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虛右手關上脈陽虛者,足陽明經也。病苦脛寒,不得臥,惡寒灑灑,目急,腹中痛虛鳴【《外臺》作耳虛鳴,】時寒時熱,唇口干,面目浮腫。
脾胃俱實右手關上脈陰陽俱實者,足太陰與陽明經俱實也。病苦脾脹,腹堅,搶脅下痛,胃氣不轉,大便難,時反泄利,腹中痛,上沖肺肝,動五臟,立喘鳴,多驚,身熱,汗不出,喉痹,精少。
脾胃俱虛右手關上脈陰陽俱虛者,足太陰與陽明經俱虛也。病苦胃中如空狀,少氣不足以息,四逆寒,泄注不已。
腎實右手尺中神門以后脈陰實者,足少陰經也。病苦痹,身熱,心痛,脊脅相引痛,足逆熱煩。
腎虛右手尺中神門以后脈陰虛者,足少陰經也。病苦足脛小弱,惡風寒,脈代絕時不至,足寒,上重下輕,行不可以按地,少腹脹滿,上搶胸脅痛,引肋下。
膀胱實右手尺中神門以后脈陽實者,足太陽經也。病苦轉胞,不得小便,頭眩痛,煩滿脊背強。
膀胱虛右手尺中神門以后脈陽虛者,足太陽經也。病苦肌肉振動,腳中筋急,耳聾,忽忽不聞,惡風颼颼作聲。
腎膀胱俱實右手尺中神門以后脈陰陽俱實者,足少陰與太陽經俱實也。病苦癲疾頭重,與目相引,痛厥欲起走,反眼,大風多汗。
腎膀胱俱虛右手尺中神門以后脈陰陽俱虛者,足少陰與太陽經俱虛也。病苦心痛,若下重,不自收,篡反出,時時苦洞泄,寒中泄,腎心俱痛。一云腎有左右,而膀胱無二,今以左腎合膀胱,右腎合三焦。
平三關病候并治宜第十八
寸口脈浮,中風發熱頭痛,宜服桂枝湯、葛根湯,針風池、風府,向火灸身,摩治風膏,復令汗出。
寸口脈緊,苦頭痛骨肉疼,是傷寒。宜服麻黃湯發汗,針眉沖、顳颥,摩治傷寒膏。
寸口脈微,苦寒為衂。宜服五味湯,摩茱萸膏,令汗出。
寸口脈數,即為吐,以有熱在胃管,熏胸中。宜服藥吐之,及針胃管,服除熱湯。若是傷寒七八日至十日,熱在中,煩滿渴者,宜服知母湯。
寸口脈緩,皮膚不仁,風寒在肌肉。宜服防風湯,以藥薄熨之,摩治風膏,灸諸治風穴。
寸口脈滑,陽實,胸中壅滿吐逆。宜服前胡湯,針太陽、巨闕瀉之。
寸口脈弦,心下愊愊,微頭痛,心下有水氣。宜服甘遂圓,針期門瀉之。
寸口脈弱,陽氣虛,自汗出而短氣。宜服茯苓湯、內補散,適飲食消息,勿極勞;針胃管補之。
寸口脈濇,是胃氣不足。宜服干地黃湯,自養調和飲食,針三里補之。【三里一作胃管。】
寸口脈芤吐血,微芤者衂血,空虛去血故也。宜服竹皮湯、黃土湯,灸膻中。
寸口脈伏,胸中逆氣噎塞不通,是胃中冷氣上沖心胸。宜服前胡湯、大三建圓,針巨闕、上管,灸膻中。
寸口脈沉,胸中引脅痛,胸中有水氣。宜服澤漆湯,針巨闕瀉之。
寸口脈濡,陽氣弱,自汗出,是虛損病。宜服干地黃湯、薯蕷圓、內補散、牡蠣散并粉,針太沖補之。
寸口脈遲,上焦有寒,心痛咽酸,吐酸水。宜服附子湯、生姜湯、茱萸圓,調和飲食以暖之。
寸口脈實即生熱,在脾肺,嘔逆氣塞;虛即生寒,在脾胃,食不消化。有熱即宜服竹葉湯、葛根湯,有寒宜服茱萸圓、生姜湯。
寸口脈細,發熱吸吐,宜服黃芩龍膽湯;吐不止,宜服橘皮桔梗湯,灸中府。
寸口脈洪大,胸脅滿,宜服生姜湯,白薇圓亦可;紫菀湯下之,針上管、期門、章門。
右,上部寸口十七條。
關脈浮,腹滿不欲食。浮為虛滿,宜服平胃圓、茯苓湯、生姜前胡湯;針胃管,先瀉后補之。
關脈緊,心下苦滿急痛。脈緊者為實,宜服茱萸當歸湯,又大黃湯兩治之良,針巨闕、下管瀉之。【《千金》云:服茱萸當歸湯,又加大黃二兩佳。】
