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 脈法
  • (清)陳夢雷
  • 4696字
  • 2015-12-22 17:31:38

帝曰:有癃者一日數十溲,此不足也。身熱如炭,頸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氣逆,此有余也。太陰脈微細如發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為何病?岐伯曰:病在太陰,其盛在胃,頗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

【注水谷入胃,脾主行其津液,太陰為之行氣于三陰,陽明為之行氣于三陽,太陰不足則陽明甚盛,太過不及則陰陽不和,陰陽不和則表里之氣皆絕矣。夫入胃之飲,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今太陰病而不能轉輸于上,頗在肺而不能通調于下,則病癃矣。夫地氣升而為云,天氣降而為雨,今地氣不能上升而惟下泄,是以日數十溲,此太陰之不足也。陽明者,表也。身熱如炭,陽明盛也。陽明脈挾喉,其輸在膺中,頸膺如格,胃氣強也。陽明盛強,則人迎躁急,頗關在肺,故喘息氣逆。此陽明之有余也。陽明盛強,則與脾陰相絕,太陰不得受水谷之精,是以脈微如發,此太陰之不足也。】

帝曰:有病痝然如有水狀,切其脈大緊,身無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為何病?岐伯曰:病生在腎,名為腎風。腎風而不能食,善驚。驚已,心氣痿者死。

【注痝然,浮腫貌。如有水狀者,水氣上乘,非有形之水也。足少陰寒水主氣,大則為風,緊則為寒,故脈大緊也。夫病風水者,外證骨節疼痛,此病在腎,非外受之風邪,故身無痛也。水氣上乘,故形不瘦。風木水邪,乘侮土氣,故不能食,即食亦不能多也。腎為水臟,水生風木,此腎臟自生之風,非外受之邪,故曰病生在腎水者,火之勝。不能食者,水邪直入于上焦也。善驚者,水氣薄于心下也。夫心不受邪,驚已而心氣痿者,心受邪傷也。】

大奇論

心脈滿大,癎瘛筋攣。肝脈小急,癎瘛筋攣。

【注癎瘛,抽掣也。攣,拘攣也。心為火臟,火熱太過,是以脈大而癎瘛筋攣。肝主筋而主血,小則為虛,急則為寒,此肝臟虛寒而不能榮養于筋,故為攣瘛之病。此論筋之為病,有因心氣之有余,有因肝氣之不足,與風傷筋脈,筋脈乃應之為病不同也。】

肝脈騖暴,有所驚駭。

【注騖,疾奔而亂馳也。言肝脈之來疾而暴亂者,必有驚駭故也。此言因驚駭而致肝脈暴亂,非東方肝木,其病發驚駭也。】

脈不至,若喑,不治自已。

【注脈絡阻于下,則音不出于上。脈絡疏通,其音自復。故脈不至而喑者,不須治之,其病自已。此系經脈所阻之病,與邪搏于陰則為喑之不同也。】

腎脈小急,肝脈小急,心脈小急,不鼓皆為瘕。

【注小急,虛寒之脈也。臟氣有所留聚,故脈見小急而不鼓。】

腎肝并沉為石水,并浮為風水,并虛為死,并小弦欲驚。

【注肝乃東方春生之木,主發冬令閉藏之氣,如肝腎之脈并沉,是二臟之氣皆閉逆于下而為石水矣。石水者,腎水也,如石之沉,腹滿而不喘。肝主風木,腎主寒水,如肝腎之脈并浮,是二臟所主之氣皆發于外,故名曰風水。如浮而并虛,是臟氣不藏而外脫,故死。此言肝腎之氣過于閉藏,則沉而為水,過于發越,則浮而兼風,皆本臟所主之氣而自以為水為風,與本經之熱病論、水熱穴論、《靈樞》論疾診尺篇及《金匱要略》諸經所論石水風水之不同也。小者血氣皆少,弦則為減為寒,肝臟之氣生于腎,脈并小弦,是二臟之氣皆虛而欲發驚也。】

