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2評論

第1章

脈法

黃帝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觀浮沉滑濇,而知病所生以治。無過以診,則不失矣。

【注色為陽,血為陰,色有陰陽,而脈亦有陰陽。夫色有清明濁暗,五色之見于面也,各有部分,審清濁而知病之從來,知部分則知病之所在。《金匱要略》曰:息搖肩者,心中堅;息引心中上氣者,咳;息張口短氣者,肺痿唾沫。又曰:吸而微數,其病在中焦,實也,當下之則愈。虛則不治。在上焦,其吸促;在下焦,其吸遠。此皆難治。呼吸動搖振振者,不治。又曰:病人語聲寂寂然,喜驚呼者,骨節間病;語聲喑喑然不徹者,心膈間病;語聲啾啾然細而長者,頭中病。平脈篇曰:病人欠者無病也,脈之呻者病也。言遲者風也;搖頭者里病也;里實護腹如懷卵物者,心痛也。此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也。視權衡規矩而知所苦者,觀四時所應之脈而知病之所主者何臟。按尺寸觀浮沉滑濇而知病所生以治者,寸主在上為陽,尺主在下為陰;浮為在表為陽,沉為在里為陰;滑主氣為陽,濇主血為陰。審察脈之上下表里氣血,而知病之生于陰生于陽,而以法治之也。夫診有五過,診無差誤,則治之不失矣。】

陰陽別論

黃帝問曰:人有四經十二從,何謂?岐伯曰:四經應四時,十二從應十二月,十二月應十二脈。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所謂陰者,真臟也,見則為敗,敗必死也。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別于陽者,知病處也;別于陰者,知死生之期。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別于陽者,知病忌時;別于陰者,知死生之期。謹熟陰陽,無與眾謀。所謂陰陽者,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遲者為陰,數者為陽。凡持真脈之臟脈者,肝至懸絕急十八日死,心至懸絕九日死,肺至懸絕十二日死,腎至懸絕七日死,脾至懸絕四日死。

【注四經者,春脈弦、夏脈鉤、秋脈毛、冬脈石,應四時之氣也。十二從者,手足三陰三陽之氣,從手太陰順行至足厥陰也。應十二月者,手太陰應正月寅,手陽明應二月卯,足陽明應三月辰,足太陰應四月巳,手少陰應五月午,手太陽應六月未,足膀胱應七月申,足少陰應八月酉,手厥陰應九月戌,手少陽應十月亥,足少陽應十一月子,足厥陰應十二月丑。十二脈者,六腑六臟之經脈。十二經脈乃臟腑陰陽配合,故知陽者可以知陰,知陰者可以知陽,能知陰陽,可別死生。夫胃脘之陽,資養五臟,五臟相生而各有五,是以五五二十五陽也。五臟為陰,如無陽和之胃氣,而真臟之脈見,則臟氣為敗必死。所謂二十五陽者,乃胃脘所生之陽氣也。四時五臟,皆得微和之胃氣,故為二十五陽也。能別陽和之胃氣,則一有不和,便可知病處。能別真臟之陰脈,則知肝脈至者期十八日死,心脈至者九日死也。手足三陽之脈,手走頭而頭走足,故曰三陽在頭。手足三陰之脈,足走腹而腹走手,故曰三陰在手。十二經脈雖有手足陰陽之分,然皆一以貫通也。能別于陽之脈證者,知一陽二陽三陽之發病及陽結之為病也。至于三陽搏鼓三日死,二陽俱搏十日死,忌,死忌也,言別于陽者知所病之證及死忌時也。別于陰之脈者,知一陰二陰三陰之發,病及肝之心,心之肺,以至于陰搏之死證也。所謂陰陽者,胃脘之陽,真臟之陰,手足之三陽,手足之三陰也。言審辨陰陽之脈,謹熟之于心,應之于手,無與眾相謀論也。手足之陰陽,乃六臟六腑之經脈,故當以脈之來去、動靜、遲數而分別其陰陽。懸絕者,真臟孤懸而絕無胃氣之陽和也。急者,肝死脈來急益勁,如張弓弦也,木生于地,故死于九九之數。肺主天氣,絕于六六之期。水火本于先天,故死于生成之數。脾土寄于四季,故絕于四日之周。五臟死期,總合大衍之數。】

