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五十二年十一月三十日,內閣抄出兩廣總督孫士毅等奏洋商潘文巖等捐銀三十萬兩、鹽商李念德等捐銀二十萬兩、充作新兵糧餉等因一折,十一月二十九日奉朱批:有旨諭部,欽此。又孫士毅等奏洋鹽商人捐銀五十萬兩、請另貯藩庫、專給新兵糧餉等因一折,十一月二十九日奉朱批:覽,欽此。乾隆五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奉上諭:孫士毅等奏,據洋商潘文巖等呈稱,現在臺灣剿捕逆匪,粵省招募新兵,巡防海口,商船往來,藉此兵威,得免驚擾,該商等情愿捐銀三十萬兩,以充軍需。又據鹽商李念德等呈稱,粵省運鹽,多經洋面,今添兵巡防,鹽務益增嚴密,愿備餉銀二十萬兩,用展蟻忱各等語。該洋商、鹽商等請捐餉銀,系因添兵巡防海口,與伊等生計有益起見,自應俯準所請,以遂其報效之誠。但各商等于地方公務,踴躍捐輸,尚屬急公,并著該督等查明咨送吏部,照例議敘,以示鼓勵。折并發。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三本二六○頁。
二七、禮部「為內閣抄出兩廣總督孫士毅奏」移會
禮部為知照事:祠祭司案呈,乾隆五十二年十一月三十日,內閣抄出兩廣總督孫奏,赴臺剿匪閩省兵船,被風漂泊,淹斃兵丁黃國生一名,欽奉上諭,照陣亡例議恤到部,相應抄單移會稽察房可也。須至移會者。計粘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五十二年十二月日。
乾隆五十二年十一月三十日,內閣抄出臣孫士毅跪奏:竊臣接據碣石鎮總兵唐述先呈報,本年十一月初四日,有閩省兵船一只被風漂泊來境。經汛弁訊系福建水師提標征兵,據該管隊吳得高稟稱,奉調兵一百名赴臺剿匪,把總葉英才帶兵五十一名,該管隊吳得高帶兵四十九名,各配商船一只,給有廈門文武執照,于十月二十四日放洋。二十五日吳得高一船在洋遭風,兵丁內黃國生落水身死,翁知禮、鄭連生被舵打傷(朱批:即有恩恤)。只得將桅篷砍斷,隨浪漂流。今幸灣泊粵東洋澳,但船只損壞,修整耽延,現在帶兵由陸路回廈,另配船只過臺等因。隨經地方文武,查驗船內火藥四桶、鉛子四桶,并子母炮、烏槍、藤牌、鑼鼓、賬房及一切軍裝器械俱無損失。臣以該兵等系經閩省派撥赴臺,剿捕逆匪,今船只損壞,難以駕駛,自應立即照料,俾得迅速前進。現已飛飭經由各縣,囗站應付口糧,撥給人夫,抬運軍裝、器械,派委員役護送,前赴閩省詔安縣交替。并移咨督臣李侍堯查照辦理。謹奏。
乾隆五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奉朱批:好,知道了。欽此。
乾隆五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奉上諭:據孫士毅奏,接據碣石鎮總兵唐述先呈報,本年十一月初四日,有閩省兵船一只,被風漂泊來粵,訊系福建水師提標征兵,赴臺灣剿匪,于十月二十五日在洋遭風,兵丁黃國生一名落水身死,翁知禮、鄭連生二名被舵打傷,其軍裝、器械俱無損失,業經委員護送赴閩等語。兵丁赴臺灣剿匪,在洋遭風落水身死,并被舵打傷,殊堪憫惻。所有淹斃兵丁黃國生一名,著照陣亡例議恤;其被舵打傷之翁知禮、鄭連生二名,亦著照例給賞。該部知道。折并發。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三本二六○~二六一頁。
