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巡撫臣浦霖跪奏為遵旨查抄臺防同知劉亨基家產、恭折具奏事:乾隆五十三年三月十二日奉上諭:臺灣逆匪林爽文等糾眾滋事一案,皆由地方官侵貪激變,養癰貽患所致。但其臨時遇賊猝被戕害各員,其中亦有平日居官尚稱廉謹,或有到任未久抗節死難者,前經諭令李侍堯查明據實具奏,分別辦理。本日據李侍堯奏到,查得彰化縣知縣俞峻到任未及兩月,居官尚無劣跡;理番同知長庚、王雋、鳳山縣知縣湯大奎,平日居官尚無狼籍之聲。至臺灣府知府孫景燧、臺灣縣知縣程峻、臺防同知劉亨基、董啟埏、署嘉義縣唐鎰,雖在任久暫不同,聲名俱屬狼籍等語。除長庚等四員因公死事,現已明降諭旨,照例給予恤典外,至孫景燧等平日貪黷斂怨,種種貽誤,以致激變,釀成巨案,其被害皆由自取,一死不足以塞責。若因其身已被害,置之不問,而其家屬仍得坐擁豐貲,豈足以示懲儆?除孫景燧家產業經查抄外,程峻籍隸安徽,董啟埏籍隸浙江,劉亨基籍隸湖南,唐鎰籍隸廣東,著傳諭孫士毅、圖薩布、陳用敷、瑯玕、浦霖,即將程峻、董啟埏、劉亨基、唐鎰各犯家產,逐一嚴密查抄入官,以備補軍需之用,毋任稍有隱匿、透漏、寄頓情弊。如該犯等家屬尚在福建,并著李侍堯一并嚴密查辦。欽此。
臣查劉亨基籍隸長沙府屬湘潭縣,距省不過數十里,當即密委按察使恩長率同長沙府知府陳嘉謨即日前往嚴密查抄去后。茲據該司稟稱:即于是日馳往該地,出其不意,將劉亨基家屬所有田房、銀錢、衣飾、器物逐一查封。并訊據劉亨基之子生員劉利鉞供稱:生員弟兄三人,父親劉亨基在閩省做官,是哥子劉利鎬、兄弟利釗隨任,生員在家讀書,從沒有過任所。父親在閩省陸續寄回銀六千余兩,買過田地四處,現有契呈驗。五十一年六月,兄弟利釗任所回家,在泉州府海面遭風壞船,同親族家人共一十三名一齊淹斃,行李貲則盡數漂沒(朱批:亦系貪官之報應耳)。報明閩省同安縣有案。五十一年,父親卸彰化縣事,被賊殺害,哥子劉利鎬、妹子六姑,都被殺死任所,貲財搶掠一空。母親張氏,被義民救出,資送盤纏回籍。生員聞信,趕往邵武府地方迎接母親回家,并無余貲攜回,也沒另有家屬資財隱寄閩省任所,可以關查得的。現在只有祖遺及陸續置買共田三百八十五畝零,住房一所,省城南門外碧湘街市房一所,家中衣服、首飾、器物已蒙盡數查抄,不敢稍有隱匿寄頓,致日后查出自干重罪等語。質之族鄰貢生劉亨〈禹上土下〉、監生劉亨坤并保鄰人等,僉供如一,各投遞日后查出愿甘坐罪結,報狀錄供稟送前來。
臣查劉亨基于乾隆三十六年選授福建知縣,歷官十有余年。其在臺防同知及署彰化縣任內,聲名狼籍,家產自必豐厚,何以僅止田產三百八十余畝,此外并無銀兩存積。即核其家中一切器具、服飾,亦無珍貴值錢之物,必有預防籍沒寄頓隱匿情弊。復親提該處家屬及保鄰人等,率同兩司反復究詰。據劉利鉞供:生員家產實止此數,并無絲毫隱匿。詰以伊父劉亨基在閩服官多年,寄回銀兩必不止六千余兩,現在寄存何處,令其據實交出。復據供稱:伊父在臺防同知及署彰化任內,原有銀兩交伊弟劉利釗帶回,不料在泉州府海面被風漂沒,后又被賊人搶掠,是以并無存積。反復開導,并加刑嚇,供無異詞,察其情形,實屬毫無遁飾。除將查抄田房契據并衣飾、器物,交縣封貯,另行造冊,同原契報部估變備抵,一面飛咨閩省,查明五十一年六月有無劉亨基之子劉利釗在同安縣地方渡海淹斃飄沒貲財報案,及歷過任所有無寄頓,務使毫無隱飾外,所有遵旨查抄備抵緣由,理合恭折具奏,伏乞皇上睿鑒。謹奏。
