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查臺灣田畝膏腴,產米最多,不特漳、泉一帶藉資接濟,即沿海各府地方食米亦多仰給臺灣。上年賊匪滋擾,漳、泉米價頓昂,以致上廑圣懷,特旨詢問臺灣米石有無販運。仰見我皇上惠養黎元,為閭閻籌劃生計,無微不至,自未便以官吏因緣為奸,遽將商販概請停止。查臺灣回至內地船只,每船止準載米二百石,從前定例,原屬因時制宜。但情形今昔不同,內地各郡生齒日繁,需米較多。其自廈門、虹江等處來至臺灣船只,無貨不可販運,而回航裝載,止有糖、米二種,舍此更無他物堪以帶售。商民趨利如鶩,勢難禁遏。與其潛滋弊竇,不若明定章程,俾商販流通。以臺灣有余之米石,補內地民食之不足。嗣后橫洋船一只應請準其載米四百石,安邊船一只準載米三百石,于印照上注明實數,內地收口照數查驗。如再有例外多帶,立予重究,米石入官,將臺灣管口弁查參議處。其駕往浙粵等省船只,仍照舊例,止準其備帶食米六十石,毋許稍有浮溢。各處封禁隘口,亦不準載米出洋,以重海防。至海口巡查飯食及設立小船,引帶商艘出入,一切費用,均不可少。三十一年所定文員衙門每船準收番銀三圓,武職衙門準收制錢百文至二十文不等,近來食物昂貴,實不敷用,應請文員衙門每船準收番銀五圓,武職衙門準收番銀三圓,以資貼補。其掛驗米石等項陋例,一概嚴行禁革,并將所定章程勒石海口。倘敢仍前需索,額外私增,一經船戶控告,或巡查臺灣之將軍、督撫、提督查出,即行據實嚴參,加等治罪。所有臣等審辦緣由,理合恭折具奏,伏乞皇上睿鑒。謹奏。
乾隆五十三年五月二十九日奉旨:軍機大臣會同大學士、九卿、三法司核擬具奏。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四本三一四~三一八頁。
七六、禮部「為內閣抄出協辦大學士陜甘總督公福康安奏」移會
禮部為知照事:主客司案呈,內閣抄出協辦大學士陜甘總督公福奏前事一案,相應抄錄原奏移會稽察房可也。須至移會者。計原奏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五十三年六月十九日。
乾隆五十三年六月十二日,內閣抄出臣福康安跪奏為奏聞事:竊查臺灣南北各路民人,仰沐恩施,普加賑恤,復于出力剿御之村莊番社,特賞匾額,以昭獎勵,民番等感激歡呼,歸莊益眾;從前荒廢田園,多已修治播種。春末夏初,臺灣、嘉義兩縣農民,頗殷望澤,至四月中旬以后,甘霖大霈,加以陰晴相間,雨澤調勻,早稻現已收獲登場。淡水、彰化近北地方,氣候略遲,收成囗期豐稔,番薯雜糧亦皆倍加暢茂。各處設廠平糶,米價漸就平減,民情正為歡慶。其閩、粵各莊及泉民、漳民等素分氣類,難保無懷挾私嫌情事,屢經出示曉諭,并嚴令搶奪械斗之例,明白宣示。數月以來,尚能畏法,彼此相安。但恐日久玩生,復萌故習,徐嗣曾現因城工報銷等事駐札臺灣,惟有督率地方官化導愚蒙,遇事懲創,以期民風丕變,不致別生事端。至內山生番等雖野性難馴,而懾以兵威,結以恩信,未嘗不深知畏威。向來地方官視為異類,阻其向化之心,奸民等又復越界滋擾,致啟釁端。前臣追剿逆匪時,親至內山,宣揚威德,設法招致,該生番等皆知效順,協同堵截,實為出力可嘉。茲復欽奉恩旨,令查明出力生番,優加賞給,派員前赴隘口,傳旨加恩,無不歡欣踴躍,出于至誠。
