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會員
世界的邏輯構造(二十世紀西方哲學譯叢)
最新章節:
人名書名索引
卡爾納普是20世紀著名的分析哲學家,維也納學派的領袖之一?!妒澜绲倪壿嫎嬙臁肥撬缙诘拇碜?。本書運用弗雷格、羅素肇始的邏輯分析方法,將一切科學領域的概念都分析、還原到直接經驗的基礎,用“原初經驗的相似性記憶”這個基本關系的概念,逐步地給所有其他概念以定義,有層次、有等級地把各個科學領域的概念重新構造出來,即所謂“理性的重構”。卡爾那普認為,這樣一個概念的構造系統不僅揭示了概念的邏輯次序,而且體現了認識的次序;同時這種構造也是一種有力的武器,可以將不能還原到經驗基礎亦即不能加以構造的一切形而上學的概念和命題從哲學中驅逐出去。
最新章節
- 人名書名索引
- 第五部分 根據構造理論對若干哲學問題的澄清(第157—183節)
- 第四部分 一個構造系統的綱要(第106—156節)
- 第三部分 構造系統的形式問題(第26—105節)
- 第二部分 預備性的討論(第10—25節)
- 第一部分 緒論 研究的任務和計劃(第1—9節)
品牌:上海譯文
譯者:陳啟偉
上架時間:2019-08-16 17:54:09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上海譯文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 人名書名索引 更新時間:2019-08-16 18:03:15
- 第五部分 根據構造理論對若干哲學問題的澄清(第157—183節)
- 第四部分 一個構造系統的綱要(第106—156節)
- 第三部分 構造系統的形式問題(第26—105節)
- 第二部分 預備性的討論(第10—25節)
- 第一部分 緒論 研究的任務和計劃(第1—9節)
- 本書提要
- 第183節 理性主義?
- 第182節 直覺形而上學
- 第181節 信仰和知識
- 第180節 關于科學知識的限度
- 第179節 科學的任務
- 第五章 科學的任務和限度
- 第178節 這三個派別只是在形而上學的范圍內有分歧
- 第177節 構造理論與實在論、唯心論或現象論并不沖突
- 第176節 形而上學的實在概念
- 第175節 實在論、唯心論和現象論
- 第四章 形而上學的實在問題
- 第174節 心理的和精神的領域中實在型對象的界限
- 第173節 物理領域中實在型對象的界限
- 第172節 實在型對象的概念
- 第171節 實在的和非實在的心理類對象和精神類對象
- 第170節 實在的和非實在的物理對象
- 第三章 構造的或經驗的實在問題
- 第169節 構造的問題和形而上學的問題
- 第168節 心物問題的基本狀況
- 第167節 心物問題并非來自他人心理的東西
- 第166節 問題之提出
- 第二章 心物問題
- 第165節 因果性的本質
- 第164節 意向性關系的本質
- 第163節 自我問題
- 第162節 關于身心二元論
- 第161節 構造的本質和形而上學的本質
- 第160節 心理的、物理的和精神的對象種類的本質
- 第159節 關于同一性
- 第158節 個別概念和一般概念的區別
- 第一章 關于本質的幾個問題
- 第157節 構造理論是哲學研究的基礎
- 第五部分 根據構造理論對若干哲學問題的澄清
- 第156節 關于構造系統的若干論題
- 第155節 消除基本關系Er
- 第154節 “有根據的”關系
- 第153節 消除基本關系的問題(第153—155節可略過不讀)
- 第152節 價值的領域
- 第151節 更高的精神對象
- 第150節 最初的精神對象
- 第149節 主體間的世界即科學的世界
- 第148節 主體間的世界
- 第147節 主體間的相互配置適用于一切對象種類
- 第146節 主體間的相互配置
- 第145節 他人的世界
- 第144節 利用他人的報道
- 第143節 直觀的理解和函項的依存性
- 第142節 他人的報道
- 第141節 符號給予
- 第140節 他人心理的領域
- 第139節 關于進一步的構造等級之表述
- 第三章 高等級:他人心理對象和精神對象
- 第138節 表達關系
- 第137節 生物學對象;人
- 第136節 物理學的世界
