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2章

  • 脈法
  • (清)陳夢雷
  • 4867字
  • 2015-12-22 17:31:38

扁鵲曰:脈一出一入,曰平;再出一入,少陰;三出一入,太陰;四出一入,厥陰;再入一出,少陽;三入一出,陽明;四入一出,太陽。脈出者為陽,入者為陰,故人一呼而脈再動,氣行三寸,一吸而脈再動,氣行三寸,呼吸定息,脈五動,一呼一吸為一息,氣行六寸。人十息,脈五十動,氣行六尺。二十息,脈百動,為一備之氣,以應四時。天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節(jié),晝夜漏水下百刻,一備之氣,脈行丈二尺,一日一夜,行于十二辰。氣行盡,則周遍于身,與天道相合,故曰平。平者無病也,一陰一陽是也。脈再動為一至,再至而緊即奪氣。一刻百三十五息,十刻千三百五十息,百刻萬三千五百息。二刻為一度,一度氣行一周身。晝夜五十度。脈三至者,離經。一呼而脈三動,氣行四寸半。人一息,脈七動,氣行九寸,十息脈七十動,氣行九尺。一備之氣,脈百四十動,氣行一丈八尺,一周于身,氣過百八十度,故曰離經。離經者,病一陰二陽是也。三至而緊,則奪血;脈四至則奪精。一呼而脈四動,氣行六寸。人一息,脈九動,氣行尺二寸,人十息,脈九十動,氣行一丈二尺。一備之氣,脈百八十動,氣行二丈四尺,一周于身,氣過三百六十度。再遍于身,不及五節(jié),一時之氣而重至。諸脈浮濇者,五臟無精,難治,一陰三陽是也。四至而緊則奪形,脈五至者死。一呼而脈五動,氣行六寸半。【當行七寸半。】人一息,脈十一動,氣行尺三寸;【當行尺五寸。】人十息,脈百一十動,氣行丈三尺,【當行丈五寸。】一備之氣,脈二百二十動,氣行二丈六尺,【當行三丈。】一周于身,三百六十五節(jié),氣行過五百四十度,再周于身,過百七十度,一節(jié)之氣,而至此氣。浮濇經行,血氣竭盡,不守于中,五臟痿痟,精神散亡。脈五至而緊則死,三陰【一作二。】三陽是也。雖五猶未如之何也。脈一損一乘者,人一呼而脈一動,人一息而脈再動,氣行三寸。十息,脈二十動,氣行三尺。一備之氣,脈四十動,氣行六尺,不及周身百八十節(jié),氣短不能周遍于身,苦少氣,身體懈墮矣。脈再損者,人一息而脈一動,氣行一寸五分,人十息,脈十動,氣行尺五寸。一備之氣,脈二十動,氣行三尺,不及周身二百節(jié),【疑】氣血盡經中不能及,故曰離經。血去不在其處,小大便皆血也。脈三損者,人一息復一呼而脈一動,十息脈七動,氣行尺五寸;【當行尺五分。】一備之氣,脈十四動,氣行三尺一寸,【當行二尺三寸。】不及周身二百九十七節(jié),故曰爭;氣行血留,不能相與俱微,氣閉,實則胸滿臟枯,而爭于中,其氣不朝,血凝于中,死矣。脈四損者,再息而脈一動,人十息,脈五動,氣行七寸半。一備之氣,脈十動氣行尺五寸,不及周身三百六十五節(jié),故曰亡血。亡血者,亡失其度,身羸疲,皮裹骨,故氣血俱盡,五臟失神,其死明矣。脈五損者,人再息復一呼,而脈一動,人十息,脈四動,氣行六寸。一備之氣,脈八動,氣行尺二寸,不及周身三百二十四節(jié),故曰絕。絕者氣急不下床,口氣寒,脈俱絕死矣。岐伯曰:脈失四時者為至啟,至啟者,為損至之脈也。損之為言,少陰主骨為重,此志損也;飲食衰減肌肉消者,是意損也;身安臥,臥不便利,耳目不明,是魂損也;呼吸不相通,五色不華,是魄損也;四肢皆見脈為亂,是神損也。大損三十歲,中損二十歲,下?lián)p十歲。損各以春夏秋冬,平人人長脈短者,是大損三十歲;人短脈長者,是中損二十歲;手足皆細,是下?lián)p十歲。失精氣者一歲而損,男子左脈短右脈長,是為陽損半歲;女子右脈短左脈長,是為陰損半歲。春脈當?shù)酶蚊},反得脾肺之脈,損;夏脈當?shù)眯拿},反得腎肺之脈,損;秋脈當?shù)梅蚊},反得肝心之脈,損;冬脈當?shù)媚I脈,反得心脾之脈,損。當審切寸口之脈,知絕不絕。前后去為絕。掌上相擊,堅如彈石,為上脈虛盡,下脈尚有,是為有胃氣;上脈盡,下脈堅如彈石,為有胃氣。上下脈皆盡者,死;不絕不消者,皆生。是損脈也。至之為言,言語音深,遠視憒憒,是志之至也;身體粗大,飲食暴多,是意之至也;語言妄見,手足相引,是魂之至也;蘢蔥華色,是魄之至也;脈微小不相應,呼吸自大,是神之至也。是至脈之法也。死生相應,病各得其氣者生,十得其半也。黃帝曰:善。