二八、兵部「為內閣抄出閩浙總督李等奏」移會(大計展限)
兵部為移會事:武選司案呈,內閣抄出閩浙總督李等奏前事一折,除行文完結外,相應抄錄原奏移會貴處可也。須至咨者。計粘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五十二年十二月十四日。
乾隆五十二年十二月初九日,內閣抄出閩浙總督臣李、福建巡撫臣徐跪奏為奏請大計展限、仰祈圣鑒事:竊照本年恭逢計典屆期,例應分別薦劾,恭疏開列具題。惟查閩省自辦理軍務以來,道府以至佐雜,多有承辦兵差及押運糧餉火藥之責,其賢否勤惰,正須從此考核。除怠玩貽誤之員立即嚴參示儆外,其余各員,應俟軍務告竣,再行區別功過,匯齊核辦,且臣李抵任后,即駐札泉州、廈門一帶,辦理軍需,通省各屬,尚有未經見面之員。臣等公同商酌,未便拘泥成例,率行具題,致有遺濫。相應奏懇圣恩,將本年大計,俟軍務告竣,再行核實辦理,庶于澄敘官方之道,益昭詳慎。臣等仍秉公查訪,遇有衰庸不職等員,即隨時參劾,斷不敢稍容貽誤。謹合詞恭折具奏,伏乞皇上睿鑒訓示。謹奏。乾隆五十二年十二月初七日奉朱批:該部知道,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三本二六一頁。
二九、戶部「為內閣抄出奉漢字上諭一道」移會(正月初四日)
戶部為移會事:福建司案呈,內閣抄出欽奉漢字上諭一道,相應恭錄移會可也。須至移會者。計粘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五十三年正月日。
乾隆五十三年正月初四日,內閣奉上諭:上年臺灣辦理軍務,漳、泉等府屬應付浙、粵滿、漢官兵及四川、湖南、貴州各兵,兼之糧餉、軍裝、鉛藥等項絡繹過境,差務甚繁,資用民力之處最多。茲屆春祺普錫之時,大功即日告竣,自宜特沛殊恩,以示優恤。所有泉州府之晉江、安南、惠安、同安、漳州府之龍溪、漳浦、海澄、詔安等八縣,本年應征錢糧,著加恩蠲免十分之三。其浦城、崇安、建陽、建安、甌寧、南平、古田、閩縣,侯官、福清、蒲田、仙游等十二縣應征錢糧,著蠲免十分之二。至福鼎、霞浦、福安、寧德、羅源、連江、光澤等七縣,所有應征錢糧,著緩至五十四年麥熟后征收。俾小民均沾渥澤,以副朕惠愛黎元、有加無已之至意,該部即遵諭行。欽此(于本月初七日抄出到部)。
——錄白明清史料戊編第三本二六二頁。
三○、兵部「為內閣抄出奉上諭一道」移會
兵部為移會事:職方司案呈,上年十二月二十四,內閣抄出將軍福等議敘奉上諭一道,相應恭錄移會稽察房備查可也。須至移會者。計粘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五十三年正月十八日。
