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自序 Foreword

這部小說洋洋灑灑數十萬言,而我如此又要作序多加長度,說來真是慚愧。一部作品的作者怕是最不能恰當評論該作品的人。關于這點,著名的法國小說家羅杰·馬丁·杜加爾[1]曾講過一件有關馬塞爾·普魯斯特的軼事。一次,普魯斯特希望某家法國期刊刊登一篇關于其作品的文學評論,并且堅信他本人是撰寫這篇評論的最佳人選。心意既定,便沉下心來揮筆而著,隨后將此文以一位年輕的作家朋友署名,并請這位朋友拿去給期刊編輯審閱。這位青年作家按他的意思照做了,可幾天后,編輯回復了一封信。“實在抱歉,我不得不打回您的文章,”信上寫道,“若我將這么一篇潦草敷衍、辛言辣語的評論刊登出來,想必馬塞爾·普魯斯特是不會原諒我的。”雖說作者對自己的作品都異常敏感,且很難正視他人的批判,但事實上,他們也鮮少滿意自己的文字。面對耗費大把時間和心血的作品,他們的關注點總是在其無法確切表意周全的瑕疵一面。一經細想,便更會深受煩擾,為作品的不完美扼腕嘆息,而不能因可圈可點之處沾沾自喜。他們追求十全十美,但可惜的是,他們的心里清醒而苦澀:這個目標并未達到。

在此,我不再對作品本身加以贅述,只想同讀者講述這本書的創作始末。開始動筆那年,我二十三歲,正好結束在圣托馬斯醫院五年的學習,拿到了行醫資格。那時,我只身前往塞維爾,決心以寫作營生。時至今日,這本書的手稿還留存著,但自從我校對完打印稿后就再也沒審閱過手稿了。那確是非常青澀幼稚的,我對此深信不疑。我曾將書稿寄到費舍·昂恩出版社[2],我的處女作也正是在此出版的(當年還是一個醫學生的我創作了首部小說《蘭貝斯的莉莎》,也算名噪一時吧)。我欲將書稿賣出100鎊的價格,可費舍·昂恩的編輯一口否決了。之后又找了幾家出版社,稿酬幾經商討修改,可依然無人愿意出版此書。當時的我很是沮喪,現在卻自然想到塞翁失馬,焉知禍福。因為如若當時有任何一家出版社接納了書稿(當時這本書叫作《史蒂芬·凱利的藝術人生》),我便會與書中真正的精魂擦身而過,因為那個主旨是當時年紀尚輕的我無法完全理解的,更后怕彼時閱歷不足,不能將故事潤色打磨。當年的我還不知道撰寫自己所熟知的事要比虛構一段經歷更簡單。舉例來說,在這本書的初稿里,書中主人公被我送到魯昂[3]去學習法語(而我對于魯昂的了解僅僅來自于一次旅行),之后方才修改為前往海德堡學習德語(這便是我的親身經歷)。

四處碰壁后,我干脆將這份書稿束之高閣。后來又寫了其他小說,陸陸續續都成書出版了,除此之外還創作了不少劇本。一來二去,我以劇作家的身份顯揚聲名,立志要投身戲劇創作。但體內總似憋著那么一股勁兒,做什么決定都不免被動搖。那段日子過得自在逍遙、樂不思蜀、忙忙碌碌,腦子里滿是劇本創作的靈感,然而不知是因為事業的順風順水沒能徹底地滿足我,還是因為某種來自成功的自然反應,我在戲劇創作大獲成功后,竟又開始執念于過往生活的點滴回憶。那些碎片不由分說,四面八方向我飛來,不管是睡著、醒著,還是有時在道上走,在戲劇排練時,或者外出聚會。回憶變成了負擔,擺脫重擔的唯一方式就是將這一點一滴全部傾瀉在紙上。劇本的寫作局促而緊張,這些年來,已經習慣如此節奏的我,正迫不及待地追求小說創作所帶來的自在舒暢。我腦海里構思的故事定要占據一些篇幅,而我又渴求不受打擾,所以便干脆推掉了劇院經理迫切的合作要求,暫時與舞臺告別。那年,我三十七歲。

