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5章

臣等當即面加訊問。該犯言語不清,又時有一二句近似官語。因思該犯如果系臺灣民人,必能素習土語,隨派能說臺灣話語之司員向其詰訊。李止夫于臺灣土語,竟不能懂。試令該犯書寫字樣,尚能成字。因訊以在臺灣如何內渡情形,據稱系與伊母弟搭坐小漁船渡海,船內止有九人,并無貨物。其情節似屬不實。隨將李止夫止系幼孩,伊母又屬女流,如何相挈遠逃,及伊母商欲投往何處,并到京后與伊母弟如何失散之處,遵旨用好言開導,詳細訊問,令其逐一供明。該犯言語支離,殊難憑信,誠如圣諭,或竟系此次出征官弁帶回幼孩,于中途遺失,正未可定。仍用好言誘令供吐,其所供道路行走情形,似系跟隨官弁進京,但是否實系隨征官弁帶回,尚未能訊有確據。正在研究間,準管理步軍統領事務定郡王綿恩差人告稱,查得前鋒侍衛西津泰此次在臺灣出兵,曾在福州契買幼孩謝福,年十二歲,帶京為奴。謝福于五月二十八日出外,至今未歸,恐所獲幼孩,即系謝福等語。臣等一面傳喚西津泰攜帶契紙到案認識,一面將李止夫復行盤詰,始據該犯供出:我本姓謝,名勝聰,乳名叫謝求求,系閩縣人,并未到過臺灣,年十一歲。父親謝大,母陸氏,俱已病故。叔叔謝興,哥哥謝來,在省城井樓門旗下街居住。今年三月間,叔叔謝興因家中窮苦,與我表伯張金鐘商量,將我賣給出兵回來的官員為奴,今年三月二十四日跟隨起身,至五月二十二日到京。二十五日,主人往熱河去了,我在家中,因被主母責打,于二十八日逃走出來。日間在各處討乞,夜晚在街上睡臥。至六月初二日平西時,遇著這不認識的安三領我到山澗口火房居住,纔走去就被官人盤獲。至我從前被獲時供出的話,是我因被人拿去,恐怕說出實在姓名,就要將我送回主家去,又要責打,是以信口謊說。我前次到官時說的李登科,系在我對門住的,他是做稅官的,張龍虎系對門看命的,陳高、李止南實在并沒這人。至我說父親會射箭、放炮、舞刀,人都稱他將軍的話,因我在旗下街居住,常見旗人射箭舞刀。我父親在日,也曾跟他們學過,所以問我父親在家做什么,我就說會射箭、放炮、舞刀。我也沒有母親及兄弟同行,這些話都是我怕說出逃走的實情,信口混說的,并沒有人教我是實等供。旋據西津泰攜帶契紙到案,并先稱所買幼孩原名求求兒,我買后改名謝福。當即令其認識,系所買幼孩屬實。臣等查閱契紙,開載籍貫、該犯小名、及謝興名姓相符。并先經訊問該犯供出西津泰家現在有使喚之家人十兒一名,詢之西津泰亦稱現有其人。是該犯為西津泰在福州契買帶京,已無疑義。但該犯年止十一歲,何以前經該城盤獲時,所供情節又似確鑿可據。察看該犯年雖幼稚,頗屬狡猾,前后供詞互異,恐尚有不實不盡。查該犯前次既經供出李登科等,今又供出伊叔謝興、表伯張金鐘等,而西津泰契買時,并據謝興出名立契,因必實有其人,無難查究該犯是否良民,伊父有無從賊情事。除將該犯交刑部暫行羈禁外,應請敕交李侍堯、徐嗣曾查明實在下落。如該犯現在所供果無捏飾,例應鞭責,發落伊主。西津泰遺漏報逃,例不給還原主,將逃奴入官,另給八旗兵丁為奴。統俟查覆到日,一并酌辦。安三訊無知情窩逃情事,應毋庸議。至該城原奏內稱吏目符國琛飭役盤獲臺灣逆犯之子,可否量給議敘之處,今審明并非實情,亦毋庸議。所有臣等遵旨審訊緣由,理合恭折覆奏。謹奏。