診脈動止投數(shù)疏數(shù)死期年月第三十

脈一動一止,二日死。【一經云一日死。】二動一止,三日死。三動一止,四日死或五日死。四動一止,六日死。五動一止,五日死或七日死。六動一止,八日死。七動一止,九日死。八動一止,十日死。九動一止,九日死,又云十一日死。【一經云十三日死,若立春死。】十動一止,立夏死。【一經云立春死。】十一動一止。夏至死。【一經云立夏死,一經云立秋死。】十二、十三動一止,立秋死。【一經云立冬死。】十四、十五動一止,立冬死。【一經云立夏死。】二十動一止。一歲死,若立秋死。二十一動一止,二歲死。二十五動一止,立冬死。【一經云一歲死或二歲死。】三十動一止,二歲若三歲死。三十五動一止,三歲死。四十動一止,四歲死。五十動一止,五歲死。不滿五十動一止,五歲死。

脈來五十投而不止者,五臟皆受氣,即無病。【《千金方》云:五行氣畢,陰陽數(shù)同,榮衛(wèi)出入,經脈通流,晝夜百刻,五德相生。】

脈來四十投而一止者,一臟無氣,卻后四歲,春草生而死。

脈來三十投而一止者,二臟無氣,卻后三歲,麥熟而死。

脈來二十投而一止者,三臟無氣,卻后二歲,桑椹赤而死。

脈來十投而一止者,四臟無氣,歲中死;得節(jié)不動,出清明日死,遠不出谷雨死矣。

脈來五動而一止者,五臟無氣,卻后五日而死。

脈一來而久住者,宿病在心主中治。

脈二來而久住者,病在肝支中治。

脈三來而久住者,病在脾下中治。

脈四來而久住者,病在腎閑中治。

脈五來而久住者,病在肺支中治。

五脈病虛羸人得此者死,所以然者,藥不得而治,針不得而及。盛人可治,氣全故也。

診百病死生訣第三十一

診傷寒熱盛脈,浮大者生,沉小者死。

傷寒已得汗脈,沉小者生,浮大者死。

溫病三四日以下不得汗,脈大疾者生,脈細小難得者死不治。

溫病穰穰【《千金》作時行】大熱,其脈細小者死。

溫病下利腹中痛甚者,死不治。

溫病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厥逆汗出,脈堅強急者生,虛緩者死。

溫病二三日,身體熱,腹?jié)M頭痛,食飲如故,脈直而疾者,八日死;四五日,頭痛腹痛,而吐,脈來細強,十二日死;八九日,頭不疼,身不痛,目不赤,色不變而反利,脈來牒牒,按之不彈手,時大,心下堅,十七日死。

