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西周史
  • 楊寬
  • 2831字
  • 2020-03-26 17:16:45

六 “公田”(即大田)上的集體生產

《豳風·七月》是西周早期講究農田作業時令的詩篇,《夏小正》(收入《大戴禮記》)是春秋時代講究農作時令的著作,《月令》是戰國時代講究農作時令的著作,三者一脈相承,由此可以看到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代農作的發展和變化。

《七月》說:“三之日(正月)于耜”,《夏小正》說:正月“農緯厥耒”,“初服于公田”,并且解釋說:“古者先服公田而后服其田也。”《管子·乘馬》也說:“正月令農始作,服于公田。”《孟子·滕文公上》又說:“唯助有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西周時代農民確是要先服于公田,集體耕耘于公田。《夏小正》所說“古者”即指西周而言。《管子》和《孟子》所說都是有事實根據的。《七月》所說正月“于耜”,該是包括先服公田而后服私田的。

《七月》說:“四之日(二月)舉趾”,“趾”字,《漢書·食貨志》引作“止”,《毛傳》解釋“舉趾”為“舉足而耕”。《夏小正》說:“二月往耰黍”,“耰”是松碎土塊、平整土地的農具,“往耰黍”是說前往所種黍稷的農田除草、松土和平整土地。于省吾《詩經新證》讀“趾”或“止”為“茲”,認為就是“茲其”,即今所謂鋤頭,可知“舉趾”當是用鋤頭除草、松土,就是耘田。也該是先服于公田而后服私田的。

《七月》說:“蠶月條桑,取彼斧,以伐遠揚,猗彼女桑。”《七月》把三月稱為“蠶月”,因為這是養蠶的月份,“條桑”是說挑選桑葉,“以伐遠揚”是說砍取長而高的桑枝,“猗彼女桑”是說摘取嫩的桑葉。《夏小正》說:三月“攝桑,桑攝而記之,急桑也。”“攝桑”就是整修而攝取桑葉。由此可見西周時代農民已經普遍地種桑和養蠶。

西周時代所說“大田”,或稱“甫田”,原是井田制中農民集體耕作的“公田”,這樣集體耕作“公田”,當時稱為“籍法”或“助法”,因而又稱為“籍田”。這時仍沿用“公田”的名稱,如《小雅·大田》說:“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公田”就是指集體耕作的“大田”,“私”指分配給每家農夫的份地。井田制中的“公田”,一般有“千畝”,也有幾個“千畝”的,因此這種大田有“千畝”之稱,例如所謂周宣王“不籍千畝”,就是說周宣王廢止“籍禮”,不再在大田舉行“籍禮”。《小雅·甫田》說:“倬彼甫田,歲取十千”,“十千”是指十個“千畝”之田,這是貴族歌頌占有許多大田,并非實數。

《詩經》上所載西周貴族歌頌大田上農民集體耕作的詩歌,有《小雅》的《大田》、《甫田》和《周頌》的《臣工》、《噫嘻》、《載芟》、《良耜》等篇。例如《噫嘻》說:“噫嘻成王,既昭假爾,率時(是)農夫,播厥百谷,駿發爾私,終三十里,亦服爾耕,十千維耦。”這是歌頌成千的農民在三十里廣闊的大田上,集體配耦而耕作,場面很大。“十千維耦”是形容成千農民配耦而耕作,并非實數。《載芟》說:“載芟載柞,其耕澤澤。千耦其耘,徂隰徂畛。”“載芟載柞”是說除草砍小樹,砍得土地松開,“千耦其耘”,這是說成千農民同時在耘田,并非實數。《良耜》說:“獲之挃挃,積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櫛,以開百室,百室盈止。”《甫田》又說:“曾孫之稼,如茨如梁;曾孫之庾,如坻如京,乃求千斯倉,乃求萬斯箱,黍稷稻粱。”都是描寫農民集體為貴族收獲,堆積得有“百室”、“千倉”、“萬箱”,這也是形容收獲數量很多,并非實數。

