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田地四面封疆的建設
上述記載有關田地交易的金文,既有交易的書契性質,又有田地所有權的憑證性質,因此都很注意到田地的“封疆”的勘定和加筑。如五祀衛鼎,記載邦君厲同意拿出“田五田”來和裘衛交換和立誓之后,執政大臣就命令勘定四面疆界,勘定朔疆(即北疆)和“厲田”交界,東疆和散田交界,南疆和散田、政父田交界,西疆和厲田交界。又如九年衛鼎記載裘衛從矩取交換取得林里,又從顏陳夫婦交換取得里中的顏林,最后由矩取等人命令顏氏屬吏壽商等人勘定田界,然后寫成交易的書契,并在四邊筑起封土。又如倗生簋記載倗生從格伯交換取得“卅田”,在訂立契約、剖析而各執一份后,由于格伯有輕慢之意,于是由殹妊等人伴同格伯巡察田的封疆,從“殷谷杜木、
谷
桑,涉東門”。楊樹達《格伯簋跋》指出“杜木”、“
桑”,“以樹木表田界,所謂封樹也”。楊樹達《散氏盤跋》還認為散氏盤銘文,在敘述田地封疆所經歷的地點,講到“至于邊柳”,“封于
城楮木”,“此蓋所謂封樹也”(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
《周禮·地官·封人》載:“封人掌詔王之社,為畿封而樹之。凡封國設其社稷之
,封其四疆,造封邑之封域者亦如之。”鄭玄注:“
謂壇及堳埒也。畿上有封,若今時界矣。”正義云:“若今時界矣者,漢時界上有封樹,故舉以言之。”這是說周代王國四邊有封疆,諸侯的封國也是“封其四疆”,封邑的封域也是如此,都是利用天然的山地、高崗、河流、谷地再加上新建的封土和新種的樹林連結而成。古代都城的建設也是如此,都城都以小城和大郭結合而成,小城有城墻的建筑,大郭就是利用原有山川加工連結而成。清代學者焦循《群經宮室圖》在“城圖六”下所作說明,認為西周東都成周,“郛方七十里,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郟山(邙山)”(《逸周書·作雒解》),就是依據洛水和邙山加工連結而成。他并依據《左傳》證明春秋時代鄭國都城新鄭,郭郛也是“依水而成”,雖然設有“梏柣之門”和“純門”等郭門,“郭非四面有垣如城然也”。其實規模較大的農田,其封疆也是利用天然的河流、谷地再加道路、封土、樹木而結成的。倗生簋所說:“殷谷杜木、
谷
桑,涉東門”,就是這樣的結構。所謂“涉東門”,東門當是城邑外郭的門。四川青川出土的戰國時代的秦木牘《為田律》載:“封高四尺,大稱其高,埒高尺,下厚二尺。”當沿用西周以來的封疆制度的。
從散氏盤由國交付給散國的眉田和井邑田來看,有稱為“一封”、“二封”和“三封”的“封疆”的路線的,這個所謂“封”就不是指一個封土堆。散氏盤載:
眉,自涉以南,至于大沽,一封。以涉,二封。至于邊柳,復涉
,陟
(徂)
以西,封于
城楮木,封于芻
,封于芻
。內(入)陟芻,登于廠湶,封
、
陵、剛
,封于
(單)道,封于原道,封于周道。以東,封于
東彊(疆),右還,封于眉道。以南,封于
道。以西,至于堆莫眉(堳)。
所謂“一封”,當是第一道封鎖線,“二封”當是指第二道封鎖線。敘述封鎖線經歷的地方,有稱為“涉”的,是越過河流的;有稱為“陟”或“登”的,是升登高崗或高地的,說明所謂封疆是利用河流和高地再加封土、樹林連結而成。所說“封于城楮木”,是說在這個地方利用楮木的樹林來封鎖的。所說封于什么“道”的,如單道、原道等,是說利用加高所筑道路來堵塞的。散氏盤又載:
井(邢)邑田,自桹木道左至于井邑封。道以東,一封;還,以西一封。陟剛(崗)三封。降以南,封于同道。陟州剛(崗),登,降棫,二封。
很明顯,這塊田是利用道路和高崗來建設封疆的。
這種貴族私有的土地,當是井田制以外貴族所占有的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