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7章 生當人杰,死亦鬼雄

公元前202年,項羽被圍困在垓下(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是劉邦和項羽的最后決戰,此時漢軍已把楚軍團團包圍,項羽無奈只得死守城池。入夜,項羽獨自在營中愁眉不展,虞姬見他悶悶不樂,就走上前來,陪伴他飲酒消愁。

夜幕降臨,項羽不禁傷感,隨口唱起一曲悲涼的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是項羽唯一在危難之際,割舍不下的女人。虞姬也對得起項羽,據說他后來為了不拖累項羽,選擇自刎而亡。項羽則僅帶了八百名親兵,連夜沖殺過漢營,馬不停蹄地沖出重圍。

漢軍派了五千名騎兵緊緊追趕,待他渡過淮河時,跟隨在他身邊的士兵僅剩下了一百多人。

如此狼狽的項羽,大概已經想到自己大勢已去,甚至就連路邊的老農都間接的幫助漢軍欺騙他,這可真是無力回天。

待他明白過來的時候,身邊只有二十八個騎兵了。這就需要一個信念,或者一種繼續奮斗下去的動力,來對抗突如其來的絕望感。

所以項羽在士兵面前說:“今天被圍困在這里,是天要亡我,并非是我怕他們!”

事實上項羽也做到了,他把剩下的士兵分成三隊,自己沖進漢軍陣地來回沖殺,竟毫發無傷。回來時,28名士兵僅損失了兩名。項羽自己談笑自若,說:“你們看怎么樣?”士兵們都說:“大王說的一點不錯。”

現在回頭看看楚漢之爭,我們就能發現,劉邦在斗爭中使用的都是些“下三濫”的手段。而且這些手段都是有人幫他出的,劉邦其實就是一個:決策者。

項羽則是一個,個人英雄主義強烈的人。這樣的人在戰爭中往往身先士卒,面對強敵臨危不懼。無力回天時,也會選擇讓士兵們撤退,自己留下與敵軍血戰肉搏,直至戰死。

但是他又是一個不懂團體合作的人,他是一只獨狼,隨心所欲,從鴻門宴一事中便可看出端倪。

當范增在席上不斷的給項羽使眼色時,他無動于衷。雖然前面有項伯的作用,使得項羽的虛榮心得到了滿足,但作為一個謀士的范增卻心系項羽集團的整體和長遠利益。

作為集團的“一號人物”,應充分聽取謀士們的意見,回應謀士們的擔憂。就算當時不同意謀士們的提議,也得給予相應的回答。豈能毫無反應?況且在鴻門宴的前一天,范增已經向項羽陳述了利害,并成功地勾起了項羽殺劉之心。

所以項羽他是一個不懂團隊合作,無法真正做到合作共贏的人。但同時他又是一個兒女情長的人,從《垓下歌》到最后的26人的撤離,甚至烏騅馬,都可以瞥見一二。

他殺人如麻,罪行累累。從殺皇室、屠朝官、燒宮殿等等,據說秦史《秦記》就是隨同阿房宮一起被焚的。(此事存疑,因為據說后世司馬遷在寫《史記》時,曾參考過《秦記》)。

所以我們只有推測:雖然項羽可能有此嫌疑,但沒有徹底焚盡,依然保留了一定的殘本材料。

如果真是這樣,項羽可是毀滅了可能會成為中國正史史部的第25史的,這做法和當年的秦始皇有一拼。

只不過,嬴政燒毀的,是百家的文學和教材作品,項羽則是毀滅了以秦國為主視角的一部史書。從某種意義上講,史書的價值至少是大于文學作品的,更何況還有歷史建筑。

這無疑是對人類文明史的重大摧殘。

項羽犯下如此大罪,為什么后世人們都惋惜他?

因為他的對手實在是不講信用,太不像話。

比方說,在進咸陽這件事上,劉邦就撿了便宜。要知道,人家在與秦軍血戰,你卻“不勞而獲”,這跟于后世人們的“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或者“能者居之”等等理念,背道而馳。

其次,劉邦也多次違約,曾多次單方面撕毀合約。

劉邦派人去跟項羽講和:楚漢以鴻溝為界,從此互不侵犯。然而僅過了旬月,劉邦就派兵把項羽給圍了。

劉邦被困滎陽、成皋等地的時候,又派人去講和,最后依然毀約,使得項羽失去了范增。

事實上,范增曾向項羽獻了三次計,但凡聽一次,都不一定會失敗。所以與其說劉邦集團的人用兵如神,又智計過人,倒不如說項羽一把好牌打得稀爛。

劉邦的每一次計策,范增都有應對之道,也有料事機先之才,可惜項羽都錯過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宾阳县| 和田县| 三穗县| 西安市| 南皮县| 莆田市| 青阳县| 洪雅县| 廉江市| 夏河县| 土默特右旗| 花垣县| 江北区| 瑞丽市| 康乐县| 汉寿县| 丽水市| 闽清县| 沁水县| 雷山县| 五台县| 徐汇区| 西林县| 滦南县| 白水县| 都昌县| 繁峙县| 惠水县| 治多县| 金山区| 砀山县| 息烽县| 遵化市| 澎湖县| 韶关市| 厦门市| 新干县| 莲花县| 深圳市| 泸州市| 无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