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西周史
  • 楊寬
  • 2942字
  • 2020-03-26 17:16:48

一 “籍禮”的具體禮節及其性質

根據《國語·周語上》的記載,當周宣王即位時,忽然廢止“籍禮”,即所謂“不籍千畝”,大臣虢文公為此大加勸諫,在勸諫中詳細敘述了“籍禮”的儀式及其作用。據他說,“籍禮”的儀式,有下列五個禮節:

(1)行禮前的準備:在立春前九天,由太史觀察天時和土壤的變化,把情況報告給稷(掌管農業的官),由稷再報告國王,說:“距今九日,土其俱動,王其祗祓,監農不易。”隨后,由國王派司徒通告公卿、百吏、庶民,做好行禮的準備。由司空在“籍田”上設壇,命令農大夫準備好農具。在立春前五天,由瞽(樂師)報告有“協風”來到,國王和百官分別到所齋之處,齋戒三天。

(2)舉行“饗禮”:到舉行“籍禮”的日期,由郁人(官名)把鬯(香酒)陳列出來,犧人把醴(甜酒)陳列出來,于是“王祼鬯(灌香酒),饗醴乃行,百吏庶民畢從”。“饗禮”是一種高級的鄉飲酒禮,目的在于分別貴賤、長幼的等次,整頓好行禮的秩序,以為舉行“籍禮”的序幕。

(3)正式舉行“籍禮”:舉行時,由后稷(官名)負責監督,膳夫、農正負責布置,太史作為王的引導。主要禮節是:“王耕一,班三之,庶人終于千畝。”“王耕一”,就是王執耒耜耕田,掘起一土塊;“班三之”,就是公卿百吏依次增加三倍,如公耕三,卿耕九等;“庶人終于千畝”,就是由庶人把這塊“籍田”一直耕作到終了。當“庶人終于千畝”時,公卿百官要嚴加監督和檢查,所謂“后稷省功,太史監之;司徒省民,太師監之”。“后稷省功”就是由后稷視察耕作成績,“司徒省民”就是由司徒監督庶民勞動。“司徒”在西周金文中多作“司土”,原是掌管土地的官。這時國王所有土地中,“籍田”是主要的一部分,因而“籍田”就成為“司土”所掌管的主要田地,如鼎載:“女(汝)作司土,官司耤田。”這種“籍田”的耕作,是征發庶人來擔當的,因而這項征發和監督庶人耕作的任務,主要也要由“司土”擔任,“司土”因而又稱作“司徒”。

(4)禮畢后的宴會:由宰夫負責布置,膳宰加以監督,膳夫作為王的引導。主要禮節是:“王歆太牢,班嘗之,庶人終食。”就是先由王聞一下太牢(三牲)的香味,再由公卿百官依次“嘗”一下滋味,最后由庶人全部吃完。令鼎載:“王大耤農于淇田,餳,王射,有司眔(暨)師氏小子(合)射。”所謂“王大耤農于淇田”,就是說國王在淇田舉行“籍禮”;餳,楊樹達說:“當讀為觴,《呂氏春秋·達郁》篇云:觴,饗也”(《積微居金文說》卷一),就是指“籍禮”完畢后的宴會。“王射”云云,又是在宴會之后舉行“大射禮”。

(5)廣泛的巡查和監督庶人耕作:在“籍田”舉行“籍禮”完畢后,“稷則遍誡百姓,紀農協功,曰:‘陰陽分布,震雷出滯,土不備墾,辟在司寇。’乃命其旅(眾)曰:徇(巡行)”。這是說:要在廣大地區普遍通告貴族,去監督庶人耕作,如果土地有未開墾好的,就應由司寇嚴加判罪處罰。司寇原是當時負責鎮壓人民反抗、搜捕“盜賊”和掌管刑獄的官,這時他的主要任務在于責罰那些“土不備墾”的庶人,可見當時貴族監督庶人耕作的嚴厲。不僅如此,各級官員還要分批不斷出動巡查,所謂“農師一之,農正再之,后稷三之,司空四之,司徒五之,太保六之,太師七之,太史八之,宗伯九之。王則大徇”(韋注:“大徇,帥公卿大夫親行農也”)。這樣由低級到高級,一級級官吏出動巡查,一而再,再而三,三而九,最后由天子親率大臣出來大巡查。當時貴族監督庶人耕作的嚴厲,于此又可見注37

注37《禮記·月令》孟春之月,也載有這種“籍禮”:“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擇元辰,天子親載耒耜,措之于參、保介之御間,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躬耕帝籍。天子三推,三公五推(陳昌齊、王念孫謂“三”字涉上而衍),卿諸侯九推。反,執爵于太寢,三公九卿諸侯大夫皆御,命曰勞酒。”《呂氏春秋·孟春紀》略同,惟“于參”作“參于”,“卿諸侯九推”作“卿諸侯大夫九推”。這和《國語·周語上》虢文公所談“籍禮”不同的是:這里不是“王耕一,班三之”,而是“天子三推,公五推,卿諸侯九推”;這里在禮畢后不采用當場舉行宴會的辦法,而是采用回到太寢“勞酒”的辦法。這可能因為《月令》的著作年代較遲,它所記的已是春秋、戰國間的“籍禮”,所以和虢文公所談西周的“籍禮”不同。

