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四本三七一~三七二頁。
一一八、戶部題本
工部尚書署理戶部尚書事務總管內務府大臣臣金簡等謹題為欽奉上諭事:戶科抄出原任兩江總督書麟題銷江南省各鎮協營押護逆首林爽文及賊目賊眷人犯過境兵丁賞給錢糧銀兩一案,乾隆五十五年正月二十六日題,三月十三日奉旨:該部察核具奏,欽此。欽遵于本日抄出到部。該臣等查得原任兩江總督書麟疏稱:官兵平定臺灣,捕獲逆首林爽文及賊眷賊目人等,委員解京,經過沿途各營汛照例撥解出境,欽奉恩旨,護解兵丁,著各賞給一月錢糧,以示獎勵等因,當經轉行欽遵去后。茲據江寧布政使康基田詳稱:瓜州等營派出馬步兵丁一千九十二名,共賞銀一千四百三十九兩五錢,請在于五十二年地丁銀內動支。又據蘇州布政使奇豐額詳稱:平望等營派出馬步守兵七百二十六名,共賞銀九百七十三兩五錢,請在于五十三年地丁銀內動支等情。臣復核無異,除冊送部外,理合具題等因前來。查先據兩江總督咨報:江南省各營派出押解護送逆首林爽文等過境兵丁,每名賞給一月錢糧銀兩,經臣部行令項目造冊題銷在案。今原任兩江總督書麟冊造護解逆首林爽文及賊眷賊目人等過境,江南省瓜州等營派出馬兵三百七名,每名賞銀二兩,共銀六百一十四兩;步兵五百七十六名,每名賞銀一兩五錢,共銀八百六十四兩;守兵九百三十五名,每名賞銀一兩,共銀九百三十五兩;統共賞給銀二千四百一十三兩。臣部按冊核算,與原奉恩旨及應賞銀數相符,應準其在于乾隆五十二、三兩年地丁銀內動支開銷。臣等未敢擅便,謹題請旨。
乾隆五十五年六月十九日,工部尚書署理戶部尚書事務總管內務府大臣管理稽察欽奉上諭事件處御茶膳房奉宸苑事務署鑲黃旗漢軍都統臣金簡、戶部左侍郎鑲白旗滿洲副都統臣諾穆親、戶部左侍郎兼管順天府府尹事務世襲一等輕車都尉臣蔣賜棨、郎中臣書德、員外郎臣德慶、員外郎臣張灼、主事臣成書、主事臣圖明阿、主事臣蘇藩泰、主事臣丁階、主事臣趙三元、額外主事臣楊彥青、額外主事臣錢豫章、額外司務臣三多。
旨:依議。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四本三七三頁。
一一九、戶部「為內閣抄出工部尚書金簡等奏」移會
戶部為移會事:福建司案呈,內閣抄出工部尚書金等奏前事一折,并欽奉漢字上諭一道,相應恭錄移會可也。須至移會者。計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五十五年六月二十一日。
工部尚書臣金簡等謹奏為據題改奏仰祈圣鑒事:查福建臺灣府并嘉義縣城垣,前經奉旨特派臣部侍郎德成前往,會同嘉勇公臣福康安、巡撫徐嗣曾會勘。臺灣府原系木柵,擬改土城。嘉義縣原有土城,擬定加高培厚,以資捍衛。聲明各長高厚丈尺,臺灣府約估銀十二萬四千六十余兩,嘉義縣約估銀四萬三千八百七十余兩,并分晰工料各款銀數,另繕清單,會折具奏。仍由該撫再行造具細冊,題估興修,奏明在案。續經該撫以臺灣遠隔重洋,奏明及時興修,總以前估銀數為限,不得少滋浮濫等因具奏亦在案。今據該撫造具工料冊結題估,奉旨:該部議奏,欽此。欽遵由工科抄出到部。臣等查前項城工,既有原奏清單銀數,自應照依原估興修。今臺灣府城估需工料銀十二萬四千六十余兩,查與原奏總數相符。其嘉義縣城估需銀四萬四千七十余兩,與原奏多銀一百九十余兩。