- 第135節 通過類比使知覺世界完善化
- 第134節 知覺的事物
- 第133節 其他官覺性質的賦予
- 第132節 自我心理的領域
- 第131節 其余官覺的特征描述
- 第130節 觸覺視覺的事物
- 第129節 “我的身體”
- 第128節 視覺的事物
- 第127節 用實在論語言表述的事實
- 第126節 顏色之被賦予世界點
- 第125節 空間—時間—世界
- 第124節 構造物理空間的各種可能性
- 第123節 關于其他構造等級的表述
- 第二章 中間等級:物理對象
- 第122節 上述構造只是一些例子
- 第121節 對象的推導關系
- 第120節 先行的時間次序
- 第119節 定義和命題倒譯的例子
- 第118節 顏色和顏色體(Glfarbnb,Glfarb,farbe,Nbfarb)(4)
- 第117節 視野位置和視野(stelle,Glstell,Nbst)(3)
- 第116節 感覺(emp)和原初經驗的分解
- 第115節 官覺類和視官覺(sinn,gesicht)
- 第114節 性質間的相似性(Aq)
- 第113節 部分同一性(Gl)
- 第112節 性質類(qual)
- 第111節 相似圈(?hnl)
- 第110節 部分相似性(Ae)
- 第109節 基本要素(erl)
- 第108節 基本關系(Er)
- 第107節 邏輯對象和數學對象
- 第106節 關于綱要的形式、內容和目的
- 第一章 低等級:自我心理對象
- 第四部分 一個構造系統的綱要
- 第105節 構造規則的演繹問題
- 第104節 試舉若干構造規則
- 第103節 關于構造的一般規則(第103—105節可略過不讀)
- 第102節 基本關系表的虛構
- 第101節 關于所予的分解和可保存性的虛構
- 第100節 構造是理性的重構
- 第99節 虛擬構造的語言
- 第98節 文字語言的意譯和實在論語言的意譯
- 第97節 對若干邏輯斯蒂符號的說明
- 第96節 邏輯斯蒂的符號語言
- 第95節 四種語言
- 第五章 一個構造系統的表達形式
- 第94節 對其他推導的展望
- 第93節 作為個別經驗成分的“感覺”
- 第92節 視野推導的其他可能性
- 第91節 對視野次序和顏色次序的某種推導的詰難
- 第90節 顏色的次序
- 第89節 視野的空間次序
- 第88節 視野位置的推導
- 第87節 時間次序
- 第86節 視官覺的特征描述
- 第85節 官覺類
- 第84節 推導是構造的預備步驟
- 第四章 對象形式
- 第83節 作為范疇的基本關系(可略過不讀)
- 第82節 只有一個基本關系是否足夠?
- 第81節 性質類
- 第80節 相似圈
- 第79節 進一步推導的可能性
- 第78節 相似性的記憶是基本關系
- 第77節 部分相似性
- 第76節 部分同一性
- 第75節 基本關系是系統的基本概念
- 第74節 關于分析和綜合
- 第73節 基于傳遞關系的準分析
- 第72節 基于部分相似性關系的準分析
- 第71節 準分析方法
- 第70節 基于關系外延描述的真正的分析方法
- 第69節 處理不可分的單元的任務
- 第68節 原初經驗是不可分的單元
- 第67節 基本要素的選擇:“原初經驗”
- 第66節 自我心理基礎中的客觀性問題
- 第65節 所予是無主體的
- 第64節 自我心理基礎的選擇
- 第63節 各種可能的心理基礎
- 第62節 各種可能的物理基礎
- 第61節 基礎問題的兩個部分:基本要素和基本關系
- 第三章 基礎
- 第60節 具有心理基礎的系統形式
- 第59節 具有物理基礎的系統形式
- 第58節 自我心理的東西和他人心理的東西
- 第57節 物理對象可還原為心理對象,反之亦然
- 第56節 從心理對象構造精神對象
- 第55節 精神對象可還原為心理對象
- 第54節 認識上的在先性
- 第53節 小結。解決系統形式問題的方法
- 第52節 實在論的和構造的語言
- 第51節 邏輯翻譯和意義翻譯
- 第50節 邏輯價值和認識價值
- 第49節 表征和條件
- 第48節 關于一個對象的基本事實
- 第47節 實在論語言的可還原性標準
- 第46節 系統形式以可還原性為根據
- 第二章 系統形式
- 第45節 外延方法正確性之證明
- 第44節 符號命題、意義命題和意謂命題的區分
