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西周史
  • 楊寬
  • 3125字
  • 2020-03-26 17:16:39

第一編 西周開國史

第一章 緒論

一 西周文獻的來歷

(一)周人對開國君王的推崇

西周初期文王、武王、周公伐滅殷商、東征平定叛亂制服東夷,從而創建開國的大業,歷來為周人所推崇而歌頌。《孟子·滕文公下》在敘述“周公相武王誅紂、伐奄三年討其君……滅國者五十”之后,就引《尚書》稱贊說:“丕顯哉,文王謨(文王顯赫的謀略)!丕承哉,武王烈(武王偉大的功勛),佑啟我后人(幫助啟發我們后人),咸以正無缺(都能正確而無缺失)。”說明周人認為文王、武王開國的成就對后世影響極大。《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吳國公子季札來到魯國“請觀于周樂”,樂工就奏音樂而歌唱,唱了差不多包括今本《詩經》全部詩歌(只有《魯頌》、《商頌》不在內),再加上舞蹈。當樂工跳起《大武》(表演周武王克商的)舞時,季札稱贊說:“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當樂工跳起《韶濩》(表演商湯克夏的)舞時,季札稱贊說:“圣人之弘也,而猶有慚德(慚愧的感覺),圣人之難也。”春秋時代人們已把商周兩代的開國君王看作圣人了。

(二)儒家對西周政治文化的推崇

儒家沿襲前人對文王、武王推崇的傳統,對西周開國時期的政治文化極為推崇。孔子說:“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八佾》)。這是說周代繼承夏、商二代的政治文化,發展得更為豐富多彩,因此主張政治文化必須依據周代的制度。孔子把周文王看作西周豐富多彩的政治文化的代表,又把自己作為繼承文王的代表。當孔子在匡(今河南長垣西南)被人拘禁的時候,他就說:“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論語·子罕》)這是說周文王死了之后,政治文化不是就在我這里嗎?如果天將要消失這樣的文化,那么我也不能掌握這個文化了。如果天不要消失這個文化,那匡人又能將我怎樣呢?說明孔子十分自信他是西周政治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又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論語·述而》)孔子把周公看作西周政治文化的主要代表,他就是周公的繼承者,因而做夢也要見到周公。孔子十分自信,如果有人用他,由他執政,很快就能成功。他說:“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論語·子路》)他又說:“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論語·陽貨》)這是說有人召我去,難道是徒然白白召我去的?假如有人用我執政,西周的政治文化就可以在東方推廣開來。孔子的政治主張,主要就是要后世君王以周文王、武王、周公作榜樣,從而把西周開國時期的政治文化繼續發揚光大。

孟子繼承孔子的政治主張,有進一步的發展。孟子把孔子看作杰出的圣人,說:“圣人之于民,亦類也。出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孟子·公孫丑上》)孟子在《孟子》的最后一章(即《盡心下》第三十八章),提出了一個“圣人”的傳統,從堯舜至于湯,從湯至于文王,從文王至于孔子,這個“圣人”傳統是一脈相承的,而且是一代高過一代,到孔子是最“盛”的。孟子接著又說:“由孔子而來至于今,百有余歲,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這是說孔子之后到孟子那時,只有一百多年,離開圣人之世不遠,距離孔子的家鄉也很近,竟然沒有繼承者。這是孟子自以為孔子的繼承者,沒有直說,孔子是魯人,在今山東曲阜,孟子是鄒人,在今山東鄒縣,確是很近。孟子雖然鼓吹“堯舜之道”,而實際主張的還是效法周文王,曾說:“師文王,大國五年,小國七年,必為政于天下矣。”(《孟子·離婁上》)

荀子繼承孔子的政治主張,有更進一步的發展。荀子認為學者有“士”、“君子”和“圣人”之分,圣人是“道之管(樞要)也”。儒有“俗儒”、“雅儒”、“大儒”之分,“用俗儒,則萬乘之國存;用雅儒,則千乘之國安;用大儒,則百里之地久而后三年(言久到三年),天下為一,諸侯為臣;用萬乘之國,則舉錯而定,一朝而伯”。荀子把武王、周公和孔子都推崇為“大儒”,認為周公繼承武王而居天子之位,教導成王,待成王成人而即天子位,就是“大儒之效”。又認為武王伐紂,到汜水泛濫,到懷城而城崩壞,到共頭而山頭坍倒,攻到牧野,“紂卒易鄉”(“鄉”讀作“向”,“易鄉”是說回頭倒戈),“遂乘殷人而誅紂”,這樣“笞棰暴國,齊一天下”,就是“大儒之征”(《荀子·儒效》)。荀子為了吹捧“大儒”的成效,把武王伐紂經過說得神乎其神,說是由于殷人倒戈而輕易得勝的。

