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 脈法
  • (清)陳夢雷
  • 4911字
  • 2015-12-22 17:31:38

脈法

黃帝素問

四時刺逆從論

厥陰有余病陰痹,不足病生熱痹;滑則病狐疝風,濇則病少腹積氣。少陰有余病皮痹、隱軫,不足病肺痹;滑則病肺風疝,濇則病積溲血。太陰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滑則病脾風疝,濇則病積心腹時滿。陽明有余,病脈痹身時熱,不足病心痹;滑則病心風疝,濇則病積時善驚。太陽有余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腎痹;滑則病腎風疝,濇則病積善時巔疾。少陽有余病筋痹脅滿,不足病肝痹;滑則病肝風疝,濇則病積,時筋急目痛。

【注有余者,多氣少血。不足者,血氣皆少。滑者,陽氣盛,微有熱。濇者,多血少氣,微有寒。痹者閉也,血氣留著于皮肉筋骨間而為痛也。氣病之謂疝,血病之謂積。蓋氣盛而生熱,則為疝痛;血多而凝泣,故成積也。厥陰者,陰之極也。陰極而陽生,得中見少陽之火化,故有寒有熱也。厥陰主春,生風木之氣,故首論厥陰焉。三陰三陽,有多血少氣者,有多氣少血者,惟陽明血氣皆多,蓋血氣之生于陽明也。榮血行于脈中,乃陽明水谷之精,上歸于心,淫精于脈,脈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毛脈合精,行氣于腑。腑者在外之皮肉筋骨也。腑精與神明相合而通于五臟,氣復歸于權衡,此脈氣之生始出入也。是以陽明之有余不足,則為脈痹、心痹。心主脈而上歸于肺,肺主皮毛,毛脈合精于皮膚之間,是以少陰之為皮痹、肺痹也。脈氣散于皮毛,復從太陰所主之肉,少陽所主之筋,太陽所主之骨而內通于五臟,是以有余而在外則為肉痹、筋痹、骨痹,不足而陷于內則為脾痹、肝痹、腎痹矣。至氣有余于內而為熱則為疝,血有余于內而為寒則為積矣。故所謂風者,熱所生也;所謂身重者,病在氣也;所謂溲血腹滿善驚目痛者,病在血也。此三陰三陽所主之血氣生始出入,各有太過不及之為病也。】

五運行大論

尺寸反者死,陰陽交者死。

【注南政北政之歲有寸不應、尺不應之分,如應不應而反應之,是為尺寸相反。左為陽,右為陰,寸為陽,尺為陰,如陰陽交相應者死。】

至真要大論

帝曰:夫子言察陰陽所在而調之。論言人迎與寸口相應,若引繩大小齊等,命曰平。陰之所在寸口何如?岐伯曰:視歲南北可知之矣。帝曰:愿卒聞之!

【注此申明少陰之所在也。五運之中,少陰不司氣化,隨六氣之陰陽而上下左右,故曰陰之所在何如?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后曰太沖。太沖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蓋太沖坎位也,廣明離位也。少陰主天一之坎水而上為太陽之離火,是以北政之歲隨三陰而在坎,南政之歲從三陽而在離,故有應不應之分焉。所謂南北者,陰陽也。五運之中,戊癸化火,以戊癸年為南政,甲乙丙丁己庚辛壬為北政。五運之政有南有北,少陰之氣有陰有陽,是以隨之而上下也。寸、尺,血脈也。血乃中焦之汁,流溢于下而為精,奉心神化赤而為血。故脈始于足少陰腎,而主于手少陰心。是以診寸尺之陰陽,以征少陰之上下。】

岐伯曰:北政之歲,少陰在泉則寸口不應,厥陰在泉則右不應,太陰在泉,則左不應。南政之歲,少陰司天則寸口不應,厥陰司天則右不應,太陰司天則左不應。諸不應者,反其診則見矣。

