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為移會事:職方司案呈,內閣抄出兩廣總督孫等奏前事一折,除行文完結外,相應抄單移會貴房照查銷案可也。須至移會者。計抄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五十三年三月二十九日。
乾隆五十三年三月二十五日,內閣抄出兩廣總督孫、廣東巡撫圖跪奏為拏獲逃兵、審明辦理、恭折奏明事:竊臣等接據右翼鎮標左營游擊張會元稟報:有奉撥赴臺饒平營鳥槍守兵詹成,于乾隆五十二年十月二十七日在福建廈門蚶江地方脫逃等情。臣等當即飛飭該管營員及地方各官嚴行緝拿去后,嗣據饒平縣飭差協同營兵在于上寨地方,將逃兵詹成拏獲,稟報前來。隨行提該犯赴省,經臣圖督同在省司道,逐加研訊。緣詹成籍隸饒平縣,于乾隆四十四年八月內赴饒平營充當鳥槍守兵,五十二年七月二十八日調派赴臺剿匪,八月十八日自福建廈門配船開行,二十五日駛至外洋,猝遇狂風打回料羅澳,因桅椗損壞,收入蚶江澳修葺。十月二十七日,該犯起意脫逃,于十二月二十八日回至饒平縣上寨地方,被兵役拏獲。嚴詰該犯并未攜帶軍器,逃后亦無知情容留之人,似無遁飾。查例載:隨征兵丁自軍前逃回者擬斬立決等語,今詹成奉派出師,已自廈門配渡,指日可抵軍營,理應勇往報效,乃因船只被風收港修理,輒敢乘機脫逃,情殊可惡,應照隨征兵丁自軍前逃回斬決例,臣圖于本年二月十六日審明,即恭請王命,飭委廣州府知府張道源委同廣州城守營副將德敏,將詹成押赴市曹處斬訖,仍將該犯治罪緣由,移行該營及逃脫地方,出示曉諭,以昭炯戒。至束兵不嚴職名,容俟查開,另行咨參。除將供招送部外,所有拏獲逃兵審明辦理緣由,臣等謹會同廣東提督臣高瑹恭折奏聞,伏乞皇上睿鑒。謹奏。
乾隆五十三年三月二十二日奉朱批:該部知道,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三本二八三頁。
五三、宗人府「為內閣抄出漢字上諭一道」知會
宗人府經歷司為知會事:照得內閣抄出為剿除臺灣逆匪,著加賞福康安等俱用紫韁等項,所降漢字上諭一道,相應抄錄粘單知會貴房查照可也。須至移會者。(下缺)
乾隆五十三年三月二十五日,內閣抄出二十一日奉上諭:上年逆匪林爽文等糾眾滋事,先經黃仕簡、任承恩因循貽誤,以致賊勢鴟張。自常青前往接辦后,亦惟知株守郡城,將及半載,并無寸進。賊匪攻圍嘉義縣城時,經常青奏令恒瑞帶兵往援,恒瑞并不能打通道路、攻透城圍,駐兵鹽水港,遷延觀望;轉借口賊多兵少,張大其詞,奏稱必須添兵六、七萬,方可集事。當經降旨,將恒瑞嚴行申飭而未發者,恐搖動軍心也。今日據福康安覆奏,查明恒瑞往援嘉義縣時,尚無忌功掣肘攔阻梁朝桂情事等語。恒瑞之于梁朝桂有無掣肘,尚無緊要,惟伊張大其詞奏請多兵一節,其搖惑軍心之罪,斷不可逭。