熱病七八日,脈不軟【一作喘】不散【一作數(shù)】者,當喑,喑后三日,溫汗不出者死。

熱病七八日,其脈微細,小便不利,加暴口燥,脈代,舌焦干黑者死。

熱病未得汗,脈盛躁疾,得汗者生,不得汗者難差。

熱病已得汗,脈靜安者生,脈躁者難治。

熱病已得汗,常【一作專】大熱不去者,亦死。

熱病已得汗,熱未去,脈微躁者,慎不得刺治。

熱病發(fā)熱,熱甚者,其脈陰陽皆竭,慎勿刺,不汗出必下利。

診人被風,不仁痿蹶,其脈虛者生,堅急疾者死。

診癲病,虛則可治,實則死。

癲疾脈實堅者生,脈沉細小者死。

癲疾脈搏大滑者,久久自已;其脈沉小急實,不可治;小堅急,亦不可療。

診頭痛目痛,久視【一作卒視】無所見者死。

診人心腹積聚,其脈堅強急者生,虛弱者死。又實強者生,沉者死。其脈大,腹大脹,四肢逆冷,其人脈形長者死。腹脹滿,便血,脈大時絕,極下血,脈小疾者死。

心腹痛,痛不得息,脈細小遲者生,堅大疾者死。

腸澼便血身熱則死,寒則生。

腸澼下白沫,脈沉則生,浮則死。

腸澼下膿血,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

腸澼之屬身熱,脈不懸絕滑大者生,懸濇者死,以臟期之。

腸澼下膿血,脈沉小流連者生,數(shù)疾且大有熱者死。腸澼筋攣,其脈小細安靜者生,浮大緊者死。

洞泄食不化,不得留,下膿血,脈微小遲者生,緊急者死。

泄注,脈緩時小結者生,浮大數(shù)者死。

(上匿下蟲)蝕陰疰,其脈虛小者生,緊急者死。

咳嗽脈沉緊者死,浮直者生;浮軟者生,小沉伏匿者死。

咳嗽羸瘦,脈形堅大者死。

咳脫形,發(fā)熱,脈小堅急者死,肌瘦下【一本云不】脫形,熱不去者死。

咳而嘔,腹脹且泄,其脈弦急欲絕者死。

吐血衂血,脈滑小弱者生,實大者死。

汗出若衂,其脈小滑者生,大躁者死。

唾血,脈緊強者死,滑者生。

吐血而咳,上氣,其脈數(shù)有熱,不得臥者死。

上氣,脈數(shù)者死,謂其形損故也。

上氣喘息低昂,其脈滑,手足溫者生;脈濇、四肢寒者死。

上氣,面浮腫,肩息,其脈大不可治,加利必死。【一作又甚。】

上氣注液,其脈虛,寧寧伏匿者生,堅強者死。

寒氣上攻,脈實而順滑者坐,實而逆濇則死。【《太素》云:寒氣暴上脈滿實何如?曰:實而滑則生,實而逆則死矣。其形盡滿何如?曰:舉形盡滿者,脈急大堅,尺滿而不應,如是者,順則生,逆則死。何謂順則生,逆則死?曰:所謂順者,手足溫也;謂逆者,手足寒也。】

