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西周史
  • 楊寬
  • 3975字
  • 2020-03-26 17:16:51

二 卿事寮和太史寮的職掌

從西周金文來看,西周中央政權有兩大官署,即卿事寮和太史寮。毛公鼎銘文:

彶(及)茲卿事寮、大(太)史寮,于父即尹。命女(汝)(司)公族(與)參(三)有(司)、小子、師氏、虎臣(與)朕事。

在這樣一系列官職中,卿事寮和太史寮居于首位,而且只有他們稱“寮”,說明這是當時中央政權的兩大官署。此外公族掌管公族的事,三有司即司土(司徒)、司馬、司工(司空),師氏和虎臣是軍官,事是國君的近臣。

金文的“卿事”,即是文獻的“卿士”,古“士”、“事”音義俱近。《說文》:“士,事也。”卿事或卿士,或者用作卿的通稱,如《尚書·洪范》說:“王省惟歲,卿士惟月,師尹惟日。”或者專指總領諸卿的執政大臣。如《詩經·小雅·十月之交》的“皇父卿士”,官職在司徒、太宰、膳夫、內史之上,當為執政大臣《詩經·小雅·十月之交》說:“皇父卿士,番維司徒,家伯維宰,仲允膳夫,棸子內史,蹶維趣馬,楀維師氏,艷妻煽方處。”這一批大臣,又見于《漢書·古今人表》下下等,計有皇父卿士、司徒皮(皮與番音同通用)、太宰家伯、膳夫中術(鄭玄箋以為仲允之字)、內史掫子(掫與棸音同通用)、趣馬蹶、師氏萭(萭與楀音同通用),列在幽王、褒姒、虢石父之后,申侯、平王之前,作為幽王時人。。周厲王因任用“好專利”的榮夷公為卿士而被驅逐(《國語·周語上》)。周幽王因任用“讒諂巧從”的虢石父為卿士而政治敗壞(《國語·鄭語》)。執政大臣的稱為卿士或卿事,是卿事寮長官的簡稱,其正式官職,西周初期即是太保或大師,西周中期以后為大師。《詩經·大雅·常武》說:

赫赫明明,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師皇父:“整我六師,以修我戎;既敬既戒,惠此南國。”

“大祖”是說祖廟。這是說宣王冊命卿士于南仲的祖廟。所說“大師皇父”,大師即是卿士,皇父即是南仲,他以南為氏,字仲皇父,可以簡稱南仲,也可稱為皇父,他以大師之職為卿事寮的長官,《毛傳》以為南仲和皇父為兩人,鄭玄箋以為南仲是皇父的太祖,都不確注42

注42《毛傳》:“王命南仲于大祖,皇父為大師。”此以大祖為太祖廟,甚是。但以南仲與皇父為兩人,不確。不應同時對兩人用同樣的策命之辭。鄭玄箋:“南仲,文王時武臣也,宣王之命卿士為大將也,乃用其南仲為大祖者,今大師皇父是也。”此又以南仲為文王的武臣,是皇父的太祖,這是依據《詩經·小雅·出車》的毛傳的。《詩經·小雅·出車》:“王命南仲,往城于方”,“赫赫南仲,狁于襄。”“赫赫南仲,薄伐西戎。”毛傳:“王,殷王也。南仲,文王之屬。”其實,《出車》所敘寫的,亦為宣王時事,《常武》和《出車》的南仲當為一人。《常武》說:“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師皇父:‘整我六師,以修我戎;既敬既戒,惠此南國。’”這是說宣王冊命卿士于南仲的祖廟,后四句是概括冊命之辭。所謂“大師皇父”,是重復申說,大師即是卿士,皇父即是南仲,他以南為氏,字仲皇父,也可以簡稱南仲。這是當時稱“字”的通例。參看第六編第八章《“冠禮”新探》第二節“字的來源及其意義”。南仲見于《漢書·古今人表》上下等,在召虎、方叔之后,正當宣王時。