現在福康安前抵鹿港,率兵纔近萬,未及三月,即已屢破賊巢,擒獲逆首,南北兩路,全境蕩平,所用官兵止系屯練、黔楚官兵數千,何嘗須用多兵?設如恒瑞所言,必須添兵六、七萬,合之臺灣原有之兵,則至十余萬矣,不獨各省遠近征發,遠近驛騷,且行走配渡需時,目下尚不能全數到彼。幸而朕洞燭幾先,即令福康安、海蘭察帶同巴圖魯侍衛等前往。于恒瑞奏到時,又以其言不可信,諭令福康安堅持定見,速由鹿港前進。今得克期蕆事,設非朕令福康安、海蘭察前往,即準其添調者十余萬大兵,交常青、恒瑞二人統率,則伊等在彼守候,日事因循,仍前零星調撥,不特嘉義縣城早為賊所陷,即郡城亦必不可守,尚復成何事體?昨詢據委解逆犯來京之都司張爾魁稱,賊匪攻圍嘉義縣城,勢已危急,若福康安遲到三日,縣城必不能守。是該處城池得以無恙者,皆賴朕燭炳幾先,命福康安等速往之效。
前因柴大紀駐守嘉義將及半載,并據奏忍饑待援不忍出城,朕嘉其忠義,逾格加恩,封以伯爵,并賞銀一萬兩。倘非福康安早到,則嘉義縣城已失,柴大紀為賊所害,伊既可借口沒于王事,罪狀或不至于敗露,豈不使貪縱營私激成事端之人,非惟幸逃重戾,轉得叨冒厚恩?茲幸福康安星往救應,嘉義縣城得以無虞,而柴大紀之捏詞守城,并貪黷各劣跡,不旋踵而敗露。前據瑯玕奏訊,據柴際盛供稱,柴大紀在任二年,出息約有五萬余兩。本日又據福康安查明柴大紀曾得受兵丁林長春、劉欽等番銀各一百數十圓,將林長春等拔補外委等語。柴大紀坐擁多貲,于拔補微弁時尚敢婪得銀兩,則其平日在任時克扣侵漁、賣官鬻爵,自必更有大于此者。除俟福康安、徐嗣曾澈底查審明確定議具奏外,可見朕恩不濫受,昧良骫法之人亦必不為天理所容,終致敗露。而恒瑞從前之妄請多兵,幾至惑眾誤事者,不可不治其罪矣。彼時之不即明降諭旨者,因正當軍務緊要之際,慮致搖惑眾心,并恐無識之徒妄議,既令恒瑞前往剿賊,又不予以兵力,是以僅降旨申飭。今大功告蕆,恒瑞前奏之謬妄,更屬顯然。使所奏出自他人,必當按律正法,姑念恒瑞身系宗室,又未經歷戎行,是以援議親之例,從寬革職,俟其到京,即發往伊犁效力贖罪。
即福康安于攻破大里杙后,不速帶兵追剿,亦屢經降旨嚴飭,原以兵貴神速,刻不容緩。倘福康安見賊巢已破,稍存大意,不即追捕,而朕復不加之策勵,俾賊得乘暇他逸,甚或別滋事端,則蕆事擒渠,豈不多耽時日?今既將二酋生擒,全郡底定,福康安系有功之人,豈有轉加以罪之理?即福康安于袒護恒瑞一節,固有應得之咎,若非福康安成此大功,亦豈能將伊寬恕?茲因其功大過小,是以錄其功而宥其過。福康安嗣后惟當加倍儆省,益矢公慎,勉副朕教誨成全至意。
至福康安此次前往督辦剿捕事宜,遵照朕節次指示,調度有方,用心周密,真能不負任使,朕心深為嘉許。海蘭察屢次督兵追剿,甚為奮勇,可嘉。又將莊大田家屬及逆犯莊大九、林勇全數擒獲,而籌辦一切事宜,均能井井有條。福康安、海蘭察前已晉封公爵,賞給寶石帽頂、四團龍褂四開氣袍,著再各賞用紫韁。但福康安系將軍,發縱指使,皆其調度,福康安著加賞金黃腰帶,并賞給福康安、海蘭察金黃辮珊瑚朝珠各一盤,用示優異。和坤承旨書諭,于一切清漢事件,始終巨細無遺,勤勞懋著,前已晉封伯爵,著一體賞用紫韁,以昭嘉勵。
朕于臣下功罪,惟視其人之自取,一秉大公至正。行軍用兵之際,有功即賞,有罪即罰,尤務嚴明,從不絲毫假借。而前后遲速之間,無不慎于先幾。幸蒙天佑,所向克捷,屢奏膚功。所有隨時籌劃,并始終辦理賞功罰罪各諭,著軍機大臣,擇其要者,補錄發抄。福康安本日奏到各折,一并發抄。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三本二八四~二八五頁。
