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井田制的實行地區
接著要討論到:這種古代村社性質的井田制為什么要劃成方方整整?實行在哪些地方?我們的答案是:是和統一治理和管理水利灌溉的需要有一定的關系,實行在河流灌溉的平原地區。
在古代盛行河流灌溉農業的國家,統一治理和管理水利,是全部經濟和社會生活中頭等重要任務。在最初原始氏族公社制度下,這種水利灌溉是由各個公社自行治理和管理的。隨著生產力的增長,國家權力的產生,這種水利灌溉工程就由國家來統一管理。在我國古代也是如此,無論王畿和諸侯的封國,最初都設在有河流灌溉的肥沃地區,例如周的王畿在渭水流域,晉的封國在汾水流域,齊的封國在濟水流域,魯的封國在泗水洙水流域,漢陽諸姬在漢水流域。在這樣河流灌溉的肥沃地區,必須要經常治理和管理水利,如果放松或停止治理和管理,肥沃之地就會被淹沒或者變成沼地。在當時生產力較低的水平下,由各戶單獨治理和管理水利灌溉是不可能的。井田制所以要劃得方整,首先是由于統一治理和管理水利灌溉的需要。春秋戰國之際齊國的著作《考工記》,就曾詳細談到井田制度中水利灌溉的結構,大小溝渠有澮、洫、溝、遂、等。雖然各地的井田不一定都有這樣的規模,但是這樣統一的排水系統是必須的。
自從西周時代起,田畝就有“東畝”、“南畝”之分,《詩經·周頌》的《載芟》、《良耜》,《小雅》的《大田》、《甫田》,都曾說到“南畝”,《信南山》還說:“我疆我理,南東其畝。”所謂“南畝”是行列南向的畝,“東畝”是行列東向的畝注24。這時所以要把田畝分別開墾成“南畝”和“東畝”,是為了適應地勢和河流?!犊脊び洝吩谥v到井田的溝渠時說:“凡溝必因水勢,防必因地勢”,又說:“凡溝逆地防,謂之不行;水屬不理孫,謂之不行?!边@是說:開溝渠如果不順地的脈理,水就不能流暢,水的灌注如果不順地理,水也不能流暢。為了使得水利灌溉適合地勢和水勢,就必須對一個地區溝渠的開鑿和田畝的開墾,作統一的安排,分別開墾成“南畝”和“東畝”。這種情況到春秋時代還是如此?!俄n非子·外儲說右上》、《呂氏春秋·簡選》、《商君書·賞刑》都曾說:晉文公在戰勝衛國后,曾“東衛其畝”。《左傳》載公元前五八九年(魯成公二年)鞌之戰,齊國大敗,齊派賓媚人(即國佐)向晉求和,晉國以“使齊之封內盡東其畝”作為講和條件。賓媚人為此質問說:
注24胡承珙《毛詩后箋》說:“古人制田始于一畝,行水始于一。姑以一畝之
言之,
順水勢,畝順
勢。
縱則畝縱,
橫則畝橫,此自然之理也。南北曰縱,東西曰橫。
自北而注南為縱,則畝之長亦隨
而南,曰南畝。
自西而注東,畝之長亦隨
而東,曰東畝?!背态幪铩稖箱硇∮洝返摹摆淠翱肌闭f:“天下之川皆東流,故川橫則澮縱,洫又橫,溝又縱,遂又橫,遂橫者,其
必縱,而畝陳于東,是故東畝者天下之大勢也?!庇终f:“天下之川,大勢雖皆東流而河東之川獨南流,河為川之最大者,而或南流,則其畝必南陳而為南畝矣?!?/p>
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故詩曰:我疆我理,南東其畝。今吾子疆理諸侯,而曰盡東其畝而已,唯吾子戎車是利,無顧土宜,其無乃非先王之命也乎?
由此可見,古時為了“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把田畝開墾成“東畝”和“南畝”,而這種“東畝”、“南畝”的安排,即所謂“疆理天下”的事,是由國家統一辦理的。到春秋時代,鄭國子產還曾使“田有封洫,廬井有伍”。因為山川和田邑有著密切關系,所以在古時分封大塊土地時,往往連山川一起分封?!遏旐灐?img alt="" class="s-pic"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10077/16317953905392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0230-1.png?sign=1754827849-BDeXhSA3PAF11Xy3AP3gx1JnhzKDhpFG-0-7013e1b6412c0694a1e2b319b877a421">宮》說:“乃命魯公,俾侯于東,錫之山川,土田附庸?!币撕?img alt="" class="s-pic"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10077/16317953905392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0092-1.png?sign=1754827849-1iR8QjIiVmrSWQxFwdsZCVoiynyYpfry-0-f0ec7cf5303eb7758b1d70b0c8c26cde">簋銘又說:“易(錫)土:厥川三百□,厥□(邑)百又廿,厥宅邑卅(三十)又五?!倍及选按ā狈旁谑滓牡匚?。
這種方整的井田制既是由于統一水利灌溉需要而設立的,所以一般只實行在有水利灌溉的平原地區。同時,山林沼澤地帶是不可能劃分得這樣整齊的。
《漢書·食貨志》說:“此謂平土可以為法者也,若山林藪澤原陵淳鹵之地各以肥磽多少為差。”這個說法是有根據的?!秶Z·齊語》記述管仲說:“陵阜陸墐井田疇均,則民不憾”,這里把“井田”和“陵阜陸墐”區別開來講,就足以證明井田不設在“陵阜陸墐”之地?!蹲髠鳌酚浭龉拔逅陌四辏斚骞迥辏┏抉R掩為了“量入修賦”,“書土田,度山林,鳩藪澤,辨京陵,表淳鹵,數疆潦,規偃(堰)豬(潴),町原防,牧隰皋,井衍沃”。其中只有“衍沃”之地采用“井”的統計方法,其余山林藪澤之地,則分別采用了度、鳩、辨、表、數、規、町、牧等統計方法。很清楚地可以看到,只有水利灌溉的平原地區,即所謂“衍沃”之地,才實行井田制?!吨芏Y·小司徒》說:“乃經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也以“井”“牧”連言,除了“井”的劃分方法之外,也還有“牧”的計算方法。
這種情況不是我國古代獨有的現象,在日耳曼的馬克(或譯作馬爾克)也有同樣的情況,在山林沼澤地帶不可能劃分成井田,在那些地方的村社就采用了不規則的劃分方法,也就不可能實行定期平均分配份地的制度,因而村社成員的份地首先成為世襲財產。
這是我們要談的第二點,說明中國古代和其他古代盛行河流灌溉農業的國家一樣,在便于水利灌溉的平原地區,長期保存著村社組織,實行著井田制。同時由于地形的限制,在山林沼澤地區便沒有實行井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