上述這種“籍禮”,不但在開始春耕時要舉行,在耨耘、收獲時也要舉行,只是舉行的儀式略有不同。《國語·周語上》載虢文公說:“耨獲時如之。”仲山父也說:“王治農于籍”,“耨獲亦于籍”(韋注:“言王亦于籍考課之”)。當時貴族就是運用“籍禮”對庶人的各種農業勞動進行監督,從監督春耕,而監督耕耘,直到監督收獲,沒有放松其中任何一個環節。當時貴族監督庶人耕作的嚴厲,于此更可見。

“籍禮”具有監督庶人從事無償勞動的性質,十分明顯。當開始作行禮的準備、稷把行禮日期報告國王時,就說:“王其祗祓,監農不易”,明確地指出行“籍禮”的目的在于“監農不易”。王引之解釋說:“易當讀為慢易之易,易者輕也……監農不易者,民之大事在農,監之不敢輕慢也”(《經義述聞》卷二〇)。虢文公談“籍禮”時,確曾說過“民之大事在農”,又曾說“王事唯農是務”,好像當時“籍禮”的舉行,確是為了“民之大事在農”,其實這完全是幌子,我們只要從他們對庶人的監督如此嚴厲,就可明白。所謂“監農不易”,就是要對庶人的農業勞動嚴加監督,絲毫不得放松。當“籍禮”舉行時,“王耕一,班三之”,所謂“親耕”完全是象征性的儀式,貴族們如此象征性地耕一或幾,卻要“庶人終于千畝”,把“籍田”上全部艱苦的農業勞動自始至終地負擔起來,十分明顯,貴族就是要通過這樣一種儀式,強制庶人進行無償的勞動。而且在行禮完畢后,還要普遍通告貴族去監督庶人耕作,要司寇去責罰“土不備墾”的庶人;更要派出各級官吏四出巡查,天子也要親率大臣出外大巡查。不僅在春耕時要如此進行監督,耨耘時,收獲時,都要如此。不難看出,當時天子諸侯舉行“籍禮”的實際目的,不僅在于強迫庶人在天子及諸侯的“籍田”上作無償勞動,更重要的是要迫使庶人在所有貴族的田地上作無償勞動。《呂氏春秋·上農》說:

是故天子親率諸侯,耕帝籍田,大夫士皆有功業,是故當時之務,農不見于國,以教民尊地產也。

這時舉行“籍禮”,說是為了“教民尊地產”,這只是幌子,其目的實際上是迫使庶人全到田野去勞動,使“農不見于國(都邑)”,努力于“當時之務”。

在西周、春秋間,不僅天子、諸侯有籍田,有這種稱為“籍”的收入,所有貴族都是把“籍”作為其主要的一種收入的。《國語·魯語下》載孔子說:“先王制土,籍田以力而砥其遠邇”,認為按照周代的土地制度,是采用“籍”的辦法來使用庶人的勞動力的。孔子又認為這種“籍”法是出于周公制定,如說:“若子季孫欲其法也,則有周公之籍矣(韋注:籍田之法,周公所制也)。”“籍”又或稱“助”,孟之認為助法起于殷商時代,曾說:“殷人七十而助。”又認為周文王時已行助法,如說:“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孟子·梁惠王下》)。“耕者九一”就是指助法,孟子曾勸滕文公說:“請野九一而助”(《孟子·滕文公上》),可證。《春秋》三傳,也都認為在魯宣公十五年“初稅畝”之前,實行的是“籍”法:

初稅畝,非禮也。谷出不過籍,以豐財也(《左傳》)。

譏始履畝而稅也……古者什一而籍(《公羊傳》)。

古者什一,籍而不稅。初稅畝,非禮也(《穀梁傳》)。

三傳都采取頑固的立場,反對“初稅畝”的改革,主張維持原來的“籍”法,認為“初稅畝,非禮也”。“籍”確是西周、春秋間對庶人的一種主要使用辦法,“籍禮”就是維護這種稱為“籍”的辦法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岩市| 三穗县| 通化县| 曲阳县| 剑阁县| 泽普县| 乐业县| 兴安盟| 平顶山市| 黎城县| 荆门市| 施甸县| 太原市| 滨海县| 苍南县| 巴南区| 买车| 溧水县| 日土县| 大化| 东光县| 卢龙县| 海林市| 亳州市| 承德县| 浪卡子县| 醴陵市| 明溪县| 吉林省| 阿勒泰市| 玉林市| 白城市| 手机| 和龙市| 青神县| 东台市| 图木舒克市| 云浮市| 准格尔旗| 会东县| 辉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