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井田制中的定期平均分配份地制度
上面我們既然說井田制度是古代村社的制度,那么,它是怎樣平均分配份地的呢?這種定期分配份地的情況,我們從古代的月令一類的書中還可以看到它的蹤跡。因為古代月令一類的書,是陸續增訂而成的,在這些“老皇歷”上會留下很古老的陳跡。
《孟子》說:“夫仁政必自經界始,經界不正,井田不均,穀祿不平。”孟子這段話,雖然由于他把井田制作為“仁政”,想推行這種“仁政”而說的,但是,不是毫無根據的。當古代實行井田制時,為了定期平均分配份地,的確需要很整齊地劃分份地的經界。《禮記·月令》和《呂氏春秋·孟春紀》說:
王命布農事,命田舍東郊,皆修封疆,審端經(徑)術……田事既飭,先定準直,農乃不惑。
《月令》是春秋戰國間增訂成的,它說在正月修正田地的封疆經術,目的為了使農民“不惑”,這該是一種傳統的老規矩。王念孫認為這就是管仲所說的“井田疇均則民不憾”(見《經義述聞》卷二〇),應該是對的。比《月令》說得簡單的《大戴禮記·夏小正》,至少是春秋時代的月令,它說:正月“農率均田”,鄭玄曾把這句話來作《月令》這節的注解,也應該是對的。所謂“農率均田”,這是說農民相率進行均田。過去注釋《夏小正》的人,因為不了解這點,有的把“均田”解作“除田”,是講不通的,“均”從來沒有“除”的意義,有的讀“均”為“荺”,認為“均田”就是“耘田”,但是“荺”是草根之義,而且正月也不是耕田之時。從《夏小正》正月要“農率均田”看來,我國早期的村社如同各國早期的村社一樣,每年要把份地重新分配一次的。
我國古代的井田,因為要定期平均分配,所以有一定的疆界劃分,這種疆界也就是孟子所說的“經界”。大概一大塊井田的四周都是有“封疆”的,也或簡稱為“疆”。在井田之內是有“阡陌”來劃分的,這種“阡陌”也或稱為“畔”,又或稱為“徑術”。細分起來,又有徑、畛、涂、道等名稱。《周禮·遂人》說:“凡治野,夫間有遂,遂上有徑,十夫有溝,溝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程瑤田《溝洫疆理小記》有“阡陌考”,認為“阡陌之名,從遂人百畝千畝百夫千夫生義”,他引《風俗通》“南北曰阡,東西曰陌”解釋說:
遂上有徑,當百畝之間,故謂之陌,其徑東西行,故曰東西曰陌也;遂上之徑東西行,則溝上之畛必南北行,畛當千畝之間,故謂之阡,故曰南北曰阡也。
這個解釋很是正確,“阡陌”是用來劃分千畝和百畝的。這樣用阡陌來劃分,就是為了便于平均分配份地。
古時為了便于平均分配份地,所以田畝劃分得很整齊劃一。所謂井田,就是外有封疆內有阡陌的田。古人為了維持這種井田制,從來就很注意封疆阡陌的修理和整頓。《尚書·梓材》說:“惟曰若稽田,既勤敷菑,惟其陳(田)修,為厥疆畎()。”這里把“若稽田”和“若作室家”相提并論,“稽田”當是計劃開墾田地的意思。這是說:在計劃開墾田地時,既要勤于開墾,更要注意修治疆界溝洫。《國語·周語上》記虢文公的話,也說:“民用莫不震動,恪恭于農,修其疆畔,日服其
,不解(懈)于時。”也把“修其疆畔”作為耕耘前重要的事。《月令》說孟春之月、春耕之前,要“修封疆,審端經術”,在當時是有此必要的。《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記述子產說:“政如農功……行無越思,如農之有畔,其過鮮矣。”這里也把“農之有畔”看成“農功”中最重要的事。封疆阡陌是劃分井田的主要結構,所以在商鞅變法時,為了廢除井田,就“為田開阡陌封疆”了。
《荀子·王霸》說:
《傳》曰:農分田而耕,賈分貨而販,百工分事而勸,士大夫分職而聽,建國諸侯分土而守。
這里荀子所引的《傳》,該是一種古書,所說的“農分田而耕”,該就是指井田制平均分配田地而言的。《荀子·王霸》又說:
人主者以官人為能者也,匹夫以自能為能者也。人主得使人為之,匹夫則無所移之。百畝一守,事業窮,無所移也。
這里所說的“百畝一守”,就是說農夫“分田而耕”,一夫只有百畝之守。在井田制度“分田而耕”的情況下,每人平均分配份地百畝,即所謂“百畝一守”。
我們前面說過,我國古代村社的井田制度,有著定期平均分配份地的辦法。這種辦法,古時叫做“換土易居”,或者叫做“田易居”。《說文解字》解釋“
”字說:“
田易居也。”《公羊傳·宣公十五年》何休注說:
是故圣人制井田之法而口分之,一夫一婦受田百畝……司空謹別田之善惡,分為三品,上田歲一墾,中田二歲一墾,下田三歲一墾,肥饒不能獨樂,埆不得獨居,故三年一換土易居,財均力平。
何休這個說法,得到了近年山東臨沂銀雀山出土竹簡《田法》的證實。《田法》稱:“三年壹更賦田”,“賦”是授與之意,“一更賦田”就是說要一律更換授與的田畝。何休所說“三年一換土易居”,就是古代村社中定期分配份地的制度。何休所說“謹別田之善惡,分為三品”,就是以土壤的自然差別和經濟差別為標準,把土地分為三等的品級,上田是年年墾耕的,中田是二年輪流墾耕和休耕的,下田是三年中墾耕一年而輪流休耕二年的。所謂“肥饒不能獨樂,
埆不能獨居”,就是為了使大家能夠平均墾耕品級不同的田地,平均大家勞動生產的條件。日耳曼人的馬克公社,為了平均分配耕地,最初是一年重新分配一次,接著改為三年、六年、九年或十二年分配一次。中國古代的村社也正是如此,起初是每年要“均田”,接著就“三年一換土易居”了
。
這是我們要談的第三點,說明中國古代村社性質的井田制度,和古代各國的村社一樣有定期平均分配更換份地的制度,起初是一年分配更換一次,接著是三年分配更換一次。為了要平均分配份地,井田有著平均劃分田地的封疆阡陌的結構。原始村社中實行定期平均分配更換份地的制度,是為了勞逸平均,使所得生產品均勻。后來隸屬于國君和貴族的村社,也還實行定期平均分配更換份地的制度,主要的是為了確保對貴族提供力役,均分對貴族的力役。井田制度正是如此,所以《漢書·食貨志》論述井田制度的作用說:“力役生產可得而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