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西周史
  • 楊寬
  • 18字
  • 2020-03-26 17:16:44

第五章 東都成周的營建和中央政權的創設

一 遷移殷貴族到洛邑

(一)周公推行遷移殷貴族的政策

原來武王設置三監,目的在于監督“殷臣”,防止殷貴族的叛亂,但是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相反地,到一定時機,三監就與殷貴族一起發動叛亂了。周公在平定三監和武庚的叛亂之后,就接受這個教訓,決定改變對殷及多方貴族就地監督的辦法,把他們集中遷移到一定的地點,以便加強監督、管理和利用。因此,大規模地強迫遷移殷貴族以及多方的貴族,就成為周公鞏固周朝統治的一項重要措施。

周公把殷貴族遷到洛邑一帶,是在平定三監和武庚叛亂之后就進行的,并不是在建筑成周大城以后才進行的。關于這點,《逸周書·作雒解》講得很明確。《作雒解》說周公在擊潰殷的叛亂之后,在征熊盈族十七國的同時,“俘殷獻民遷于九里”。孔晁注:“九里,成周之地。”《四部叢刊》影印明嘉靖本作“九里”,別本都誤作“九畢”。王念孫《讀書雜志》據《玉海》卷十五所引,校改為“九里”。《韓非子·說林上》:“魏惠王為臼里之盟”,《戰國策·魏策三》“臼里”作“九里”。“臼”、“九”音同通用。魏惠王作九里之盟,率諸侯朝天子于盟津,九里當與盟津相近。《水經·嵩洛水注》謂白桐澗水出嵩麓桐溪,北流經九山東,山際有九山廟。《鞏縣志》卷四稱:“據府志,九山今名白云山,在鞏縣南七十里,有舊山廟坡,蓋九舊音轉也。”“九”、“舊”音轉,如同“九”、“臼”音轉,九里當在九山下,在今河南偃師東南,嵩山西北,正當成周東南。孔晁謂“九里成周之地”,甚是。《中國歷史地圖集》中西周地圖中的九里,就是根據這點的。程恩澤《國策地名考》依據《括地志》王城“在洛州河南縣北九里苑內東北隅”(《周本紀》正義引),謂九里苑沿用九里之名。劉師培《周書補正》亦有相同之說。按此說出于誤解。《括地志》謂王城在河南縣以北九里的苑內東北隅。唐代此苑名神都苑,無九里苑之稱。九里在今河南偃師東南,嵩山西北,在成周的東南。洛陽以東,漢魏故城的東北,相傳又是殷貴族遷移地區。《東觀漢記·鮑永傳》說:“賜洛陽上商里宅”(清代武英殿刊本卷十四)。《后漢書·鮑永傳》也說:“賜永洛陽商里宅”。李注:《東漢記》曰:賜洛陽上商里宅。陸機《洛陽記》曰:上商里在洛陽東北,本殷頑人所居,故曰上商里宅也。”說明成周的東北郊外,也是殷貴族徙居之地。

一九五二年洛陽東郊進行考古發掘,在擺駕路口、下瑤村西區和東大寺區,都發現了殷人墓葬。一共發掘了二十座墓葬,多數是中型墓,都被盜掘過,遺物大部被盜。從其出土陶器(如鬲、豆、罍、瓿、盂等)器型來看,與河南安陽大司空村的晚期殷墓、洛陽西郊及陜西長安普渡村的早期周墓出土的相同。可以斷定為西周早期的墓葬。從其墓形、槨頂的畫幔、墓底的腰坑埋有犬骨以及出土銅弓飾、銅鏟、鉛戈等物來看,是沿襲殷的禮俗的。但是,墓室作覆斗形,墓道方折作曲尺形、兩旁有耳室,墓室倒向(墓室在南而墓道在北),是殷墟墓葬中所不見的,是遷居洛邑的殷人墓的特點。下瑤村西區的一五九號墓,出土有銅鏟一件和鉛戈(殘)四件。銅鏟與安陽大司空村殷墓出土的形式全同,惟較小而銅質不精,不能實用。鉛戈也屬殷的形式,但是不可實用的明器。這些墓中顯然缺乏觚、爵之類酒器的隨葬品,陶器中也沒有酒器式樣。因此推定這些墓葬屬于遷到洛陽的“殷頑民”的。郭寶鈞、林壽晉:《一九五二年秋季洛陽東郊發掘報告》,《考古學報》第九冊。

