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三本二七七~二七八頁。
四八、戶部「為內閣抄出護理福建巡撫伍拉納奏」移會(三月二十六日)
戶部為移會事:福建司案呈,內閣抄出護理福建巡撫伍奏前事一折,相應抄單移會可也。須至移會者。計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五十三年三月日。
護理福建巡撫印務臣伍拉納跪奏為特參被失餉鞘、串同諱匿賠解之縣令解員、以肅功令事:竊查上年冬間,有湖北省解閩軍餉銀兩,先經接準知會,當即飛飭經過地方文武員弁,選撥兵役,沿途督押護送,不得稍有疏虞。茲于本年二月初五日,臣接準江西撫臣何裕城來咨內開:據東鄉縣知縣范宗裕稟報,查獲竊犯徐長俚一名,訊明該犯于上年十一月內,在福建浦城縣充夫;是月二十五日,有湖北鞘銀過境,該犯林新祖各受雇背送一鞘同行,當夜在水柏街住宿,次日起身行走十余里,因天寒路滑落后,林新祖前行。該犯因見鞘篐脫釘,起意行竊,隨將鞘背至山內茅草深處,用肩木棍撬開鞘殼,取出元寶二十錠,因銀多沉重,以十錠挖坑埋藏,以十錠用棉襪裝盛,背至五虎地方買篾簍扁挑回家,私借鐵鑿將一錠鏟去字跡,一錠鑿開兩塊赴店換錢,被差拏獲解究,咨會轉飭,查起埋藏贓銀,并勒緝林新祖務獲究辦等情前來。
臣接閱之下,不勝駭愕。查浦城縣遺失鞘銀,并無報案,而湖北省解員熊泗等尚未給照回楚。當即提訊,據該員等指稱,浦城縣所失之鞘,系黃陂縣縣丞熊泗管解。隨據熊泗供稱:押鞘至浦城縣離石陂二十里外地方,查點遺失一鞘,當差兵役尋至土亭側茅草內檢獲鞘殼,失去銀兩,彼此畏懼處分,商同浦城縣傾化元寶,墊裝原鞘補解等語。伏思管解接護餉鞘,最關緊要,乃該縣與長解官并不督飭兵役小心押護,以致乘間竊逃。既已疏失于前,復敢串同諱飾于后,似此玩誤詐匿之員,斷難稍為姑容。除提接護兵役訊究確情,并嚴緝林新祖務獲,究明有無另伙及分贓之人一并從重究辦。理合恭折參奏,請旨將浦城縣知縣李景觀、湖北解員黃陂縣縣丞熊泗一并革職,以便提同案內人證審究,一面委員摘取浦城縣印信署理,查明該令經手倉庫錢糧有無未清另報外,所有不行查察之各上司職名,另行開報,聽候部議。臣謹會同督臣李侍堯恭折參奏,伏乞皇上睿鑒,謹奏。乾隆五十三年三月十四日奉朱批:即有旨諭,欽此。
乾隆五十三年三月十四日奉旨:這所參浦城縣知縣李景觀、湖北解員黃陂縣縣丞熊泗,著一并革職,交該督等提同案內人證審擬具奏。該部知道。折并發。欽此(于本月十七日抄出到部)。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三本二七八~二七九頁。
四九、內閣抄出福建巡撫徐嗣曾奏折
乾隆五十三年三月二十四日,內閣抄出福建巡撫臣徐跪奏為遵旨據實覆奏事:竊臣于本年二月三十日接奉諭旨:將柴大紀各款跡詳悉查明確實,并此外有無別項劣跡,一并據實參奏。該撫已往之咎,朕已不復深究,若再有徇隱之處,則其自取重戾,恐不能再邀曲貸也。且爾今往臺灣,更親切可查,更何取巧顢頇之有?慎之等因欽此。并于另折欽奉朱批:柴大紀之事,汝不足怪。但今再不據實奏聞,汝思之!欽此。伏思柴大紀貪縱營私,廢弛營伍,臣身在閩省,不能早為查出具奏,惶悚愢懼無地自容。今奉特旨垂問,斷不敢取巧顢頇,自干重戾。