【注風寒暑濕燥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以司主歲之六氣。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以司五行之化運。化運五歲而有遷,而五行之中有二火,故君火不司氣化。然雖不主運而有所居之位焉。少陰之上,君火主之,是少陰本于陰而主于陽,是以南政之歲居陽,北政之歲居陰也。司天在南,在泉在北,此天地之定位。人面南而診之,寸為陽而在南,尺為陰而在北。北政之歲,少陰在泉則隨陰而居北,是以寸口不應。不應者脈微而不應于診。此論寸尺之陰陽南北也。北政之歲,厥陰在泉則少陰在左,故右不應;太陰在泉則少陰在右,故左不應。南政之歲,厥陰司天則少陰在左,故右不應;太陰司天則少陰在右,故左不應。此論人迎寸口之左右也。諸不應者,謂左右之不應也。反其診者,以人面南,面北而診之也。蓋以圖象平置于幾上,以司天在南,在泉在北。北政之歲,人面北以診之;南政之歲,人面南以診之,則左右之不應可見矣。夫天上地下,天南地北,此天地之定位也。人面南而面北者,人居天地氣交之中,隨天地之氣而環轉也。】

帝曰:尺候何如?岐伯曰:北政之歲,三陰在下則寸不應,三陰在上則尺不應。南政之歲,三陰在天則寸不應,三陰在泉則尺不應。左右同。故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此之謂也。

【注三陰者,以少陰居二陰之中也。上下者,以天在上而泉在下也。左右同者,謂尺之左右不應,與寸之左右不應同也。故知其要者,知少陰之不司氣化,隨陰陽而居上居下也;不知其要,流散無窮者,如疏注之議論紛紜,而茫無歸著也。】

帝曰:其脈至何如?岐伯曰:厥陰之至其脈弦,少陰之至其脈鉤,太陰之至其脈沉,少陽之至大而浮,陽明之至短而濇,太陽之至大而長。至而和則平,至而甚則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陰陽易者危。

【注此論六氣應六脈也。厥陰主木,故其脈弦;少陰主火,故其脈鉤;太陰主土,故其脈沉;少陽主火,故大而浮;陽明主金,故短而濇;太陽主水,而為諸陽主氣,故大而長。如脈至而和則為平人,脈至而甚則為病;脈所至之脈與時相反者病,及時而脈不至者病,未及時而脈先至者病;如三陰主時而得陽脈,三陽主時而得陰脈者,危。】

帝曰:脈從而病反者,其診何如?岐伯曰: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帝曰:諸陰之反,其脈何如?岐伯曰:脈至而從,按之鼓甚而盛也。

【注此論脈病有標本也。脈從者,陽病而得陽脈,陰病而得陰脈也。如太陽陽明之病,其脈至而浮,是脈之從也。其病反陰寒者,太陽之病從本化,陽明之病從中見之陰化也,故脈雖浮而按之不鼓也。如少陰厥陰之病,其脈至而沉,是脈之從也,其病反陽熱者,少陰之病從標化,厥陰之病從中見之火化也,故脈雖沉而按之鼓甚也。是脈有陰陽之化,而病有標本之從也。再按太陽病頭痛發熱,煩渴不解,此太陽之病本也;如手足攣急,或汗漏脈沉此太陽之病標也。如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此少陰之病標也;如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此少陰之病本也。如陽明病發熱而渴,大便燥結,此陽明之病陽也;如胃中虛冷,水谷不別,食谷欲嘔,脈遲惡寒,此陽明感中見陰濕之化也。如厥陰病脈微,手足厥冷,此厥陰之病陰也;如消渴,氣上沖心,心中疼熱,此厥陰感中見少陽之火化也。如太陰標陰而本濕,故當治之以四逆輩;少陽標陽而本火,則宜散之以清涼。治傷寒六經之病,能于標本中求之,思過半矣。】

帝曰:其脈應皆何如?岐伯曰:差同正法,待時而去也。脈要曰: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濇,秋不數,是謂四塞。沉甚曰病,弦甚曰病,濇甚曰病,數甚曰病;參見曰病,復見曰病;未去而去曰病,去而不去曰病。反者死。故曰氣之相守司也,如權衡之不得相失也。夫陰陽之氣清凈則生化治,動則苛疾起,此之謂也。