《詩經·小雅·節南山》說:“赫赫師尹,民具爾瞻”;“赫赫師尹,不平謂何。”“尹氏大師,維周之氐,秉國之均(鈞),四方是維,天子是毗,俾民不迷。”從上下文看,這個“師尹”即是大師尹氏的簡稱。尹氏大師既是赫赫有聲威,為人民所注視,又是周朝的柱石,掌握著國家的權柄,無疑是執政大臣。尹氏,王國維認為即指內史尹或作冊尹,金文稱內史之長為內史尹或作冊尹,亦單稱尹氏。他還引用《節南山》,作出論斷說:“百官之長皆曰尹,而內史尹、作冊尹獨單稱尹氏者,以其位尊而地要也。尹氏之職,掌書王命及制祿命官,與大師同秉國政”(《觀堂別集》卷一《書作冊詩尹氏說》)。這一論斷十分正確。太師和尹氏所以能夠同秉國政,因為太師是卿事寮的官長,而尹氏是太史寮的官長。

《國語·周語上》記載宣王即位,不籍千畝,虢文公因此進諫,講到籍禮舉行的情況說:

及籍,后稷監之,膳夫、農正陳籍禮,太史贊王,王敬從之。王耕一,班三之,庶人終于千畝。其后稷省功,太史監之;司徒省民,太師監之。

舉行籍禮要掌握時令和管理耕作,所以歸太史寮主持,由“太史贊王”(韋注:贊,導也)。后稷、膳夫、農正等官,都該是太史寮所屬的官吏。等到“庶人終于千畝”的時候,所以要“后稷省功,太史監之;司徒省民,太師監之”。因為耕作的技藝必須由農官監督,農官是屬于太史寮的。同時人民的勞役的征發必須由司徒監察,司徒是屬于卿事寮的。由此可知,司徒、司馬、司空等“三有司”,都該是卿事寮的屬官。

卿事寮的職掌,主管“三事”和“四方”,金文有明證。令彝銘文說:

惟八月,辰才(在)甲申,王令周公子明保,尹三事四方,受(授)卿事寮。丁亥,令告于周公宮。公令出同卿事寮。惟十月月吉癸未,明公朝(早)至于成周,出令:舍三事令,眔卿事寮、眔者(諸)尹、眔里君、眔百工;眔者(諸)侯,侯、田(甸)、男,舍四方令。

圖三十四 令彝銘文(蓋銘)

銘文開頭講成王命令周公之子明保主管“三事四方”,授給卿事寮。明保的“保”當是官職,即是太保。下文出于明保的臣下令的敘述,所以一連五處都稱為“明公”,以“公”為尊稱。明公就是以太保之職主管卿事寮。明公接受卿事寮而“尹三事四方”,說明卿事寮的職務就是主管“三事四方”。所謂“三事”,就是指王畿以內的三種政務。所謂“四方”,就是指王畿以外所分封的四方諸侯地區的政務。

“三事”這個稱謂,見于《尚書·立政》和《詩經·小雅·雨無正》等。《尚書·立政》記周公說:

王左右常伯、常任、準人、綴衣、虎賁。

宅乃事,宅乃牧,宅乃準,茲惟后矣。

立政:任人、準夫,牧,作三事。

文王惟克厥宅心,乃克立茲常事司、牧人,以克俊有德。

繼自今,我其立政,立事、準人、牧人。

自古商人,亦越我周文王立政,立事、牧夫、準人。

依據上下文看,“常伯”就是“牧”,他的政務是“牧”,是指王畿以內的地方官。鄭玄解釋說:“殷之州牧曰伯,虞夏及周曰牧”(《書疏》引)。伯或牧是對地方官的統稱。“常任”就是“任人”,他的政務是“事”,是指王畿以內掌管軍政大事的行政官。“準人”就是“準夫”,他的政務是“準”。偽《孔傳》說:“準人平法,謂士官。”孫星衍又說:“‘準’字熹平石經作‘辟’,辟亦法也”(《尚書今古文注疏》)。

《詩經·小雅·雨無正》說:

正大夫離居,莫知我勚;三事大夫,莫肯夙夜;邦君諸侯,莫肯朝夕。

胡承珙認為“三事大夫”即是《尚書·立政》所說“作三事”,“任人是任事之官,準夫是平法之官,牧謂養民之官”,“三事大夫疑為在內卿大夫之總稱,對下邦君句,為在外諸侯之統稱”(《毛詩后箋》卷十九)。這是正確的。令彝銘文:“舍三事令,眔卿事寮、眔者(諸)尹、眔里君、眔百工。”諸尹、里君、百工,即是王畿以內官員的總稱,就是“三事大夫”。諸尹相當于“任人”或“常任”,里君相當于“牧”或“常伯”,只是“百工”泛指各種官吏,和《立政》所謂“準人”有出入。《雨無正》所說“三事大夫”,是指王畿以內統治的官吏,即《尚書·酒誥》所謂“內服”;所說“邦君諸侯”,是指王畿以外統治四方的諸侯,即《尚書·酒誥》所謂“外服”。令彝銘文:“眔者(諸)侯,侯、田(甸)、男,舍四方令”,是倒裝句法,就是說四方令發布到四方的諸侯,包括侯、甸、男在內注43。這又和《雨無正》所說“邦君諸侯”相當。