查柴大紀前任臺灣總兵時,臣在藩司任內,聞其操守平常,營伍不能整頓,但無確實款跡。五十一年四月內,柴大紀調任汀州鎮內渡,旋奉旨仍回臺灣本任,到省面晤,臣曾以海外重地,營務要緊,務須正己率屬等言規勸。柴大紀極口應諾,并云臺灣連有巨案責任非輕,此去當倍加整飭,內地盡可訪察等語。回任未及半載,即值逆匪滋事。臣在省時,聞其帶兵赴剿,原系永福、楊廷理催其出城。后來三坎店打仗,及在嘉義縣守城,凡由臺灣內渡之人,頗有稱其出力,臣方信以為真。及臣抵鹿仔港后,訪知臺地班兵全無約束,不事操演,日逐賭傅游蕩,用以剿御賊匪,率多畏葸不前,府城內及各處兵房并不隨時修葺,坍廢無存。是柴大紀之廢弛營伍,莫此為甚。并聞營弁缺出,柴大紀并未秉公考驗,竟有恣意受賄,始行拔補情事。其貪鄙營私,已屬昭著。且于林爽文起事之初,適在彰化巡閱,并不前往查拿,轉回至府城逗遛,亦系實有其事。柴大紀種種款跡,殊出意計之外。臣現在府城,見聞更為切近。惟有再加嚴密確查,務期水落石出,告知福康安嚴審辦理。但臣于年前業有風聞,不即查實陳奏,雖蒙皇上逾格神慈,已往不加深究,而以臣自揣,實屬胡涂,咎無可逭,惟有瀝懇天恩,將臣從重治罪,以示懲戒。理合遵旨據實具奏,伏乞皇上睿鑒。謹奏。
乾隆五十三年三月二十二日奉(下缺)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三本二七九~二八○頁。
五○、廣西巡撫孫永清題本
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廣西等處地方提督軍務臣孫永清謹題為遵旨酌撥事:據署廣西布政使英善、鹽法道黃符彩會詳稱,乾隆五十三年正月初八日奉本部院案驗,乾隆五十三年正月初七日準戶部咨,福建司案呈,本部欽遵諭旨,擬于福建鄰省,酌撥銀二百萬兩解赴閩省,以備辦理善后事宜應用一折,于乾隆五十二年十二月十八日奏,本日奉旨,知道了,欽此。相應抄錄原奏,行文廣西巡撫欽遵辦理,仍將撥解銀兩日期報部查核可也。計單一紙。戶部謹奏為遵旨酌撥銀兩事,本年十二月十七日內閣奉上諭,現在臺灣剿捕逆匪,大功即日告竣,一切善后事宜,需用較多,自當寬為儲備,以資接濟,著戶部于附近鄰省內再酌撥銀二百萬兩,令該督撫派員迅速解赴閩省交該督等存貯備用,欽此。伏查孫士毅所奏廣東洋、鹽二商請捐餉銀五十萬兩以充軍需之用,已蒙恩允準。臣等公同酌議,除將該商等所捐餉銀五十萬兩抵撥外,其余應撥銀一百五十萬兩,擬于浙江地丁、漕項、鹽課三項銀內酌撥銀六十二萬兩,湖北地丁銀內撥銀十五萬兩,湖南地丁銀內撥銀五萬兩,江西漕項銀內撥銀十萬兩,廣東地丁、鹽課二項銀內酌撥銀二十萬兩,廣西地丁銀內撥銀十萬兩,鹽課銀內撥銀十萬兩,江西贛關本年現年征稅銀先行撥銀四萬兩,江南龍江、西新二關稅銀內前經撥解江寧備賑銀十五萬兩。