關脈微,胃中冷,心下拘急,宜服附子湯、生姜湯、附子圓,針巨闕補之。
關脈數,胃中有客熱,宜服知母圓、除熱湯,針巨闕、上管瀉之。
關脈緩,其人不欲食,此胃氣不調,脾氣不足。宜服平胃圓、補脾湯,針章門補之。
關脈滑,胃中有熱,滑為熱實,以氣滿故不欲食,食即吐逆。宜服紫菀湯下之,大平胃圓,針胃管瀉之。【《千金》云:宜服樸硝麻黃湯、平胃圓。】
關脈弦,胃中有寒,心下厥逆,此以胃氣虛,故爾。宜服茱萸湯,溫調飲食,針胃管補之。
關脈弱,胃氣虛,胃中有客熱。脈弱為虛熱作病,其說云有熱不可大攻之,熱去則寒起。正宜服竹葉湯,針胃管補之。
關脈濇,血氣逆冷,脈濇為血虛,以中焦有微熱。宜服干地黃湯、內補散,針足太沖上補之。
關脈芤,大便去血數斗者,以膈腧傷故也。宜服生地黃,并生竹皮湯,灸膈腧。若重下去血者,針關元;甚者宜服龍骨圓必愈。
關脈伏,中焦有水氣,溏泄,宜服水銀圓,針關元。利小便,溏泄便止。
關脈沉,心下有冷氣,苦滿吞酸,宜服白薇茯苓圓、附子湯,針胃管補之。
關脈濡,苦虛冷,脾氣弱,重下病,宜服赤石脂湯、女萎圓,針關元補之。
關脈遲,胃中寒,宜服桂枝圓、茱萸湯,針胃管補之。
關脈實,胃中痛,宜服梔子湯、茱萸烏頭圓,針胃管補之。
關脈牢,脾胃氣塞,盛熱即腹滿響響,宜服紫菀圓、瀉脾圓,針灸胃管瀉之。
關脈細,脾胃虛,腹滿,宜服生姜茱萸蜀椒湯、白薇圓,針灸三管。
關脈洪,胃中熱,必煩滿,宜服平胃圓,針胃管,先瀉后補之。
右,中部關脈十八條。
尺脈浮,下熱風,小便難,宜服瞿麥湯、滑石散,針橫骨、關元瀉之。
尺脈緊,臍下痛,宜服當歸湯,灸天樞,針關元補之。
尺脈微,厥逆,小腹中拘急,有寒氣,宜服小建中湯【一本更有順四湯,】針氣海。
尺脈數,惡寒,臍下熱痛,小便赤黃,宜服雞子湯、白魚散,針橫骨瀉之。
尺脈緩,腳弱下腫,小便難,有余瀝,宜服滑石湯、瞿麥散,針橫骨瀉之。
尺脈滑,血氣實,婦人經脈不利,男子尿血,宜服樸硝煎、大黃湯下去經血,針關元瀉之。
尺脈弦,小腹疼,小腹及腳中拘急,宜服建中湯、當歸湯,針氣海瀉之。
尺脈弱,陽氣少,發熱,骨煩,宜服前胡湯、干地黃湯、茯苓湯,針關元補之。
尺脈濇,足脛逆冷,小便赤,宜服附子四逆湯,針足大沖補之。
尺脈芤,下焦虛,小便去血,宜服竹皮生地黃湯,灸丹田、關元,亦針補之。
尺脈伏,小腹痛癥疝,水谷不化,宜服大平胃圓、桔梗圓,針關元補之。【桔梗圓一云結腸圓。】
尺脈沉,腰背痛,宜服腎氣圓,針京門補之。
尺脈濡,苦小便難【《千金》云:腳不收風痹,】宜服瞿麥湯、白魚散,針關元瀉之。
尺脈遲,下焦有寒,宜服桂枝圓,針氣海、關元補之。
尺脈實,小腹痛,小便不禁,宜服當歸湯加大黃一兩,以利大便;針關元補之,止小便。
尺脈牢,腹滿,陰中急,宜服葶藶子茱萸圓,針丹田、關元、中極。
右,下部尺脈十六條。
平奇經八脈病第十九【八脈為病不在十二經,故系此卷之末】
脈有奇經八脈者,何謂也?然。有陽維陰維、有陽蹺陰蹺、有沖、有督、有任、有帶之脈。凡此八脈者,皆不拘于經,故曰奇經八脈也。經有十二,絡有十五,凡二十七氣,相隨上下,何獨不拘于經也?然。圣人圖設溝渠,通利水道,以備不虞。天雨降下,溝渠溢滿,霶霈妄行,當此之時,圣人不能復圖也。此絡脈流溢諸經,不能復拘也。
