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會員
西周史
楊寬 著
更新時間:2020-03-26 17:17:21
開會員,本書免費讀 >
最新章節:
三
西周時代是指公元前十一世紀末葉周武王克商,創建周朝,建都于鎬,直到公元前七七一年周幽王被殺和周平王遷都洛邑,前后約二百八十年的這一段時間。西周是繼夏、商二代建立的王朝,西周的政治文化在兩代的基礎上有了光輝燦爛的發展,對整個中國歷史與文化的發展都具有非常深遠的影響。本書即為著名歷史學家楊寬先生對西周的歷史的通貫介紹,是了解和研究西周時期歷史的最重要的著作。《西周史》是楊寬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撰寫,歷時四十余年。全書共分七編,分別討論了西周的開國,西周時代的土地制度、農業生產和手工業生產,西周的政權機構、社會結構和重要制度,西周王朝的軍政大事,西周時代的楚國和曾國,西周時代的文化教育和禮制以及西周王朝的衰亡與東遷。全書資料豐富,將金石銘文與文獻記載互證,考辨精密,結論詳實可靠,具有非常高的學術價值。
- 三 更新時間:2020-03-26 17:17:21
- 二
- 一
- 附錄 論《逸周書》
- 六 幽王的滅亡和平王的東遷
- 五 秦和西戎的戰斗以及周人避難東遷
- 四 西都大臣的封邑東遷中原
- 三 周原和西都周人窖藏銅器而避難東遷
- 二 鄭國和周人避難東遷中原
- 一 西周末年人禍和天災交迫
- 第二章 周人東遷和平王東遷
- 六 宣王料民于太原
- 五 宣王強立魯國君主
- 四 共伯和攝行天子事
- 三 厲王因暴虐和“專利”而被流放
- 二 夷王為諸侯所擁立和烹殺齊哀公
- 一 懿王時“王室遂衰”
- 第一章 西周后期王室逐步衰落
- 第七編 西周王朝的衰亡和東遷中原
- 六 烝祭
- 五 衣祭
- 四 禘祭
- 三 社祭
- 二 郊祭
- 一 祭祀上帝于天室和開天辟地的神話
- 第十二章 重要祭禮簡釋
- 三 “執駒”的禮制
- 二 出獵的禮制——祭祀馬祖
- 一 出征的禮制“”祭和“祃”祭
- 第十一章 出征、出獵和執駒的禮制
- 第十章 “冊命禮”的儀式
- 四 “贄”的授受儀式的作用與“委質為臣”制度
- 三 “贄”的作用與“命圭”制度
- 二 “贄見禮”的源流
- 一 “贄見禮”的特點
- 第九章 “贄見禮”新探
- 四 結語
- 三 三次加冠弁的意義
- 二 “字”的來源及其意義
- 一 “冠禮”的起源及其作用
- 第八章 “冠禮”新探
- 四 由“鄉飲酒禮”和“饗禮”推論“禮”的起源和“禮”這個名稱的來歷
- 三 “饗禮”為高級的“鄉飲酒禮”
- 二 “鄉飲酒禮”的起源及其作用
- 一 “鄉飲酒禮”的特點
- 第七章 “鄉飲酒禮”與“饗禮”新探
- 附錄:關于射“不來侯”或“不寧侯”問題
- 四 “射禮”具有選拔人才的目的
- 三 “射禮”起源于借田獵來進行的軍事訓練
- 二 “大射禮”為高級的“鄉射禮”
- 一 “鄉射禮”具有軍事教練的性質
- 第六章 “射禮”新探
- 二 “大蒐禮”具有“國人”(公民)大會的性質,是當時推行政策、加強統治、準備戰爭的重要手段
- 一 “大蒐禮”原為借用田獵來進行的軍事檢閱和軍事演習
- 第五章 “大蒐禮”新探