腎脈大急沉,肝脈大急沉,皆為疝。心脈搏滑急為心疝,肺脈沉搏為肺疝。三陽急為瘕,三陰急為疝。

【注大則為虛,急則為寒,沉為在下在里,故皆為疝。心疝之有形在少腹,其氣上搏于心,故心脈搏而滑急也。肺脈當浮而反沉搏,是肺氣逆聚于內而為肺疝矣。瘕者假也,假物而成有形,故病在三陽之氣者為瘕,三陰之氣者為疝。】

二陰急為癎厥,二陽急為驚。

【注二陰,少陰也。癎厥者,昏迷仆撲,卒不知人。此水氣乘心,是以二陰脈急。二陽,陽明也。陽明者,土也。土氣虛寒則陽明脈病,故發驚也。】

脾脈外鼓,沉為腸澼,久自已。肝脈小緩為腸澼,易治。腎脈小搏沉為腸澼下血。血溫身熱者死。心肝澼亦下血,二臟同病者可治。其脈沉小濇為腸澼,其身熱者死。熱見七日死。

【注腸澼,下痢也。著至教論曰:三陽者,至陽也。積并則為驚,病起疾風,至如礔礰,九竅皆塞,陽氣滂溢,干嗌喉塞,并于陰則上下無常,薄為腸澼,此三陽并至,干薄臟陰,乃奇恒之下痢,與外受六淫之邪迫于經絡而為下利膿血者不同,故病見于臟脈而各有死生之別。脾為陰臟,位居中央,受三陽陽盛之氣迫而上行,則其脈外鼓,搏而下沉,則為腸澼下痢,蓋陽氣上下之無常也。脾為陰中之至陰,故雖受陽熱之氣,其病久而自已。經云:緩者多熱,小者血氣皆少,此陽熱之氣干搏臟陰,致肝臟之血氣下泄而虛,故其脈小緩也。肝主藏血,故雖受陽邪,尚為易治。腸澼下血者,或下痢赤色,或下血也。腎主藏精,為精血之原,陽熱之氣下搏于腎,故為腸澼下血。血傷,故脈小。熱邪干腎,故沉而搏也。夫陰陽相合則生,偏害則死。三陽為陽,三陰為陰。氣為陽,血為陰。三陽之熱搏于陰血,血受熱傷,故血溫也。身熱者,三陽盛而三陰之氣絕也。夫心主生血,肝主藏血,是以心肝二臟受陽盛之氣而為腸澼者,亦下血。如二臟同病,則陰血盛而可以對待陽邪,尚為可治之證。若脈小沉滯者,三陰之氣為陽薄所傷也,其身熱者陽盛而陰絕也。七日死者,六臟之陰氣終也。】

胃脈沉鼓濇,胃外鼓大,心脈小堅急,皆膈偏枯。男子發左,女子發右。不喑舌轉可治,三十日起。其從者喑,三歲起。年不滿二十者,三歲死。

【注榮衛調則筋骨強健肌肉致密。如血氣虛逆,則皮膚筋骨失其榮養,而成偏枯之患矣。榮衛之氣由陽明之所生,血脈乃心臟之所主,陽明氣血皆多,其脈當浮大。今脈沉而鼓動帶濇,《靈樞》日濇為少氣,《傷寒論》曰濇則無血,是血氣虛于內矣。推而外之,胃外以候形身之中,其脈鼓大,大則為虛,此血氣虛于外矣,是以成膈偏枯。夫邪之偏中于身,及風之傷人而成偏枯者,乃外受之邪,當主半身不遂。此由在內之血氣虛逆,故主于膈偏枯。膈偏枯者,止病在胸脅腰脊之間而不及周身之上下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男子血氣從左而轉,女子血氣從右而旋,是以男子之病發于左,而女子之病發于右也。夫榮衛氣血,雖生于陽明,主于心臟,然始于先天之腎中。少陰之脈,貫腎系舌本。不喑舌轉,是先天之根氣不傷,故為可治。偏枯而主三十日起者,言其愈之速也。從,順也。謂男子發左,女子發右,陰陽血氣雖順,而喑者至三歲之久而后能復也。年不滿二十者,臟腑正盛,血氣方殷,而反有此衰敗之證,比及三年,五臟胃腑之氣漸次消滅而死矣。】