鼓一陽曰鉤,鼓一陰曰毛,鼓陽勝急曰弦,鼓陽至而絕曰石,陰陽相過曰溜。

【注鼓,動也。一陽之氣初升,故其脈如弦之端直,以應春生之氣。一陰之氣初升,故其脈如毛之輕柔,以應秋陰之氣。陽氣正盛,故其脈來盛去悠,如鉤之急,以應夏熱之氣。至者為陽,陽氣伏藏,故脈雖鼓至而斷絕,以應冬藏之氣。溜,滑也。陰陽相遇,其脈則滑,長夏之時,陽氣微下,陰氣微上,陰陽相過,故脈滑也。】

六節臟象論

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以上為格陽。

【注左為人迎,右為氣口。蓋陽氣從左而行于右,陰氣從右而行于左,故以人迎以候三陽之氣。一盛病在少陽,少陽主春升之氣也。太陽主夏,陽明主秋。四盛以上者,言人之陰陽惟陽太盛,名曰格陽。蓋陽主在外,陽格于外,不得三陰中見之化以和之,此三陽之太過也。】

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以上為關陰。

【注寸口,手太陰之兩脈口,以候三陰之氣也。厥陰主乙木春生之氣,故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之氣少陰,三之氣太陰。四盛以上者,人之陰陽惟陰太盛,名曰關陰。蓋陰氣主內,關陰于內,不得三陽中見之化以和之,此三陰之太過也。】

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關格之脈羸,不能極于天地之精氣則死矣。

【注俱四倍以上者,陰陽俱亢極也。天有陰陽,地有陰陽,陽盛之下陰精承之,陰盛之下陽氣承之,陰陽承制而交相生化者也。人生于天地氣交之中,陰陽和平,是為無病。如陰陽俱盛而不和,是不能及于天地陰陽精氣之承制,則死矣。】

五臟生成篇

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色變。

【注心主血,故合于脈。經云:脈出于氣口,色見于明堂。心之華在面,故其榮在色。多食咸,則水味太過而傷心,其脈凝泣而色變矣。】

諸脈者皆屬于目。凝于脈者為泣。

【注五臟六腑之精,十二經脈,皆上注于目。沖任之血,溢于皮膚,滲于絡脈,故凝于皮膚則為痹,凝于絡脈則泣濇而不能流行矣。】

診病之始,五決為紀。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謂五決者,五脈也。

【注始者,言邪始在三陰三陽之氣分也。五決者,審別五臟陰陽之經氣以決其病也。欲知其病之始在某經,先分立五臟為根本,審其邪病某經之氣某臟之經也。】

夫脈之大小、滑濇、浮沉,可以指別;五臟之象,可以類推;五臟相音,可以意識;五色微診,可以目察。能合色脈,可以萬全。

【注小者正氣虛,大者邪氣盛;滑主血傷,濇為少氣;浮為在外在腑,沉為在內在臟。此六者,脈之提綱,可以指別也。五臟在內而氣象見于外,以五行之理可類而推之。五臟之相合于五音,發而為聲,可以意識。視五色之微見,可以目內察之。能審色脈之相應,以辨病之死生,則萬囗鵁囗失矣。】

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

【注赤當脈,脈合心,故曰赤脈之至也。喘,急疾也。心脈之至急而牢,主積氣于中,當時害于食。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有積于中,故害于食,名曰心痹,積氣痹閉于心下也。此得之外淫之邪,因思慮而心虛,故邪氣乘虛而留于內也。】

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痹寒熱,得之醉而使內也。

【注呼吸急則脈亦急,故以呼吸之喘息以形容脈之急疾也。肺主氣而虛,故脈浮。病氣而不病血,病上而不病下,故脈上虛而下實也。陽氣虛則善為驚,胸中為氣之海,上注于肺,以司呼吸,邪積于上,則膻中之正氣反虛,故為虛喘也。臟真高于肺,主行榮衛陰陽,陰陽虛乘,則為往來之寒熱矣。酒者熟谷之液,其氣慓悍,入于胃中則胃脹,氣上逆則滿于胸中,醉而使內,則氣上逆,故有積氣在胸中也。入房太過則傷腎,腎為本,肺為末,本傷,故肺虛也。】

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痛。

【注脈長而彈,弦而急也,弦則為減,諸急為寒,此得之寒濕而陽氣受傷,故弦急也。邪在心下支胠間,故脈左右彈也。清濕,地氣之中人也,必從足始。足厥陰之脈,從足上腘入手中,過陰器器原作氣,據《靈樞》經脈改。,抵小腹,布脅肋,故病證與疝痛相同,而腰痛足冷也。厥陰與督脈會于巔,故頭痛也。】

