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55評論第1章 導讀 Introduction
關于毛姆
毛姆是個太有趣的人。
如果為他畫像,幾個元素必不可少:矮小而略微發福的身材、西裝革履打扮入時,過深的法令紋拉得嘴角下垂,眼睛疲憊但眼神犀利,以及,手邊放著的幾本書。他成熟于一個天才的時代。在同時代幾乎每位一流作家都獨有建樹的背景下,這位“杰出的二流作家”只暗暗打量世界,淡淡寫下幾筆。“杰出的二流作家”(well up in the second class)不是別人對毛姆的批評,甚至也不是他本人的自謙,而是在他本人在自己的散文集中非常客觀的自我評價。美國作家杰弗里·邁耶斯在其為毛姆撰寫的傳記中講到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1954年,查爾斯·戈倫請毛姆為新書作序,毛姆則提出條件,要和他賽一局橋牌。最后,贏了25塊錢的毛姆得意洋洋地下結論:我這個人嘛,打橋牌的水平和寫作水平都一樣,都是二流選手里最厲害的那種![Meyers, Jeffery.Somerset Maugham: A Life.Alfred A. Knopf, New York. 2004. p. 296.]在散文集《作家筆記》里,毛姆也有對自己冷靜的剖析:我絕算不得天賦異稟,但勝在個性鮮明,好歹彌補了其他方面的不足。大多數人什么都看不見,我起碼能把眼前的東西看個清楚。一流作家可以看透磚墻,可我還遠沒有那么犀利。[Maugham, W. Somerset. A Writer's Notebook. Vintage. London. 2001. p. 134.]
將作家分為三六九等是評論家的任務,作為讀者而言,毫無疑問,毛姆的故事很好看。這是為何?因為“好”的作家實在太多,但很少有人像毛姆一樣“壞”。當給一個尖酸刻薄、虛榮浮夸的人配上一雙敏銳的眼睛和一支流暢的筆時,世界上最令人生畏的恐怖武器便誕生了。很多陰險的小心思甚至連讀者自己都不愿承認,卻會在閱讀毛姆作品時,從字里行間偶然讀到,心里一驚。世人有多少病毒瘡口都因恐懼被遮掩,而毛姆偏偏要執一把鋒利的手術刀,剖開給你看。冷酷與刻薄,來自于他切身體會過的悲涼。曾經有人說過,如果能將毛姆的生活經歷記錄下來,那將會比他撰寫的任何作品都更加出色。
毛姆出生于1874年,父親是一位律師,母親曾以相貌出眾而聞名一方。他八歲喪母,十歲喪父,后被送到英國的叔叔家撫養。寄人籬下的生活讓他的性格閉塞害羞,由于矮小的身材和口吃的毛病,在進入學校后也常受到同學的欺凌。1892年初,毛姆前往德國海德堡大學學習,同年返回英國,在會計事務所擔任實習生,后又進入圣托馬斯醫院學醫。五年的醫學生生涯讓他遍嘗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苦樂。曲折的生活經歷為他后期寫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說來略帶諷刺,但海明威也曾認同偉大的作家大多需要一個不幸的童年。毛姆八歲那年,母親又懷有身孕,誰料生下的小兒子第二天就夭折了。而六天之后,母親也撒手人世。這似乎是毛姆童年時期最深切的痛,在他第一部小說《蘭貝斯的莉莎》(1897)、第一部戲劇《體面的人》(1903)等作品中都有所提及。此外,出身資產階級的毛姆在成長歷程中被周遭環境烙下了清晰的資產階級印記。他恃才自傲,思想清醒而現實,善于把最令人難以面對的陰暗一面剖白于字間。與大多數作家對貧窮的態度迥然不同,毛姆認為苦難和貧困百害而無一利,只能使人墮落而不能促人高尚。他在《作家筆記》(1949)中曾將愛情比作讓世界轉動的齒輪,金錢則是那軸上的潤滑油。最后,說到毛姆就不得不談到他其貌不揚的外形和口吃的毛病。這兩點生理上的不足大大影響了他的世界觀和后期的文學創作視角。對身體的自卑讓他養成了一個古怪的習慣,即喜歡將自己想象成其他身體健全、優秀杰出的人。這個習慣在《人性的枷鎖》里便有相當詳細的描述。《毛姆傳》(1980)的作者特德·摩根曾經去毛姆的學校參觀調查,發現與毛姆同期入學的學生里有一個叫“阿申登”的學生,在校期間表現非常優異。“阿申登”正是在《月亮和六便士》(1919)、《阿申登》(1928)、《啼笑皆非》(1930)三部作品中毛姆以第一人稱敘述時所使用的名字。
