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6章

一、開除五次派調赴臺進剿本省及廣東綠營官兵鹽菜口糧,各計支銀糧數目日期不等,共支鹽菜銀五萬七千五百九十八兩五錢九分四厘一毫,口糧米一萬八百石九升二合等語。查軍需則例內開:綠營官兵應得鹽菜口糧跟役名數:賞給巴圖魯名號者不論品級,每員月支鹽菜銀九兩,跟役十六名;提督月支銀十二兩,跟役二十四名;總兵月支銀九兩,跟役十六名;副將月支銀七兩二錢,跟役十二名;參將、游擊各月支銀四兩二錢,參將跟役十名,游擊跟役八名;都司月支銀三兩,跟役六名;守備月支銀二兩四錢,跟役六名;千總月支銀二兩,跟役三名;把總、外委各月支銀一兩五錢,把總跟役三名,外委跟役二名;兵丁月支銀九錢,每十名合給余丁三名;效力武舉,如系候補千總者照千總之例支給,如系效力武舉照外委之例支給;官員之跟役不支鹽菜;兵丁之余丁每名月支銀五錢;官兵跟役、余丁各日支口糧米八合三勺等語。又乾隆五十二年九月,據閩浙總督李侍堯具奏,征兵月支鹽菜銀九錢之外,加給四錢,系出口之例,臺灣本隸閩省,似未便率請循照;但地隔重洋,且駐兵日久,一切昂貴,日用不敷,委系實在情形,請照出征之例加給鹽菜等因。奉朱批:著照所請行,該部知道,欽此。欽遵亦在案。今據該督冊造第一次渡臺廣東左翼鎮總兵李化龍統領廣東督提等標鎮協營官兵二千二十四員名、跟兵二十七名、隨帶余丁一百七十五名,于乾隆五十二年七月二十六等日,由廈門登舟出口之日起,至五十三年四月二十等日凱旋內渡登舟之前一日止,應支鹽菜銀二萬二千二百二十一兩四錢一分五厘三毫,口糧米五千石零九斗六升五合八勺,內除該官兵在夏防廳支過裹帶鹽菜銀三千九百二十六兩一錢八分、口糧米八百九十八石四升九合八勺照數扣抵外,實共支給鹽菜銀一萬八千二百九十五兩二錢三分五厘三毫,口糧米四千一百二石九斗一升六合。第二次廣東右翼鎮游擊張會元統領潮州等鎮標營官兵一千十三員名、隨帶余丁一百五名,于乾隆五十二年八月十四等日由廈門、蚶江登舟出口之日起,至五十三年四月十五等日凱旋內渡登舟之前一日止,共應支鹽菜銀九千九百七十一兩六錢五分三厘四毫,口糧米二千二百四十石四斗八升五合四勺,內除該官兵在廈防廳、晉江縣支過裹帶鹽菜銀二千一百五兩四錢、口糧米七百五十二石四斗照數扣抵外,實共支給鹽菜銀七千八百六十六兩二錢五分三厘四毫,口糧米一千四百八十八石八升五合四勺。第三次福建陸路提標游擊倪賓統領督標汀州等營官兵一千一十五員名,于乾隆五十二年八月十六日由廈門登舟出口之日起,至五十三年六月二十等日凱旋內渡登舟之前一日止,共應支鹽菜銀九千二百五十四兩七錢七分三厘四亳,口糧米一千九百六十三石二斗八升二合,內除該官兵在廈防廳支過裹帶鹽菜銀一千八百四十四兩八錢、口糧米六百二十六石四斗照數扣抵外,實共支給鹽菜銀七千四百九兩九錢七分三厘四毫,口糧米一千三百三十六石八斗八升二合。第四次福建建寧鎮總兵鄭國卿統領陸提等營官兵三千六十九員名,于乾隆五十二年八月二十等日由廈門登舟出口之日起,至五十三年五月十六等日凱旋內渡登舟之前一日止,共應支鹽菜銀二萬六千五百五十兩二錢五厘二毫,口糧米五千五百六十一石一斗九升九合二勺,內除該官兵在廈防廳支過裹帶鹽菜銀六千三百一兩三錢、口糧米二千一百二十九石七斗照數扣抵外,實共支給鹽菜銀二萬二百四十八兩九錢五厘二毫,口糧米三千四百三十一石四斗九升九合二勺。第五次福建連江營游擊梁上掄等統領督撫等標營官兵一千二十六員名,于乾隆五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等日由廈門登舟出口之日起,至五十三年五月初六等日凱旋內渡登舟之前一日止,共應支鹽菜銀五千六百四十三兩八錢二分六厘八毫,口糧米一千七十二石五斗九合四勺,內除該官兵等在廈防廳支過裹帶鹽菜銀一千八百六十五兩六錢、口糧米六百三十一石八斗照數扣抵外,實共支給鹽菜銀三千七百七十八兩二錢二分六厘八毫,口糧米四百四十石七斗九合四勺。以上通共應支鹽菜銀七萬三千六百四十一兩八錢七分四厘一毫,口糧米一萬五千八百三十八石四斗四升一合八勺,內除在內地裹帶鹽菜銀一萬六千四十三兩二錢八分、口糧米五千三十八石三斗四升九合八勺抵除外,實共支給鹽菜銀五萬七千五百九十八兩五錢九分四厘一毫,口糧米一萬八百石九升二合等語。臣部按照冊造官兵所支鹽菜口糧及綠營兵丁乾隆五十二年十月十六日奉文之日為始,加給鹽菜四錢,按起止月日逐一核算,內除迷失以及奉差內渡留臺戍守各官兵鹽菜口糧業于冊內按日分別截停其長支鹽菜銀兩在領兵官名下追繳歸款應毋庸議外,至廣東督提標、肇慶等協營兵丁內有跟兵二十七名,自五十二年七月二十六日渡臺起,至五十三年五月初九日內渡止,共支鹽菜銀三百三兩二錢九分六厘,口糧米六十三石六斗四升四合四勺;又福建連江營都司譚綸邦等二員隨帶跟兵、字識二十一名,總兵鄭國卿、都司吳壯圖等二員隨帶跟兵、字識三十六名,自五十二年九月初三、十一月二十一、二十三等日渡臺起,至五十三年五月初六、十一、十二等日內渡止,共支過鹽菜銀五百二十兩八錢二分六厘一毫,口糧米一百三十二石七斗九升一合七勺。查跟兵一項,前經臣部行查兵部覆稱,并無此項名目,其因何攜帶,有無案據,行令該督查明報部,再行核議在案。今此案應仍令該督查明原委,報部再議。又冊造前后五次兵丁內陣亡病故兵丁六百八十四名、余丁六名,冊內長支鹽菜銀兩,并未將作何辦理之處逐一聲明,所有共支過一個月鹽菜銀八百七十四兩二錢,亦應令查明報部,到日再行核銷。其余赴臺進剿廣東及福建本省綠營官兵、跟役、余丁所支鹽菜口糧,據冊造以渡臺出口之日起,至凱旋內渡登舟之前一日止,統計核算,除裹帶銀兩外,實共支給鹽菜銀五萬五千九百兩二錢七分二厘,口糧米一萬六百零三石六斗五升五合九勺,臣部按冊逐一核算,均與例支數目相符,應準其照數開銷。至前項扣除裹帶銀糧數目,查與內地軍需第五、第八、第九、第十等案內記檔數目,亦屬符合,應毋庸議。