奇經八脈者,既不拘于十二經,皆何起何系也?然。陽維者,起于諸陽之會;陰維者,起于諸陰之交。陽維陰維者,維絡于身,溢蓄不能環流溉灌諸經者也。陽蹺者,起于跟中,循外踝而上行入風池。陰蹺者,亦起于跟中,循內踝而上行至咽喉,交貫沖脈。沖脈者,起于關元,循腹里直上至咽喉中。【一云:沖脈者,起于氣沖,并陽明之經,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也。】督脈者,起于下極之輸,并于脊里,循背上至風府。沖脈者,陰脈之海也。督脈者,陽脈之海也。任脈者,起于胞門子戶,挾臍上行至胸中。【一云:任脈者,起于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里,上關元,至喉咽。】帶脈者,起于季肋【《難經》作季脅,】回身一周。此八者,皆不系于十二經,故曰奇經八脈者也。奇經之為病何如?然。陽維維于陽,陰維維于陰,陰陽不能相維,悵然失志,容容【《難經》作溶溶】不能自收持。【悵然者,其人驚即維脈緩緩,即令身不能自收持,即失志善忘恍惚也。】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陽維為衛,衛為寒熱。陰維為榮,榮為血,血者主心,故心痛也。】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陰蹺在內踝,病即其脈急,當從內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緩。】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陽蹺在外踝,病即其脈急,其人當從外踝以上急,內踝以上緩。】沖之為病,逆氣而里急。【沖脈從關元至喉咽,故其為病逆氣而里急。】督之為病,脊強而厥。【督脈在背,病即其脈急,故令背強也。】任之為病,其內苦結,男子為七疝,女子為瘕聚。【任脈起于胞門子戶,故其病結為七疝瘕聚。】帶之為病苦腹滿,腰容容【《難經》作溶溶】若坐水中狀。【帶脈者回帶人之身體,病即其脈緩,故令腰容容也。】此奇經八脈之為病也。
診得陽維脈浮者,蹔起目眩,陽盛實,苦肩息,灑灑如寒。
診得陰維脈沉大而實者,苦胸中痛,脅下支滿,心痛。
診得陰維如貫珠者,男子兩脅實,腰中痛;女子陰中痛,如有瘡狀。
診得帶脈左右繞臍,腹腰脊痛沖陰股也。
兩手脈浮之俱有陽,沉之俱有陰,陰陽皆實盛者,此為沖督之脈也。沖督之脈者,十二經之道路也。沖督用事,則十二經不復朝于寸口,其人皆苦恍惚狂癡。不者必當猶豫有兩心也。兩手陽脈浮而細微,綿綿不可知,俱有陰脈,亦復細綿綿,此為陰蹺陽蹺之脈也。此家曾有病鬼魅風死,苦恍惚,亡人為禍也。
診得陽蹺病拘急,陰蹺病緩。
尺寸俱浮,直上直下,此為督脈。腰背強痛,不得俯仰,大人癲病,小人風癎疾。
脈來中央浮直,上下痛者,督脈也。動苦腰背膝寒,大人癲,小兒癎也,灸頂上三圓,正當頂上。
尺寸脈俱牢【一作芤,】直上直下,此為沖脈。胷中有寒疝也。
脈來中央堅實,徑至關者,沖脈也。動苦少腹痛,上搶心,有瘕疝,絕孕,遺矢溺,脅支滿煩也。橫寸口邊丸丸,此為任脈。苦腹中有氣,如指上搶心,不得俯仰拘急。
脈來緊細實長至關者,任脈也。動苦少腹繞臍,下引橫骨,陰中切痛,取臍下三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