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西周農業生產技術
在中國古代史上,周是個以擅長農業生產著稱的部族。在周族的祖先傳說中,他們的始祖后稷就是個天才的農業生產者。據說,后稷生下來不久,就能種植菽(豆)、禾、麻、麥、瓜等各種農作物,他在成人以后,就能教導人民農業生產,使得農作物生長得很美好?!对娊洝ご笱拧ど瘛?,就是歌頌這位有農業天才的始祖后稷的。直到戰國時代,講究農業技術的農家,還是把神農和后稷作為他們這個學派的始祖的?!秴问洗呵铩分杏小渡限r》、《任地》、《辯土》、《審時》四篇,是根據農家的書編寫成的,《任地》篇一開始,就用“后稷曰”提出了十個問題,《任地》、《辯土》、《審時》三篇談的,無非在解答這些問題。到漢代,杰出的農書《氾勝之書》中,也還有所謂“后稷法”。雖然這些農家所說的“后稷法”,不真是后稷所創造的,但其中必有不少是從周人的農業生產的經驗上發展起來的。
西周時代的農業生產技術,確比殷商時代有了進步,主要表現在下列三點:
第一,對農田中“畝”、“”結構的治理和對水利灌溉的講究。
《尚書·梓材》曾說:“為厥疆畎()”,《尚書·大誥》又說:“若穡夫,予曷敢不終朕畝。”可知在西周的農田中已有“畝”和“
”的結構。“畝”原是農田間一條條的高畦,“
”原是“畝”和“畝”間的小溝,“畝”是用來種植農作物的行列的,“
”是用來洗土排水的。如果土中含有多量的鹽堿質,雨水下來就可從“畝”里溶解一些鹽堿質,滲流入“
”中,通過溝洫流入河中,達到洗土排水的作用
?!对娊洝防镌岬健澳蠔|其畝”,還曾多次談到“南畝”。《小雅·信南山》說:“我疆我理,南東其畝?!?img alt="《詩經·齊風·南山》說:“蓺麻如之何?衡從其畝?!彼^“衡從其畝”就是“南東其畝”。因為畝的行列南向或東向,就是衡(橫)或從(縱)。"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10077/16317953905392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409310-PbABP0flzvMoSaKWvjnwO9dr9TyMwVlM-0-923eab28d513681da59f3a0768f85be2">《小雅·甫田》說“今適南畝”,“馌彼南畝”,《小雅·大田》、《周頌·載芟》和《良耜》都說“俶載南畝”?!吨茼灐肥俏髦軙r代的著作,看來“南畝”是西周對“畝”的最普通的稱謂,這是個值得我們注意的問題。為什么周人要把“畝”稱為“南畝”呢?我們讀了《左傳·成公二年》所載賓媚人(即國佐)的話,就可以揭開這個謎。公元前五八九年,鞌之戰,齊國大敗,齊派賓媚人向晉國賄賂求和,晉國以“使齊之封內盡東其畝”作為講和的條件之一。賓媚人為此質問道:
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故詩曰:“我疆我理,南東其畝?!苯裎嶙咏碇T侯,而曰盡東其畝而已,唯吾子戎車是利,無顧土宜,其無乃非先王之命也乎?
從這一席話,可知“畝”有“南畝”和“東畝”之分,直到春秋時代還是如此?!澳袭€”當指行列南向的畝,“東畝”當指行列東向的畝,是“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設置的。周人在農田的墾耕治理中,即所謂“疆”、“理”中,能夠隨著地理形勢,修筑適宜的南向或東向的“畝”、“”行列,使得農田盡量利用地利,發展農業生產,即所謂“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我們不能不認為這是農業技術上的一大進步注31。直到戰國時代的農家,他們在農業技術上首先注意的,還是“畝”和“
”的安排?!秴问洗呵铩まq土》說:“故畮(畝)欲廣以平,圳欲小以深,下得陰,上得陽,然后咸生。”