內閣抄出二十三日奉上諭:據福康安等奏攻克斗六門等處,沿途打仗得勝情形一折內稱:十一月二十日進兵,約行十余里,有賊匪萬余,分據大埔林、中林、大埔尾三莊。我兵會合一處,令恒瑞、鄂輝等進攻大埔林、大埔尾二莊,海蘭察帶領巴圖魯、章京等專攻中林,福康安帶領巴圖魯、章京等往來督催,賊匪排列中林,蜂擁前來,抵死抗拒。海蘭察即率領巴圖魯等奮勇直前,不避槍炮,殺散賊匪,攻克中林。其大埔林、大埔尾兩處,經恒瑞、鄂輝等同時攻潰,追殺賊匪。沿途殺賊六、七百名,槍斃騎馬賊目十余人,將器械、馬匹全行奪獲。追至庵古坑地方,乘勝疾驅,連夜前進。至二十一日,齊集斗六門,四面進攻,用利刃長刀斫倒竹圍,奪據賊卡,痛加殲戮。直至午刻后,賊匪抵敵不住,四散奔竄,遂將斗六門收復。即日進搗賊巢,擒拿首逆等語。斗六門為南北要隘,久經賊匪屯占。今福康安等統領官兵,將中林、大埔尾大埔林、各莊同時攻潰,乘勝疾驅,連夜前進,剿殺賊匪,將斗六門收復,官兵奮勇力戰,不避槍炮,甚屬可嘉。現據李侍堯探聞,官兵已攻大里杙賊巢,賊匪逃入內山。生番等稟稱,欲將逆首林爽文擒獲獻出等語。想福康安奏報之折,自已在途,即日捷音可到。俟大功告竣,再行另降諭旨外,福康安、海蘭察、鄂輝、恒瑞、普吉保、袁國璜,著先行交部議敘。至普爾普現已打通府城道路,仍回北路協同進剿,亦屬出力,并著交部議敘。所有福康安等奏到格外出力之侍衛章京及鎮將官弁等,除另降清字諭旨,賞給巴圖魯名號,及升等賞花翎各員外,其余在出事之侍衛章京、鎮將弁等,俱著福康安查明,一并咨部議敘,以示嘉獎。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三本二六二~二六三頁。
三一、戶部「為內閣抄出浙江巡撫瑯奏」移會(正月十八日)(長蘆商人王得宜愿輸銀兩)
戶部為移會事:山東司案呈,內閣抄出浙江巡撫瑯奏前事一折,相應抄單移會稽察房可也。須至移會者。計粘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五十三年正月十九日。
臣穆騰額跪奏為據情吁懇圣恩、以抒下悃事:竊臣據長蘆運使李世望、山東運使何澤傳詳:據商人王得宜、查奕茂、江平慶、劉占安等呈稱:商等身逢熙洽,仰蒙皇上厚澤深仁,賞借帑本,緩征引課,恩膏優渥,俾得轉運從容,浹髓淪肌,莫名感激。今值臺灣逆匪滋事,天兵進剿,即日已就蕩平,海口安恬,無虞驚擾。蘆東等處,雖距閩稍遠,而慶成寧謐,率土同情。商等重賴圣主鴻庥,倍深蟻悃。此時軍務業當告蕆,而辦理善后事宜,尚需寬為儲備。商等分居微末,原未足仰效涓塵,惟是感戴欣忭之忱,無由稍申萬一。茲長蘆商等情愿敬輸銀三十五萬兩,山東商等情愿敬輸銀一十五萬兩,共銀五十萬兩,少抒報效。并請照乾隆三十八年商捐之例,暫在運庫借支,分作五年解交歸款,不敢仰邀議敘等情,詳請代奏前來。
臣伏查蘆東各商,感沐皇上逾格恩施,全家頂戴,未得稍效寸忱。茲以剿平臺匪,呈請捐銀五十萬兩。臣面傳眾商詢問,俱各踴躍環吁,情詞懇切,實出至誠。似應仰求皇上,俯如所請,遂其芹曝之私。至此項捐銀五十萬兩,各商貲本營運在外,未能一時交齊,應請先于長蘆運庫暫借銀三十五萬兩,山東運庫暫借銀一十五萬兩,委員解赴閩省藩庫備用。自乾隆五十四年奏銷后起限,分作五年隨同正課完納歸款,則該商等益感天恩于無既矣。臣不敢壅于上聞,理合據情代奏,伏乞皇上恩準施行。謹奏。
乾隆五十三年正月初六日,內閣奉上諭:穆騰額奏,據蘆東商人王得宜等呈稱,現在大兵進剿臺灣逆匪,即日已就蕩平,海口安恬,無虞驚擾,慶成寧謐,率土同情,長蘆商人愿輸銀三十五萬兩,山東商人愿輸銀一十五萬兩,共銀五十萬兩,少抒報效等語。該商等因聞臺灣賊匪蕩平,同深歡慶,請捐銀兩,出自悃誠,自應俯如所請,以遂其報效之忱。至該商等踴躍捐輸,尚屬急公,并著該鹽政查明,咨送吏部,照例議敘。以示獎勵。折并發。欽此(于本月十日抄出到部)。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三本二六三~二六四頁。