消癉,脈實大,病久可治;脈懸小,堅急,病久不可治。

消渴,脈數(shù)大者生,細小浮短者死。

消渴,脈沉小者生,實堅大者死。

水病,脈洪大者可治,微細者不可治。

水病脹閉,其脈浮大軟者生,沉細虛小者死。

水病,腹大如鼓,脈實者生,虛者死。

卒中惡吐血數(shù)升,脈沉數(shù)細者死,浮大疾快者生。

卒中惡腹大,四肢滿,脈大而緩者生,緊大而浮者死,緊細而微者亦生。

病瘡,腰脊強急瘈瘲者,皆不可治。

寒熱瘈瘲,其脈代絕者死。

金瘡血出太多,其脈虛細者生,數(shù)實大者死。

金瘡出血,脈沉小者生,浮大者死。

斫瘡出血一二石,脈來大,二十日死。

斫刺俱有病多少,血出不自止,斷者其脈止,脈來大者七日死,滑細者生。

從高頓仆,內有血,腹脹滿,其脈堅強者生,小弱者死。

人為百藥所中傷,脈浮濇而疾者生,微細者死,洪大而遲者生。【《千金》遲作速。】

人病甚,而脈不調者難差。

人病甚,而脈洪者易差。

人內外俱虛,身體冷而汗出,微嘔而煩擾,手足俱逆,體不得安靜者生。

脈實滿,手足寒,頭熱,春秋生,冬夏死。

老人脈微,陽羸陰強者生;脈焱大加息【一作如急】者死。陰弱陽強,脈至而代,奇【一作寄】月而死。

尺脈濇而堅,為血實氣虛也。其發(fā)病,腹痛逆滿,氣上行,此為婦人胞中絕傷有惡血,久成結瘕得病,以冬時黍穄赤而死。

尺脈細而微者,血氣俱不足。細而來有力者,是谷氣不充,病得節(jié)輒動,棗葉生而死,此病秋時得之。

左手寸口脈偏動,乍大乍小不齊,從寸口至關、關至尺三部之位,處處動搖,各異不同,其人病,仲夏得之,此脈桃花【一作葉】落而死。

右手寸口脈偏沉伏,乍小乍大,朝來浮大,暮夜沉伏。浮大即太過,上出魚際;沉伏即下,不至關中,往來無常,時時復來者,榆葉【一作英】枯落而死。

右手尺部脈三十動一止,有頃,更還二十動一止,乍動乍疏,連連相因,不與息數(shù)相應,其人雖食谷,猶不愈,蘩草生而死。

左手尺部脈四十動而一止,止而復來,來逆如循直木,如循張弓弦,絚絚然如兩人共引一索,至立冬死。【《千金》作至立春而死。】

診三部脈虛實決死生第三十二

三部脈調而和者死。

三部脈廢者生。

三部脈虛,其人長病得之死;虛而濇,長病亦死;虛而滑亦死;虛而緩亦死;虛而弦急癲病亦死。

三部脈實而大,長病得之死;實而滑,長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實而緩亦生;實而緊亦生;實而緊急癲癎可治。

三部脈強,非稱其人,病便死。

三部脈羸,非其人【一作脈】得之死。

三部脈粗,長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脈細而軟,長病得之生,細而數(shù)亦生,微而緊亦生。

三部脈大而數(shù),長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

三部脈微而伏,長病得之死。

三部脈軟【一作濡】長病得之不治自愈,治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脈浮而結,長病得之死;浮而滑,長病亦死;浮而數(shù),長病風得之生;卒病得之死。

三部脈芤,長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

三部脈弦而數(shù),長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

三部脈革,長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脈堅而數(shù),如銀釵股,蠱毒病必死;數(shù)而軟,蠱毒病得之生。

三部脈潎潎如羹上肥,長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脈連連如蜘蛛絲,長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脈如霹靂,長病得之死,三十日死。

三部脈如弓弦,長病得之死。

三部脈累累如貫珠,長病得之死。

三部脈如水淹然流,長病不治自愈,治之反死。【一云:如水淹者,長病七十日死;如水不流者,長病不治自愈。】

三部脈如屋漏,長病十日死。【《千金》云十四日死。】

三部脈如雀啄,長病七日死。

三部脈如釜中湯沸,朝得暮死,夜半得日中死,日中得夜半死。

三部脈急切,腹間病,又婉轉腹痛,針上下差。

平妊娠分別男女將產脈證第三十三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西县| 安福县| 牙克石市| 茶陵县| 丽江市| 凤庆县| 湄潭县| 万全县| 神池县| 洪泽县| 社旗县| 毕节市| 阳谷县| 霍邱县| 江源县| 甘孜| 汉中市| 陕西省| 保定市| 琼海市| 双流县| 安义县| 肥西县| 平阴县| 锦州市| 蒲江县| 阳高县| 杭锦后旗| 驻马店市| 鸡西市| 临西县| 南丹县| 偃师市| 壶关县| 海安县| 通许县| 延长县| 绥江县| 同心县| 开阳县| 南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