伏思此等生番,既知慕義,自應廣示招徠,民番等得以共慶升平,相安無事。臣曾遣熟悉番情之貢生張維光,至番社曉諭,酌令生番頭目數人,照四川屯練土司之例,進京瞻仰天顏,使化外番黎,優沾圣澤,而海疆荒僻之地,咸得被服聲教,永慶囗寧。前據張維光稟報:生番等極為欣悅,情愿前往。如蒙俞允,請俟天氣涼爽,交與徐嗣曾妥協辦理,派員帶領,于年前至京(朱批:好,知道了)。是否可行,伏候訓示。至現在全郡寧謐,人心大定,拏獲緣坐犯屬一百八十余名口,其零星逸匪及未獲犯屬亦已無多,遵旨令徐嗣曾、普吉保督率員弁、兵役、義民等嚴密偵拿,可期凈盡。臣現在已無應辦事件,即于拜折后登舟候風。時屆五月中旬,南風盛發,自鹿耳門放洋,雖風較大,尚屬穩妥,是以即由鹿耳門內渡,合并陳明。伏乞皇上睿鑒。謹奏。
乾隆五十三年六月初六日奉朱批:覽,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三本三一九頁。
七七、刑都「為內閣抄出管理步軍統領定郡王綿恩奏」移會
刑部為移會事:安徽司案呈,內閣抄出管理步軍統領定郡王綿恩奏前事一案,相應抄錄原奏移會貴處查照注銷可也。須至移會者。計抄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五十三年六月二十三日。
臣綿恩謹奏為奏聞事:竊查前經巡城御史成德等具奏,盤獲臺灣幼童李止夫一名,奏交刑部審訊。茲于本月十三日接奉諭旨:李止夫本系幼童,何能遠隔重洋,逃至京城?或竟系此次出征官弁帶回幼孩,亦未可定。欽此。仰見圣明洞鑒,備極精詳。臣一面派令員役查詢,隨先將臣所管之前鋒、火器二營內出兵侍衛章京等傳來,面加根究。適有前鋒營鑲黃旗滿洲吉林人委前鋒侍衛巴圖魯西津泰稟稱:職前隨舒亮往剿捕臺匪,于回京時因所帶家人一名患病,無人服役,至福建省城,憑中保人說合,用銀十三兩買得福建福州府閩縣井樓門外地方民人謝興之侄謝福一名,年十二歲,并無父母兄弟,隨帶來京服役。職于五月二十五日前往熱河時,留伊在家,不意伊于五月二十八日逃走。職回京始知,旋即各處訪尋,俱不知其下落,實不知報逃家人之例,未經呈報。今蒙查訊,據實稟明等語。臣隨差人帶同西津泰前往刑部認識李止夫,即系伊所買之謝福,而謝福亦即供吐實情。至該犯前在該城所供各情節仍聽留京王大臣研訊外,查西津泰前隨舒亮剿捕臺匪,雖于大兵告竣后,因無人服役,在福建省城價買平民幼童攜帶來京,但謝福逃后,自應報官。雖據西津泰稱實不知報逃之例,究屬非是。亦應聽其審明后照例查辦。合將臣訊質緣由恭折奏聞,謹奏。
乾隆五十三年六月十七日奉旨:知道了,欽此(于十九日抄出)。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三本三二○頁。
七八、兵部「為內閣抄出將軍公福康安等奏」移會
兵部為移會事:武庫司案呈,六月十九日內閣抄出將軍公福等奏前事一折,相應抄單移會稽察房查照銷案可也。須至移會者。計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五十三年六月二十三日。
