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創建國家、振興周族的公劉時代
(一)從后稷到公劉的過渡階段
后稷神話反映了周族的原始社會情況,那時正從母系氏族制轉變為父系氏族制,同時周族的經濟生活開始以農業生產為主。這時正當商代前期,它比中原地區先進的夏、商等族,還是落后的,還是要被看作戎狄的。《國語·周語上》說:周的祖先世代做虞、夏后稷的官,等到夏代衰落,不窋失去官職“自竄于戎狄之間”,不過是后來周的貴族粉飾的話。
周族始祖實際上有兩個,就是先妣姜嫄和始祖后稷。周人對這兩人都有特別的隆重的祭典。姬姓的周族和姜姓之族世代聯姻,太王(公亶父)之妻是太姜,遷居到周原時,是“爰及姜女”的(《詩經·大雅·緜》及《毛傳》);武王之后是邑姜(《左傳·昭公元年》)。周昭王時的令簋、作冊睘卣等,都述及很有權力的“王姜”。在原始社會末期,姬姜兩姓該屬于同一個部落聯盟,直到西周時代,兩姓貴族的關系還十分密切。姜姓貴族原來出身于羌族。姜姓的始祖相傳是伯夷,而《山海經·海內經》說:“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龍,先龍是始生氐羌。”姜姓又以四岳為其祖先,這個西岳該是四岳之一。《后漢書·西羌傳》說:“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別也。”姜姓之族原來就住在靠近羌族的地區。《國語·晉語四》說:“炎帝以姜水成”,“炎帝為姜”。根據《水經·渭水注》,岐水東經姜氏城,南為姜水,姜水東注雍水。姜水是雍水的支流,雍水又是渭水的支流。姜氏城在今陜西扶風東。《古本竹書紀年》載周宣王三十八年“戎人滅姜侯之邑”。雷學淇以為姜侯之邑可能就是姜氏城(《竹書紀年義證》卷二六)。姜氏城正當后稷所居的邰(今陜西武功西南)的西北,太王遷居的周原(今陜西岐山東北)的東南。可知姬、姜兩姓居地原是緊密相鄰的,都在渭水上游的渭水以北地區。這一帶當時就是戎狄之區。
上面講過,《山海經·大荒西經》說后稷傳位給其弟臺璽,臺璽傳給其子叔均,都繼承后稷播百谷的事業。《山海經·海內經》又說叔均“是始為國”。后稷是周族從母系制轉變為父系制后的第一代祖先,這樣相傳兩代就創建國家,也還是個疑問。叔均之后的世系不明,而《世本》和《史記》所說后稷生不窋,當然不可信。因此叔均與不窋之間的世系脫節。《左傳·文公二年》說:“子雖齊圣,不先父食久矣。故禹不先鯀,湯不先契,文(王)武(王)不先不窋。”這樣以不窋與商的始祖契相提并論,竟然把不窋看作周的始祖了。可能在周的早期世系傳說中,不窋以前的人物多富有神話色彩,因此有人就從不窋算起。《括地志》(《史記·周本紀》正義引)說:“不窋故城在慶州弘化縣南三里,即不窋在戎狄所居之地也。”唐代弘化縣在今甘肅慶陽縣。這個地方在邰以北(略偏西)四百多里,恐怕不窋不會遷得那么遠,該是后人因不窋有自竄戎狄之說而附會上去的。相傳不窋之子名鞠,鞠之子就是公劉。關于鞠的事跡無可查考。從后稷神話來看,后稷是父系氏族社會的開始時期。從公劉的事跡來看,公劉時代正是創建國家的時期。究竟怎樣從后稷時期過渡到公劉時代的歷史,在文獻上無從查考。
(二)公劉遷都到豳
公劉時期惟一的大事就是遷都到豳。《詩經·大雅·公劉》就是描寫和歌頌這件大事的詩篇。《毛傳》說公劉原來居邰,是從邰遷到豳的。此說應有依據。看來從后稷到公劉之間沒有遷移過,《山海經》說后稷傳位給其弟臺璽,《路史》又作漦蠒,漦即,“邰”“
”音同通用,說明后稷之后仍留于邰。