《漢書·地理志》沿用《公羊傳》之說,以為周的王城即漢的河南縣,周的成周即漢的洛陽,成周是“周公遷殷民”之處。這一說法是錯誤的。成周是周的東都的名稱,王城只是成周城西邊的宮城,因有周王所居王宮而得名。王城與成周不該相距四五十里。在周公未主持營建成周大城以前,此地早有洛邑存在。依據《逸周書·度邑解》,武王早就有在此營建東都的計劃,《史記·周本紀》還說:武王“營周居于洛邑而后去”。當時洛邑又稱洛師。《召誥》謂三月乙卯“周公朝(早)至于洛”,《洛誥》又記周公說:“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師”。洛邑之所以又稱洛師,當是由于周朝于此駐屯大軍的緣故。周公在這里主持營建新邑,主要依靠遷來的殷貴族的力量。《召誥》說周公曾“用書命(即冊命)庶殷”“厥既命殷庶,庶殷丕作”。“庶殷”即指殷貴族。說明在成周末營建以前,“庶殷”早已被遷到洛邑的郊外地區,包括《逸周書·作雒解》所說的九里在內。

周公在攝政第三年平定東夷,特別是“踐奄”以后,加緊進行遷移殷貴族及多方貴族的工作。《書序》說:“成王既踐奄,將遷其君于蒲姑,周公告召公,作《將蒲姑》。”《史記·周本紀》也說:“東伐淮夷,殘奄,遷其君薄姑。”說明當時遷移殷及多方貴族的地點有多處,洛邑只是比較集中之處。正因為當時大量遷移殷及多方貴族,成王和周公從“踐奄”回來,在鎬京作《多方》,著重對被遷多方貴族誥誡。《書序》說:“成王歸自奄,在宗周,誥庶邦,作《多方》。”所謂“多方”,主要是指殷所屬許多方國諸侯及其貴族。《多方》開頭說:“周公曰:王若曰:猷告爾四國多方,惟爾殷侯尹民。”“殷侯”指殷之諸侯。“尹民”可能是“尹氏”之誤,指一般官長。《召誥》載:“越七日甲子,周公乃朝(早)用書命庶殷:侯、甸、男、邦伯。厥既命殷庶,庶殷丕作。”說明當時被遷居到洛邑,參與興建成周大城的“庶殷”,其首領,就是各種等級的殷的諸侯,包括“侯、甸、男、邦伯”等級稱謂。《尚書·酒誥》中追述到殷的貴族,有所謂“外服”和“內服”:“越在外服:侯、甸、男、衛、邦伯;越在內服:百僚庶尹,惟亞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君(“君”原誤作“居”,從王國維改正)。”所謂“外服”,是指分封在外的各種等級的諸侯。所謂“內服”,是指在京畿任職的各種官員。大盂鼎載:“惟殷邊侯田(甸),(與)殷正百辟,率肄于酒。”所謂“殷邊”即指殷的“外服”,“侯田(甸)”也指殷的諸侯;所謂“殷正百辟”,就是泛指殷的“內服”的百官。從此可知,當時遷移到洛邑的殷貴族中包括許多“外服”的貴族,就是分封在外的諸侯及其所屬的貴族。

遷移到洛邑的殷貴族,也包括一部分殷的“內服”的貴族,在人數比例上,恐怕只占少數。《多士》一篇,先后有兩段誥命,每一段誥命之首都有“王若曰”或“王曰”。第一段誥命是“猷告爾四國多方,惟爾殷侯尹民”,明確指“四國多方”的殷貴族;第二段誥命是“猷告爾有方多士,暨殷多士”,把“有方多士”放在“殷多士”的前面。“有方多士”是指殷所封方國的貴族,也就是“外服”的貴族;“殷多士”是指“內服”的貴族。所謂“多士”,是對貴族的泛稱,包括各等貴族在內。