注43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卷一《令彝三跋》。

卿事寮不僅主管王畿以內的“三事”,所屬有“三事大夫”,而且主管王畿以外“四方”的事,四方的諸侯也由他們管理。《左傳·定公四年》說:“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所謂“以尹天下”,就是管理四方諸侯。卿事寮可以說是周王的辦公廳和參謀部,掌管著政治、軍事、刑法等等。古代是兵刑不分的。卿事寮的長官,無論大師或大保都掌握軍政大權,所以召公和周公都曾出征。周公還曾作《誓命》,主管刑罰,說“在九刑不忘(妄)”(《左傳·文公十八年》)。

太史寮的官長是太史,掌管冊命、制祿、圖籍、記錄歷史、祭祀、占卜、禮制、時令、天文、歷法、耕作等等。太史寮可以說是周王的秘書處和文化部,太史可以說是周王的秘書長,同時又是歷史家、天文學家、宗教家。既是文職官員的領袖,又是神職官員的領袖。其地位僅次于主管卿事寮的太師或太保。

《禮記·曲禮》講到天子有“六大”和“五官”:

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眾。

這些官制,雖然出于后人記述,但是它的來源比較原始。它把“六大”稱為“天官”,看作神職,是有來歷的。它把大史作為六大之一,其實大史就是“六大”之長,“六大”都該屬于太史寮,而太史就是太史寮的官長。至于“天子之五官”,都是治民之官,該屬于卿事寮。《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郯子談到少皞“以鳥名官”的傳說,也是比較原始的:

鳳鳥氏,歷正也;玄鳥氏,司分者也;伯趙氏,司至者也;青鳥氏,司啟者也;丹鳥氏,司閉者也。祝鳩氏,司徒也;鳩氏,司馬也;鸤鳩氏,司空也;爽鳩氏,司寇也;鶻鳩氏,司事也。五鳩,鳩民者也。

前面五種官,都是掌管天文歷法的官,相當于“天官”。后面五種以鳩為名的官,相當于“天子之五官”,只是“司士”和“司事”有差別。其實,“士”和“事”音義俱近,“司事”就是“司士”。原始官職不外乎“天官”和治民之官兩大系統,西周中央政權之所以分設太史寮和卿事寮兩大官署,當即由此而發展形成。

要特別指出的是,西周設有“太宗”這個官,亦稱“宗伯”,是主管宗族內部事務的最高長官。它和太保、太師、太史的地位相等。《國語·周語上》記載虢文公所說籍禮,講到最后各級官吏出動巡查,“農師一之,農正再之,后稷三之,司空四之,司徒五之,太保六之,太師七之,太史八之,宗伯九之,王則大徇”。次序由低級逐步升到高級,直到王為止,可知宗伯與太保、太師、太史的地位是相等的,而且同樣以“太”為官名。《尚書·顧命》所載成王死后,康王即位典禮,是當時朝廷上最重大的冊命禮,由太保、太史、大宗參與,“皆麻冕彤裳”,穿著同樣的禮服,由太保執著“介圭”(大圭),上宗(即太宗)執著“瑁”,太史執著冊命的“書”(簡策),可知太宗的職位與太保、太史相同,既不屬于卿事寮,也不屬于太史寮。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革吉县| 汪清县| 慈利县| 汕尾市| 凌海市| 永登县| 凤庆县| 昌乐县| 文安县| 牡丹江市| 南召县| 济宁市| 内黄县| 皮山县| 临潭县| 合水县| 天柱县| 柞水县| 樟树市| 巴彦县| 苏尼特左旗| 桓台县| 三亚市| 蓬溪县| 达州市| 阿瓦提县| 商河县| 徐汇区| 天长市| 繁昌县| 姜堰市| 大田县| 阜阳市| 鹤岗市| 砚山县| 佛冈县| 张北县| 应城市| 招远市| 新乡县| 临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