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琉璃器的煉制
琉璃是半透明的早期玻璃,近代稱為料器。在西周早期,人們從當時發達的青銅冶煉過程中,發明了琉璃的煉制技術。當冶煉青銅的爐子溫度到達一千零八十度的時候,使得孔雀石、錫礦石熔解,必然要排出非金屬的玻璃質的礦渣,其中有硅化合物的絲條或塊體,由于銅粒子的混入,結成淺藍色或淺綠色的結晶體,可以作為裝飾品。
西周時代流行用琉璃的管和珠串連起來,作為耳、頸、胸、腕、腿側的裝飾品,常常與瑪瑙、玉石、蚌殼等彩色物組成串飾。例如寶雞茹家莊伯墓的項鏈,由四部分組成:(1)一個紅瑪瑙管珠下串三個琉璃管,共十組;(2)兩個紅瑪瑙扁珠下串三個琉璃管,兩邊各六組;(3)三股小琉璃珠串,兩邊共六股,每股三十到四十多粒珠;(4)三股紅瑪瑙扁珠串插有琉璃管,正中是大型紅瑪瑙管。又如
伯之妾的串飾,上部紅瑪瑙珠六十六粒,兩邊系三股琉璃珠,每股十六粒左右,共六串。其下串四個紅瑪瑙扁珠和一個算盤珠形松石珠或紅瑪瑙管,共十組,中間是小型刻陽紋玉璧。
伯之妻的串飾之一,六股琉璃珠,每股三十到三十五粒,下系九個玉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