注31程瑤田《溝洫疆理小記》的“畎澮異同考”說:“畫其經界之謂疆,分其地理之謂理……理之以成畝,所以為也。畝有東、南,故
有縱、橫,順其地理以分之而已矣,故《左傳》賓媚人曰:……所謂土宜者,東南之宜,所謂物而布之者,相其地理之順以分畫之云爾,此古人為
之道也。”
西周時代在農田中創造了整齊的“畝”、“”行列,不但起了洗土排水作用,而且還可利用水流來灌溉農田?!缎⊙拧ぐ兹A》說:“滮池北流,浸彼稻田?!睖厥菧?,在西周京都豐鎬附近,已被利用來灌溉稻田。西周在北方地區確已開始種稻,稻田是一定要有適當的水利灌溉的。
第二,對墾耕和耨耘技術已相當講究,而且達到了相當水平。
西周后期對于墾耕,已很重視適當墾耕的時節?!秶Z·周語上》記述虢文公的話說:
古者太史順時土,陽癉憤(僨)盈,土氣震發,農祥晨正,日月底于天廟,土乃脈發。先時九日,太史告稷曰:“自今至于初吉,陽氣俱蒸,土膏其動,弗震弗渝,脈其滿眚,谷乃不殖?!别⒁愿嫱踉唬骸笆穾涥柟僖悦宜臼略唬壕嘟窬湃?,土其俱動,王其祗祓,監農不易?!?/p>
這是虢文公所說的天子舉行籍田典禮前的例行公事。首先要管天文歷法的官“太史”去“順時土”(順著時節觀察土壤),到立春前九天,就得去報告管農事的官“稷”,報告“稷”說:從今到初吉,“陽氣俱蒸(地里的陽氣都上升了),土膏其動(土壤中的脂膏要流動了)”,如果“弗震弗渝”(不去翻動它疏通它,就是說不去墾耕翻土),那就要“脈其滿眚(土壤的脈絡就要塞住患?。饶瞬恢常ǚN下的谷子就不能繁殖)”。接著,“稷”去報告天子,要請天子“監農不易”(毫不怠慢地去監督農事)。他們這樣的重視春耕,是有道理的。因為在立春時節,土壤中的水分和溫度開始上升,即所謂“土氣震發”和“陽氣俱蒸”,土壤的結構也開始松動,即所謂“土乃脈發”,同時土壤中的肥力也開始發生作用,即所謂“土膏其動”。如果不趕上時令去墾耕,便不能使土壤的結構和解,也就沒有可供農作物生長的水分和肥力,結果就會“脈其滿眚,谷乃不殖”。特別是在周人統治的西北地區,降雨量少,分布又不調勻,因此保持土壤中的水分和肥力,就成為旱地農作業中頭等的重要任務。這種重視春耕的道理,該是周人在實踐中得來的。后世農家對這一點還是很看重的,例如《氾勝之書》說:“春凍解,地氣始通,土一和解……此時耕,一而當五,名曰膏澤”(見《齊民要術》卷一《耕田》篇引)。
《周頌·載芟》說:“載芟載柞,其耕澤澤?!编嵭忉屨f:“土氣蒸達而和,耕之則澤澤然解散。”“澤澤”是形容土壤和解的,也或作“釋釋”,《爾雅·釋訓》說:“釋釋,耕也”(“釋釋”今本改作“郝郝”,此從《詩經正義》引)?!对娊浾x》引舍人注說:“釋釋猶藿藿,解散之意。”這里,詩人用“澤澤”來形容所耕的土壤結構和解,該是由于當時人們重視墾耕土壤和解的緣故。
前面我們已談過,西周已有金屬鋒刃的耨具叫镈。他們在作物播種前,先要做好整地工作和除草?!洞笱拧ど瘛氛f:“茀厥豐草,種之黃茂。”鄭箋:“后稷教民除治茂草,使種黍稷,黍稷生則茂好。”他們在苗生長后,對除草更為重視。
《周頌·載芟》說:“厭厭其苗,綿綿其麃?!薄胞仭被蜃鳌胺叀保稜栄拧め層枴氛f:“綿綿,穮也。”穮也就是耨,《說文解字》說:“穮,槈(鋤)田也。”“綿綿其麃”是說連續不斷地耨耘,《詩經正義》引郭璞《爾雅注》說:“蕓不息也?!边@是正確的?!秶Z·周語上》記述虢文公的話,也說:“日服其镈,不解(懈)于時,財用不乏,民用和同?!彼^“日服其镈”,也是說逐日不斷地耨耘。當苗生長的時候,遮蔽地面的力量不強,蒸發量大,就需要連續不斷地去耨耘,一方面是為了除去苗間雜草,免得雜草吸去土壤中的水分和肥力,影響到苗的生長,一方面也可切斷毛管上升水的運動。這一點在北方雨量較少的地區特別顯得重要。《左傳》載趙文子說:“譬如農夫,是穮是蓘,雖有饑饉,必有豐年”(《左傳·昭公元年》)。《左傳》又載周任說:“為國家者,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芟夷蘊崇之,絕其本根,勿使能殖”(《左傳·隱公六年》)。春秋時代農民如此講究耨耘,該是繼承西周的傳統的農業生產技術而有所發展的。