脈至而搏,血衂身熱者,死。脈來懸鉤浮為常脈。

【注脈搏擊而血衂者,經熱盛而迫血妄行,血脫,故身熱也。脈來懸鉤者,心之脈也。浮者,肺之脈也。心主血脈,肺主皮膚,而開竅在鼻,心脈來盛上乘于肺而致衂者,此血衂之常脈也。】

脈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與人言。

【注如喘者,脈來滑急也,此痰水上壅,故脈來急滑,名曰暴厥。暴厥者,一時昏厥而不能與人言。】

脈至如數,使人暴驚。三四日自已。

【注夫有形之邪上乘則脈至如喘,無形之氣上逆則脈至數急,邪薄心下,故發驚也。蓋心不受邪,至三四日,邪自下而驚厥之病自已,非比外淫卒厥之難愈也。】

脈至浮合,浮合如數,一息十至以上,是經氣予不足也。微見九、十日死。

【注浮合者,如浮波之合,來去無根也。浮合如數而一息十至以上,是經氣予之不足也。微見此脈,至九日十日之交而死。蓋九者陽之終,十者陰之盡,此三陰三陽十二經脈之氣終也。夫五臟相通,移皆有次,臟腑之氣各傳與之。如五臟有病而逆傳其所勝者死,如順傳其所生而受所與之氣不足者亦死,故曰氣予之不足也。又五臟各以其時而至于手太陰者,臟氣傳與之俞,俞氣傳與之經脈,脈與之絡,絡與之肌,此經脈之氣受五臟所與之不足,故脈至如此,虛數之極也。】

脈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奪也。草干而死。

【注如火薪然,心氣不藏,虛炎之極也。精者,五臟主藏精,謂所與之氣精氣也。曰奪、曰虛、曰不足者,謂奪其所與之精氣以致虛而不足也。草干,冬令之時,當遇勝克之氣而死。所謂脈至者,概左右三部而言也。】

脈至如散葉,是肝氣予虛也。木葉落而死。

【注散葉,飄零虛散之象。肝木之氣虛,故至秋令之時而死。】

脈至如省客,省客者,脈塞而鼓,是腎氣予不足也。懸去棗華而死。

【注脈塞而鼓,謂脈始來充塞于指下,旋即鼓動而去,有如省問之客及門而即去也。懸去棗華者,謂相隔于棗華之時而死也。】

脈至如丸泥,是胃精予不足也。榆莢落而死。

【注丸泥者,如泥丸而不滑也。胃為陽土,位居中央,其性柔,其體圓,故曰脈弱以滑,是有胃氣。蓋往來流利如珠曰滑。如丸泥者,無滑動之象,胃將死敗之征也。榆莢至春而落,木令之時也。臟腑之氣生于胃腑水谷之精,故曰精予不足。】

脈至如橫格,是膽氣予不足也。禾熟而死。

【注膽屬甲子,主一陽初生之氣。膽氣升,十一臟腑之氣皆升。如橫格者,如橫拒而不得上下,是膽氣虛而不能升也。《靈樞經》曰:其膽乃橫,是膽氣橫而脈亦見其橫格也。禾熟,秋深之時也。】

脈至如弦縷,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

【注弦縷者,精血虛而如縷之細也。胞精,胞絡之精氣也。胞絡者,系于腎少陰之脈,貫腎及舌本。善言者,胞氣泄也。隕霜九月之候,九月萬物盡衰則氣去,陽而之陰,氣應收藏而反外泄,故死。胞主藏精血,故曰精予不足。】