為什么這時公劉要遷都到豳呢?從來有三種不同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為由于擴展農業生產。《史記·周本紀》說:“公劉雖在戎狄之間,復修后稷之業,多耕種,行地宜”,因而遷移。第二種說法認為由于自己“變于西戎”而遷移。《史記·匈奴列傳》說:“夏道衰而公劉失其稷官,變于西戎,邑于豳。”第三種說法認為是由于避亂、避難而遷移。《史記·劉敬列傳》記婁敬說:“公劉避桀居豳。”《毛傳》又說:“公劉居于邰,而遭夏人亂,迫逐公劉,公劉乃避中國之難,遂平西戎,而遷其民邑于豳焉。”這三種說法中,第二種是不可信的。這是把相傳不窋失去稷官而竄于戎狄之說附會到了公劉身上來。第三種說法更加不可信,從《公劉》這首詩的內容來看,沒有一點像避亂、避難的樣子。只有第一種說法是可取的。《公劉》開頭說,公劉遷移是由于“匪居匪康”。“匪”通“非”,“居”和“康”都是安居的意思。鄭箋:“不以所居為居,不以所安為安。”朱熹《詩集傳》:“不敢寧居。”就是說,公劉是為了振作有為,不敢安居晏息而遷移。他的遷都的行動,是積極的,是為了發展農業生產,振興周族,鞏固和擴大這個新建的國家。所以《周本紀》對此作出結論說:“周道之興自此始,故詩人歌樂思其德。”
《公劉》的詩共六章,其第一章描寫出發前的準備情況:
篤公劉,匪(非)居匪(非)康,迺埸迺疆,迺積迺倉;迺裹糇糧,于橐于囊,思輯用光。弓矢斯張,干戈戚揚,爰方啟行。
這是說,公劉不敢安居晏息,整治好原來的田地疆界,把糧食積儲起來進倉;又把糧食裝成大大小小的糧袋,大家和諧而感到光明;于是把弓箭張開,把干(盾)、戈、戚(斧)舉起,就開始出發。孟子曾經引用這段話,說“公劉好貨”,還說:“故居者有積倉,行者有裹囊也,然后可以爰方啟行”(《孟子·梁惠王下》)。《史記·周本紀》也說:“行者有資,居者有蓄積,民賴其慶,百姓懷之,多徙而保歸焉。”的確,公劉這次遷都,不同于那些受逼迫或災難的國家的“遷國”,并沒有把原地的居民全部遷走,是留一部分而遷走一部分,按計劃進行的。他的“迺埸迺疆,迺積迺倉”,整治好田疆,積儲好糧倉,不僅是為了使“居者有積倉”,更是為了便于居者繼續耕作。他的“迺裹糇糧,于橐于囊,思輯用光”,不僅是為了使“行者有裹囊”,更是為了便于行者開墾新地而擴大生產。孟子所說“公劉好貨”,是說公劉愛護和善于管理財貨,這是有利于人民的,所以他借此勸齊宣王說:“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于王何有?”從這里可以看到,當時農業生產已有發展,收獲的糧食已有不少積蓄,這為遷移和建設新的國都準備好了物質條件。
從《公劉》這首詩,我們還可以看到當選定一個新的國都,是有許多必要條件的。首先周圍要有肥美的平原,適宜于發展農業生產,可以就近解決國都居民以及官署的供應問題。因此《公劉》的第二章,講的就是考察和選定肥美平原的情景:
篤公劉,于胥斯原,既庶既繁,既順(通作“巡”)迺宣,而無永嘆。陟則在,復降在原。何以舟(通作“周”)之?維玉及瑤,鞞琫容刀。
這是說,公劉考察這個平原,草木長得豐滿而又茂盛,巡視得很周到,不會再感到懊悔而嘆息。既登上小山去瞭望,又走下平原去觀察。他帶著嵌有美玉和寶石的帶子,佩著刀鞘(鞞)上有玉質裝飾(琫)的刀子,到處走動。說明他通過周密的考察,終于選定這大塊肥美的平原作建造新的國都的地方。
選定一個新的國都,僅僅找到大塊肥美平原便于發展農業生產還不夠,還必須從地理形勢上找到適宜建筑京師的地點。因此《公劉》的第三章,講的就是考察和選定建筑京師地點的情況:
篤公劉,逝彼百泉,瞻彼溥原,迺涉南岡,乃覯于京。京師之野,于時處處,于時廬旅,于時言言,于時語語。
這是說,公劉既看到許多奔流的水泉,又望到廣闊的原野,更登上南向的高岡,再視察一大片高地,這就是可以建筑京師的地點。于是這個京師的地點,就成為眾人安居之處,眾人聚集談論之所。