乾隆五十三年三月二十九日奏朱批:有旨諭部,欽此。
乾隆五十三年三月二十九日奉上諭:浦霖奏查抄原任臺防同知劉亨基家產一折內稱:訊據劉亨基之子劉利鉞供出伊父在閩省陸續寄回銀六千余兩;五十一年,伊弟從任所回家,在泉州府海面遭風壞船,同親族家人共十三名一齊淹斃,行李資財盡數漂沒等語。前因臺灣被賊戕害各員,有平日居官尚稱廉謹者,亦有在任時貪聲素著者,節經諭令李侍堯查訪明確,奏明分別辦理。嗣據李侍堯查明孫景燧、劉亭基、程峻、董啟埏、唐鎰數員,在任久暫不同,聲名俱屬狼籍。是臺灣逆匪滋事,不但由于營伍廢弛,而地方官侵貪斂怨,以致釀成巨案。若貪劣各員雖已被賊戕害,而其家屬仍得坐擁豐饒,不足以示懲儆,是以降旨將各該員家產查抄入官,以備抵補軍需之用。此等被賊戕害各員,如果抗節捐軀,沒于王事,本應一律給予恤典,設其家屬因公猝遭他變,亦可酌量加恩,以示軫念。今劉亨基以同知俸廉論之,不能自臺灣陸續寄回銀六千余兩,置買田地,又于五十一年令伊子同親屬攜帶貲財內渡。該員僅系同知微員,廉俸無幾,此正劉亨基在任肆意貪黷積有余貲之證。自知為眾怨所歸,因見該處情形必滋事端,恐致受累,即預令家屬攜多貲內渡回籍,藉為營窟之計。而中途洋面遭風壞船,親族人等俱被累淹斃,貲財漂沒無存,可見昧良黷貨、骫法釀變之人,即其身幸逃憲典,必為天理所不容,報應昭然,可為炯戒。嗣后有守土之責者,惟當各矢清慎,砥礪廉隅,時時循思天理,凜遵國法。若不知儆畏,惟事貪婪,則劉亨基等即其前車之鑒。所有節次奏到查抄臺灣貪縱釀變各員原折俱著發抄。欽此(于四月初一日抄出到部)。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三本二九一~二九二頁。
六一、兵部「為內閣抄出將軍福康安等奏」移會(四月初九日)
兵部為移會事:武選司案呈,本年三月二十四日內閣抄出公福奏撤回官兵一折,除行文咨該處外,相應抄單移會貴處銷案可也。須至移會者。(下缺)
福康安、海蘭察、鄂輝謹奏為籌辦撤兵事宜、仰祈睿鑒事:竊照臺灣南北兩路全已平定,逆惡就擒,所有各省官兵,即應全行撤回。前奉諭旨:閩浙駐防滿兵,亦應令其各回本處。惟屯練黔兵既經遠調到彼,將來辦理善后事宜,或有應需兵力鎮撫之處,不妨暫留該處,于諸事辦完后,應撤回時再行撤回可也等因,欽此。臣亦擬事竣撤兵,將屯練黔兵暫行酌留,其余按照調來日期先后,以次撤回,曾經附折奏明在案。但貴州、湖南官兵道路較遠,屯練降番素性不耐溫熱,去年調至臺灣,正在冬令,氣候平和,該屯練等打仗出力,并未稍形勞乏,交春后天氣驟寒,為此地罕有之事,仰賴圣主鴻福,均無疾病。但恐一至三月,炎蒸過甚,水土不能相宜,轉非體恤之意。臣已酌量賞賚,并將出力兵丁面加獎諭,令與閩浙派防兵丁及較遠之黔楚兵丁先行撤回。查明現有船只盡數應用,即于二月十九日登舟候風開駕。以后各起及前往各處搜山者,陸續撤回,次第配渡。