所有木石、灰磚、土方、雜料、鐵料、匠夫等款,逐一核對,其銀數有與原奏清單節減者,亦有與原奏清單浮多者。伏思一應工程,有作法然后有銀數。今銀數既與原奏清單多寡不齊,必系做法有所更改。臣等詢之臣部侍郎臣德成,據稱此項工程,從前奉命派往該處會同欽差嘉勇公福康安、福建巡撫徐嗣曾等勘估時,其一切做法,俱系公同酌定。今冊造城身通長高厚丈尺,及城門座數,俱與原估相符。其余如原估城身筑打素土水洞地腳硪下樁釘,今城身里外皮俱包筑灰土地腳,一律硪下樁釘。其嘉義縣城根所開安襯腳一層,亦系原估所無,今冊內俱系加增,以致銀數浮多。至城樓大木裝修油飾及跨板、架木、雜料等項,均系照例核估應用之項,今冊內均有刪減,以致與原奏清單銀數多寡參差等語。臣等查臺灣府城工估需銀十二萬四千六十余兩,雖與原奏總共銀數相符,但木植、土方、雜料等項少估銀二萬四千二百四十余兩,自應歸入節省,乃石料、灰斤、匠夫項下多估銀二萬四千二百四十余兩,以符原估十二萬四千六十余兩之數;嘉義縣城工估需銀四萬四千七十余兩,與原奏清單四萬三千八百余兩之數已多估銀一百九十余兩,其木植、土方、雜料等項下少估銀七千七百四十余兩,亦應歸入節省,乃石料、灰斤、匠夫項下多估銀七千九百四十余兩,以符四萬四千余兩之數。查前項城工最關緊要,是以特派臣部侍郎臣德成前往勘估,該撫即系從前會同勘估之員,因何不依原估做法辦理?如必需更改做法,又因何不將實在情形詳細聲明,具奏存案?臣部礙難核辦。相應奏明請旨,敕下該撫,將因何與原估做法不同,以致各款銀兩與原奏清單銀數多寡參差之處,詳細據實覆奏,到日再行辦理。仍將不符之處,于原冊內逐款粘簽指駁,鈐印發還該撫遵照可也。為此謹奏請旨。
乾隆五十五年六月十二日奉旨:嘉義縣城工石料、灰斤等項,雖較原估加增,而木植、土方、雜料亦有較原估節減之處,兩相比較,數目尚足相抵,準其開銷。欽此。(均于本月十五日抄出到部)。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四本三七四頁。
一二○、兵部「為內閣抄出閩浙總督伍拉納等奏」移會(六月二十一日)
兵部為移會事:職方司案呈,內閣抄出閩督伍奏前事一折,相應抄單移會貴房查照銷案可也。須至移會者。計抄單一紙、冊一本。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五十五年六月日。
閩浙總督臣伍、福建巡撫臣徐跪奏為遵旨核實臺灣軍營例外恩給義勇難民錢米確數、恭折奏請圣鑒事:竊照前此剿捕臺灣逆匪時,郡城及鹿仔港、淡水等處,并嘉義、鳳山二縣,同南、北、中三路文武各員,共募義民、鄉勇,分別防守城池村莊,護衛營盤糧餉,及隨同大兵攻剿,每名每日口食,先系公捐,后因捐項不敷,請照征兵之例給予鹽菜、口糧,又赴鹿仔港避難男婦老幼十余萬人,及郡城避難民人,俱請量予撫恤,經前督臣李侍堯駁飭具奏,奉上諭:李侍堯折內,慮及多用錢糧,恐將來事竣難于報銷,封疆大吏,遇此要務,惟應以速行剿賊不誤軍行為念,囗必慮及賠累,所雇鄉勇、義民,正資其力,應給錢糧,必不可少,即前弱民囗及避難男婦,亦應量給口食,妥為安插撫恤,總宜寬為籌備,俟事竣另行核實查辦,朕臨時自有斟酌,李侍堯當先察為存記,將此歸于善后事宜,遵照辦理。該督等相度事機,總期不誤公事為妥,更不可拘泥回護,致令歧誤周章,轉使屬員得以借口也。欽此。當即凜遵恩旨,義民、鄉勇,官為贍給,避難民人,隨時收養,冊報各在案。嗣臣徐嗣曾前赴軍營,攜帶歷次報募義勇及收養難民捐案,隨同將軍福康安辦理撫恤等事,會調各民及南、北、中三路軍營支用銀錢薯米囗簿檔案,與先后報冊,逐一核算。其中間有花名互異,及起止截扣月日先后不齊,并有尚未報到內地者,必須匯同各項軍需銷案,徹底確切根查。當經會飭臺灣道府悉心查核,造具細冊呈送。茲據省城司道覆加確核,詳請分別題奏前囗。