乾隆五十三年六月十七日奉旨:依議,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四本三二一~三二二頁。

八○、兵部「為內閣抄出漢字上諭一道」移會

兵部為移會事:武選司案呈,內閣抄出奎林放總兵奉漢字上諭一道,除行文完結外,相應抄單移會貴處銷案可也。須至移會者。計粘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五十三年六月二十七日。

乾隆五十三年六月二十二日,內閣抄出十八日奉上諭:臺灣甫經平定,一切撫綏善后事宜,正資整飭。普吉保帶兵打仗,雖尚為奮勉,恐于海疆要缺,究屬人地未宜。因思奎林前在伊犁,所處人犯本系有罪之人,其獲咎尚非貪贓玩法難于原宥者可比;且伊曾經委任,久歷戎行,人亦體面;臺灣正當需人鎮撫整飭之際,不妨棄瑕錄用。所有臺灣鎮總兵員缺,著加恩將奎林補授,并著即馳驛前往。奎林當倍加感激朕恩,力圖報效。普吉保即著留于福建,遇有相當總兵缺出,再行補授。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四本三二三頁。

八一、吏部「為內閣抄出將軍公福等奏」移會(臺灣義民議敘)。

吏部為遵旨會議具奏事:文選司案呈,乾隆五十三年六月初十日,內閣抄出將軍公福等奏臺灣打仗出力義民議敘一折,大學士公阿等會同本部等具奏前事一案,相應抄單移會可也。須至移會者。計粘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五十三年六月二十八日,主政任。

謹奏為遵旨會議具奏事:據福等奏:臺灣義民首等守城,出力打仗,奮勉捐貲,核其才具,均屬堪登仕版。謹遵旨分別文武,請旨補用實缺。惟職員楊振文系開地謀生,杜敷系屬社丁,不愿出仕,應準其翎頂榮身。此外南北兩路堵剿之義民邱體元、打仗勇往之義民李青云等九十名,請分別文武咨部;其勞績稍次之張士玉等一百九十二名,均令以頂帶榮身。又郡城出力義民郭友和等,應均懇恩賞戴藍翎,以示鼓勵。所有通判、守備應行送部引見。伊等因田廬焚毀,亟須修整,容俟秋冬間再行給咨送部。其余州同、教職、千總、把總等俱系毋庸引見之員,應聽候吏、兵二部議定班次注選。再查給過頂帶者,必須詳細核明,給札存案,以防頂冒情弊等因具奏。奉朱批:軍機大臣會同該部議奏,欽此。除福等奏明給以翎頂榮身,并不愿出仕、應給頂戴各員,均應如所奏辦理,其捐貲義民,俟查明具奏到日辦理。至應行送部引見,請以通判、守備補用之張源懃等,候該員到部時,吏、兵二部分別帶領引見。請以州同、教職、雜職、千總、把總等項補用人員,自應仰體皇上獎義旌勞至意,量予優敘,先盡補用。從前給過頂帶各員,應令該撫查明給札,仍造花名清冊,送部存案。為此謹奏。

乾隆五十三年六月十七日奉旨:依議,欽此。相應知照可也。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四本三二三頁。

八二、刑部「為內閣抄出臺灣軍營將軍福康安奏」移會(查明軍營效力人員)

刑部為移會事:福建司案呈,內閣抄出臺灣軍營將軍福奏前事一案,相應抄單移會稽察房查照可也。須至移會者。計粘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五十三年七月初一日。

臣福康安跪奏為查明軍營效力人員、恭折奏聞事:竊查參將那穆素里、都司世襲騎都尉羅光照、學習難蔭守備黃喬,隨得郝壯猷在鳳山縣守御。乾隆五十二年三月初八日,賊匪攻擾,官兵潰散,郝壯猷調度失宜,鳳山遂致失守,經常青將那穆素里等三員參奏革職,千總盧思聰等十四員咨部斥革。又參將周世佐、守備衛覲光、把總鐵柱,因失察兵丁延燒火藥,亦經常青參奏革職。又失陷鹿仔草案內,恒瑞奏請將游擊劉越降為都司、游擊董秉璨降為守備、守備林士元革職各在案。以上各員,均經常青等奏明,留于軍營效力,以觀后效。今軍務告蕆,自當確加查核,據實奏聞。

