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西周史
  • 楊寬
  • 4304字
  • 2020-03-26 17:16:52

三 總論西周朝廷的公卿官爵制度

綜合上二節的論述,可知西周朝廷確有公、卿兩級的大臣,并有公、伯兩等的爵位。

當時輔佐周王執政的大臣卿事寮的長官太保、太師和太史寮的長官太史,都是公爵,尊稱為“公”。西周中期以后,太保不見有執政的,執政的主要是卿事寮的長官太師,因而亦稱卿事或卿士。《詩經·大雅·常武》描寫周宣王派遣六師出征徐國,首先冊命南仲皇父于其祖廟。既說“王命卿士”,又說受命者是“大師皇父”,可見卿士即是太師,就是當時總管軍政大權的執政大臣。《詩經·小雅·節南山》:“尹氏大師,維周之氐,秉國之均(鈞),四方是維,天子是毗,俾民不繼。”尹氏即太史。太師和太史被看作周朝的支柱,掌握著國家的權柄,無疑是輔助君王的執政大臣。《詩經·小雅·十月之交》諷刺當時禍國殃民的朝廷大臣,同時列舉七人,也以“皇父卿士”為首位,地位在“番維司徒、家伯冢宰”之上。

西周擔任太師之職、稱為卿士的執政大臣,同時往往有兩人。成王時,太公望和周公旦同時為太師。厲王的卿士有虢公長父和榮夷公,幽王的卿士有虢公鼓和祭公敦,《呂氏春秋·當染》高誘注都認為是“二卿士也”。直到春秋時代,周朝還沿用這種制度,經常設有左右二卿士執政,詳見顧棟高《春秋王跡拾遺表》(《春秋大事表》卷二〇)。

金文冊命禮中,亦有太師受冊命的。大師虘簋載:

正月既望甲午,王才周師量宮,旦,王各大室,即立(位),王乎師召大師虘入門,立中廷,王乎宰曶易大師虘虎裘。

圖三十七 大師虘簋及銘文(蓋銘)

傳一九四一年陜西西安出土。高十八點七厘米,口徑二十一點四厘水,底徑二十二點九厘米,重五點四四千克,蓋器同銘,各鑄七行七十字。現藏上海博物館。(上海博物館提供)

師量宮當是太師虘的祖廟,周王在這里舉行冊命太師的典禮,禮儀中沒有“右”者,師只是奉王命的“召”者。這樣隆重的冊命禮中所以沒有“右”者,該是因為太師居朝廷大臣的首位,找不到比他高一級的“右”者了。金文冊命中也有太師作“右”者,西周末年的柞鐘載:

惟王三年四月初吉甲寅,仲大師右柞,易、朱黃、,司五邑甸人事。柞拜手,對揚仲大師休,用作大(林)鐘。

這個冊命的記載很是特別,不載王所到的冊命地點,也不載王的即位儀式,只記太師作為“右”者。而且冊命之后,受命者并不感謝王恩,卻是感謝太師而作鐘。周王根本已經不在受命者的眼中,說明當時正由太師專權,王不過是傀儡而已。比仲太師時代早的還有伯太師,情況也差不多。據師鼎記載,作者是伯太師的下屬,受到王的冊命賞賜之后,他首先“休伯大師臣皇辟”,然后才說:“天子亦弗(忘)公上父(甫)德”。師的兒子師望李學勤:《西周中期青銅器的重要標識》,《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一期,一九七九年出版。,所制作的師望鼎,就自稱“大師小子師望”,楊樹達以為“小子”是官屬之意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卷三,第八四至八五頁。,是不錯的。師望自己說是“肇帥井(型)皇考,虔夙夜出納王命”的,但是,竟不稱自己為王臣,而自稱為“大師小子”,說明當時太師的權勢已凌駕國王之上。伯克壺記述:“伯大師易克仆卅夫,伯克敢對揚天右王伯友。”伯克接受了伯太師賞賜的奴仆三十人,竟然將其稱為“天右王伯”,這比成王時作冊大稱召公為“皇天尹大保”吹捧得更高了,可見這時太師地位之高。