【注正謂四時之正位,言脈同四時之正法,而前后相交。待時而去者,待終三十度而去也。如春之沉,尚屬冬之氣交終,正月之三十日而春氣始獨司其令也。春不沉,則冬氣不交于春;夏不弦,則春氣不交于夏;秋不數,則夏氣不交于秋;冬不濇,則秋氣不交于冬,是四時之氣不相交通而閉塞矣。四時之氣盛于主位之時,而微于始生,衰于交化,是以甚則病也。參見者,謂春初之沉弦并見,夏初之弦數并見也;復見者,已去而復見也。未去而去者,未及三十度而去也;去而不去者,已至三十日應去而不去也。反者,謂四時反見賊害之脈也。故曰:氣之相守司也,如權衡之不得相失也。言四時之氣守于本位司于氣交,猶權衡之不相離也。四時陰陽之氣清凈則生化治,生化者,生于前而化于后也。動者,氣之亂也。】

陰陽類論

帝曰:所謂三陽者,太陽,為經。三陽脈至手太陰弦浮而不沉,決以度,察以心,合之陰陽之論。

【注手太陰肺也,肺主表而應天。心乃君火之陽以應日。太陽之氣生于水中,肺主氣而發原于腎,是以三陽脈至于手太陰,則陰陽相合,皆從陰而樞出于陽也。弦者,樞脈也。浮而不沉者,太陽太陰之主開也。以此而察度之,以心合之,正合于陰陽之類論。蓋太陽主表,肺主皮毛,應天氣之包乎地之外,是太陽與手太陰之同類也。太陽之氣,坎中之滿也。少陰與太陽,標本相合,故心為陽中之太陽,猶日之隨天氣而繞地環轉,是太陽與手少陰之同類也。故以此察其陰陽,斷其行度,正合于陰陽之論也。】

所謂二陽者,陽明也。至手太陰弦而沉急不鼓,炅至以病,皆死。

【注二陽,陽明也,陽明主闔。至手太陰弦而沉急不鼓者,太陰之開,反從陽明之闔,不能鼓動而外出也,是以炅至而為陽明太陰之病者,皆死。蓋太陰之氣主開而反沉,是天氣之不運行矣。陽明主清涼之金氣,反為炅熱所傷,是以二氣皆死,乃陰陽類而不相合者也。炅者,日中之火氣也。此言陽明之氣不與天氣相合,而亦不與太陽之相合也。】

一陽者,少陽也。至手太陰上連人迎弦急懸不絕,此少陽之病也。專陰則死。

【注一陽者,少陽也,少陽主樞。樞者從陰而出于陽,從陽而入于陰,外內出入之無息者也。如至手太陰上連人迎弦急不絕者,少陽惟從太陰之開,而不能樞轉復入,此少陽為太陰之所病也。如專于陰而不能樞出于陽,是少陽之氣絕于內矣。】

三陰者,六經之所主也。交于太陰,伏鼓不浮,上空志心。

【注三陰者,五臟六經之所主也。五臟內合五行,五行者,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太陰者,脾土也。三陰之氣交于太陰,猶六氣之歸于地中,燥勝則地干,暑勝則地熱,風勝則地動,濕勝則地泥,寒勝則地裂,火勝則地固。故脈伏鼓而不浮,乃六氣伏鼓于地中而不浮于外,是以上空志心,謂不及于心腎也。】

二陰至肺,其氣歸膀胱,外連脾胃。

【注此二陰之氣上通于天,下歸于泉,中連于土也。二陰者,少陰也,少陰主水。二陰至肺者,肺腎之相合也。其氣歸膀胱者,陰陽雌雄之相應也。外連脾胃者,水津通貫于地中也。上言太陰之土氣不及于心腎,此言二陰之氣復通貫于地中,蓋少陰之氣,與手足太陰、足太陽陽明之相類也。】