脈至如交漆,交漆者,左右旁至也。微見三十日死。

【注此承上文而言沖任之脈絕也。沖任起于胞中,循腹上行,為經血之海。胞精不足,沖任將絕矣。交,絞也。如絞漆之左右旁流無中通一貫之象,是循中而上之沖任絕矣。精血為陰,故至三十日而死。三十日者,月之終也。】

脈至如涌泉,浮鼓肌中,太陽氣予不足也。少氣味,韭英而死。

【注至如涌泉,來盛而不返也。浮鼓肌中,無根外脫之象。太陽者,巨陽也,為諸陽主氣而生于膀胱之水中,是以標陽而本寒。夫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少氣味者,太陽之標本皆虛也。蓋言若太陽之氣不足而水腑未虛,陽生于陰,尚有根而可復。如標本皆少,不免于死亡矣。韭乃肝之菜,至春而英,韭英之時,更疏泄其本氣,則死矣。】

脈至如頹土之狀,按之不得,是肌氣予不足也。五色先見黑,白壘發死。

【注頹土,傾頹之頑土也。脾主肌肉,如頹土而按之不得者,無來去上下之象,是肌氣受所予之不足也。土位中央而分主于四季,當五色具見而先主黃,若五色之中而先見黑,是土敗而水氣乘之矣。葛色白而發于春,白壘發時,木氣旺而頹土之氣絕之矣。】

脈至如懸雍,懸雍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水凝而死。

【注懸雍者,如懸癰也。揣,度也。先輕浮而度之,再重按而切之,其本益大,有如癰之頭小本大,此臟腑十二俞氣之不足也。夫經俞之氣,晝夜環轉,俞予之不足,故脈雍滯而有如癰之象。天寒地凍,則經水凝泣,雍滯之脈再為凝泣,絕無生動之機矣。】

脈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堅大急,五臟菀熱,寒熱獨并于腎也。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

【注偃,仰也。脈如仰起之刀,口利銳而背堅厚,是以浮之小急而按之堅大也。夫五臟相通,精氣各循序而傳予之。腎為水臟,又獨受五臟之精而藏之,是以傳與之外而又有邪氣獨并于腎之奇病也。有如此之脈病者,其人當至立春而死。《靈樞經》曰:腎是動病,喝喝而喘,坐而欲起。其病不得坐者,腎氣傷也。冬令閉藏以奉春生之氣,腎氣已傷,再至春而泄之,腎氣絕矣。】

脈至如丸滑不直手,不直手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腸氣予不足也。棗葉生而死。

【注如丸滑而不直手者,圓活流利,似于無形,故按之不可得也。大腸為肺之腑而屬庚金,其脈宜耎弱輕浮,氣予不足,故脈至若此。棗葉生于夏,火旺則金鑠矣。】

脈至如華者,令人善恐,不欲坐臥,行立常聽,是小腸氣予不足也。季秋而死。

【注脈至如華者,如華之輕微也。小腸為心之腑而為丙火,其脈當來盛,反如華者,氣予不足也。腑氣不足,則臟氣亦虛,神虛則恐懼自失,神志不寧,故坐臥不安也。小腸之脈入耳中,屬聽宮,常有所聽者,如耳作蟬鳴或如鐘磬聲,皆虛證也。遇金水生旺之時而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兰市| 浏阳市| 上高县| 满洲里市| 弥勒县| 马鞍山市| 盐亭县| 大荔县| 深水埗区| 宁津县| 泗阳县| 招远市| 桂林市| 宜州市| 灵川县| 营口市| 正蓝旗| 吉林省| 永登县| 如东县| 桂阳县| 宜黄县| 门头沟区| 会理县| 琼中| 旅游| 天全县| 肇东市| 南充市| 安岳县| 山阳县| 霍山县| 丹江口市| 军事| 盘山县| 祁阳县| 新蔡县| 曲水县| 香格里拉县| 齐河县| 高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