我決意將寫作視為職業之后,有很長一段時間專于學習寫作計略,埋頭苦練,試圖鮮明自己的文字風格。但自從開始劇本創作后,這些功夫就暫時擱置了,再拾起來,竟是另有目標。過去為追求華麗的辭藻修飾、周密的行文結構,我沒少浪費精力,最后不過竹籃打水;時至今日,我已然放棄了這些花哨東西,只求著力達到平實和簡潔的境地。想說的太多,可用的篇章又有所限制,故只能保留那些言簡意賅的表意詞句,哪還有再雕文織采的余地。創作劇本的經驗讓我深知文筆簡明的重要性。兩年的時間里,我筆耕不輟,最終成文后卻一時不知道該起個什么名字好。后來看到圣經中以賽亞[4]的一句話,“美自灰燼生”,覺得大為貼合。無奈這個名字已經提前一步被當時的一本書使用了,便只好再次尋找。終于,在斯賓諾莎的《倫理學》中,我為這本小說找到了名字——“人性的枷鎖”[5]。再一次的,我覺得幸運,沒有選用第一次挑中的名字。

《人性的枷鎖》不是一本“自傳”,作為小說卻有著自傳的性質。現實與虛構融匯膠合,縱使所有情感都自我而生,但書中的諸多情節并非是我生活的重現,主人公的經歷也不全是發生在我身上的,有好些靈感取材于我身邊的摯友親人。這本書,如所期待地那般安撫了我的心靈。待它與世人見面時(彼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舉世上下,生靈涂炭、民不聊生,很難為一部小說主人公的生活歷程而掛肚牽腸),我才發現自己已經從長久以來的苦痛和折磨中掙扎出來。這本書得到了相當不錯的反響。西奧多·德萊賽[6]為《新共和》雜志撰寫了長篇評論,文中妙語連珠、情感真摯,在其過往作品中首屈一指。盡管如此,這部書依然極有可能步入大多數小說的后塵,曇花一現,再銷聲匿跡。不過令我出乎意料的是,幾年后,它又重新吸引了眾多美國知名作家的注意,在各類書籍里,它的名字也屢見不鮮,直至其逐漸重回大眾視野。《人性的枷鎖》煥新的第二春,功勞都要記在這幾位作家賬上;而我也必須因為其逐年愈累的成就再次感謝這些人。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

注釋:

[1]羅杰·馬丁·杜加爾:作家,曾獲諾貝爾文學獎,代表作有《蒂奧一家》。

[2]費舍·昂恩出版社:倫敦著名出版公司,由托馬斯·費舍·昂恩于1882年建立。

[3]魯昂:法國城市。

[4]以賽亞:圣經中的希伯來大預言家,出現在圣經的第23卷《以賽亞書》。

[5]斯賓諾莎:哲學史上最重要的理性主義者之一,代表作《倫理學》。“Of Human Bondage”出自這本書的第四部分,原文為“Of Human Bondage, or the Power of the Emotions”。

[6]西奧多·德萊賽:美國現代小說的先驅,現實主義、自然主義代表者之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孟村| 昌宁县| 德昌县| 灵山县| 长武县| 曲阳县| 全州县| 伊通| 五台县| 红安县| 屯门区| 平和县| 兴业县| 贡觉县| 本溪市| 仁化县| 从化市| 高州市| 高州市| 四川省| 蓬安县| 德兴市| 南平市| 乐陵市| 湘潭县| 来安县| 东平县| 石林| 天祝| 石阡县| 柳州市| 奎屯市| 监利县| 西乌珠穆沁旗| 宝丰县| 余庆县| 广宗县| 阳谷县| 视频| 东平县| 玉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