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隱患早已埋下
- 歷史的海洋—資治通鑒
- 小海GK
- 993字
- 2024-12-05 12:30:33
隱患是秦始皇埋下的,也是秦政酷烈的必然投射。前面說過秦人均是法令下的工具,秦國是一個法令一旦下達絕對服從的社會結構。
雖說抵抗外敵(指匈奴)沒有錯,但始皇動員過大,勞民傷財,前后動員了140余萬人,參與到秦國建設和抵御外武的事宜上。
其中30萬兵將、30萬民伕、70萬囚犯,這還沒完,秦二世登位后,又從各地征集了幾十萬囚犯和民伕大規模修建秦始皇陵墓。完工之后立即殺人滅口,把所有參與此次修造陵墓的工匠、勞役,統統活埋。
這時的中國人口已不足兩千萬,前前后后耗費了二三百萬人。而且這只是《資治通鑒》中記載的人口數量,還有錢財呢?那更是數不勝數。
公元前209年,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的地方官派了兩個軍官,押著900多名民伕送到漁陽(今北京市密云西南)去防守。軍官從這批人當中挑選了兩個人,這二人正是陳勝、吳廣。
這二人都是當時社會底層的窮苦人,陳勝是個給人當長工的;吳廣是個貧苦農民。陳勝最不甘于現狀,他常常對大伙說:“將來咱們出息了,可別忘了兄弟們啊!”大家聽后笑了笑說:“你一個給人做仆工的,哪里來的富貴出息?這不癡人說夢嘛!”陳勝聽后說出了那句經典名言:“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秦朝當時的法令規定:被征集的民伕如果延期到達目的地,就要被殺頭。陳勝和吳廣商議:“這里離漁陽城還有幾千里路,以咱們現在這種速度,必然趕不到了,這不是白白送死嗎?”吳廣說:“不如我們逃走吧。”陳勝說:“逃走有用嗎?今天咱們集體罷工逃走,明天我們的人頭就要出現在秦國城門的旗桿之上!所以我們只有造反了,逃跑是被抓回來直接死,反抗是死在戰斗的路上,這是不一樣的,不如選擇戰死。”
于是陳勝他們造反。陳勝就說:“百姓苦秦久矣,那胡亥是始皇的小兒子,皇帝本不由他做,該繼承帝位的是太子扶蘇。如果我們借著扶蘇和項燕的名義,號召天下,組織力量,楚人定會來響應我們。”
項燕是楚國的大將,曾立過功,估計功勛卓著。當陳勝做完一系列慷慨激昂的發言后,吳廣表示了贊成。他們先是靠一些裝神弄鬼的辦法,以取得人們信任,打出了:“大楚興,陳勝王”的口號。
他們先是殺了這900多名隊伍中兩個看守的軍官,代表著正式反秦,接著把余下的900多名民伕召集起來,做了一面大旗,上面明晃晃寫了一個斗大的“楚”字。大伙一齊對天盟誓,同心協力,推翻暴秦。
陳勝吳廣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支秦末農民起義軍,先是占領大澤鄉,后是攻下陳縣(今河南淮陽)最后在陳縣百姓的擁護之下,立為王,國號“張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