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查臺灣額兵并外委額外共一萬二千一百六十八名,內北路協中、左、右、上淡水等四營額兵共三千零二十二名。當逆匪滋擾之時,該四營兵丁自守不敷。南路營、下淡水營兩營額兵共一千五百一十四名。北路既被賊抗,南路亟宜防備,惟有飭該兩營嚴加守御,所有兵丁難以抽撥。鎮標中、左、右三營額兵共二千五百四十五名,內先經調撥鎮標中營游擊耿世文等帶兵三百名赴彰化查緝,續又撥鎮標左營游擊李中揚、千總蘇明耀、魏大鵬等共帶兵六百名往諸羅接濟,又臣帶本標兵三百名在鹽埕橋堵御外,尚有兵一千三百四十五名。臣前奏調度水陸官兵四面守御,俱系離城稍遠之各總要處所札營,而城內地方遼闊,亦不得不再加防范。城守兩軍額兵共九百三十二名。內派撥左、右兩軍守備帶兵五百名駐札小東門外舊萬壽亭,尚有兵四百三十二名,不敷分守東、西、南、北大小八門。且府城周圍所安木柵,原屬稀疏,每根俱離數寸,處處可以偷鉆。當與臺灣道永福相商,飭署中營游擊守備王天植會同左、右營將弁,將鎮標三營所存兵丁一千三百四十五名,除管理火藥、軍裝外,令添防各城門,并于城內挨靠木柵,節節安兵,晝夜嚴守。臺協水師三營額兵共二千二百九十七名,內游擊楊起麟、林光玉共帶兵七百名跟隨臣在鹽埕橋營盤,又游擊鄭嵩帶兵一百名在郡城巡查彈壓外,尚有兵一千四百九十七名,分防鹿耳門并北路鹿仔港、南路打狗、東港等處各洋面口岸,均關緊要。澎湖協兩營額兵共一千八百五十八名,內調游擊蔡攀龍帶兵七百名來臺灣駐札南門外桶盤棧,余兵仍守澎湖。上年十二月,臣在鹽埕橋御賊,實僅有兵一千余名,此實在情形也。當時急忙,未將臺灣原設兵額一萬余名奏明現作何用,實屬胡涂,咎無可辭。茲蒙總督臣常青轉飭,理合明白具奏,伏乞皇上睿鑒。謹奏。
乾隆五十二年五月十六日奉朱批:此非所急,已有旨了。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三本二四八~二四九頁。
一三、兵部「為內閣抄出上諭一道」移會(黃仕簡、任承恩交刑部嚴行監禁)
兵部為移會事:職方司案呈,內閣抄出奉上諭一道,相應抄單移會貴房查照銷案可也。須至移會者。計抄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五十二年六月二十六日。
乾隆五十二年六月二十日,內閣抄出六月十七日奉上諭:臺灣逆匪林爽文糾眾滋事,黃仕簡、任承恩水陸兩提督帶兵分路進剿,并不親臨行陣,定期會攻。黃仕簡株守郡城,任承恩安坐鹿仔港,僅派委將弁等零星打仗,彼此觀望遷延,以致賊匪日久未能撲滅,貽誤軍機,較之郝壯猷之遇賊退避、棄城潛回者,厥罪維均。本應一律置以重典,因念黃仕簡究因年老患病,且伊從前辦事尚屬奮勉,受恩最久;任承恩之父任舉前在金川陣亡,伊兄又因救火傷斃,皆屬沒于王事,任承恩現無子息,朕軫念前勞,不忍令捐軀效命之臣絕嗣;是以二人俱貸其一死,未即在臺灣一律正法,僅令常青將黃仕簡、任承恩解赴行囗。今據常青等委員將黃仕簡、任承恩解到,令軍機大臣訊問,伊二人雖皆供認罪狀,情甘重典,但供詞尚有支吾囗展、避重就輕、難以憑信之處,已另降諭旨,令常青、藍元枚等查明據實覆奏。黃仕簡、任承恩著解交刑部嚴行監禁,俟常青等查覆到日,若伊二人既貽誤于前,又復巧飾于后,即是不知朕恩,應仍按律治以貽誤軍旅之罪,亦所自取??傊?,伊二人之罪案皆系自取,但臺灣之事未完,雖欲法外加恩,斷無即令其身在事外之理。應俟該將軍等查明到日,再交軍機大臣會同該部按律定擬具奏。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三本二四九頁。
一四、戶部「為內閣抄出清字諭旨一道」移會(柴大紀賞給巴圖魯名號)
戶部為移會事:軍需局案呈,內閣抄出清字諭旨一道,相應恭錄移會稽察房可也。須至移會者。計粘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五十二年七月二十二日。
一件咨行事:內閣抄出柴大紀、蔡攀龍賞給巴圖魯名號,照例每人賞銀一百兩等因,奉諭旨一道于本月十七日抄出到部,行文訖。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三本二五○頁。
一五、兵部「為內閣抄出奉上諭一道」移會