《甫田》這首詩說:“曾孫來止,以其婦子,馌彼南畝,田畯至喜。攘其左右,嘗其旨否。禾易長畝,終善且有,曾孫不怒,農夫克敏。”這是說:在農夫集體耕作的“大田”上,貴族帶了婦女孩子,送飯到田頭,使得監督農夫耕作的田官很高興,把送來的飯讓給他左右的隨員吃,嘗嘗滋味美嗎,田畝的莊稼長得枝葉茂盛,既很美好而且豐滿,貴族見了很稱許,說是農夫干得好而且快。《大田》這首詩同樣有著“曾孫來止”等四句。值得注意的是,《豳風·七月》上,說“三之日于耜,四之日舉趾”之后,又說:“同我婦子,馌彼南畝,田畯至喜。”可見農夫在“大田”上集體生產,不論是集體耕作、集體耘田、集體收獲,都是在“田畯”監督下進行的。《甫田》說是曾孫“以其婦子,馌彼南畝,田畯至喜”,而《七月》卻說“同我婦子,馌彼南畝,田畯至喜”。《甫田》所說“曾孫”是指貴族,“以其婦子”是說貴族帶來的婦子,而《七月》所說“同我婦子”,是指農夫自己的婦子。據此可見,當時送飯到農夫耕作的田頭的,一般是農夫自己的婦子,貴族帶婦子來送飯是一種籠絡的手段。

我們要特別指出的是,《七月》這首詩所說的“我農夫”、“我婦子”,這個“我”是我們而言。如說:“一之日于貉,取彼狐貍,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載纘武功,言私其豵,獻豜于公。”“同”是說集合,可知是集體參與的。又如說:“三之日于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馌彼南畝,田畯至喜。”“于耜”和“舉趾”是說集體耕耘,“田畯”所監督的當然是集體耕耘,不可能是個別的農夫耕耘由田官監督進行的。又如說:“十月納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麥。嗟我農夫,我稼既同,上入執宮功。”這樣大規模地收取各種糧食作物的收成,像《良耜》和《甫田》所說那樣收集成“百室”、“千倉”、“萬箱”的,當然是集體收獲的結果。

西周王朝設有司土(徒)的官職,主管“籍田”,設有田畯監督“籍田”上集體生產。天子在春季開始時節要舉行“籍禮”,作為集體耕作的開始,簋載:“王曰:令女(汝)作司土(徒),官司籍田。”令鼎載“王大籍農于淇田”,就是周王在淇田舉行“大籍農”之禮。《國語·周語上》記載周宣王“不籍千畝”,虢文公進諫,講到“三時務農而一時講武,故征則有威,守則有財”。宣王不聽,據說因此宣王三十九年“戰于千畝,王師敗績于姜氏之戎”。可知這時農民除耕種“籍田”以外,還要講武,參與軍事訓練,為貴族“征”、“守”服役。《豳風·七月》所講到的農夫也要參與軍事訓練,講究武功,參與狩獵。《七月》說:“二之日(即夏歷十二月)其同(一起集合打獵),載纘武功,言私其豵,獻豜于公。”獵得野獸,自己留小的,大的要獻給貴族。十月秋收之后,農閑季節,“嗟我農夫,我稼既同,上入執宮功”。這是說我的農作物既已收齊,就要到貴族那里從事修筑宮室的工作。“十月滌場”(農事收場結束)以后還要“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用牛角制的酒杯祝壽),萬壽無疆。”說明當時農夫不僅要在“大田”上集體生產,還要集體為貴族服務勞役。

《詩經》的《周頌》和《小雅》上所載西周貴族歌頌“大田”上集體生產的詩篇如此之多,足見當時確實實行著井田制的生產方式,井田的“公田”上確實存在著“十千維耦”、“千耦其耘”的集體耕耘的大場面。“公田”上集體生產的收成還是比較豐盛的,結果都被貴族所占有,成為貴族“百室”、“千倉”、“萬箱”的收獲,成為西周時代二百七八十年王朝維持富強的經濟基礎。到西周后期,由于貴族的殘暴貪污,農民不肯盡力于公田,于是周宣王就“不籍千畝”了,同時西周的農業生產也衰落了。

這是西周時代井田制生產方式中“公田”上農民集體生產情況,這是我們所談井田制的第六點,是很重要的一個特點。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盘锦市| 阿图什市| 三江| 双柏县| 娄底市| 文登市| 健康| 荥阳市| 象州县| 富源县| 鲁甸县| 扶沟县| 民乐县| 茶陵县| 中超| 营口市| 邹平县| 临沂市| 新竹县| 大埔区| 盐源县| 尚志市| 平阴县| 高邮市| 司法| 合作市| 桃园县| 十堰市| 松原市| 天柱县| 乾安县| 苍山县| 长岭县| 郴州市| 清徐县| 灵宝市| 根河市| 万盛区| 五河县| 肇州县| 罗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