- 二 史伯(即伯陽父)的五行學說
- 一 伯陽父的陰陽學說
- 第四章 陰陽五行家的起源
- 三 《周易》的哲學思想
- 二 《周易》述及周的國家大事
- 一 《周易》是周人筮占的經典
- 第三章 《周易》的“筮占”及其哲學思想
- 四 教師稱“師”的來歷
- 三 大學(辟雍)的起源
- 二 西周時代大學(辟雍)的特點
- 一 最早的小學和大學
- 第二章 西周大學(辟雍)的特點及其起源
- 四 作為交通工具的馬車
- 三 半地穴式居處和宮室建筑
- 二 烹調和飲食
- 一 冠弁和衣裳
- 第一章 西周時代的衣食住行
- 第六編 西周時代的文化教育和禮制
- 補記:姒姓曾國有兩支
- 二 曾國就是文獻上的繒或鄫國
- 一 曾國和隨國不可能是一國兩名
- 第二章 曾國之謎解釋
- 補記:關于楚公逆編鐘
- 二 楚和周的關系及其艱苦創業過程
- 一 楚的起源及其建國的主要地區
- 第一章 西周時代的楚國
- 第五編 西周時代的楚國和曾國
- 四 關于昆侖和縣圃神話的來歷
- 三 《穆天子傳》所述及周初歷史的正確性
- 二 周穆王西征史跡的真實性
- 一 河宗氏祖先神話傳說的真實性
- 第六章 《穆天子傳》真實來歷的探討
- 附錄:韓侯所在地望考
- 三 北方的開發和晉國的擴展
- 二 東方的開發和齊、魯兩大國的形成
- 一 西周分封諸侯到東方和北方的意圖
- 第五章 西周春秋時代對東方和北方的開發
- 二十六 申、曾召來犬戎攻滅西周
- 二十五 幽王伐六濟之戎
- 二十四 宣王“喪南國之師”
- 二十三 宣王伐申戎
- 二十二 宣王敗于姜氏之戎
- 二十一 宣王伐條戎和奔戎
- 二十 宣王伐嚴允(即犬戎)
- 十九 宣王伐楚
- 十八 宣王伐徐方
- 十七 宣王伐淮夷
- 十六 厲王擊退嚴允入侵
- 十五 厲王擊退淮夷入侵
- 十四 厲王、宣王伐西戎
- 十三 夷王伐太原的犬戎
- 十二 懿王反擊南夷入侵
- 十一 穆王征犬戎
- 十 穆王伐揚越至九江
- 九 穆王伐淮夷和東國戎
- 八 昭王南征楚國大敗
- 七 昭王伐虎方
- 六 昭王伐會(檜)
- 五 康王西伐鬼方
- 四 康王平定東夷大反和北征
- 三 成王伐錄
- 二 周公攻滅東夷的蓋(奄)、蒲姑等國
- 一 武王伐東夷
- 第四章 西周王朝歷代對四方的征伐和防御
- 三 建設東都成周的政治目的和作用
- 二 東都成周的規模及其設施
- 一 營建成周的經過和年代
- 第三章 西周初期東都成周的建設及其政治作用
- 二 釋“惟王五祀”兼論周開國年代
- 一 釋“惟王初,宅于成周”
- 第二章 釋何尊銘文兼論周開國年代
- 六 總論周武王克商的成就
- 五 分路逐步征服南國諸侯的戰斗
- 四 繼續平定殷貴族,在洛邑創設國都的遠大計劃
- 三 決戰于牧野而一天內克商的卓越戰略
- 二 武王會盟諸侯而作《太誓》的目的和作用
- 一 有關武王克商史料的鑒別
- 第一章 論周武王克商
- 第四編 西周王朝的軍政大事
- 二 “芾”和“珩”(衡、黃)的等級
- 一 貴族服飾的“芾”(、韨)和“珩”(衡、黃)
- 第九章 規定貴族服飾等級的“命服”制度
- 三 編鐘的創制和雅樂的發展
- 二 列鼎制度的形成
- 一 作為世襲權力和地位憑證的青銅禮器
- 第八章 代表貴族政權等級的列鼎制度
- 三 接受分封低下爵位而服事