福康安、李侍堯跪奏為臺灣添設戍兵、酌擬內地各營抽撥、仰祈圣鑒事:竊臣福康安于籌辦善后事宜案內,因臺灣地方遼闊,增設巡防,分布營汛,議請添兵一千二百名,已于派往征兵及臣李侍堯所募新兵內挑補,并奏明在于內地各營酌量調派。首抵泉州,與臣李侍堯面加商酌。查閩省額兵通共六萬三千一百一十九名,扣去臺灣戍兵一萬二千一百余名,內地尚存五萬九十余名。今臣等通盤籌劃,如督標四營共兵四千五百七十三名,應撥出二百名;陸路提標五營共兵四千三百三十五名,應撥出二百五十名;水師提標五營共四千八百五十五名,應撥出二百五十名;此外各鎮,如漳屬地方民風剽悍、彈壓宜嚴、未便抽撥外,其福寧、海壇、金門、建寧、汀州五鎮標兵數俱有二千五、六百名,應每鎮撥出一百名,共五百名,合之督,提標所撥已敷一千二百名之數。內地兵額本屬寬余,即抽此戍兵,亦不致稍形短絀,毋庸另議增募。其調派細數,容臣李侍堯造清冊送部查核。將來班期更換,均照舊定章程辦理,今將各營抽派兵數,謹合詞恭折具奏,伏乞皇上睿鑒。謹奏。乾隆五十三年六月十三日奉朱批:該部知道,欽此。
福康安跪奏:再臣接準兵部咨稱:四川懋功協副將張芝元升任員缺,經李世杰奏請,將維州協副將那蘇圖調補,但系軍營所出之缺,未便遽行定議,應俟將軍奏咨到日再行辦理等因。查那蘇圖系臣前在四川總督任內奏請揀撥人員,奉旨發往四川試用,歷經委署副將,辦理臺務均屬妥協,且該員現任維州協副將,于夷情自所熟悉。此次帶兵至臺灣打仗,亦屬出力。所有懋功協副將一缺,應請如李世杰所奏,準令那蘇圖調補。除咨覆兵部外,理合附片奏聞。謹奏。
乾隆五十三年六月十三日奉朱批:該部知道,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三本三二○~三二一頁。
七九、兵部「為內閣抄出和碩怡親王等奏」移會(審奏拏獲幼童李止夫)
兵部為移會事:職方司案呈,本年六月十九日內閣抄出和碩怡親王等審奏拏獲逃奴李止夫一折,除行文外,相應抄單移會稽察房銷案可也。須至移會者。計粘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五十三年六月二十五日。
臣永瑯、永瑢、阿桂、嵇璜謹奏為遵旨審明具奏事:本月十三日,欽奉上諭:步軍統領衙門及巡城御史等奏:據吏目符國琛稟報:盤獲臺灣逃出之幼童李止夫一名,請敕交刑部研審一折,所錄供詞,尚未可信。李止夫年止十一歲,伊弟李止南自必較伊年齒更小。臺灣距京道路遙遠,約萬有余里,且遠隔重洋。李止夫弟兄俱系幼孩,伊母陳氏又屬女流,豈相挈而逃,遠至京師,途次竟無人盤詰之理?從前辦理蘭州逆回,在事官員,俱有帶回幼孩役使之事。李止夫弟兄,或竟系此次出征官弁帶回幼孩,于途次遺失,亦未可定。但該犯不過十有余歲,又能將伊父會射箭放炮,人稱為二將軍情節,鑿鑿供出;且又能寫字,非信口混供者可比。其情節又屬可疑。著傳諭留京辦事王大臣,將李止夫再行詳細研詰,不必加以刑嚇,好言開導,令其盡情供吐。如系官弁等帶回之人,即查明系屬何員,并上緊飭該坊及步軍統領訪獲伊母及伊弟,另行奏明辦理。如伊父果系從賊之人,則該犯例應緣坐。除供出之陳高、張龍虎二犯,應即速行知李侍堯、徐嗣曾查明實在下落,另行辦理外,即將該犯之幼弟李止南上緊拏獲,一并歸入逆犯緣坐年未及歲各犯內,一體閹割辦理。將此傳諭知之。綿恩等折俱著發交閱看。欽此。并據該城將李止夫押送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