查各兵人數眾多,若由一處配渡,船只不敷,守候有需時日,到內地后又恐擁擠滋事。今酌定鹿耳門、鹿仔港兩處分渡,并早經飛咨李侍堯添撥船只,分付兩處港口渡載,自可不致貽誤。所有各兵起數:由鹿耳門配渡者,酌將廣州駐防兵作為第一起,令副都統博清額帶領行走;杭州乍浦駐防兵作為第二起,令將軍永慶帶領行走;貴州官兵作為第三起,令總兵許世亨帶領行走;廣西官兵作為第四起,令副將巴爾布帶領行走;廣東官兵為數較多,另派回起,令總兵陸廷柱、李化龍分起帶領行走。其由鹿仔港配渡者,屯練降番作為第一起,令總兵穆克登阿帶領行走;湖南官兵作為第二起,令總兵尹德禧帶領行走;福州駐防兵作為第三起,派協領海興阿等帶領行走;浙江官兵作為第四起,派副將詹殿擢等帶領行走。其福建本省水陸官兵,另行回起,交原帶領鎮將等官,亦由鹿耳門撤回本營。
查臺灣額設戍兵,年滿者例應由內地各營派兵換防。現在查明年滿兵丁,令隨撤回征兵丁內渡,即于征兵內挑選壯健者更換,以省往來換戍之煩。惟是戍兵額數共有一萬余名,陣亡病故及遺失之數甚多(朱批:何尚未有頭緒)?現在嚴切詳查,或竟系營制廢弛,兵丁本有缺額情弊,不得似傷亡遺失為詞,任其掩飾。且遺失之兵,是否臨陣潰逃,抑系去而從賊均應嚴行究辦(朱批:自當如此)。所遺各缺,亦即在征兵內挑留頂補。所有此項挑留額缺征兵,俱于續調各兵內挑選。自調到臺灣日起,扣滿年限,再行更換。其嘉義被困兵丁及初調臺灣者,仍令先行撤回,以示體恤。至臺灣營制,尚須酌量增添改設(朱批:是)。是否仍前全數換防,抑應一半換防,一半酌募本地義民充補之處(朱批:當不出此)。容俟查明確切情形,妥議具奏。
至辦理善后事宜時,自須遵旨酌留兵力,以資鎮撫。查湖南、貴州官兵素稱得力,但程途遙遠,經歷數省,若不全數撤回,途中須備供支,久稽時日,未免致滋煩費。惟廣東距臺灣較近,洋面若遇順風,一帆可達,令即將廣東兵內酌留千名(朱批:好)。該兵等訓練有力,此次在軍營打仗奮勇,甚屬可用,以資搜緝逆匪,彈壓地方,必能得力。一俟余匪搜拿凈盡,酌量應行撤回時,即令撤回,毋庸在臺灣久駐。所有撤兵各項事宜,已咨明李侍堯妥為備辦。官兵登岸后,即間日分起行走,各由原路撤回。但恐海洋風信靡常,同時開駕之船先后參差,動隔旬日,難以預定。并咨李侍堯酌量情形,令兵丁等隨到隨行,即由李侍堯咨令前途,一體預備,不必拘定原分起數,以致守候需時,多糜廩給。合并聲明,伏乞圣上睿鑒。謹奏。
乾隆五十三年三月二十一日奉朱批:所議甚妥,該部知道。欽此。
臣福康安等謹奏:查屯練降番,此次調赴臺灣,自川江順流而下,由湖北江西入閩境。現在春水漲發,湖北宜昌府以上,灘高流急,逆水難行,時日每多稽滯,應令其到四川交界,改由陸路行走。該處系山道,林木茂密,尚不致十分炎熱。屯練等素習山行,毋庸多備夫馬,途中行走涼爽,亦可不生疾病。除咨明湖廣、四川督撫外,理合附片奏聞。謹奏。
同日奉朱批:好,欽此。
福康安跪奏:再臣前在內地招集之泉州、漳州鄉勇,業經收繳軍器,派員帶領,各回原籍。其臺灣南北兩路義民,亦已令其陸續交出軍器,散遣歸農,合并聲明。謹奏。