關于成長小說與《人性的枷鎖》
成長小說(Bildungsroman,又譯教育小說、啟蒙小說)起源于德國十八世紀后半期的狂飆突進運動。1819年,哲學家卡爾·摩根斯坦在其課堂上將這種小說類型命名為“成長小說”,后經威廉·狄爾泰認同,最終在十九世紀初期得到廣泛使用。成長小說,顧名思義,即講述了書中主人公的成長歷程,在社會歷練中增加閱歷,或通過某些重大事件收獲人生的感悟。這類小說的結尾通常是主人公經歷重重曲折,贏得成功或走向釋然。歌德的《威廉·曼斯特的漫游時代》通常被認為是成長小說的雛形。
成長小說在英國享有悠久歷史。英國傳統的成長小說比較強調真實性,所以大都具有自傳或半自傳體的性質,書中虛構的主人公身上大多體現了作者的影子。另外,英國比較注重文學作品對人的教育意義,所以成長小說一般都以傳遞積極能量為宗旨,講述主人公一生的奮斗歷程,并最終收獲美滿的結局。十九世紀中期連載出版的查爾斯·狄更斯作品《大衛·科波菲爾》便是典型的英國式成長小說。到了二十世紀,成長小說在英國的發展走出了大致兩條主要路線。一方面是詹姆斯·喬伊斯等人創作的新式成長小說。喬伊斯是意識流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主要作品《尤利西斯》時至今日還被稱為最難讀懂的文學作品之一。喬伊斯的成長小說《畫像》也純熟運用了意識流的技巧,采用頓悟、內心獨白等戲劇化的表現方法,將主人公的內心成長以最大程度展現在讀者面前。除喬伊斯等人之外,以毛姆《人性的枷鎖》為代表的傳統式成長小說也占據了二十世紀英國文學的一席之地。
《人性的枷鎖》是毛姆的半自傳體小說,主人公菲利普的身上處處映射出毛姆的影子。作者又似乎很善于在細節處做些精妙狡猾的處理。例如菲利普的天生跛腳是毛姆后天口吃毛病的映射。毛姆有三個哥哥,菲利普則是獨子;毛姆的父親是一位律師,菲利普的父親則是小有名氣的醫生;毛姆少年讀書的地方,坎特伯雷,在書中也刻意更改為一個虛構的地名:特坎伯雷。這些細節的改變和情節的戲劇化處理似乎體現出作者有意讓菲利普活成一個鮮活而獨立的人物,但他們的故事又息息相關,宛若雙生兒。
書中的菲利普幼年喪失雙親,被交由做牧師的大伯照顧。在特坎伯雷皇家公學讀完中學后,放棄了考取大學的機會,執意去德國學習,在那里第一次對男女之情、人情冷暖有了切身的體會。后來去倫敦做了一年的會計學徒,又不顧伯父伯母的反對,到巴黎學習藝術。嘗試了不同的職業后,菲利普最終選擇子承父業,去位于倫敦的醫學院學醫,那里也正是他父親的母校。這段經歷可謂是他人生路上的轉折點。正是在這段時間里,他認識了那個讓他又愛又恨,又憐又怕的女人——米爾德里德。兩人之間的故事極度曲折,可謂是一段虐戀。而愛情也是菲利普人生中最重的一重枷鎖。最后,他擺脫了僵硬的宗教束縛,放棄了迷惘的理想追求,告別痛楚的愛欲折磨,迎來嶄新的人生。
這部作品的誕生非常曲折。毛姆在自序中講到,最初這本書被命名為“史蒂芬·凱利的藝術人生”,但在寫成之后,遭到多家出版社拒絕,遲遲難以出版。十四年后,這本書依然如同哽在喉頭的刺,卡在心頭的結,讓毛姆坐立難安。他干脆放棄如日中天的劇作家事業,埋頭重寫。最終以斯賓諾莎《倫理學》中出現的“Of Human Bondage”重新命名,于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版。
作為一部傳統的英國式成長小說,《人性的枷鎖》的確達到了很好的公眾教育意義。書中強調了奮斗的意義、傳遞給人們戰勝挫折的勇氣、弘揚了善良、忠誠的珍貴品質。刨去這些積極的元素外,《人性的枷鎖》還是一部現實主義作品,辛辣直白的語言時常殺得人措手不及。在書中,毛姆第一次敲響了警鐘:理想與現實,到底哪個來得更加實在,更加重要?究竟是要仰著脖頸欣賞暗夜里釘著的明月,還是要低下頭顱撿起道旁一枚閃著寒光的六便士銀幣?
閱讀成長小說時,有一則方法可以取用,即試圖將自己代入情景,隨文中的主人公一同成長,在他生命的每個重要轉折點都感其所感,才能更好地體會整個故事所傳遞的精魂。而在閱讀《人性的枷鎖》時,不妨思索以下兩個問題:枷鎖到底是什么?菲利普又是在什么情況下,如何擺脫了枷鎖?
成長本來就是一條不可逆的道路,更恐怖的是,它往往還是一條孤獨的單行車道。只愿我們能在別人的故事中,切身體味或已逝去,或未到來的歲月。
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