一、實存銀三百八十七萬八千七百六十六兩二錢六厘八毫,制錢九萬串,歸入次案舊管項下造報等語。查此案舊管銀三百九十三萬六千三百六十四兩八錢九毫,制錢九萬串內,除本案開支銀五萬七千五百九十八兩五錢九分四厘一毫外,實應存銀三百八十七萬八千七百六十六兩二錢六厘八毫,制錢九萬串,臣部核算應存數目相符,應于次案舊管項下查核。臣等未敢擅便,謹題請旨。

乾隆五十五年三月三十日工部尚書署理戶部尚書事務總管內務府大臣管理稽察欽奉上諭事件處御茶膳房奉宸苑事務署鑲黃旗漢軍都統臣金簡、戶部左侍郎鑲白旗滿洲副都統革職留任臣諾穆親、戶部左侍郎兼管順天府府尹事務世襲一等輕車都尉革職留任臣蔣賜棨、郎中臣書德、員外郎臣德慶、主事臣成書、主事臣圖明阿、主事臣蘇藩泰、主事臣丁階、額外主事臣楊彥青、額外主事臣錢豫章、額外司務臣三多。

旨:依議。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四本三六六~三六八頁。

一一五、閩浙總督覺羅伍拉納題本

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福建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鹽課臣覺羅伍拉納謹題為詳請報銷事:竊照臺灣逆匪不法,派調各省官兵剿捕,動用軍需銀米等項,逆匪蕩平,大功告蕆,應即分別造冊題報核銷。案于乾隆五十三年正月二十七日準到戶部咨:報銷事宜,自應酌定章程,行令將所有動撥軍需銀兩米石,統于初案作為新收,除本案開銷外,其實存之數,即為次案之舊管,遞案滾算,首尾聯為一貫。其開除項下,如供支官兵鹽菜、口糧,并運夫工價口糧,系同時銀米兼支者,將銀糧俱作為一案造銷;如只系供應口糧,或只供應銀兩,非銀米兼支者,仍分案題報。其余軍火、夫馬、采買、運送等項,悉皆仿此。總隨事之先后,挨順年月,編列案次,逐一造銷。如各案中有長支、借支并部駁核減、追賠等項,各照本案催追還項,于登覆案內聲明歸還原款字樣,毋庸另行造報。統俟完竣之日,于匯總收支銀糧冊內,將準銷、刪減、追賠及收歸存剩銀糧各數,逐一分晰造報。再查定例:軍需動用銀兩,除官兵俸餉、鹽菜應給庫平者毋庸扣收余平外,其余一切采買物料、及運送腳價、零星需用銀兩,均系每百兩扣收平余銀一兩,俟事竣將各處撥歸軍需應用銀兩,應扣余平款項若干,不應扣余平款項若干,實扣過平余銀若干,分晰聲明匯冊報部。其所扣之項作何動用,另行隨案題報核銷等因。轉行遵照在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香河县| 宣威市| 鹰潭市| 宁乡县| 额济纳旗| 嘉义市| 海宁市| 仲巴县| 巴马| 晋州市| 柳林县| 民权县| 保靖县| 威信县| 雷波县| 岐山县| 华蓥市| 博湖县| 洛南县| 康乐县| 紫云| 凉城县| 葵青区| 衡阳市| 米脂县| 永仁县| 定南县| 辽阳县| 长白| 丹凤县| 望奎县| 广宁县| 大城县| 临湘市| 岫岩| 巴彦淖尔市| 都安| 舞阳县| 楚雄市| 淮南市| 汕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