同日奉朱批:覽,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三本二九三~二九四頁。
六二、兵部「為內閣抄出將軍公福康安等奏」移會(四月二十一日)
兵部為移會事:武選司案呈,內閣抄出將軍公福等奏前事一折,除行文完結外,相應抄單移會貴處銷案可也。須至移會者。計粘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五十三年四月日。
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七日,內閣抄出臣福、鄂跪奏為臺灣軍營所出廣東各缺、擬將出力人員升補、仰祈圣鑒事:竊查臺灣逆匪滋事,陸續調派廣東兵丁前來剿捕。該省帶兵官員升遷事故,及打仗陣亡各缺,系軍營所出之缺,例應于軍營出力人員內揀補。查廣東官兵從未調派隨征,此次在臺灣剿賊幾及一載,及臣等進兵后,南北兩路屢次打仗殺賊,在綠營中實為奮勇可嘉,與黔、楚兵丁不相上下。軍務告竣后,隨將各路帶兵將備等官,通行傳齊,臣等公同逐加察看,擇其打仗勇往、材堪造就,著有勞績者,酌量升補。除常青陸續奏補各缺外,茲查香山協副將一缺,揀選得福建督標營參將張萬魁打仗勇往,曾在金川出兵,此次駐守阿里山要隘,堵截極為嚴密,堪以升補香山協副將。又羅定協副將孫全謀,已另折奏調安平協,如蒙俞允,所遺副將員缺,查有江西吉安營參將張兆熊,自請赴軍營效用,奮勉出力,堪以升補。又提標中軍參將員缺,揀選得提標后營游擊李文升堪以升補,所遺游擊員缺,揀選得惠州協右營都司楊拜揚堪以升補。又海門營參將員缺,揀選得左翼鎮左營游擊林起鳳堪以升補,所遺游擊員缺,揀選得左翼鎮右營都司陳上高堪以升補。又大鵬營參將員缺,揀選得碣石鎮中營游擊許廷進堪以升補,所遺游擊員缺,揀得碣石鎮右營都司曾偉堪以升補。又平鎮營游擊員缺,揀選得興寧營都司蕭應得堪以升補。其余都司八缺、守備十六缺,均揀選軍營出力人員擬補。如蒙俞允,升補各官現已帶領凱旋官兵回粵,應聽該省督撫照例給咨送部引見。其千總、把總、外委等缺,業于軍營出力弁兵內拔補,照例咨部。所有擬補緣由,謹繕折具奏,伏乞圣上睿鑒訓示。謹奏。
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五日奉朱批:著照所請行,該部知道。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三本二九四~二九五頁。
六三、戶部「為兩廣總督孫士毅等奏」移會(移文缺)(四月二十五日)
兩廣總督臣孫、廣東巡撫臣圖跪奏為遵旨查抄唐鎰家產、恭折具奏事:臣等欽奉上諭:臺灣逆匪林爽文等糾眾茲事一案,皆由地方官侵貪激變,養癰貽患所致。除孫景燧家產業經查抄外,程峻籍隸安徽,董啟埏籍隸浙江,劉亨基籍隸湖南,唐鎰籍隸廣東,著傳諭孫士毅等,即將各犯家產逐一嚴密查抄入官,以備抵補軍需之用,毋任稍有隱匿、透漏、寄頓情弊。如該犯等家屬尚在福建,并著李侍堯一并嚴密查辦。將此由五百里各諭令知之。欽此。寄信到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