查那穆素里得丁朝雄議復東港,擒獲賊目吳〈身勺〉等審明正法;羅光照屢在南潭嘉義打仗,身中槍傷,鉛子未出,復拏獲賊目楊臺選、王是二名;黃喬在東港堵御,經丁朝雄派往燒毀賊寮數百間;均能奮勉出力。其盧思聰十四員,打仗殺賊,俱屬勇往。內有千總盧思聰、外委姚登二員,現已陣亡。至周世佐、衛覲光、鐵柱三員,派往南路,同副將五達色、侍衛果爾敏色剿賊,屢得勝仗,俱能圖功贖罪。相應請旨,將那穆素里、周世佐、羅光照、黃喬、衛覲光送部帶領引見,恭候欽定。其千總以下等官,各降一等,給予職銜,歸營劾力,如能奮勉,再以實缺咨補。鹿仔草失陷案內降革各員,除劉越一員隨臣等打仗,頗為出力,業經奏請留任外,董秉璨、林士元二員,在鹽水港守御,不過隨眾行走,業經降革,應請毋庸置議。再革職游擊田藍玉、魏大斌,救援嘉義,兵丁傷亡較多,軍器原有損失,到嘉義后,向柴大紀借銀接濟兵丁口糧,柴大紀不允,用言嗔斥,田藍玉負氣不服,曾與爭論,次日查點軍器,以田藍玉未經報出,移咨常青參劾,常青未及詳查,即行據咨嚴參,奉旨革職,令其臺灣府城永遠枷號示眾。彼時正值用兵之際,既經參奏,自當從嚴辦理,以肅軍紀,惟因此次諭旨,本年二月始行奉到,上年臣至嘉義時,該員懇請隨往北路剿賊,常在前敵,隨同海蘭察打仗,極為奮勇。查田藍玉由兵丁出師云南金川,歷任游擊,賞戴花翎,曾帶五處槍傷、三處石傷,其左股槍傷之處已成漏瘡,至今未愈。竊思該員遺失軍器之處,雖無可逭,但業經革職,已足蔽辜。且同往嘉義之魏大斌、特克什布、張萬魁、劉唐等取帶兵丁器械,多有遺失,何以柴大紀并未究問,獨將該員移咨常青指參?臣等審辦柴大紀時,亦曾將此一節向其訊問,據供魏大斌等因賊匪攔截,軍器多有遺失,我查問遺失數目,各員未能即刻查明登答,言語尚有情理,惟田藍玉一員,既未將數目查報,又恃其屢次出兵,諳習打仗,心囗輕忽,出言不遜,我所以稟揭常青,不想常青就據咨參奏等語。可見柴大紀揭報之處,系涉私嫌,本屬未為公允。可否仰懇圣恩,俯急田藍玉久著勞跡,此次打仗殺賊,又屬奮勇,免其永遠枷號之處(朱批:著寬免),出自皇上天恩。所有查明效力各員緣由,理合恭折具奏,伏候訓示。謹奏。

乾隆五十三年六月初六日奉朱批:該部知道,欽此(初十日抄出到部,行文訖)。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四本三二四頁。