周公遷移殷貴族的地點,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就是上面所說的,把他們集中遷移到洛邑;另一方面,就是分批配給主要的姬姓貴族的封君,讓封君帶往遠處的封國去。關于這點留待后面講分封制的時候再說。周公推行這種政策的目的,不僅是為了防止殷貴族發動叛亂,削除殷貴族在原住址的勢力,減少他們對周朝的威脅,而且是為了利用殷貴族,作為加強周朝在東方以及分封出去的封君的統治力量。

(二)告誡遷居洛邑的殷貴族的《多方》和《多士》

周公遷移殷貴族到洛邑的政策,我們可以從周公用“王命”誥誡殷貴族的《多方》和《多士》中看到。《多方》作于周公攝政三年,是成王和周公“踐奄”之后,回到宗周(鎬京),對遷移的四國(指四方)多方(指諸侯)及殷貴族發出的誥誡。《多士》則作于周公歸政之后一年,周公奉命留守成周、主持東都政務以后,在成周對殷貴族用王命發出的誥誡,具有重申前命的性質。《多士》談到“昔朕來自奄,予大降爾四國民命”,就是指前三年發布的《多方》。《多士》又說:“予惟不爾殺,惟時(是)命有申(申謂重申)。”很明白地指出這點。所以《多士》和《多方》的內容基本相同,有不少重復的訓話。《書序》和《周本紀》都把《多士》的著作列在《多方》之前。《書序》說:“成周既成,遷殷頑民,周公以王命誥,作《多士》。”事實上,成周未建成以前,早就遷殷貴族到這一帶地方,建成以后又有更多的殷貴族被遷來。鄭玄說:“成王元年三月,周公自王城初往成周之邑,用成王命,告殷之眾士以撫安之”(孔穎達《正義》所引)。鄭氏以為周公歸政成王后一年,成王曾改元,所以說成王元年。偽《孔傳》說:“周公致政明年三月,始于新邑洛,用王命告商王之眾士。”與鄭玄說相同。看來鄭玄所說當時周公從王城“初往成周之邑”不確。《多士》開頭說:“惟三月周公初于(往也)新邑洛,用告商王士”,結合《洛誥》來看,周公攝政五年成周建成,舉行慶功的“殷見之禮”。在這年年底,成王回歸鎬京,準備即王位,周公該回到鎬京參與成王即位典禮。到三月周公初次往成周,開始主持東都政務,為了安撫遷居到成周四郊的殷貴族,重復宣布周王朝對待殷貴族的安撫政策。

周公所反復宣布的對待殷貴族的政策,對西周初年鞏固統治和發展社會經濟以及完成全國的統一,都是起著重大作用的。從《多方》和《多士》兩篇內容來看,當時對待殷貴族的政策,主要有下列四點:

(1)為了從思想上安定殷貴族,宣稱周之代殷,出于天命,并提出了一套貴族的“革命”理論,“革命”是指天命的變革。

《多方》和《多士》都把周之代殷,和殷之代夏,相提并論。《多方》把王朝的君王稱為“民主”(謂民之主),認為作為“民主”是由天命的,是由天選定的。因為夏的“大淫昏”和“甲(狎)于內亂”,“乃胥(胥謂相互)惟虐于民”,天就更求新的“民主”來代替(“天惟時求民主”),降天命給成湯,伐滅夏桀,由成湯“簡代夏作民主”。同樣的,因為“商后王(指紂)逸厥逸(逸謂荒淫),圖(謀也)厥其政不蠲烝(不清明)”,天給予五年的等待,終于由夏(周自稱為夏)的子孫作“民主”《多方》說:“天惟五年須暇之子孫,誕作民主。”“暇”當為“夏”字之誤。《詩經·大雅·皇矣》:“上帝耆之”,鄭箋:“天須假此:國養之至老”,正義引《多方》云:“天惟五年須夏之子孫”,注云:“夏之言假,天覬紂能改,故待假其終至五年,欲使傳子孫。五年者,文王八年至十三年也。”《詩經·周頌·武》:“耆定爾功”,鄭箋:“不汲汲誅紂,須暇五年。”正義引《多方》及注相同。段玉裁《古文尚書撰異》據此斷定《多方》原作“天惟五年須夏之子孫”,今本“夏”作“暇”,是“淺人所改”。當時周人自稱為夏,這是說天給予五年的等待,終于由夏的子孫作“民主”。。五年是指文王七年去世,到十一年(即武王四年)滅商,首尾五年。