兵部為移會事:車駕司案呈,于本月初六日,內閣抄出協辦大學士福授為將軍,駐驛前往臺灣督辦軍務,奉上諭一道,抄出到部,相應恭錄原奉上諭移會貴處查照可也。須至移會者。計粘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五十二年八月初十日。
八月初六日,內閣抄出奉上諭:臺灣逆匪林爽文等于光天化日之下,膽敢糾眾不法,劫縣戕官。前特派總督常青前往臺灣,授為將軍,督辦剿捕事宜。數月以來,該將軍督率調度,尚無過失。但統領多兵,駐守府城營盤,雖有斬獲,并未痛加殲戮,挪移尺寸之地,相機進剿。是常青雖屬無過,亦不得有功。且該將軍年逾七旬,竊恐精神不能周到。茲特命福康安前來行在,面授機宜,令其攜帶欽差關防,馳赴臺灣,更換常青督辦軍務,即授福康安為將軍。并授海蘭察為參贊大臣,普爾普、舒亮為領隊大臣。其恒瑞、藍元枚、柴大紀仍舊照前參贊軍務。并揀派曾經戰陣之巴圖魯、侍衛章京一百余人,分起前往,領兵征剿臺灣。初次調撥及續調官兵,已有數萬。嗣又于廣東、浙江添調綠營及駐防兵萬余名,并于福建本省派撥兵六千?,F又添派四川屯練降番,并于湖北、湖南、貴州等省挑備數萬,陸續遄程前往。合計征調各兵,不下十余萬。??蛋驳脚_灣后,察看情形。如以兵力多多益善,再應添兵若干,即一面檄調,一面奏聞。所有應用軍糈,已于浙江、江南、湖廣、四川等省撥運百余萬石。軍需火藥等項,亦已廣為儲備。著李侍堯通盤核算,妥為經理,俾足敷十余萬官兵之用,無致稍有短缺。似此大兵云集,加以派出帶兵之巴圖魯、侍衛章京等皆屬屢經行陣,一以當千,是百余人已足當萬余人之敵。諒此么〈麻上骨下〉小丑,一時烏合,何難立見殲除,指日授首。至常青剿捕賊匪,雖未能蕆功奏績,念伊究系年老,尚無貽誤,著于福康安到臺灣后,即行來京陛見,再赴湖廣總督之任。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三本二五二頁。
一六、閩浙總督李侍堯題本
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福建、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鹽課臣李侍堯謹題為稟報事:據護理鹿仔港理番同知黃嘉訓稟稱:參贊大臣水師提督藍元枚染患痢證,精神耗乏,病益沉重,醫治無效,于八月十八日身故等情前來。該臣看得:提督病故,例應題報。茲福建水師提督藍元枚奉旨授為參贊大臣,帶兵赴臺剿匪,駐札鹿仔港軍營,緣染患痢證,醫藥罔效,于乾隆五十二年八月十八日在軍營病故。據護理理番同知黃嘉訓稟報前來,除軍營事務令汀州鎮總兵普吉保、廣東左翼鎮總兵李化龍暫行彈壓并恭折馳奏外,理合恭疏題報。臣謹具題,伏乞皇上睿鑒敕部查照施行。為此具本謹具題聞。
乾隆五十二年九月初十日,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福建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鹽課臣李侍堯。
旨:福建水師提督員缺,著柴大紀調補,已有旨了,該部知道。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三本二五三頁。
一七、貴州總兵許世亨題本
鎮守貴州威寧等處地方總兵官駐札威寧州臣許世亨謹題為奏明起程、總統黔兵協剿臺匪事:竊臣遵例巡閱轄屬營汛,業于九月初六日起程巡查,于九月初十日未刻途次遮溝,接準貴州巡撫臣李慶棻咨會內開:乾隆五十二年九月初七日巳刻,承準大學士和珅字寄貴州巡撫李慶棻,乾隆五十二年八月二十六日奉上諭:臺灣尚需添兵協剿,著傳諭保成、李慶棻,即將挑備兵二千名,派威寧鎮總兵許世亨為總統帶領,速行分起前進,由廣西、廣東行走,迅抵閩省,聽候福康安調用。所有軍裝、火藥等項,俱著妥協備帶,勿致稍有缺乏,欽此等因,轉行到臣。臣刻即轉威將欽頒貴州威寧鎮總兵官關防一顆、王命旗牌五面桿副、未填用火牌三張以及屢奉上諭諸書,檄委臣標中軍游擊朱鳳儀,俟署鎮到任轉交接管外,臣即于九月十五日自威寧州起程,前赴古州照料所派黔省官兵二千余員名,督率前進。所有臣準咨星速起程前進協剿臺匪緣由,理合恭疏題報,伏乞皇上睿鑒施行。為此具本,遵例交驛站傳赍,謹具題聞。
乾隆五十二年九月十五日,鎮守貴州威寧等處地方總兵官駐札威寧州臣許世亨。
旨:該部知道。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三本二五三頁。
一八、兵部「為內閣抄出將軍??蛋沧唷挂茣ň旁露眨?