五四、兵部「為內閣抄出福建巡撫徐奏」移會
兵部為移會事:職方司案呈,內閣抄出福撫徐奏前事一折,相應抄單移會貴房查照銷案可也。須至移會者。計粘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初一日。
乾隆五十三年三月二十四日,內閣抄出福撫徐跪奏為臺灣撫恤難民、及察看地方情形、恭折奏聞事:竊臣于正月初八日抵鹿仔港,先從彰化一帶籌辦撫恤事宜,業經繕折奏明。嗣臣在水沙連軍營,將一切賑貸及平糶章程,與福康安面為酌定后,福康安進剿南路,臣親往彰化,遍加查勘。縣城內衙署及民房被賊焚毀無剩,村莊被焚者亦甚多。
惟由鹿港至埔心數莊保守無失。該邑難民避遷鹿港者不下十數萬眾。業經該地方官遵奉恩旨查明,按月散給米糧、蕃薯,得以存活。臣以此時賊匪已平,諭令及早歸莊,俟查明戶口,將鹿仔港撫恤口糧,歸入本莊散給,以仰副皇上軫念災黎有加無已之至意。一面發銀苫蓋草寮,以資棲止。該民番等聞風陸續歸莊,已有十之六七。自大甲溪至淡水一帶,村屋無毀,惟上年播種無幾,收成歉薄;且該處義民出力者多,亦應查明酌量撫恤。于本月初旬,至嘉義地方察看城內民房,尚俱完固;遠近村莊亦多焚毀,惟鹽水港一處房屋齊全。由嘉義至南路臺灣縣,難民趕入府城居多。府城以外村莊,竟屬蕩然。鳳山城內與彰化相同,其村落多遭蹂躪。惟廣東莊義民田園廬舍,最稱完善。東港一處,先為逆匪占據,后為官兵克復,難民搭蓋草寮,多集于此。查臺灣、嘉義城內及鳳山之東港三處,本有賑恤口糧,臣飭照鹿仔港之例,招諭難民各自歸莊,以待查賑,戶口亦漸次安集。統計全郡之難民而論,彰化為最重,臺灣、嘉義、鳳山次之,淡水為最輕,必須分別核實辦理,以期無濫無遺。臣遴委員分赴各處詳晰確查,凡賊匪經過之所,房屋未經被毀者,如系義民竭力保護之莊,即應量予獎恤;如系被賊脅從得以免毀之莊,此時邀恩予以自新,已屬格外寬典,不得再邀賑恤;其房屋雖已焚毀,而歸莊后尚能造蓋補修,力可自給者不賑;惟實系遭賊焚搶、流離困苦之難民,造具清冊,給予一月口糧后察看情形,如有尚須接濟之處,再當推廣皇仁,量為展賑。并因各路米價昂貴,設廠平糶,其無力耕種者,酌借籽糧,以平市價而急農務。節次仰沐圣慈,于各省撥濟軍需米石,本屬實裕。經督臣李侍堯隨時撥運過臺,源源接濟。但海洋轉運需時,現在臺灣存米,除給發軍糧外,所剩無多,僅敷平糶借貸之用,其辦賑口糧祗可折給銀兩。查閩省從前辦理折賑,每石至二兩而極。此時臺屬糧價,均在三兩以外,若照三兩折給小民,仍不免拮據。仰懇皇上格外施恩,每石準予三兩,則民食更為普濟。臣隨時留心,嚴密稽察,務使均沾實惠。至全郡甫經蕩平,尤當以搜拿余逃、綏靖地方為要。逆黨內間有竄逃賊目,俱經福康安派撥兵弁,迅速按名查拿。臣嚴飭各屬四面協同訪緝,毋使一漏網,連日多有弋獲者,輿情倍加安貼。自二月初旬以后,甘雨優沾,凡經播種之田,禾苗暢發,早收可卜豐稔。臣現奉諭旨,以臺灣善后事宜諄諄訓勉,跪誦感激,莫可名言,益當殫竭血誠,實心實力,與福康安熟商妥辦,冀無負圣主委用隆恩。所有沿途查辦緣由,合先恭折具奏,伏乞圣上睿鑒。謹奏。