日本學者白川靜《西周史略》,認為“廷禮的右者由執政者擔任,似乎已成為當時原則”;而且“同系統者的任命有由其最高長官右者的慣例”,司土、司馬、司工“都作為冊命廷禮的右者,相當于六卿的王官”;還依據衛盉等認為“夷王時執政者可能以五名為準”白川靜:《金文通釋》卷六,《西周史略》第四章第一節“廷禮冊命與官制”,第八一至九一頁。。這些看法都是正確的。我們依據上面綜合研究的結果,認為西周王朝的主要執政者是“公”一級的太師和太史,而實際權力則掌握在太師手中,因為他既是軍隊的最高統帥,又是朝廷大臣的首腦。冊命禮中稱為“公”的“右”者主要是太師。冊命禮中作為“右”者的司馬、司土(或作司徒)、司工以及太宰、公族,都是“卿”一級的朝廷大臣,其官爵地位都在太師和太史之下。司馬、司土和司工,大多由畿內諸侯進入朝廷擔任,多數稱伯,即是伯爵。金文中稱“某伯”的,有的是伯爵,也有是伯仲之伯,是字的簡稱,很難分辨,但是這些朝廷大臣在冊命禮中作“右”者而稱“伯”的,肯定是爵稱。當時公和卿的官職是可以由天子調換的,公與伯的爵位是隨著官職升降的。但是屬于軍職和史職的官員,盡管官職有升降,往往擔任官職的性質是不變的,是世襲的。大臣也有失失高官的,即所謂“官失其守”。“官失其守”的子孫常常以祖先的高官為氏。宣王時程伯休父的后裔稱司馬氏,就是個顯著的例子。召公的后裔稱太保氏,也該在這個族不做太保以后的一段時期。

金文中記載土地轉讓,往往有朝廷大臣參與其事。五年衛盉記載裘衛為了換取田地,報告伯邑父、榮伯、定伯、伯、單伯,由這五位大臣命令當地的三有司:司土、司馬、司工等官吏辦理。五祀衛鼎記載衛為了換得邦君厲的田,報告井(邢)伯、伯邑父、定伯、伯、伯俗父,這五位“正”就訊問厲,經厲同意,又使厲立誓,然后命令當地的三有司:司土、司馬、司工等官吏踏查田地并“付田”。從這兩次換取田地的過程中,可以看到在一定范圍以內的土地轉讓,要經過朝廷的五位大臣的審查認可,有的還要辦理立誓的手續,然后才能由五位大臣命令當地的三有司等官吏辦理。五祀衛鼎稱五位大臣為“正”,就是長官之意。從他們最后要命令當地三有司辦理的情況來看,五位大臣中必定有朝廷的三有司在內。上一節已經談到,十二年師永盂記載天子賞賜田地,先由益公傳達賞賜命令,再由益公傳達由井伯、榮伯、尹氏、師俗氏、遣中等五位大臣參與,然后由益公命令當地司徒等官“付田”。說明五位大臣之上還有高一級稱“公”的執政官存在。

司土、司馬、司工等“三有司”,確是西周朝廷的重要大臣,僅次于稱“公”的太師或卿士。《尚書·牧誓》:“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三有司僅次于邦冢君和御事。《尚書·梓材》記王曰:“我有師師、司徒、司馬、司空、尹旅。”把三有司列在“師師”之下,“師師”當即指太師、太史等執政大臣。春秋時代有些大的諸侯國還沿用這種官制,例如宋國六卿,以右師、左師為正卿,其次是司馬、司徒、司城(即司空)、司寇;又如鄭國大臣,以當國、為政為正卿,其次是司馬、司空、司徒。魯國到春秋后期,由于三桓專政,由季孫氏為司徒,是冢卿;叔孫氏為司馬,孟孫氏為司空,是介卿。

司寇在西周初期也是重要的朝廷大臣。武王時,蘇忿生“以溫為司寇”;成王時,康叔又以衛侯而兼司寇。他們的封國都在原來殷的王畿以內,兼任司寇,該是著重用來對付殷遺民的。周公作《康誥》教訓康叔,有長篇大論,主張“保民”而“慎罰”,采用“殷罰”的合理部分,就是因為康叔兼為司寇之職。周公作《立政》,最后教訓蘇公(即蘇忿生)作司寇要慎罰。說明司寇在西周初期居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西周中期以后金文冊命禮中,未見有司寇作“右”者,也未見有人被冊命為專職司寇的。庚季鼎(或釋為南季鼎)記載伯俗父為右者,冊命庚季“用左右俗父,司”。俗父即伯俗父,亦即師鼎的師俗父,可知“司”當為一種軍職。若釋為“司寇”,從字形來看,不確。揚簋記載冊命揚“作司工”而兼任一系列職務,司寇亦是其兼職的一種。郭沫若說:“以司空而兼司寇,足證司寇之職本不重要,古有三事大夫,僅司徒、司馬、司空而不及司寇也。”郭沫若:《周官質疑》,見《金文叢考》第六五頁反面。可能西周中期以后,殷遺民已被制服,司寇就失去了重要性。據牧簋,另有司士作為刑獄之官,冊命時由公族為“右”者,屬于公族管轄,并非卿一級的大臣。