在選定京師地點而定居之后,首先要建立政治上的統治秩序。古代貴族用來建立統治秩序的方法,主要就是通過宴會中尊敬族長和賓客的禮節。《禮記·禮運》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鄉飲酒禮和饗禮就是由此而發展形成的。鄉飲酒禮講究“少長以齒”(《禮記·鄉飲酒義》),“所以明長幼之序也”(《禮記·射義》、《禮記·經解》)。因為通過宴會的儀式和禮節,可以達到分別貴賤、長幼等次的目的,這樣就可以起到維護統治秩序的作用。《公劉》的第四章,就是講通過族眾的宴會來達到鞏固統治秩序的目的:
篤公劉,于京斯依。蹌蹌濟濟,俾筵俾幾。既登乃依,乃造其曹,執豕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飲之,君之宗之。
過去經學家對“于京斯依”的“依”字,不得其解。鄭箋:“公劉之居于此京,依而筑宮室,其既成也,與群臣士大夫飲酒以落之。”鄭玄把“依”解釋為“依而筑宮室”,未免牽強。《毛傳》又解釋“既登乃依”的“依”為“依幾”。我們認為,“依”當讀作“殷”,古時“殷”“依”聲同通用。例如《尚書·康誥》:“殪戎殷”,《中庸》作“壹戎衣”。鄭注:“齊人言殷聲如衣。”按禮書記載,四方諸侯會集京師朝見天子,叫做“殷見”或“殷同”;諸侯會集京畿朝見天子,叫做“殷國”(參見金鶚《會同考》,《求古錄禮說》卷十三)。各國派遣卿一起聘問天子,叫做“殷覜”。《周禮·春官·大宗伯》:“殷見曰同”,“殷覜曰視”。鄭注:“殷猶眾也。”《廣雅·釋詁》:“殷,眾也。”所以稱為“殷見”、“殷同”、“殷覜”,“殷”都是眾人會集的意思。西周金文中,不見有“殷見”、“殷同”、“殷覜”的稱謂,只見有“殷”或“”。例如傳卣:“王……令師田父殷成周。”士上盉(另有尊與卣銘文相同):“王令士上眔(逮)史黃
于成周。”殷見之禮,據彝文,乃大合內外臣工而會見之,《尚書·康誥》所謂“四方民大和會,侯、甸、男、邦、采、衛百工播民和見士于周”。《公劉》所說的“依”,即指“四方民大和會”,就是所有遷到豳的貴族的大和會。
《公劉》這一章“于京斯依”,和第六章“于豳斯館”文例相同。“館”指居住的宮室,“依”當讀如“”,指族眾集會的廳堂。“既登乃依”的“依”,當讀作“殷”,是指舉行族眾會見并參與宴會之禮。這一章說,在京師建筑的集會廳堂里,族眾來到很多(蹌蹌濟濟),陳設有許多席位和幾,等到公劉登上廳堂就舉行“殷見之禮”,請眾人按席次就位(乃造其曹),于是捉來了豬準備作為食品,用剖開的葫蘆作酌酒之器,通過飲食的禮節(食之飲之),達到了推崇公劉為君長兼宗族長的效果(君之宗之)。
新建國都是需要對整個布局作出適當的安排的。《公劉》第五章,是講怎樣選定軍隊營地、耕作田地以及居住地區:
篤公劉,既溥(通作“鋪”)既長(通作“張”),既景(通作“影”)迺岡,相其陰陽,觀其流泉,其軍三單。度其隰原,徹田為糧;度其夕陽,豳居允荒。
這是說,公劉對國都的布局很是鋪張,在高岡上用測量日影的方法確定方向,既觀察其陰面,又觀察其陽面,還考察流動的泉水,在這里駐屯了三支軍隊(其軍三單)。還丈量低濕之地和平原之地,開墾田畝生產糧食(徹田為糧)。同時還丈量了西部地區(度其夕陽),說明豳這個地方可以建筑居處的面積是很寬敞的(豳居允荒)。“荒”是寬敞之意。
接著,《公劉》第六章就講對豳的居處的如何建設:
篤公劉,于豳斯館。涉渭為亂,取厲(通作“礪”)取鍛(一作“碫”)。止基迺理,爰眾爰有。夾其皇澗,遡其過澗,止旅迺密,芮(通作“汭”)鞫之即。
這是說,公劉在新都建筑居住用的房舍,從渭水中流橫渡(涉渭為亂),取得了石材和金屬材料(取厲取鍛),于是就成為定居的地方(止基迺理),從此人多、財物也多(爰眾爰有),這個地方正好被“皇澗”夾著,逆流而上還有過澗(夾其皇澗,遡其過澗),眾人住在這里很安定(止旅迺密),都就水流曲折處和水邊居住(芮鞫之即)。
(三)公劉時代所創建的國家的特點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在周族早期世系中,公劉第一個稱“公”,后來有公非、公叔祖類、公亶父。公叔祖類,《世本》又稱太公祖紺諸盩。或者說“公”是爵名(偽古文《尚書·武成》孔傳),或者說“公”是號(《公劉》正義引王肅說)。從后來季歷稱王季、或稱公季來看,“公”和“王”應該同樣是稱號。公劉之稱“公”,該是當時周族人對國君的尊稱。從公劉第一個稱“公”來看,周族創建國家當在公劉時代。