(三)代表西周政治文化的“詩書禮樂”成為儒家經典

《詩》、《書》和禮、樂,是代表西周主要的政治文化的。《詩》、《書》和禮、樂原是密切相關的。所謂《詩》,原是用音樂伴奏的歌辭,《詩》有所謂“風”、“雅”、“頌”。“風”是指不同國家或地區、不同風格的樂曲,“雅”是指西周王畿的樂歌,“雅”通作“夏”,周人自稱為“夏”。“頌”是統治者用于祭祀和其他重大典禮的樂歌。“雅”和“頌”的樂曲,由于用途不同,聲調不同,所用樂器也有不同,如琴有雅琴和頌琴之分。當時所有招待賓客、舉行宴會和重要典禮,都要由樂工奏樂和歌唱,所唱樂歌和所用樂器是有等級的。例如一般招待賓客,有瑟伴奏的“升歌”,還有“笙奏”、“間歌”和“合樂”。如果是天子、諸侯、卿大夫之間的饗禮,就要用“金奏”,就是用鐘鼓演奏的樂曲。所謂《書》原是指公文和檔案,包括會盟的盟誓、出兵時當眾的宣誓、分封諸侯的冊命、任命官職的冊命、歷史事件的記錄、君臣重要的言論以及對臣下的誥誡和賞賜等,都是當時重要的歷史文獻。

儒家既然推崇西周的政治文化,想要推廣發揚,當然就會重視西周的《詩》、《書》和禮樂。《論語·述而》說:“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孔子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吾自衛反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論語·子罕》)。孟子常引用《詩》、《書》來鼓吹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和實行“王道”。荀子更著有《勸學》說:“其數則始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又說:“《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荀子提倡“誦經”,所謂“經”就是《禮》、《樂》、《詩》、《書》、《春秋》。荀子又在《儒效》中指出:“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詩》、《書》、《禮》、《樂》之歸是矣。《詩》言是,其志也;《書》言是,其事也;《禮》言是,其行也;《樂》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荀子這樣推崇《詩》《書》《禮》《樂》《春秋》,開始稱之為“經”,對后世影響深遠。

我們必須指出,先秦諸子,從墨子起,都引用古代文獻來作為自己政治理論的根據。墨子引用的《書》,主要是有關禹、湯、仲虺、周武王等人的文獻,用作墨家理論的依據。儒家也自有其選讀《書》的政治標準。戰國時代的《書》中原有《武成》一篇,記載了武王克商的戰爭經過,其中有大量的殺傷。這一點和儒家推崇武王為圣人的主張不合,因此孟子就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盡心下》)孟子因為《武成》載武王克商弄得“血流漂杵”,不符合“以至仁伐至不仁”的原則,就主張毀去《武成》,當時古《書》是寫在竹木簡策上的,因此他主張只“取二三策”。他這個毀滅《武成》的主張,對后來儒家有深遠影響。漢景帝時從壁中發現了一批寫在竹簡上的《古文尚書》十六篇,其中就有《武成》,這是個古書的重要發現,因為內容不合儒家的政治標準,沒有人傳授和作注解,到東漢初年《武成》先亡佚,其余十五篇到永嘉之亂也全失去了。

現存的西周文獻,主要是儒家所傳的《尚書》中的《周書》和《詩經》中的西周作品,因而有其儒家的局限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陕西省| 和顺县| 平顺县| 微山县| 仪征市| 嘉峪关市| 渑池县| 安平县| 五指山市| 锡林郭勒盟| 渝中区| 东宁县| 醴陵市| 龙胜| 靖安县| 库尔勒市| 永泰县| 小金县| 城口县| 阿勒泰市| 玉屏| 于田县| 区。| 洛川县| 贺州市| 柳河县| 南投市| 聂荣县| 宽甸| 吉木乃县| 黔江区| 内丘县| 广水市| 定远县| 武隆县| 长岭县| 固阳县| 临高县| 玉屏| 邵武市| 全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