八三、吏部題本

經筵講官議政大臣署吏部尚書鑲藍旗漢軍都統署正藍旗滿洲都統臣綽克托等謹題為遵旨議恤事:該臣等議得:乾隆五十三年六月初十日,內閣抄出初六日奉上諭:據福康安等查奏臺灣地方各官平日官聲及被害情形分別請旨一折內,除孫景燧、劉亨基、董啟埏、唐鎰、程峻等聲名狼籍,玩縱廢弛,業經降旨停給恤典;其聲名尚好、并無劣跡之長庚、湯大奎、王雋三員,亦早經降旨交部議恤外,所有縣丞周大綸、陳圣傳、教諭葉夢苓、訓導陳龍池、巡檢渠永湜、張芝馨、典史馮啟宗、鍾燕超、史謙,平時尚皆循分供職,及賊匪滋事時,又能以身殉難,殊堪憫惻,俱著交部照例議恤,以示獎勵。又據福康安等另折奏稱:淡水廳幕友壽同春,年逾七十余歲,當同知程峻被害時,壽同春招集義民,恢復塹城,擒獲賊目四名,深入賊莊;及被擒后,多方勸誘,以罵賊不屈,為賊支解。又監生李喬基,當林爽文倡亂之時,首先倡義捐貲,招募民番,分撥義勇,協守海口,殺賊甚多;當被擒,迫降不屈,磔死。又劉亨基之女滿姑,當劉亨基被害時,奔投屋后水池,痛罵賊匪,被遭殺害等語。壽同春、李喬基俱著賞給知縣職銜,并著該督、撫等查明伊二人子嗣內可以造就者,送部引見,候朕酌量加恩。劉亨基之女滿姑,雖伊父居官玩縱,以致釀成事端,而其女抗節捐軀,亦不忍令其淹沒,著交該部照例旌表,并入該處烈女祠,以昭褒獎忠節、不遺微未之至意。該部知道。折并發。欽此。欽遵抄出到部。查乾隆五十年二月軍機大臣會同兵部臣部議奏,四品官以下、未入流以上、照參領以下有頂帶官員以上例議給云騎尉。又乾隆四十七年四月內欽奉諭旨:陣亡人等照例給與世職,襲次完后,仍賞給恩騎尉世襲罔替;而傷亡人等給與世職,已屬從優,再若賞給恩騎尉,似無區別。嗣后傷亡人等,毋庸議給恩騎尉。欽此。欽遵在案。除淡水廳幕友壽同春、監生李喬基賞給知縣職銜,應得敕令,揭送內閣給發,并行文原籍督撫等查明伊二人子嗣內可以造就者送部引見,臺防同知劉亨基之女滿姑,咨送禮部照例旌表外,至南投縣丞周大綸、署斗六門巡檢羅門縣丞陳圣傳、署鳳山縣教諭葉夢苓、訓導陳龍池、署貓霧拺巡檢渠永湜、淡水巡檢張芝馨、彰化縣典史馮啟宗、諸羅縣典史鍾燕超、鳳山縣典史史謙,平時尚皆循分供職,及賊匪滋事時,又能以身殉難,殊堪憫惻,欽奉恩旨,照例議恤,內除馮啟宗一員業經議給云騎尉毋庸再議外,應將周大綸等八員,俱照綠營陣亡員弁四品以下未入流以上,各賞給云騎尉世職,以昭渥典。但該員等究非陣亡,其襲次完后,毋庸再給恩騎尉。其應得恤賞祭葬各項銀兩,俟命下之日,臣部移咨禮、兵、工各部照例辦理。臣等未敢擅便,謹題請旨。

乾隆五十三年七月初四月,經筵講官議政大臣署吏部尚書鑲藍旗漢軍都統署正藍旗滿洲都統臣綽克托、經筵講官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兼管國子監事務臣劉墉、署經筵講官左侍郎鑲藍旗滿洲副都統兼管太仆寺事務臣惠齡、經筵講官左侍郎臣謝墉、右侍郎正黃旗滿洲副都統世襲騎都尉兼族襲佐領臣瑪興阿、驗封清吏司掌印郎中臣福祿、翰林院侍讀學士兼司事臣鐵保、郎中臣魯榮恩、員外郎臣圖敏、員外郎臣杜兆基、主事臣宋澍、額外主事臣賀賢智。

旨:依議。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四本三二五頁。

八四、禮部題本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兰县| 北流市| 舞阳县| 灵寿县| 资兴市| 施秉县| 汪清县| 宜兰县| 临洮县| 湖南省| 中卫市| 永和县| 房山区| 徐闻县| 金华市| 焦作市| 开化县| 衡阳县| 陆川县| 驻马店市| 邓州市| 富蕴县| 龙岩市| 汝南县| 阿合奇县| 成武县| 新乡县| 苍溪县| 肥东县| 云南省| 文成县| 萍乡市| 象山县| 犍为县| 阳东县| 乌海市| 清远市| 西吉县| 枣庄市| 清新县| 潮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