- 二 “歲貢”和“終王”的職責
- 一 “五服”中的所謂“荒服”
- 第七章 西周王朝統治所屬少數部族的“荒服”制度
- 八 宗法制度下貴族的各種相互關系
- 七 家臣制度
- 六 族長主管制
- 五 嫡長子繼承制
- 四 族外婚制和貴族的等級內婚制
- 三 姓氏、名字制度
- 二 族墓制度
- 一 宗廟制度
- 第六章 西周春秋的宗法制度和貴族組織
- 四 鄉遂制度和社會結構
- 三 西周時代的“六”、“八”和鄉遂制度的關系
- 二 春秋時代各國的鄉遂制度
- 一 《周禮》中的鄉遂制度
- 第五章 西周春秋的鄉遂制度和社會結構
- 四 天子控制和使用諸侯的制度
- 三 姬姓諸侯和異姓諸侯的布局
- 二 周公推行的分封制和鄉遂制度
- 一 周文王重視分封制
- 第四章 西周初期的分封制
- 三 微氏世代為“史”
- 二 虢季氏世代為“師”
- 一 重要官爵世襲必須重加冊封
- 第三章 維護貴族權勢的重要官爵世襲制
- 三 總論西周朝廷的公卿官爵制度
- 二 西周金文冊命禮中“右”者的分析
- 一 西周王朝的公爵和伯爵
- 第二章 西周王朝公卿官爵制度的分析
- 四 西周中央政權機構的特點
- 三 宗周和成周分設卿事寮的問題
- 二 卿事寮和太史寮的職掌
- 一 太保、太師和長老監護制度的特點
- 第一章 西周中央政權機構剖析
- 第三編 西周王朝的政權機構、社會結構和重要制度
- 七 制骨和制蚌工藝
- 六 琉璃器的煉制
- 五 麻布、絲織及刺繡工藝
- 四 原始瓷器和陶器的發展
- 三 漆器工藝的藝術性的發展
- 二 西周的銅鏡和宗教信仰
- 一 青銅鑄造工藝的高度發展
- 第六章 西周發達的手工業生產
- 附錄:釋“臣”和“鬲”
- 二 西周的奴隸從事于農業、手工業和開發山澤等主要生產
- 一 西周的奴隸
- 第五章 西周時代的奴隸及其從事的生產
- 四 結語
- 三 “籍”、“租”、“助”的變化
- 二 “籍田”和“籍禮”的來歷
- 一 “籍禮”的具體禮節及其性質
- 第四章 “籍禮”新探
- 附錄:關于西周農業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討論
- 四 結語
- 三 西周農業生產技術
- 二 西周農田的墾耕
- 一 西周的農業生產工具
- 第三章 論西周時代的農業生產
- 三 田地四面封疆的建設
- 二 田地開始交易和用作賠償
- 一 天子和公卿對臣下的賞田
- 第二章 西周金文所見貴族私有土地制度
- 七 《豳風·七月》所見西周的農業生產和農夫生活
- 六 “公田”(即大田)上的集體生產
- 五 古代村社的公共生活
- 四 井田制基礎上的古代村社組織
- 三 井田制中的定期平均分配份地制度
- 二 井田制的實行地區
- 一 井田制是古代村社的土地制度
- 第一章 井田制的生產方式和村社組織
- 第二編 西周時代的土地制度、農業生產和手工業生產
- 二 東都成周的營建及其政治設施
- 一 遷移殷貴族到洛邑
- 第五章 東都成周的營建和中央政權的創設
- 四 周公東征的勝利
- 三 周公攝政稱王和“三監”、武庚、東夷叛亂
- 二 武王推行分封制和設置“三監”
- 一 武王的建國措施和建都豐鎬的政治設施
- 第四章 周朝的創建和東征的勝利
- 附錄:假定的武王克商日程表
- 三 武王克商