《多方》提出了貴族的“民主”理論,認為作為“民主”的君王出于天命選定,而天選定的“民主”是要變革的,主要看君王的行為如何。《多方》說:“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圣人和狂人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圣人不恭敬從事可以變為狂人,狂人能恭敬從事就變成圣人。原來因為是圣人而由天授命作“民主”的,變成狂人就得改換“民主”了。

《多士》又提出了貴族的“革命”理論,認為夏“大淫泆有辭(有辭謂有罪狀)”,天就命令“成湯革夏”;而且“殷革夏命”,載在殷的典冊,“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殷革夏命”。同樣的,周革殷命,出于“我有周佑命(佑命謂助行天命),將(將謂奉行)天明威”,“非我小國敢弋(弋謂奪取)殷命”;就是把殷貴族從東遷居到西(指遷居洛邑),也是出于天命。《多士》說:“予惟時(是)其遷居西爾,非我一人奉德不康寧(不康寧謂使你們不安定),時(是)惟天命。”

(2)為了從經濟上安定殷貴族,宣稱給予永久的住宅和田地,勉勵他們努力經營,保持長久的事業。

《多方》說:“今爾尚宅(居住)爾宅,畋(耕治)爾田,爾曷(何)不惠(順從)王熙(光大)天之命。”又說:“爾乃自時(是)洛邑,尚永力(努力)畋爾田,天惟畀矜(憐憫)爾,我有周(指周朝)惟其大介(善也)賚(賞賜)爾。”前一段是說,有了宅田,應該順從王命和天命;后一段是說,努力經營田地,將得到天的愛憐和周朝的獎賞。說明當時周朝對遷到洛邑的殷貴族都分配有田宅,從而爭取他們服從和效勞。《多士》最后有一大段講到這點:

今朕作大邑于茲洛(指建成成周大城),予惟四方罔攸賓(“賓”通“擯”,“罔攸賓”是說不會有所擯棄)。亦惟爾多士(指殷貴族),攸服奔走(服役而效勞),臣(臣服)我多遜(順從)。爾乃尚有爾土(指得有土地),爾乃尚寧幹止(安于事業與居處)。……今爾惟時(是)宅爾邑,繼爾居,爾厥(其)有幹(事業)有年(豐收)于茲洛,爾小子(子孫)乃興(興旺),從爾遷。

這一段誥誡的話,說明成周大城建成以后,不會對殷貴族擯棄的,只要殷貴族能夠服役而效勞,可以繼續居住,得有土地,保有事業而得到豐收。

(3)為了在政治上安定殷貴族,宣稱如果努力經營田地,勤于事業,可以選拔到朝廷擔任官職。

《多士》說:“今爾又曰:夏迪(進也)簡(選擇)在王庭,有服(官職)在百僚(官署)。予一人惟聽用德(謂只用有德之人),予敢求爾于天邑商(“天邑商”即大邑商,指商的京畿)。”說明當時一些被遷的殷貴族對周朝表示不滿,認為過去殷滅夏之后,夏貴族還有被進選到殷的王廷任職的,也有任職于許多官署的。現在成王給予答復,表示只能選用有德之人,將從商京畿的貴族中選拔。《多方》還明確指出:“爾惟克勤乃事”(能勤于職守),“穆穆(恭敬地)在乃位”,“尚永力畋爾田,天惟畀矜爾,我有周惟其大介賚爾,迪簡在王庭,尚爾事有服在大僚。”這是說,殷貴族如果能夠勤勞而忠于職守,努力經營田地,就可得周朝的嘉獎,選拔到王廷任官職,在大官署中擔任工作。這是安撫和利用殷貴族來加強周朝統治的政策手段。