兵部為移會事:武選司案呈,內閣抄出將軍福奏前事一折,除行文完結外,相應抄錄原奏移會稽察房可也。須至移會者。囗囗(下缺)
乾隆五十二年九月十六日,內閣抄出將軍福康安跪奏為奏聞事:竊臣前赴臺灣,必須熟諳情形,通曉閩音人員,帶往軍營,遇有察看進兵道路。及宣諭義民等,皆可隨時差委?,F在閩省武職大員內,雖不乏人,但自上年進札以來,多已調赴臺灣,各有帶兵之責,未便隨營差遣。臣沿途留心詢訪,據李世杰、閔鶚元告稱,有蘇州城守營參將李芳園,曾至臺灣,頗稱諳練,今歲委辦??谶\米船只,亦能經理裕如等語。臣因于舟過蘇州時見面,詳加詢問,該員籍隸潮州,系武進士出身,其未經中式以前,俱由海道赴京會試。又曾隨同商販,來往臺灣數次,于該處風土人情,皆所明悉。察看該員才具,尚屬干練,以之帶往軍營,堪資差委。已令該員隨同起程。其城守營參將本缺,并無要務,檄令撫標中軍參將趙士魁暫行署理。除移咨江蘇督、撫外,理合恭折聞奏,伏乞皇上睿鑒。謹奏。
乾隆五十二年九月十二日奉朱批:好,知道了,欽此。
再革職知府王彝憲,系江蘇江寧縣人,原任甘肅慶陽府知府,因失察回民蜜尚德私造刀矛一案革職,發往新疆,贖罪回籍后,聞臣前赴臺灣,迎至舟次呈稱:彝憲自罹重譴,仰蒙圣恩,準令贖罪,不敢閑住在家,懇請隨往軍營效力等語。臣查該廢員于乾隆四十九年隨在石峰堡軍營,委令催運軍糧,均屬妥協,今情愿囗臺灣效力,應請準其隨往,或帶至軍營,或留于廈門辦理軍需,臨時酌量委用。謹奏。
同日奉朱批:覽,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三本二五四頁。
一九、戶部題本
經筵講官太子太保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文華殿大學士管理吏部戶部理藩院事務臣和珅等謹題為欽奉上諭事:戶科抄出福建巡撫徐嗣曾題報臺灣府屬乾隆五十二年蠲免地丁銀兩,應需文職官俸役食等項銀兩、于司庫存貯銀內動撥一案,乾隆五十二年七月二十二日題,九月初十日奉旨:該部議奏,欽此,欽遵于本日抄出到部。該臣等查得:福建巡撫徐嗣曾疏稱:閩省存留起運額載等項銀兩,向于地丁銀內分別支給。茲臺灣府屬乾隆五十二年分地丁錢糧,荷蒙諭旨,以逆匪滋事之初,經過地方,百姓田廬牲畜,被其蹂躪劫掠,避賊遷徙流離者,甚屬可憫,加恩蠲免,欽此,隨經轉行欽遵,謄黃遍諭各去后。今據布政使覺羅伍拉納會同按察使李永祺詳稱:臺灣府澎湖廳屬,未經賊擾,應征錢糧,照舊征收,其經費支發銀兩,毋庸請撥外,所有淡水一廳并臺灣等四縣應需存留項下經費,文職各官俸、齋廩、膳夫、門馬、皂快、民壯等役工食等項,共銀六千五百三十三兩九錢八分五厘,支發祭品、圣廟香燈、鄉飲、祈晴、禱雨、進士新舊文武舉人旗匾、花幣、盤纏、貢生旗匾、廩生廩糧及孤貧囚犯月糧、弓兵鋪兵工食等項,共銀三千二百五十一兩九錢一厘,造具清冊,詳請具題,遵照乾隆四十五年蠲免撥給銀款之例,就于司庫存貯各年春秋撥案內存剩各年丁各案銀內先行動支,發臺備用。至冊造各款銀兩,系照全數酌撥,如有官役升降事故、曠日余剩等銀,俟奏銷時截扣分晰造報等由。臣復核無異,除冊送部外,謹會同閩浙總督臣李侍堯合詞具題等因前來。
查臺灣府屬乾隆五十二年應征地丁錢糧,于本年二月十四日欽奉上諭蠲免,經臣部行文福建巡撫遵照辦理在案。今該撫疏稱臺灣府澎湖廳屬未經賊擾,應征錢糧照舊征收,其經費支發銀兩毋庸請撥,至淡水廳并臺灣等四縣應需文職俸齋廩膳及民壯等役工食等銀六千五百三十三兩九錢八分五厘,支發祭品等銀三千二百五十一兩九錢一厘,于存貯各年春秋撥案內存剩各年銀兩內動支等語。臣部查與原奉諭旨并每年地丁奏銷案內應需款相符,應如該撫所題,準其在于各年留備春秋撥存剩銀內動支給發,以供臺灣府屬應需官俸役食并祭品等項之用。仍令將實在用過銀數,于該年地丁奏銷案內題報查核,并于季報撥冊內聲明造報,咨送臣部查核。臣等未敢擅便,謹題請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