根據以上的綜合研究,我們認為西周朝廷大臣確有公、卿兩級。公一級的,早期有太保、太師、太史;后期有太師、太史,太師可能同時有兩人。卿一級的,早期有司徒、司馬、司工、司寇、太宰、公族,到中期以后,司寇的職位降低,只有五位大臣。散氏盤記載,由于國攻擊散國,割讓田地給散國,在交接田地的時候,國派出有司十五人,大體上都是和割讓田地有關的官吏;而散國派出的有司,是代表國家來接受的大臣,計有司土、司馬、司工、宰各一人,散人小子三人,襄的有司三人。所謂“散人小子”就是散的貴族子弟。在這里,散國所派出代表國家的大臣,就是司土、司馬、司工、宰以及貴族子弟,和周朝“卿”一級大臣司徒、司馬、司工、太宰、公族相比,正好相當。散是周的畿內諸侯,它采用的官制,正是周朝的體系。

許慎《五經異義》引古《周禮》說:“天子立三公,曰太師、太傅、太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是為六卿之屬”(《北堂書鈔》卷五〇引)。這是漢代經學的古文家的說法,在古文經上是有依據的。《周禮·地官·序官》保氏下,賈公彥疏引《鄭志》:“趙商問:按成王《周官》‘立大師、大傅、大保,茲惟三公’,即三公之號,自有師保之名。”《周官》是真《古文尚書》中的一篇,趙商所引十一個字,是其佚文,后來為晉人所造偽《古文尚書》所襲用。《周禮·地官·序官》說:“鄉老,二鄉則公一人,鄉大夫,每鄉卿一人。”鄭注:“老,尊也。王置六卿,則公有三人也。”《周禮》一書就是以六卿為綱的,六卿是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這樣按天地四時分設六卿,與陰陽五行說相符合,顯然出于戰國時代學者的巧為安排,補充了許多理想化的成分,經過了系統化的編制。但是應該看到,它確是以不少真實史料作為其素材的,因而我們不能全盤加以否定。

《周禮》所說的六卿,和我們綜合可靠文獻和金文所得到的結論相比,可以說骨干大體相同。司徒、司馬、司工、司寇是相同的,太宰也即冢宰,只是公族和宗伯有些出入,但是基本性質是相同的,同樣是掌管宗族內部以及君王的事務的。由此可見,當《周禮》一書編輯之際,確有不少真實的史料為其素材,并非全出“向壁虛造”。然而我們還是不能把它作為西周史料來引用,因為它已經過儒家的改造,加入了大量理想化和系統化的成分,成為一部代表儒家思想的著作。即以太宰一職為例,西周時,不過是王的家務官,主管王的財用。《禮記·王制》所說“冢宰制國用”,是不錯的。《周禮》以太宰“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居于六卿的首位,由他總攝六卿,其余五卿,只主管一典,統治一個方面。這種以冢宰為首的六卿組織,不但不符合西周的制度,即使在春秋時代各諸侯國也未嘗出現,該是出于戰國時代儒家按理想所作的系統安排。這種由儒家加工改造編輯的痕跡,我們從《周禮》一書中還可以清楚地看到。例如所說太宰的職務范圍很廣,總管全國政治,“以八柄詔王馭群臣”,“以八統詔王馭萬民”,但是天官冢宰所統屬的許多職官,都是管理宮內飲食、醫療、保藏以及服侍君王和王后的事務官,可以從中看到冢宰原是君王的家務官性質,還很明顯。正因為《周禮》在所述許多中下級官吏中還保存有真實的史料,在我們依據可靠文獻和金文探討西周官制以及其他政治制度的時候,還可以用作旁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塘沽区| 平安县| 连云港市| 荆州市| 黎川县| 乐清市| 兴仁县| 吉首市| 阜南县| 江源县| 札达县| 扬中市| 漳浦县| 南皮县| 诸暨市| 进贤县| 云安县| 阿尔山市| 蒙自县| 玉溪市| 陕西省| 临城县| 英超| 申扎县| 新宾| 麻阳| 呼图壁县| 民县| 浦城县| 禹州市| 沂水县| 江阴市| 绥芬河市| 芒康县| 蒙城县| 新沂市| 施甸县| 葫芦岛市| 台东县| 五华县| 徐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