(4)為了防止殷貴族不聽命,宣布對不聽命的,將要判處刑罰,或流放遠處。

《多方》說:“乃有不用我降爾命(指不服從下達的命令的),我乃其大罰殛之(殛謂誅殺)。非我有周秉德不康寧(謂不是我們周朝不使你們安寧),乃惟爾自速辜(謂是你們自己招來禍害)。”又說:“爾乃惟逸(放蕩)惟頗(歪邪),大遠王命,則惟爾多方探(自取)天之威,我則致天之罰,離逖(遠徙)爾土。”前一段是說不服從命令將要誅殺,這是自己招罪。后一段是說不聽王命,將要處罰,剝奪土地,流放遠處。《多士》所說,沒有像《多方》那么嚴厲,也還說:“爾不克敬,爾不啻(不但)不有爾土,予亦致天之罰于爾躬。”這是說,不恭敬從事,不但不給田宅,還要處罰。

從上述四點看來,當時周朝對待殷貴族,采用了遷移、集中管理和安撫、使用相結合的政策。

(三)對殷貴族的管理和使用

周朝建設東都成周,由周公坐鎮,加強了對東方地區的統治和管理,同時也加強了對遷到洛邑附近的殷貴族的監督和管理。《書序》說:“周公既沒,命君陳分正東郊成周,作《君陳》。”鄭玄信從成周在王城之東五十里之說,說“東郊成周”是指“成周在近郊五十里”(《周禮·地官·載師》正義引),是錯誤的。君陳是周公的次子(《坊記》鄭注),伯禽封于魯,由君陳“世守采地”(鄭玄《詩譜》),也就是說世襲了周公的封爵。君陳的“君”是尊稱,猶如召公奭又稱君奭。周公死后,成王重視對成周東郊所住殷貴族的管理工作,所以繼續命令君陳在成周“分正東郊”。偽《孔傳》解釋“分正東郊”說:“命君陳分居正東郊成周之邑里官司。”成周東郊正是殷貴族集中居住之地,“分正”當是分設長官加強管理的意思。《禮記·坊記》引《君陳》說:“爾有嘉謀嘉猷(猷,道也),入告爾君于內,女(汝)乃順之于外,曰:此謀此猷惟我君之德,于是乎惟良顯哉。”這是成王命令君陳,加強對成周東郊的官長的教導,要做到“善則稱君,過則稱己,則民作忠”(《禮記·坊記》)。

《書序》又說:“康王命作冊畢公分居里成周郊,作《畢命》”(《史記·周本紀》相同,惟“作冊”作“作策”,《書序》原脫“公”字,從《周本紀》校補)。畢公即畢公高,文王之子,封于畢(今陜西咸陽東北),這時任太史之職,作冊原是史官之名。偽《孔傳》解釋“分居里成周郊”說:“分別民之居里,異其善惡,成定東周郊境,使有保護。”這樣把“成周郊”解釋為“成定東周郊境”,顯然不妥。“成周郊”即指成周的郊區,也當指殷貴族集中居住之處。“分居里”當指編制殷貴族分別居住的鄉里的簿冊,以便加強管理。當時已有按里登記居民的制度。《國語·周語上》記載仲山父諫周宣王的話,講到“司民協孤終”,韋昭注:“司民掌登萬民之數,自生齒以上皆書于版。”如果此說確實,司民當是太史寮所屬官員。

西周時代王朝的國都和諸侯的國都,都有征收軍賦、征發兵役的制度。王朝的軍隊有三支,即“西六”、“成周八”和“殷八”。“西六”屯駐于西都豐鎬,“殷八”屯駐于牧(即牧野附近的牧邑),“成周八”屯駐于成周,亦稱“成”。“成周八”的骨干,當然是周貴族。周在克殷以后,就在洛邑駐屯有軍隊,所以洛邑又稱洛師。成周八的大多數甲士,當是就地征發遷居洛邑的殷貴族編成。前引《多士》,勉勵殷的“多士”能服役“奔走”。充當“成周八”的甲士,重要任務就是需要他們服役“奔走”。當時“成周八”的甲士的編制,如同其他國都的軍隊編制一樣,是和郊區的鄉里編制密切結合的。前引《多方》和《多士》,講到遷居洛邑的殷貴族都是分配有田宅的,都是要“畋爾田”的,這種分配田地以及耕作的工作是由司土的官掌管的。因此“成周八”中,就設有“冢司土”的官。曶壺載:“王乎(呼)尹氏(史官)冊命曶曰:更(賡)乃祖考作,冢司土于成周八。”

