每年每甲可得數十石,名為「田底租」。此業戶得租數少、佃戶得租數多,其田雖系業戶出名,而實歸佃戶承管也。從前抄封案內,如翁云寬、楊光勛等,俱系業戶犯事,與佃戶本無干涉,是以每年征業戶租,并未籍沒佃產。今查此案,逆匪糾聚,佃戶從賊者多,業戶從賊者少。業戶作賊,如陳泮、蔡細之類,其佃戶未有不從賊,固應一例查抄。至于佃戶從賊,其業戶雖未從賊,而不能約束舉報,已難辭咎。但業戶前已得受犁頭錢,即與賣業無異。今田產既已入官,更未便于官租之數轉行抽給業戶。此案除雇工人作賊,其產本非所管,應免查抄外,如業戶、佃戶從賊,則其產概當入官。若僅照舊案辦理,但有業租而無佃租,但論其田面而不及田底,適為蠹胥中飽舞弊。臣已徹底查明,是以此案議租加逾數倍,庶公項不致隱漏,而匪案亦足昭懲儆。
一、查核田園歲收租額,應分別各路情形,以定等次也。查彰化、淡水田皆通溪,一年兩熟,約計每田一甲,可產榖四、五十石至七、八十石不等。豐收之年,上田有收至百余石者。旱園較水田次之。嘉義、鳳山田園,距溪較遠,間有單收者,較彰、淡次之。臺邑沙地居多,多系單季,收成較嘉、鳳又次之。此各路田園歲收之不同也。所有入官叛產,招募殷戶佃種完官租,應確勘田園之肥瘠,分別上、中、下三等,以定歲收租額。除酌給佃戶租榖,撥給種具籽種、及每年修培田甽工本費外,淡水、彰化兩處,每甲上等田可收官租榖三十二石。中等園田可收榖二十囗石,下等田可收榖二十石,上等園如中等田,中等園如下等田,下等園可收榖十八石。其零星荒埔,最為瘠薄者,較下等園再行折半征收。嘉、鳳兩縣較彰、淡約可收官租榖十分之九。臺灣一縣較彰、淡約可收租十分之七。以上田園歲收情形,經清查叛產之委員錢受椿、郭廷筠等分赴各路細加勘驗,得其大略。并據臺灣府楊廷理酌定官租額數,由臬司萬鍾杰具詳前來。臣等細加體察,別肥磽之等,酌豐歉之中,以為定額,使佃民工本之外,歲有嬴余。現在探訪輿情,已多踴躍應募,期于承種官田,可垂永久。
一、田園既有等差,不得據照賦則,率以下等園地納租也。臺地報墾升科,于乾隆九年欽奉上諭,照同安則例,分上、中、下則。檢查數十年來,民間報升,率系下則,并無以上、中升科者。竊思臺灣生齒日繁,土田日辟,仰蒙圣主優恤海外群黎,迭奉恩旨,蠲租薄賦。此時固不值因叛產一事,將全郡民田賦則,紛紛查勘改增。但現在田園既經查明,內有上、中等則,未便任其以舊定賦額本系下則為詞,致使入官叛產,與民間賦額同科,且使膏腴之產,自瘠薄竟無甄別,則實在瘠薄者,轉見偏枯,不足以昭平允。現飭該道府等詳加確核,務使等則分明,據實甄別。倘地方官不行查實,或致吏胥高下其手,立即嚴揭請參,從重究辦。
一、歲入官租,除扣出應完正賦、仍征本色外,其余租應令征收折色,以杜弊而便民也。地方征納租糧,辦理不善,弊竇叢生,最為閭閻之害。臺灣吏治廢弛,雖大加懲創之后,現在各廳縣尚知儆惕;但恐日久玩生,難保無掯勒浮收情弊。此案完納官租,如數較多,此時立法之初,必須通盤籌酌,永絕弊端。臣等詳查此等叛產多近山,距縣城數十百里不等,每戶完納租榖數十石至數百石不等,若令各完本色,肩挑車運,費用倍增。但民租就田分收,俱系鄉斗毛榖,較之官斗交倉,必須干圓潔凈者不同。又園地之中,率皆種植地瓜、甘蔗、雜糧等項,民租向系折交業戶。今若概行買榖完納,佃力惟恐難支。查此項租息加貼戍兵,本須支給銀兩。若令糶榖易銀,轉輾出入,徒滋侵扣虧那之弊。此官租征粟,不若折色征銀之為便。查臺灣舊例,充公田園及息獲租變價報銷案內,每榖一石,變銀六錢及六錢二分五分不等,照依時價未便,歲有參差,所有此案折色,應照閩省部定榖價,每石折銀七錢,以歸畫一。