關于公劉所處的時代,有人說與夏桀同時,這個說法不可信。上面我們已經分析,“公劉避桀居豳”之說出于附會。從公劉到文王的世系只有十一世或十三世來看,應該已在商代中期了。相傳公劉所遷的豳,在漢代右扶風栒邑縣,見《漢書·地理志》,即今陜西彬縣西北、涇水以東地方注1。《公劉》說:“于豳斯館,涉渭為亂”,“亂”是橫流而渡,這是說為了在豳營建宮室,需要磨刀石塊(石厲)和堅硬大石塊(碫),要橫渡渭水去取得。《周本紀》又說:“自漆沮度(渡)渭取材。”因為豳并不靠近渭水,要從漆水、沮水通到渭水,才能渡渭取材。朱熹《詩集傳》說:“涉渭取材,而為舟以來往。”其實不必用船,用結成的筏子來運送更是方便。建筑材料用水道運送,是一個進步的方法,可以減輕不少艱苦的勞役。
注1豳一作邠,古通用。《孟子·梁惠王下》:“昔王大王居邠。”《漢書·地理志》右扶風栒邑“有豳鄉,《詩》豳國,公劉所都”。《鄭志》答張逸問(《詩經·大雅·緜》正義引):“豳地今為栒邑縣,在廣山北,沮水西,北有涇水,從此西南行,正東乃得周,故言東西云。”晉代栒邑并入漆縣,徐廣、杜預因此都說豳在漆縣東北。唐代又為新平縣,《括地志》:“豳州新平縣,即漢漆縣也,《詩》豳國,公劉所邑之地也。”同上:“豳州三水縣西三十里有豳原,周先公劉所都之地也,豳城在此原上,因公劉為名”(賀次君輯本)。三水即今旬邑,豳在今旬邑西南。《說文》:“邠,周太王國,在右扶風美陽。”又“豳”字下:“美陽亭即豳也。民俗以夜市,有豳山。”美陽在今扶風東。齊思和《西周地理考》(收入《中國史探研》)根據“涉渭為亂”,以為豳地濱渭,《說文》以為在漢代右扶風美陽,即今扶風東,最可信據,其實不確。漢的縣即邰,美陽在
以北不過二十多里,如果公劉從
遷美陽,不可能出現《公劉》所說的場面。
公劉不僅是周族所建立的國家的第一個國君,而且是第一個有計劃地營建國都的人。選擇營建國都的地點是比較周密的,既要有肥美的廣大平原,又要有奔流不息的水源,還要有向陽的高岡,更要有適宜建筑都邑的高地。都邑的建筑必須靠近河流和許多小溪,因為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都必須有充分的水源供應,但是又必須防備水災的破壞和損害,因此必須有大塊的向陽的高地。公劉把豳選定為國都,基本上是符合上述的要求的,既講到“于胥斯原”,“復降在原”,“瞻彼溥原”;又談到“逝彼百泉”,“觀其流泉”,“夾其皇澗,遡其過澗”,“芮(汭)鞫之即”;又說到“迺陟南岡”,“既景(影)迺岡”,更述及“乃覯于京”,“于京斯依”,“京師之野”。“京”就是大塊向陽的高地,適宜營建國都的地點。《爾雅·釋丘》:“絕高謂之京。”《詩經·鄘風·定之方中》:“景山與京”,《毛傳》:“京,高丘也。”卜辭和金文高字作“”,像高地上半地穴式的建筑結構,下端“
”像中有立柱的地穴,上端“
”像地穴上出入有土階、并有屋頂覆蓋的形狀。
周人把國都稱為“京”或“京師”,就是起源于公劉時代。“京”就是像高地上造有半地穴式建筑。為什么又稱“京師”呢?“京師”在金文寫作“京”。“
”的原意是土堆,“堆”就是“
”的后起之字,有屯聚的意思。因此“
”字被用作屯聚軍隊的地點的稱呼,又被用作軍隊的單位名稱,甚至被用作軍官的稱號。如殷代甲骨卜辭稱軍隊經常駐屯的地點叫“某
”,稱一些軍官叫“
某”,還說到“王作三
”(《殷契粹編》第五九七片),就是說商王編制了三個“
”的軍隊。西周金文也常把駐屯軍隊地點稱“某
”,如“成
”(小臣單觶)、“牧
”(小臣
簋)之類,西周的軍隊則有“殷八
”、“成周八
”、“西六
”。“六
”在文獻里就稱為“六師”(如《詩經·大雅·常武》等)。因此,“京