前引《多方》和《多士》,周朝表示要從殷貴族中選拔人才到朝廷任職,而且要選到“大僚”任職。的確,西周初年曾選拔一些殷貴族中知識分子到周的太史寮任職。例如制作令簋的作冊令,和制作作冊大方鼎的作冊大,是父子關系,這些銅器銘文的末尾都有“冊”圖像作為族徽。他們是殷貴族,世代擔任“作冊”之職。又如一九七六年陜西扶風莊白家村出土窖藏微氏家族銅器,許多器銘有“”族徽,其中史墻盤記述到他們原是殷貴族,武王克殷以后,烈祖來見武王,武王命令周公把他收留于周(岐周),此后世代在周朝擔任官職。史墻盤記述:“(粵)武王既伐殷,(微)史(使)剌(烈)祖迺(乃)來見武王,武王則令(命)周公舍(宇)于周卑處。”鐘有銘文大體相同,只是“于周卑處”作“以五十頌處”。唐蘭以為“頌”與“通”同音通用,《司馬法》:“井十為通”,“頌”即十井之地,五十頌即五百井,也即五百方里(唐蘭《略論西周微史家族窖藏銅器群的重要意義》,《文物》一九七八年第三期)。我們認為這個解釋未必確切,周朝收容投靠的亡國之臣,固然有“畋爾田”、“宅爾邑”的優待,但不可能分配給面積如此大的土地。

重用投奔來的殷貴族中知識分子,是周朝從文王以來的一貫政策。文王任用殷臣辛甲為太史,武王接納殷內史向摯,就是顯著的例子(見第一編第三章第二節)。《詩經·大雅·文王》說:

穆穆(儀表端莊)文王,於(嘆詞)緝熙(奮發前進)敬止(語詞)。假(大也)哉天命,有商(商朝)孫子。商之孫子,其麗(數目)不億(十萬為億)。上帝既命(謂上帝既命文王),侯(乃)于周服(服從于周)。

侯服于周,天命靡常(靡常謂無常)。殷士(士謂“多士”)膚敏(黽勉努力),裸(灌酒于神前)將(獻上祭品)于京(鎬京)。厥作裸將,常服黼(繡有黑白相間花紋的禮服)冔(禮帽)。王之藎(進用)臣(指被進用為周臣的殷貴族),無念爾祖(要求殷貴族不再思念其祖先)。

無念爾祖,聿(惟)修厥德。永言(讀為“焉”)配命(合于天命),自求多福。殷之未喪師(未喪師是指未失敗,即國家興盛時期),克(能)配上帝,宜鑒于殷(謂應以殷朝滅亡為鑒戒),駿(大也)命不易(謂天命不可改易)。

這是一首祭祀文王的詩,一方面歌頌文王的得到代替殷朝的天命,得到“濟濟多士”的幫助,稱贊“多士”是“維周之楨”(骨干);另一方面如上文所引,誥誡已經成為“王之藎臣”的“殷士”,要求他們勉力祭祀于周朝的宗廟,不再思念自己的祖先,要以殷朝滅亡為鑒戒,認識到天命不可改易,遵照天命而臣服于周。由此可知,西周初期鎬京朝廷里所使用的殷貴族的數量是不少的,周朝一方面使用他們,一方面對他們還頗有戒心。

主站蜘蛛池模板: 班玛县| 尉氏县| 福安市| 加查县| 昭觉县| 阿巴嘎旗| 红河县| 阿图什市| 徐汇区| 延安市| 莱州市| 阳西县| 且末县| 正定县| 舟曲县| 土默特左旗| 安西县| 黑山县| 建昌县| 金华市| 乌鲁木齐市| 昌平区| 壶关县| 温泉县| 衡山县| 德钦县| 辽宁省| 高州市| 阿勒泰市| 交口县| 新龙县| 陵川县| 涿鹿县| 彭州市| 揭阳市| 扶沟县| 定襄县| 剑阁县| 恩施市| 琼结县| 泰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