一、官租折色銀兩,應酌充貼補戍兵之用也。臺灣換防兵丁,前奉恩旨;令將入官叛產,酌量撥給幫貼。茲又經軍機大臣奏準照新疆換防之例,議給行糧、坐糧,仰見圣主軫念戎行,有加無已至意。竊思戍兵眷屬在內地支領,事悉貼補養贍,已沐格外恩施,惟臺地食物昂貴,恐該兵等本身用度尚有不敷,易滋貿易營私等弊,前所議增加銀兩,應就臺地支給本身,以資貼補。查上年滿漢官兵鹽菜口糧,俱于常例外加給四錢之數,按名加給。該兵等得項更實寬余,感激天恩,自必倍加奮勉。通計臺屬兵丁,每歲共需加給銀六萬三千三百余兩。現據查出各路叛產已有三萬三千八百余畝,除扣征正供外,余租折色,約可收銀三萬二、三千兩。此外有續行查出者,應再加入并算。又從前械斗案內之翁云寬,今匪案內之楊光勛等抄產,前本議給熟番作為屯田,現在查該番等有埔地五千余甲,田面、田底俱歸承種,每一名受田一甲,可得榖三、四十石,已屬寬余,足敷分撥。茲臣等查出此項歲收租息,每年約可得榖三萬石,可變價銀二萬三、四千兩,應請一體歸入兵糧項內。如尚有不敷,再于臺灣府鹽埕項下查出溢額盤余充補。計戍兵加貼所需,有嬴無拙,可毋庸另籌經費,于便民充公,兩有裨益。
以上各條,臣等體察輿情,公同商酌,因不敢顢頇以滋弊,亦不敢苛刻以累民。仍當隨時嚴飭該地方官等實力妥辦,毋許胥役等稍有侵漁掯勒,庶使佃民利便,永遠可行。其未經查出田園,飭臬司萬鍾杰督催該委員趕緊查勘,與現在查明各產,再行詳核匯報。至匪犯等資財器物等項,均遭毀失,房屋亦大半毀去,草寮瓦屋所剩無幾。現飭將所住地基及果木花息,一并估變,另行造冊咨部。所有臣等籌辦緣由,謹合詞恭折具奏,是否有當,伏乞皇上睿鑒,訓示施行。謹奏。
乾隆五十三年十二月初八日奉朱批:軍機大臣會同該部議奏,欽此(于十二月初十日抄出到部)。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四本三三五~三三七頁。
九五、浙江巡撫覺羅瑯玕奏折
浙江巡撫臣覺羅瑯玕跪奏為查明柴大紀之子、分別發遣解部緣由、恭折奏明事:竊臣接準部咨:欽奉上諭:柴大紀妄奏冒功,朦混回護,幾令無辜良民數十人陷于重辟,情節尤為可惡。柴大紀已于前案正法。核其所犯貪詐之罪,必得將伊子一并懲治,方蔽厥辜。從前甘省冒賑案內,因王旦望贓私狼籍,拖累多人,釀成巨案,罪浮于法,是以查明伊等之子發往伊犁。今柴大紀貽誤軍機,失陷地方,又復挾詐欺罔,拖陷無辜,尤非王旦望之案貪婪玩法者可比。著將柴大紀之子查明發往伊犁,給與兵丁為奴,以示懲儆。欽此。欽遵,當查柴大紀之子于本年二月查抄江山原籍家產時,查明止有伊長子武舉柴際盛在籍。因其預為埋藏金銀,經臣奏明革去武舉,發往伊犁充當苦差,聲明暫行監禁,俟臺灣查辦后,如無應訊之處,再行發遣在案。嗣柴大紀已解京審明辦理,惟時柴際盛正在患病,當飭醫加緊調治已痊,正在飭司,將柴際盛發遣間,茲奉諭旨,臣隨一面飛飭衢州府知府明保,速即查明柴大紀眷屬,如已回籍,即將伊子等迅速解省發遣。一面監提柴際盛訊明,伊父柴大紀共有子四人,伊系居長,次子柴際甲現年二十七歲,三子柴際福現年五歲,四子四觀現年三歲,俱與眷口同在臺灣等語。并據該府明保查明柴大紀眷屬尚未回籍。傳提柴大紀之弟柴大綸等訊供稟復前來,與柴際盛所供相符。臣查柴大紀之子,現經查明共有四名,在浙之長子柴際盛,應即由浙省發遣為奴,在閩之柴際甲等三人,內除柴際甲一名應即由閩省發遣外,其年僅五歲之三子柴際福、年僅三歲之四子四觀,似應查照王旦望之案,先行解部監禁,俟年至十二歲時再行陸續發遣。除咨明閩省查照外,所有查明柴大紀之子分別發遣解部監禁緣由,謹恭折具奏,伏乞皇上訓示。謹奏。
乾隆五十三年十二月十五日奉朱批:知道了,欽此(于十七日抄出到部)。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四本三三七~三三八頁。
九六、給閩浙總督福康安敕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