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的海洋—資治通鑒
最新章節(jié)
書友吧第1章 范雎真的“睚眥必報”嗎?
【睚眥必報】是一個含有貶義的成語,據(jù)《成語詞典》上的釋義為,睚眥:瞪大眼睛,怒目而視,引申為極小的怨恨。報:報復(fù)。像瞪眼睛那樣的小怨恨都一定要報復(fù)。形容人氣量小,報復(fù)心強。
范雎在興起前,曾是魏國大夫須賈的門客,有一次,須賈帶著范雎出使齊國。齊襄王聽說范雎挺有才干,就背地里派人去見了范雎,還送給他百兩金子和一些牛羊做見面禮。其實就是想收買范雎,俗話說:理下于人,必有所求。這時候范雎的態(tài)度尤為重要。
范雎并沒有欣然接受這些禮物,而是堅決地拒絕了,這說明其實在范雎心中還是忠于自己國家的。須賈則因為這件事懷疑了范雎,并在回到魏國之后,向魏相魏齊做了匯報。最終導(dǎo)致范雎遭受了嚴刑拷打,打得他肋骨斷了幾根,牙也被打掉了幾顆,最后還被扔進了廁所里受盡侮辱。
請問這還能算是小怨恨?這他媽的明明是遭受了奇恥大辱,試問又有誰能夠忍受這樣的冤枉,當然歷史上不是沒有人忍受住了類似的栽贓和陷害,但通過范雎這件事至少他告訴我們:他這么做是自我“拯救”,是完全可以視為:“正當行為”,這起碼是人之常情。
更何況范雎的做法比起須賈和魏齊的做法,明顯是有些收斂的,至少看上去是。話說,隨著范雎大難不死,化名張祿逃到秦國后,不久獲得了秦昭王的重用,并向其獻出了“遠交近攻”的計策。秦王根據(jù)范雎的計策,謀劃出了將魏國、韓國作為主要的進攻目標。
魏王感受到了來自秦國的威脅,非常害怕。魏相魏齊聽說秦國的丞相是魏國人,就派須賈到秦國求和。當他在秦國見到范雎時,他嚇了一跳,只見范雎身穿舊衣,在寒風(fēng)中凍得直哆嗦。此時須賈倒是顯得很有人情味,叫隨從拿出一件大褂給他穿上,并留他一起吃飯。
后來須賈得知范雎就是秦相張祿時,嚇出了一身冷汗,連滾帶爬地進了丞相府。范雎卻很淡定,范雎說:“你有三條罪狀:
1.你誣陷我出賣魏國;
2.當魏齊把我扔進廁所里,侮辱我時,你竟沒有制止;
3.你喝醉了酒,往我身上撒尿。
不過看在今天你給我大褂和請我吃飯的份上,我饒你不死。”
這不比須賈和魏齊做的仁慈多了?事實上范雎做的最過分的一件事,也只是在須賈來向范雎辭行時,范雎大擺宴席。多國政要坐在堂上,讓須賈坐在堂下,在他面前放著喂馬的飼料,叫人像喂馬似的喂給須賈吃。
雖然這同樣過分,但也只能算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而且從次數(shù)上來說,明顯范雎經(jīng)歷的羞辱更多、更狠。
想想吧,打斷肋骨、打掉門牙、被當***、誣陷叛國,哪一條不是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