現據該撫咨稱藩庫存銀十四萬余兩,請于此項銀內撥銀十四萬兩,連商捐銀兩共符二百萬兩之數,恭候命下臣部,行令各該督撫派委妥員迅速解赴閩省應用,為此謹奏請旨。于十二月十八日奏,本日奉旨,知道了,欽此等因,咨院行司。奉此,該署廣西布政使英善會同鹽法道黃符彩查得:奉撥廣西省地丁銀十萬兩、鹽課銀十萬兩,解赴閩省備用,分為四運起解。第一運解地丁銀七萬兩,裝鞘七十個,編列地字一號起至七十號止,委象州知州永恰布押解。第二運解鹽課銀七萬兩,裝鞘七十個,編列鹽字一號起至七十號止,委平樂縣知縣顧沂押解。第三運解地丁銀三萬兩,裝鞘三十個,編列地字七十一號起至一百號止,委桂平縣大黃江口巡檢宋毓錚押解。第四運解鹽課銀三萬兩,裝鞘三十個,編列鹽字七十一號起至一百號止,委平南縣大烏墟巡檢賞汝元押解。經前署司會同前護道將委員姓名詳奉批允。續奉督部堂準閩浙督部堂咨同前由,札飭速于藩、道兩庫地丁、鹽課銀內,各撥出銀十萬兩,遴委妥員領解,眼同彈兌裝鞘,分起由水路起程,迅速來潮,以便分別給發咨批轉解,前赴閩省應用等因。奉本部院分別繕給赴潮咨牌,檄飭遵照在案。本署司、道等復查藩、道兩庫部頒正法碼俱已解京換鑄,其存司副法碼又于撥解黔餉,經東蘭州知州趙廷鼎帶赴貴州較兌訖,今奉文撥解閩餉銀兩,應將道庫所存副法碼,親同各委員當堂照依兌給,公同封固,鈐蓋印信,并將法碼封交頭起委員永恰布帶赴福建較兌派撥員弁兵役沿途小心護送。今第一運委員永恰布于乾隆五十三年二月十一日起程,第二運委員顧沂于乾隆五十三年二月十三日起程,第三運委員宋毓錚于乾隆五十三年二月十五日起程,第四運委員賞汝元于乾隆五十三年二月十七日起程。并據署蒼梧縣知縣孟照申報,頭運餉銀于乾隆五十三年二月十八日護送出境,二運餉銀于乾隆五十三年二月十九日護送出境,三運餉銀于乾隆五十三年二月二十三日護送出境,四運餉銀于乾隆五十三年二月二十五日護送出境,俱經送至廣東封川縣交替接解明白,沿途并無疏虞。所有委員分運閩餉及各起程出境日期,相應具文會詳,伏候察核具題,并請咨明內部查照等情到臣。
據此該臣看得:接準戶部咨議撥廣西省地丁銀十萬兩、鹽課銀十萬兩,共銀二十萬兩,解往閩省交收,以備辦理臺灣善后事宜之用等因。嗣準督臣孫士毅咨會,飭令委員分起由水路解赴潮州轉解赴閩。臣當即飭行藩司、鹽法道照數分別動支,委員分為四運起解。第一運委象州知州永恰布管解地丁銀七萬兩,第二運委平樂縣知縣顧沂管解鹽課銀七萬兩,第三運委桂平縣大黃江口巡檢宋毓錚管解地丁銀三萬兩,第四運委平南縣大烏墟巡檢賞汝元管解鹽課銀三萬兩,分起赴廣東潮州,咨會督臣給批解閩,并飛咨廣東撫臣派撥員弁,督率兵役,小心護送,業經恭折奏明在案。茲據署廣西布政使英善會同鹽法道黃符彩詳稱:查藩、道兩庫部頒正法碼俱已解京換鑄,其存司副法碼又于撥解黔餉經東蘭州知州趙廷鼎帶赴貴州較兌訖今,奉文撥解閩餉銀兩,應將道庫所存副法碼親同各委員當堂照依兌給,公同封固,鈐蓋印信,并將法碼封交頭起委員永恰布帶赴福建較兌,派撥員弁兵役沿途小心護送。今第一運于乾隆五十三年二月十一日起程,第二運于乾隆五十三年二月十三日起程,第三運于乾隆五十三年二月十五日起程,第四運于乾隆五十三年二月十七日起程。并據署蒼梧縣知縣孟照申報,頭運餉銀于乾隆五十三年二月十八日護送出境,二運餉銀于乾隆五十三年二月十九日護送出境,三運餉銀于乾隆五十三年二月二十三日護送出境,四運餉銀于乾隆五十三年二月二十五日護送出境,俱經送至廣東封川縣交替接解明白,并無疏虞等情前來。臣覆查無異,所有委員分運閩餉起程出境各日期,相應照例題報,伏乞皇上睿鑒,敕部查照施行。謹題請旨。