三二、兵部「為內閣抄出福州將軍常青奏」移會(正月二十六日)
兵部為移會事:職方司案呈,本年正月二十日,內閣抄出福州將軍常青奏遺漏獎給花翎、自請交議一折,相應抄單移會稽察房備查可也。須至移會者。計粘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五十三年正月日。
臣常青跪奏:竊臣本年七月十六日具奏剿賊連得勝仗折內,將海星阿、謝廷選、杭富三員一并獎給花翎,以示鼓勵句旁,奉朱批:好,欽此。查彼時尚有打仗出力之廣東潮州鎮標千總吳大瑞一員,臣亦獎給藍翎,因繕折遺漏,未經附奏,實屬疏忽,應請將臣交部議處。所有查出遺漏緣由,謹附片奏聞,伏祈圣鑒,謹奏。
乾隆五十三年正月十七日奉朱批:覽,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三本二六四頁。
三三、刑部「為內閣抄出奉上諭一道」移會(正月二十八日)
刑部為欽奉事:福建司案呈,內閣抄出奉上諭一道,相應抄單移會稽察房可也。須至移會者。計粘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五十三年正月日。
乾隆五十三年正月十八日奉上諭:此次臺灣剿捕逆匪一事,常青駐守府城,并無寸進。恒瑞帶兵援應柴大紀,在鹽水港、鹿仔草一帶被賊攔截,并不能打通道路,直抵嘉義縣城。伊二人雖俱屬無能,但常青自接辦軍務,初到縣城時,于一切調度防守、派兵援應各事宜,尚俱經理妥協。且當賊勢猖獗之際,常青督率將弁,悉力固守,并不稍涉張皇,府城保護無虞,曾經賞給雙眼花翎,以示獎勵。嗣因其在彼駐兵多時,未能肅清南路,收復鳳山,擒拿賊目,難望其振作有為,特念伊尚無大過,且于閩省情形較為熟悉,業經降旨補用福州將軍。但常青在府城株守,毫無功績,今已補授將軍,自應照例戴用將軍單眼花翎,仍將雙眼花翎撤去示罰。至恒瑞經常青派令赴援柴大紀,既怯懦不前,且遽以辦理此事必須添調六、七萬官兵,妄行陳奏。幸朕洞燭情形,將伊嚴飭,并早令福康安前往督辦,將次到彼,不致為其所惑。今已破賊解圍,攻克賊巢,指日蕆事。設如恒瑞所奏,則添調之兵,此時尚未能前抵該處,何以集事?且彼時福康安尚未到彼,而恒瑞為此妄語,設將弁兵民為其言所惑,竟致眾心動搖,并縣城亦不能守,尚復成何事體?是恒瑞不但無能,且妄言惑聽,其咎甚重,是以降旨革去將軍,因系宗室,援議親之例,免其拏問,令其自備資斧來京,交部治罪,以示懲儆。朕于諸臣功罪,惟視其人之自取,一秉大公至正,從不稍存成見。著將常青、恒瑞二人獲咎輕重,及朕分別辦理緣由,再行通諭知之。欽此(于十八日內閣抄出,行文訖)。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三本二六五頁。
三四、戶部「為內閣抄出兩淮鹽政全德奏」移會(商人捐輸銀兩交部議敘)
戶部為移會事:軍需局案呈,內閣抄出漢字奏折一件、上諭一道,相應恭錄,并摘敘事由,移會稽察房可也。須至移會者。計粘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五十三年正月二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