- 二 文王進軍中原和準備克商
- 一 季歷對山西地區的開拓
- 第三章 周的開拓和克商
- 五 周原遺址所發現的西周文化遺跡
- 四 考古發現的“周人克商”前的先周青銅文化
- 三 建都周原而逐漸強大的公亶父時代
- 二 創建國家、振興周族的公劉時代
- 一 反映周族起源的始祖后稷傳說
- 第二章 周的起源和興起
- 三 西周的年代問題
- 二 現有西周史料的特點
- 一 西周文獻的來歷
- 第一章 緒論
- 第一編 西周開國史
- 前言
- 版權信息
- 封面
- 封面
- 版權信息
- 前言
- 第一編 西周開國史
- 第一章 緒論
- 一 西周文獻的來歷
- 二 現有西周史料的特點
- 三 西周的年代問題
- 第二章 周的起源和興起
- 一 反映周族起源的始祖后稷傳說
- 二 創建國家、振興周族的公劉時代
- 三 建都周原而逐漸強大的公亶父時代
- 四 考古發現的“周人克商”前的先周青銅文化
- 五 周原遺址所發現的西周文化遺跡
- 第三章 周的開拓和克商
- 一 季歷對山西地區的開拓
- 二 文王進軍中原和準備克商
- 三 武王克商
- 附錄:假定的武王克商日程表
- 第四章 周朝的創建和東征的勝利
- 一 武王的建國措施和建都豐鎬的政治設施
- 二 武王推行分封制和設置“三監”
- 三 周公攝政稱王和“三監”、武庚、東夷叛亂
- 四 周公東征的勝利
- 第五章 東都成周的營建和中央政權的創設
- 一 遷移殷貴族到洛邑
- 二 東都成周的營建及其政治設施
- 第二編 西周時代的土地制度、農業生產和手工業生產
- 第一章 井田制的生產方式和村社組織
- 一 井田制是古代村社的土地制度
- 二 井田制的實行地區
- 三 井田制中的定期平均分配份地制度
- 四 井田制基礎上的古代村社組織
- 五 古代村社的公共生活
- 六 “公田”(即大田)上的集體生產
- 七 《豳風·七月》所見西周的農業生產和農夫生活
- 第二章 西周金文所見貴族私有土地制度
- 一 天子和公卿對臣下的賞田
- 二 田地開始交易和用作賠償
- 三 田地四面封疆的建設
- 第三章 論西周時代的農業生產
- 一 西周的農業生產工具
- 二 西周農田的墾耕
- 三 西周農業生產技術
- 四 結語
- 附錄:關于西周農業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討論
- 第四章 “籍禮”新探
- 一 “籍禮”的具體禮節及其性質
- 二 “籍田”和“籍禮”的來歷
- 三 “籍”、“租”、“助”的變化
- 四 結語
- 第五章 西周時代的奴隸及其從事的生產
- 一 西周的奴隸
- 二 西周的奴隸從事于農業、手工業和開發山澤等主要生產
- 附錄:釋“臣”和“鬲”
- 第六章 西周發達的手工業生產
- 一 青銅鑄造工藝的高度發展
- 二 西周的銅鏡和宗教信仰
- 三 漆器工藝的藝術性的發展
- 四 原始瓷器和陶器的發展
- 五 麻布、絲織及刺繡工藝
- 六 琉璃器的煉制
- 七 制骨和制蚌工藝
- 第三編 西周王朝的政權機構、社會結構和重要制度
- 第一章 西周中央政權機構剖析
- 一 太保、太師和長老監護制度的特點
- 二 卿事寮和太史寮的職掌
- 三 宗周和成周分設卿事寮的問題
- 四 西周中央政權機構的特點
- 第二章 西周王朝公卿官爵制度的分析