乾隆五十三年三月二十八日,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廣西等處地方提督軍務臣孫永清。
旨:該部知道。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三本二八○~二八一頁。
五一、刑部「為內閣抄出閩浙總督李侍堯奏」移會(三月二十九日)
刑部為移會事:福建司案呈,內閣抄出閩督李奏前事一案,相應抄單移會稽察房查照注銷可也。須至移會者。計粘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五十三年三月日。
閩浙總督臣李侍堯跪奏為辦理緣坐人犯恭折具奏事:案查臺灣淡水地方,拏獲匪犯彭喜一名,訊系參革守備,在白石湖山從賊,抗拒官兵,情罪重大,解京審辦。嗣準刑部咨,將彭喜凌遲處死。并接奉諭旨:彭喜系參革守備,膽敢從賊,實屬可惡,著即查明該犯家屬,問擬緣坐,欽此。臣即飭行該犯原籍詔安,并遷居福州省城,及先經入仕南澳等地方文武,詳細查該犯應行緣坐家屬,盡數拘拿,毋使一名漏網。旋據代理南澳左營游擊黃傲呈報,拏獲彭喜之胞兄彭惜一名;署閩縣知縣秦為干詳報,拏獲彭喜之繼妻楊氏、子彭祿海、彭祿壽、彭康康、女鳳鳳、春春、并義子彭升。又臺灣解到彭惜之子兵丁彭世英一名。先后訊供詳解,均系該犯家屬,例應緣坐。茲據署藩司興泉永道萬鍾杰等審明解勘前來,臣即親提覆審,據彭升供:年三十五歲,閩縣人,本姓李,乾隆三十四年彭喜收養為子,取名彭升,有二十年了。娶妻柳氏,已故,是義父彭喜給小的娶的,并無生有兒女。三十七年,彭喜拔補金門千總,升任守備,后參革回省。五十一年十一月內,前往臺灣找尋生理,是小的在家照料。彭喜前在南澳娶妻林氏,未曾生育。后于三十六年續娶楊氏為妻,生三個兒子:長彭祿海,今年十四歲;次彭祿壽,十歲;三彭康康,四歲;兩個女兒,一名鳳鳳,一名春春,俱未許配與人。小的系彭喜恩養等供。查核彭喜在臺所供有子彭升,即系該犯。查律載:謀反大逆正犯同居之人不分異姓及伯叔父兄弟之子、不限籍之同異、年十六以上皆斬,母女妻妾給付功臣之家為奴,財產入官各等語,此案除彭惜、彭世英取供后在監病故毋庸議外,彭升一犯應照謀反大逆同居之人不分異姓律擬斬。但彭喜系曾任守備,緣事參革,膽敢從逆抗拒官兵,情罪重大,所有緣坐擬斬人犯,未便拘泥成例,候部議覆。且該犯之胞兄彭惜并胞侄彭世英業已在監病斃,而彭升現亦患病,未可使再逃顯戮。臣于勘明之日,恭請王命,將彭升一犯正法。其彭祿壽、彭康康、彭祿海俱年十五歲以下,均應與犯妻楊氏、女鳳鳳、春春照律給付功臣之家為奴。除另行解部辦理外,所有該犯房屋、器皿,現據閩縣查辦,另行估變造冊咨部。其監斃彭惜等二名管獄官職名,查取咨參。謹將辦理緣由繕折具奏,伏乞皇上睿鑒。謹奏。
乾隆五十三年三月十七日奉朱批:已有旨了,欽此。(于十九日抄出到部,行文訖)。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三本二八二頁。
五二、兵部「為內閣抄出兩廣總督孫等奏」移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