一陰獨至,經絕氣浮,不鼓鉤而滑。

【注一陰者,厥陰也,厥陰為陰中之生陽。是以經絕者,陰脈伏于內也。氣浮者,生陽之氣浮于外也。不鼓者,厥陰之主闔也。不鉤者,厥陰主相火而非心火也。滑者,陰陽經氣外內出入之相搏也。此承上文而言,二陰之氣與肺臟脾胃膀胱相通,是少陰之有類聚也。厥陰乃陰中之少陽,為一陰之獨使,故曰一陰獨至,謂一陰之無類聚也。】

此六脈者,乍陰乍陽。交屬相并,繆通五臟,合于陰陽。先至為主,后至為客。

【注六脈,手足三陰之六脈也。乍陰、乍陽,謂陰中有陽,或陰或陽之交至也。交屬相并,繆通五臟,合于陰陽者,謂六經之氣,屬陰屬陽,交相合并,互通五臟,五臟之氣,合于五行之陰陽也。然心腎二臟,并主少陰,脾肺二臟,并主太陰,肝與包絡,并主厥陰,原無手經足經之別,不過以先至為主,后至為客。如心之陽脈先至,即以心為主而腎為客;腎之陰脈先至,即以腎為主而心為客。乍陰乍陽,或先或后,各有主客之類合也。前三陽為經節,論陽中有陰。此論陰中有陽。】

二陽一陰,陽明主病。不勝一陰,脈耎而動,九竅皆沉。

【注二陽一陰者,陽明與厥陰類聚也。二陽為衛,是陽明主病,當在外。不勝一陰者,不能勝厥陰之闔也。脈耎而動者,陽欲外出而無力也。陽明主生津液,九竅為水注之氣,陽明不能外出,是以九竅之氣皆沉。】

三陽一陰,太陰脈勝,一陰不能止。內亂五臟,外為驚駭。

【注三陽主開,一陰主闔。二氣類聚,而太陰脈勝。是一陰不能止其開,則內亂五臟,外為驚駭。蓋三陰之氣,繆通五臟,陰不能內守,而從陽外出,是以五臟內亂。】

二陰二陽,病在肺。少陰脈沉,勝肺傷脾,外傷四肢。

【注夫腎精之上通于肺者,從脾土而上升,若鴻漸之沖于天也。二陰二陽,相類而病在肺者,腎水從陽明而直乘于肺,是以肺反病也。少陰脈沉,是心腎不交矣。水不濟火,則火熱炎上而勝肺。水不灌于土中,則土燥而脾氣損傷,外傷四肢,蓋土受水津之濕,而后能灌溉于四旁。】

一陰一陽代絕,止陰氣至心。上下無常,出入不知,喉咽干燥,病在土脾。

【注一陰,厥陰也。一陽,少陽也,乃陰中之生陽也。若一陰一陽之氣代絕則水不能隨之上升,止陰氣自至于心下。上下無常者,或上或下也。古者以腹中和、小便利為知。出入不知,謂脾肺燥而不能出灌于四肢也。是以水液不能上交于肺,則喉咽干燥矣;不能滲灌于中土,則土燥而脾病矣。】

二陽三陰,至陰皆在。陰不過陽,陽氣不能止陰。陰陽并絕,浮為血瘕,沉為膿胕。

主站蜘蛛池模板: 眉山市| 遵义县| 广汉市| 太康县| 仁寿县| 黔西| 盐源县| 汪清县| 合川市| 石家庄市| 柯坪县| 五大连池市| 长垣县| 平昌县| 密云县| 海门市| 高安市| 宜阳县| 汨罗市| 湘潭县| 佛山市| 双牌县| 蕲春县| 通河县| 碌曲县| 临高县| 上思县| 寿光市| 休宁县| 晋宁县| 霞浦县| 中卫市| 闻喜县| 余庆县| 开原市| 商南县| 安图县| 曲靖市| 洪江市| 苏尼特左旗| 侯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