”或“京師”這個名稱,肯定也是由于長期駐屯軍隊而得名。春秋銅器晉邦
:“王命
(唐)公(指晉的始祖唐叔虞),冂宅京
。”晉姜鼎:“
覃京
,
(
)我萬民。”所說“京
”,都是指晉的國都。《尚書·洛誥》:“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師。”西周初期把新建的洛邑稱為“洛師”,因為洛邑是駐屯軍隊的東都。
《公劉》把新建國都稱為“京師”,同樣是因為駐屯軍隊而得名。《公劉》說“其軍三單”。前人對這個“單”字有不同說法。《毛傳》:“三單,相襲也。”這是讀“單”為“嬗”或“禪”,說是更番征調(俞樾《達齋詩說》、章炳麟《文始》);鄭玄箋解釋說:“適滿三軍之數,單者,無羨卒也。”這是讀“單”為“殫”,解釋為“盡”。清代學者還有種種說法,都很牽強,沒有講通。“單”在這里用作軍隊的單位名稱是很明顯的。我們認為“單”當讀“”,與“堆”音近,是“
”的假借字。注2“其軍三單”就是“其軍三
”,如同殷代“王作三
”一樣。“其軍三單”是和上文“既景迺岡,相其陰陽;觀其流泉”相連成文,說明駐屯大軍的營地也曾經選擇,是在郊外有高岡和流泉的地方。既是為了便于防衛,又是為了便于生活。
注2《說文》:“,小
也,象形。”段玉裁《注》認為“魁”、“追”都是“
”的假借字,“堆”是“
”的俗字,“堆”行而“
”廢,“敦”、“墩”都是“
”的音轉。郭沫若也認為“堆”是“
”的后起字,“追”、“魁”為“
”的假借字,又音轉為“敦”,借用“屯”字,“
”作為師戍所在處,當即屯聚之屯(《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第三頁)。
公劉對于這個新都的建設是經過考察和周密考慮的。在國都中還建筑有族眾集體活動用的廳堂,叫做“依”。這種廳堂的起源很早,在原始氏族制的村落中,中部就造有一所較大屋子,供集體活動之用。這種廳堂也就是后來所謂明堂或辟雍的起源,既成為貴族集體行禮、集會、聚餐、練武、奏樂的地方,又成為貴族弟子學習的處所,兼有禮堂、會議室、俱樂部和學校性質。所有族眾在這里的活動都有其政治目的。《公劉》說得很清楚,“食之飲之”的目的就在于“君之宗之”,是為了尊敬君長和宗族長,團結宗族和鞏固統治秩序。《毛傳》解釋“君之宗之”說:“為之君,為之大宗也。”這時公劉既為一國的君長,又為一族的宗子,君長和宗子是合一的,這是古代貴族宗法制度的特點,周族從開始建立國家起,君統和宗族就是合一的。一國的君長,確是一國的大宗。國君與所屬大臣,既有君臣關系,又有宗法關系。國內同姓貴族的小宗,應該從屬于國君的大宗。
國都的布局是經過丈量而規劃的。《公劉》說:“度其隰原,徹田為糧;度其夕陽,豳居允荒。”《毛傳》:“山西曰夕陽。”《爾雅·釋山》同。鄭箋:“夕陽者,豳之所處也。”陳奐根據這點,認為“夕陽建國,則豳居在豳山之西”(《詩毛氏傳疏》)。我們認為邑不可能造在一座大山的西面。如果造在大山西面,沒有朝陽而只有夕陽,對起居生活就很不合適。這里所說的夕陽,該只指作為京師的大塊高地的西部地區。這樣把主要宮室造在京師的西部,是比較合理的。先秦國都的布局,多數是坐西朝東的,把主要宮殿建筑放在西部,可能就起源于公劉時代。
公劉時代,是周族開始振興的時期。這時創建了國家機構,有計劃地選定和營建了新的國都,對國都的布局作了適當的安排,在郊外,對平原和低地加以開墾,在高岡一帶駐屯了三支軍隊。在京都,建設了招待族眾集會飲食的廳堂,并在西區建造了許多宮室。說明當時新建的國都已具有相當規模。當然,所建筑的廳堂和宮室還很簡陋。多數宮室可能是窯洞式的和半地穴式的,直到公劉以后九世(或十一世)的公亶父,在遷到周原以前,還是“陶復()陶穴”呢。看來廳堂也不過是用樹木架起的草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