乾隆五十三年三月二十一日奉朱批:這所奏情形,該部知道。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三本二八五~二八六頁。
五五、福建巡撫徐嗣曾殘奏折
福建巡撫臣徐嗣曾跪奏囗囗開事:竊臣因查辦叛產犯屬,檢齊將軍、參贊、提鎮及各地方官先后拏獲匪犯,奏明詳報有案者,計一千五百余名,開列名單,發交該地方官及委員等核對辦理。茲據署嘉義縣張森稟稱:前柴大紀所奏正法及戮尸各犯內,竟有其人尚在者,訪系柴大紀誤拿,經前任知縣陳良翼審屬良民,據保釋放。但既經奏明有案,現奉檄嚴查叛產犯屬,不敢稍有縱漏,仍按名查拿,審訊確情等語。并據革縣陳良翼自行呈稟:當日審明保釋者實有許懷等三十五名,委系良民,因柴大紀以匪犯具奏在先,逼迫通報,以符奏案,祗得聽從具詳,罪無可逭,現蒙查辦緣由,若再將無辜多人株連屈陷,更萬死不足蔽辜,惟有據實呈明,求查察治罪等情。臣接閱之下,不勝駭異。查許懷等既經審非賊伙,取保釋放,何以柴大紀竟奏稱正法戮尸,陳良翼復又聽從捏報,其舛錯荒謬,實出情理之外。且恐有故縱賊犯情事,必須徹底根究,務期水落石出。臣帶同軍需局員楊廷理、錢受椿親自馳赴嘉義查辦。甫入縣境,即有案內各犯證及保結人等紛紛挨到,僉稱情愿赴案質審。查許懷等三十五名內,已經該縣張森傳喚到案者,許懷、許漢、翁送來、陳較、張海、柯媽生、李孝、陳成、陳籌等九名;臣抵境后自行投到者,周俊、謝璧、楊登、陳團、林邦、林子春、胡成、黃煙、黃光慎、盧力、盧罕、楊沛、劉程并番婦留娘、陳應之祖母陳江氏等十五人;已經病故者,賴天呈、陳就、鄭郡海、許騰、陳佑、吳嵩、蔡妹、魏可、曾生、李圭、林硯等十一名。其出具保結者,蔡同源等共一百余名,逐一嚴加鞫訊。據許懷等二十四名供稱:上年正、二月內,嘉邑甫經收復,或因官兵初到,歡喜出城迎看,或因遷避他處,回至縣城探視,途中誤被捉拿,并有肩挑販賣及在店生理,遇有不肖之兵丁、義民,強買搶取,與之較論,轉被誣拿者,俱皆極口呼冤,實無從賊情跡。訊之原保人等,亦俱供證相符,剖辨甚力。臣恐該保鄰等容庇親友,回護前非,諭以國法森嚴,天理昭著,倘此數十人內有一匪徒,斷難幸逃法網,將來一經查出,爾等即與本犯同罪,慎勿執迷不悟。反復開導,該保鄰等堅稱天良難昧,法律共知,何敢替人當此重罪。況當日縣城初復,緝匪務嚴,如城內遇有賊犯,我等正要擒獻究治,豈囗囗囗囗囗囗因囗知許懷等實系良民,方敢(下缺)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三本二八六~二八七頁。
五六、兵部「為內閣抄出將軍福康安等奏」移會
兵部為移會事:職方司案呈,內閣抄出臣福等奏前事一折,相應抄單移會貴房查照銷案可也。須至移會者。計抄單一紙,月終冊一本。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初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