《周頌·良耜》說:“其镈斯趙(“削”的假借字,鋒利之意),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边@里不僅說明镈的功用在于耨除田畝間荼蓼等野草,而且把“荼蓼朽止”和“黍稷茂止”聯系了起來,所以宋代以來,有許多學者認為這時已懂得用“綠肥”了。
第三,農作物品種的增加和防治蟲害的措施。
西周時代由于較多地應用帶有青銅鋒刃的耕具和耨具,由于墾耕和耨耘技術的講究,由于對“畝”、“”結構的治理和對水利灌溉的講究,還由于講究選擇優良品種,農作物品種有了顯著的增加,從而農業生產也有了提高。
西周的糧食作物,品種已不少,有“百谷”的稱謂,《周頌·噫嘻》就有“播厥百谷”的話。根據《詩經》來看,這時主要糧食作物的品種,已有黍、稷或禾、來或麥、牟(大麥)、麻(麻子)、荏菽(大豆)、稻、稌(粘稻)、粱、穈(赤粱粟)、芑(白粱粟)、秠(黑黍的變種)、秬(黑黍)等種。這里特別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荏菽和稻、粱。
據《大雅·生民》,周人的始祖后稷已開始種荏菽,說:“蓺之荏菽,荏菽旆旆?!避筝碾m未必是后稷所栽培出來的種,但是,無可置疑的,是周人開始作為糧食作物而栽培的。自從西周以后,菽已成為中國人民的主要糧食的一種,成為“五谷”或“六谷”之一,這就應該肯定為周人在農業生產上的一個重要貢獻。
稻的生長,需要適當的水利灌溉,所以自古以來長江流域是產稻的中心。但是在北方如果有適當的水利灌溉,也同樣可以種稻。據戰國時代著作的《周禮·職方》,除了揚州、荊州“宜稻”以外,豫州、青州、兗州、幽州、并州也都兼“宜稻”。據《魯頌·宮》,后稷已開始教人民種稻,說后稷“奄有下國,俾民稼穡。有稷有黍,有稻有秬?!北狈降镜姆N植,雖不必是后稷所推廣的,但是西周時代在北方地區已種稻,確是事實。《小雅·白華》說“滮池北流,浸彼稻田”,滮池在今陜西西安西北?!夺亠L·七月》說“十月獲稻”,豳在今陜西旬邑西、邠縣北。《周頌·豐年》說“豐年多黍多稌”,稌就是稻中粘性的糯稻。在西周的金文中,如史免簠銘文已經以“稻粱”連稱。史免簠載:“史免作旅簠,從王征行,用盛稻粱。”說明當時把粱和稻同樣看作珍貴的食糧。西周時代北方能夠推廣稻的種植,這該是周人講求水利灌溉的結果。
粱是稷的一種優良品種,大穗,長芒,粒扁長?!妒酚洝ぬ饭孕颉匪麟[引《三倉》說:“粱,好粟也?!薄稘h書·食貨志》顏師古注也說:“粱,好粟也,即今粱米?!崩顣r珍《本草綱目》說:“粱者,良也,谷之良者也。”因為粱是較為珍貴的精良的食糧,古人常常把它和稻、肉、膏相提并論,以“稻粱”或“粱肉”、“膏粱”連稱。胡道靜在《我國古代農藝史上的幾個問題》一文中,有“粱為周氏族所植粟之優良品種說”,我們認為是正確的。
西周后期不斷發生自然災害,人們已很注意到蟲災的為害嚴重?!洞笱拧どH帷氛f:“天降喪亂,滅我立王;降此蟊賊,稼穡卒癢?!薄洞笱拧ふ皡n》又說:“蟊賊蟊疾,靡有夷屆?!彼麄円涯芊謩e各種為害不同的害蟲,根據其食作物植株的不同部分而定名,《小雅·大田》毛傳說:“食心曰螟,食葉曰螣,食根曰蟊,食節曰賊?!薄稜栄拧め屜x》也說:“食苗心,螟;食葉,;食節,賊;食根,蟊”(姚際恒《詩經通論》疑賊不是蟲名)。當時對于除去害蟲已有較明確的措施?!缎⊙拧ご筇铩氛f:“去其螟螣,及其蟊賊,無害我田稺;田祖有神,秉畀炎火?!碧拼_元時宰相姚崇認為“秉畀炎火”即是用火誘殺蝗蟲,并曾采用這辦法撲滅蝗災。朱熹《詩集傳》:“姚崇遣使捕蝗,夜中設火,火邊掘坑,且焚且瘞,蓋古之遺法如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