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西周的銅鏡和宗教信仰
中國銅鏡最早見于黃河上游甘青地區的齊家文化,約在公元前二千年左右。中原地區所出土銅鏡,最早是殷墟所出六面,圓板形,鏡面平整或稍向外凸起,鏡背有半環形橋狀紐,周圍有凸弦紋或短線組成的幾何紋圖案。同時甘肅、青海、內蒙古以及陜北、江西等地也有發現。
中原地區發現的西周銅鏡,與商代不同,計有素面鏡十多面,紋飾鏡三面。素面鏡多數圓板形,鏡面平整或稍向外凸起,鏡背有半環形橋狀紐,也有鏡面內凹而有半環形橋狀紐,還有鏡面平整而有鼻形紐。紋飾鏡中,陜西扶風齊家村所出土的重環紋鏡和河南三門峽市上村嶺虢國墓地出土的虺龍紋鏡,其風格和紋飾都是當時銅器所流行的,唯有上村嶺虢國墓地出土的動物紋鏡,鏡背有兩個半環形紐,周圍有突起線描的雙虎和鳥、鹿圖案,這與西周銅器流行的紋飾風格有明顯差別,卻與長城沿線北方草原地區游牧部族的銅器風格非常接近,因此日本學者樋口隆唐認為“可能來自西伯利亞或內蒙古一帶”,見所著《古鏡》一書(一九七九年新潮社出版)。
值得注意的是,西周銅鏡大多出土于墓中或墓地,如素面鏡,陜西鳳翔南指揮西村墓中發現三面,上村嶺虢國墓中人骨胸部發現兩面,北京昌平白浮村西周墓葬的墓主人頭骨附近發現兩面,陜西鳳翔新莊河村、陜西扶風黃堆、扶風北呂、長安張家坡等地各發現一面。周原發現窖藏銅器近六十處,只有扶風劉家村和岐山王家嘴的窖穴曾分別出土一面銅鏡。看來早期銅鏡是隨身佩帶的神物,青海貴南朶馬臺齊家文化墓葬發現的銅鏡,壓在俯身葬的墓主人胸下。河南安陽大司空村出土的商代銅鏡,發現在墓主人身下的腰坑附近,內蒙古寧城南山根石槨墓發現的銅鏡,是和銅刀一起放置于墓主人的腰間,因而考古工作者推定早期銅鏡除了照容之外,可能是胸前或腰間佩帶之物。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遼寧沈陽鄭家洼子發現戰國時代墓葬,有大銅鏡一面和小銅鏡四面,大銅鏡放于頭上,小銅鏡分別放在胸中、恥骨、兩膝間和兩脛間,可知古人確實把銅鏡看作具有“護身”的神效的。
所有這些紋飾鏡都是凹面鏡,就是“陽燧”的性質。《周禮·秋官》載:“以夫燧取明火于日,以鑒取明水于月。”“夫遂”就是所謂“陽燧”,就是用光亮的凹面鏡在日光下聚光取火,以供祭祀之用。可知古人以為這種凹面鏡有取水火于日月的特殊作用,因而具有“護身”的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