臣等伏查此項支發義勇難民銀錢薯米,雖系奏蒙皇上格外天恩,諭令給發,但地方官有無以少報多,浮冒開濫,不可不嚴絕弊竇,復又大加刪減。除從前并無奏案詳案及核與原報不符者,概不準其入冊,并郡城鹿仔港、嘉義、淡水等處巡哨海口義民口糧,仍歸入第十九案官兵款后題銷外,計臺灣各屬及糧站委員,先后募義民、鄉勇共四萬七千九百三名,自五十三年三月先后起支錢米起,截至五十三年二月先后裁撤止(?),共支給口食銀七十萬六千九百七兩七錢九分零,米三千七百九十七石三斗八升零,又義勇需用旗幟、坎肩、草鞋等項共給銀二萬一千六百八十六兩一錢零。鹿仔港、郡城等處收養難民共四十七萬九千四百一名口,自五十二年四月先后收養起,截至是年十一月先后歸莊止,共支給薯干四十八萬七千七百九十斤、米一十九萬八千八百囗十四石三斗四升零,折給薯干銀二十八萬五千八百九十七兩五錢七分零。囗前項支撥銀米薯干,原系特恩準給,自應于軍需銷案內劃出另辦,恭候欽定。再查義民打仗陣亡者,奉旨照征兵例,倍加賞恤,欽遵在案。緣臺灣義民寄籍居多,是否的屬,必須妥查確實,以俾均沾實惠。因現在尚未查竣,應請另案辦理。合并聲明。除將義勇、難民花名同動用錢米數目,分別造冊具題,并送部查核外,臣等謹合詞恭折具奏,伏祈皇上睿鑒,訓示施行。
謹奏。乾隆五十五年五月二十四日奉朱批:覽,欽此(于本月二十八日抄出到部)。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四本三七五頁。
一二一、工部題本
工部等部工部尚書總管內務府大臣臣金簡等謹題為詳請等事:戶科抄出閩浙總督覺羅伍拉納題前事內開:竊照臺灣逆匪不法,派調各省官兵剿捕,動用軍需銀米等項,逆匪蕩平,大功告蕆,應即分別造冊題報核銷。案于乾隆五十三年正月二十七日準到戶部咨:報銷事宜,自應酌定章程,行令將所有動撥軍需銀兩、米石,統于初案作為新收,除本案開銷外,其實存之數,即為次案之舊管,遞案滾算,首尾聯為一貫。其開除項下,如供支官兵鹽菜、口糧并運夫工價、口糧系同時銀米兼支者,將銀糧俱作為一案造銷;如只系供應口糧,或只供應銀兩,非銀米兼支者,仍分案題報。其余軍火、夫馬、采買、運送等項,悉皆仿此。總隨事之先后,挨順年月,編列案次,逐一造銷。如各案中有長支、借支,并部駁核減、追賠等項,各照本案催追還項,于登覆案內聲明歸還原款字樣,毋庸另行造報。統俟完竣之日,于匯總收支銀糧冊內,將準銷、刪減、追賠及收歸存剩銀糧各數,逐一分晰造報。再查定例:軍需動用銀兩,除官兵俸餉、鹽菜應給庫平者,毋庸扣收余平外,其余一切采買物料、及運送腳價、零星需用銀兩,均系每百兩扣收平余銀一兩,俟事竣將各處撥歸軍需應用銀兩,應扣余平款項若干,不應扣余平款項若干,實扣過平余銀若干,分晰聲明,匯冊報部。其所扣之項作何動用,另行隨案題報核銷等因。轉行遵照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