- 一 西周王朝的公爵和伯爵
- 二 西周金文冊命禮中“右”者的分析
- 三 總論西周朝廷的公卿官爵制度
- 第三章 維護貴族權勢的重要官爵世襲制
- 一 重要官爵世襲必須重加冊封
- 二 虢季氏世代為“師”
- 三 微氏世代為“史”
- 第四章 西周初期的分封制
- 一 周文王重視分封制
- 二 周公推行的分封制和鄉遂制度
- 三 姬姓諸侯和異姓諸侯的布局
- 四 天子控制和使用諸侯的制度
- 第五章 西周春秋的鄉遂制度和社會結構
- 一 《周禮》中的鄉遂制度
- 二 春秋時代各國的鄉遂制度
- 三 西周時代的“六”、“八”和鄉遂制度的關系
- 四 鄉遂制度和社會結構
- 第六章 西周春秋的宗法制度和貴族組織
- 一 宗廟制度
- 二 族墓制度
- 三 姓氏、名字制度
- 四 族外婚制和貴族的等級內婚制
- 五 嫡長子繼承制
- 六 族長主管制
- 七 家臣制度
- 八 宗法制度下貴族的各種相互關系
- 第七章 西周王朝統治所屬少數部族的“荒服”制度
- 一 “五服”中的所謂“荒服”
- 二 “歲貢”和“終王”的職責
- 三 接受分封低下爵位而服事
- 第八章 代表貴族政權等級的列鼎制度
- 一 作為世襲權力和地位憑證的青銅禮器
- 二 列鼎制度的形成
- 三 編鐘的創制和雅樂的發展
- 第九章 規定貴族服飾等級的“命服”制度
- 一 貴族服飾的“芾”(、韨)和“珩”(衡、黃)
- 二 “芾”和“珩”(衡、黃)的等級
- 第四編 西周王朝的軍政大事
- 第一章 論周武王克商
- 一 有關武王克商史料的鑒別
- 二 武王會盟諸侯而作《太誓》的目的和作用
- 三 決戰于牧野而一天內克商的卓越戰略
- 四 繼續平定殷貴族,在洛邑創設國都的遠大計劃
- 五 分路逐步征服南國諸侯的戰斗
- 六 總論周武王克商的成就
- 第二章 釋何尊銘文兼論周開國年代
- 一 釋“惟王初,宅于成周”
- 二 釋“惟王五祀”兼論周開國年代
- 第三章 西周初期東都成周的建設及其政治作用
- 一 營建成周的經過和年代
- 二 東都成周的規模及其設施
- 三 建設東都成周的政治目的和作用
- 第四章 西周王朝歷代對四方的征伐和防御
- 一 武王伐東夷
- 二 周公攻滅東夷的蓋(奄)、蒲姑等國
- 三 成王伐錄
- 四 康王平定東夷大反和北征
- 五 康王西伐鬼方
- 六 昭王伐會(檜)
- 七 昭王伐虎方
- 八 昭王南征楚國大敗
- 九 穆王伐淮夷和東國戎
- 十 穆王伐揚越至九江
- 十一 穆王征犬戎
- 十二 懿王反擊南夷入侵
- 十三 夷王伐太原的犬戎
- 十四 厲王、宣王伐西戎
- 十五 厲王擊退淮夷入侵
- 十六 厲王擊退嚴允入侵
- 十七 宣王伐淮夷
- 十八 宣王伐徐方
- 十九 宣王伐楚
- 二十 宣王伐嚴允(即犬戎)
- 二十一 宣王伐條戎和奔戎
- 二十二 宣王敗于姜氏之戎
- 二十三 宣王伐申戎
- 二十四 宣王“喪南國之師”
- 二十五 幽王伐六濟之戎
- 二十六 申、曾召來犬戎攻滅西周
- 第五章 西周春秋時代對東方和北方的開發
- 一 西周分封諸侯到東方和北方的意圖
- 二 東方的開發和齊、魯兩大國的形成
- 三 北方的開發和晉國的擴展
- 附錄:韓侯所在地望考
- 第六章 《穆天子傳》真實來歷的探討
- 一 河宗氏祖先神話傳說的真實性
- 二 周穆王西征史跡的真實性