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當風。

【注脾屬四肢,四肢汗出當風,則風濕內乘于脾而為積氣,脾氣不能灌溉于四旁,則逆于中而為厥氣矣。名曰厥疝者,氣逆而痛也。夫男女氣血相同,受病亦屬同法,故于中央土臟而曰女子同法者,欲類推于四臟也。】

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有積氣在小腹與陰,名曰腎痹。得之沐浴,清水而臥。

【注尺以侯腎,黑脈之至,上堅而大者,腎臟有積而腎脈堅大也。上堅者,堅大在上而脈不沉也。與陰者,小腹而兼于前陰也。清水,冷水也。腎臟寒水主氣,亦同氣相感也。】

移精變氣論

色脈者,上帝之所貴也,先師之所傳也。上古使僦貸季理色脈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時、八風、六合,不離其常,變化相移,以觀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則色脈是矣。色以應日,脈以應月,常求其要,則其要也。夫色之變化,以應四時之脈,此上帝之所貴,以合于神明也,所以遠死而近生。生道之長,命曰圣王。

【注天有八風,在人則有五經之風,謂調理五脈之邪也。色者氣之華,脈乃精之液,變化相移者,移精變氣也。觀其移精變氣以通神明之妙,欲知其要,則色脈是矣。日月者,天地陰陽之精也。色為陽,脈為陰,常求其色脈之要,總不外乎陰陽,故知色以應日,脈以應月,則其要在是矣。夫色之變化,五色以應四時之脈,色生于脈也。能貴重色脈以合于神明,所以遠死而近生,生道以長,是謂圣王。】

脈要精微論

黃帝問曰:診法何如?岐伯對曰: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臟有余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

【注飲食于胃,淫精于脈,脈氣流經,經脈盛則絡脈虛,是以飲食未進,則經絡調勻,血氣未亂,故可診有過之脈。動靜者,陰陽動靜也,精明五臟之精神,見于聲色也。切脈觀色,以知臟腑強弱虛實,兼視形體之盛衰,以此參伍錯綜斟酌之,以決其死生之分焉。】

夫脈者,血之腑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則氣少,濇則心痛。渾渾革至如涌泉,病進而色弊。綿綿其去如弦絕死。

【注血行脈中,脈故為血之腑。榮氣宗氣行于脈中,衛氣行于脈外,脈隨氣行,故脈長則氣平,脈短則氣病矣。心主血,脈數乃熱迫所生,故煩心。大則病進于脈內。上盛謂寸口脈盛,主氣上升而氣高。下盛謂尺中脈盛,主氣下逆而為脹。代脈者動而中止,不能自還,主氣之衰敗也。脈中之榮氣宗氣不足,故脈細如絲。濇主少血,故心虛而為痛矣。渾渾,濁亂疾流之貌;革至者,迥易于平常也。此血脈受邪而內亂如涌泉也。夫色生于血,病進于脈,而色亦敗惡矣。綿綿其去,如弦細而欲絕者,形容其脈去之象也。病進而脈至如此之盛,血亡而脈去如此之衰,血者神氣也,邪盛正亡,不治之死證矣。】

帝曰:脈其四時動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變奈何?知病乍在內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請問此五者,可得聞乎?

【注言脈合陰陽四時,診脈而知病之所在,病成而變為他病,候尺寸以分別臟腑外內、上下、左右,曲盡其脈要精微之理。】

岐伯曰:請言其與天運轉大也。萬物之外,六合之內,天地之變,陰陽之應。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以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陰陽有時,與脈為期;期而相失,知脈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時。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始之有經,從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時為宜。補瀉勿失,與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是故聲合五音,色合五行,脈合陰陽。

品牌:匯聚文源
上架時間:2015-12-22 17:31:38
出版社:北京匯聚文源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本書數字版權由匯聚文源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丰县| 乌鲁木齐市| 太湖县| 喜德县| 陆川县| 犍为县| 田东县| 诸暨市| 甘孜| 囊谦县| 莱西市| 固原市| 定州市| 马山县| 文水县| 永顺县| 五寨县| 永修县| 兴文县| 玉龙| 讷河市| 锦州市| 怀远县| 密山市| 无极县| 汉源县| 克拉玛依市| 嘉峪关市| 广平县| 沛县| 扶风县| 麦盖提县| 海盐县| 平安县| 库尔勒市| 寿阳县| 宁德市| 富平县| 威海市| 纳雍县| 龙岩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