- 三 《穆天子傳》所述及周初歷史的正確性
- 四 關于昆侖和縣圃神話的來歷
- 第五編 西周時代的楚國和曾國
- 第一章 西周時代的楚國
- 一 楚的起源及其建國的主要地區
- 二 楚和周的關系及其艱苦創業過程
- 補記:關于楚公逆編鐘
- 第二章 曾國之謎解釋
- 一 曾國和隨國不可能是一國兩名
- 二 曾國就是文獻上的繒或鄫國
- 補記:姒姓曾國有兩支
- 第六編 西周時代的文化教育和禮制
- 第一章 西周時代的衣食住行
- 一 冠弁和衣裳
- 二 烹調和飲食
- 三 半地穴式居處和宮室建筑
- 四 作為交通工具的馬車
- 第二章 西周大學(辟雍)的特點及其起源
- 一 最早的小學和大學
- 二 西周時代大學(辟雍)的特點
- 三 大學(辟雍)的起源
- 四 教師稱“師”的來歷
- 第三章 《周易》的“筮占”及其哲學思想
- 一 《周易》是周人筮占的經典
- 二 《周易》述及周的國家大事
- 三 《周易》的哲學思想
- 第四章 陰陽五行家的起源
- 一 伯陽父的陰陽學說
- 二 史伯(即伯陽父)的五行學說
- 第五章 “大蒐禮”新探
- 一 “大蒐禮”原為借用田獵來進行的軍事檢閱和軍事演習
- 二 “大蒐禮”具有“國人”(公民)大會的性質,是當時推行政策、加強統治、準備戰爭的重要手段
- 第六章 “射禮”新探
- 一 “鄉射禮”具有軍事教練的性質
- 二 “大射禮”為高級的“鄉射禮”
- 三 “射禮”起源于借田獵來進行的軍事訓練
- 四 “射禮”具有選拔人才的目的
- 附錄:關于射“不來侯”或“不寧侯”問題
- 第七章 “鄉飲酒禮”與“饗禮”新探
- 一 “鄉飲酒禮”的特點
- 二 “鄉飲酒禮”的起源及其作用
- 三 “饗禮”為高級的“鄉飲酒禮”
- 四 由“鄉飲酒禮”和“饗禮”推論“禮”的起源和“禮”這個名稱的來歷
- 第八章 “冠禮”新探
- 一 “冠禮”的起源及其作用
- 二 “字”的來源及其意義
- 三 三次加冠弁的意義
- 四 結語
- 第九章 “贄見禮”新探
- 一 “贄見禮”的特點
- 二 “贄見禮”的源流
- 三 “贄”的作用與“命圭”制度
- 四 “贄”的授受儀式的作用與“委質為臣”制度
- 第十章 “冊命禮”的儀式
- 第十一章 出征、出獵和執駒的禮制
- 一 出征的禮制“”祭和“祃”祭
- 二 出獵的禮制——祭祀馬祖
- 三 “執駒”的禮制
- 第十二章 重要祭禮簡釋
- 一 祭祀上帝于天室和開天辟地的神話
- 二 郊祭
- 三 社祭
- 四 禘祭
- 五 衣祭
- 六 烝祭
- 第七編 西周王朝的衰亡和東遷中原
- 第一章 西周后期王室逐步衰落
- 一 懿王時“王室遂衰”
- 二 夷王為諸侯所擁立和烹殺齊哀公
- 三 厲王因暴虐和“專利”而被流放
- 四 共伯和攝行天子事
- 五 宣王強立魯國君主
- 六 宣王料民于太原
- 第二章 周人東遷和平王東遷
- 一 西周末年人禍和天災交迫
- 二 鄭國和周人避難東遷中原
- 三 周原和西都周人窖藏銅器而避難東遷
- 四 西都大臣的封邑東遷中原
- 五 秦和西戎的戰斗以及周人避難東遷
- 六 幽王的滅亡和平王的東遷
- 附錄 論《逸周書》
- 一
- 二
- 三 更新時間:2020-03-26 17: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