- 第43節 對外延構造方法的一個詰難
- 第42節 存在和有效(可略過不讀)
- 第41節 構造的等級
- 第40節 等級形式:類和關系
- 第39節 用法定義
- 第38節 通過定義產生構造
- 第37節 類并非由其分子構成
- 第36節 復合與整體
- 第35節 可還原性;構造
- 第34節 關系外延
- 第33節 類
- 第32節 命題函項的外延
- 第31節 應用舉例
- 第30節 “領域混淆”是謬誤的根源
- 第29節 對象領域;領域同源性
- 第28節 命題函項
- 第27節 準對象
- 第26節 構造理論的四個主要問題
- 第一章 等級形式
- 第三部分 構造系統的形式問題
- 第25節 各種獨立的對象種類
- 第24節 精神東西的顯現和文物記錄
- 第23節 精神對象
- 第22節 心物問題是形而上學的中心問題
- 第21節 上述關系的配置問題和本質問題
- 第20節 關系的配置問題和本質問題
- 第19節 心物關系、表達關系和符號關系
- 第18節 物理對象和心理對象
- 第17節 對象種類對于構造理論的意義
- 第二章 對象種類及其關系概述
- 第16節 一切科學命題都是結構命題
- 第15節 結構性限定摹狀的一般可能性
- 第14節 純結構性限定摹狀詞的例子
- 第13節 關于限定摹狀詞
- 第12節 結構描述
- 第11節 結構概念
- 第10節 特性描述和關系描述
- 第一章 論科學命題的形式
- 第二部分 預備性的討論
- 第9節 對若干哲學問題的澄清(本書第五部分)
- 第8節 一個構造系統的綱要(本書第四部分)
- 第7節 構造系統的形式問題(本書第三部分)
- 第6節 預備性的討論(本書第二部分)
- 第二章 研究計劃
- 第5節 概念和對象
- 第4節 對象領域的統一
- 第3節 方法:借助于關系理論對實在的分析
- 第2節 何謂“構造”?
- 第1節 目的:概念的構造系統
- 第一章 任務
- 第一部分 緒論 研究的任務和計劃
- 第三版弁言
- 第二版序所引書目(1966年)
- 第二版序
- 第一版序
- 五、邏輯構造與反形而上學
- 四、各個等級對象的構造
- 三、構造系統的基礎:基本要素和基本關系
- 二、構造系統的基礎和系統形式的選擇
- 一、構造系統的方法論原則
- 中譯本序
- Digital Lab
- 版權信息
- 封面
- 封面
- 版權信息
- Digital Lab
- 中譯本序
- 一、構造系統的方法論原則
- 二、構造系統的基礎和系統形式的選擇
- 三、構造系統的基礎:基本要素和基本關系
- 四、各個等級對象的構造
- 五、邏輯構造與反形而上學
- 第一版序
- 第二版序
- 第二版序所引書目(1966年)
- 第三版弁言
- 第一部分 緒論 研究的任務和計劃
- 第一章 任務
- 第1節 目的:概念的構造系統
- 第2節 何謂“構造”?
- 第3節 方法:借助于關系理論對實在的分析
- 第4節 對象領域的統一
- 第5節 概念和對象
- 第二章 研究計劃
- 第6節 預備性的討論(本書第二部分)
- 第7節 構造系統的形式問題(本書第三部分)
- 第8節 一個構造系統的綱要(本書第四部分)
- 第9節 對若干哲學問題的澄清(本書第五部分)
- 第二部分 預備性的討論
- 第一章 論科學命題的形式
- 第10節 特性描述和關系描述
- 第11節 結構概念
- 第12節 結構描述
- 第13節 關于限定摹狀詞
- 第14節 純結構性限定摹狀詞的例子
- 第15節 結構性限定摹狀的一般可能性
- 第16節 一切科學命題都是結構命題
- 第二章 對象種類及其關系概述
- 第17節 對象種類對于構造理論的意義
- 第18節 物理對象和心理對象
- 第19節 心物關系、表達關系和符號關系
- 第20節 關系的配置問題和本質問題
- 第21節 上述關系的配置問題和本質問題
- 第22節 心物問題是形而上學的中心問題
- 第23節 精神對象
- 第24節 精神東西的顯現和文物記錄
- 第25節 各種獨立的對象種類
- 第三部分 構造系統的形式問題
- 第一章 等級形式
- 第26節 構造理論的四個主要問題
- 第27節 準對象
- 第28節 命題函項
- 第29節 對象領域;領域同源性
- 第30節 “領域混淆”是謬誤的根源
- 第31節 應用舉例
- 第32節 命題函項的外延
- 第33節 類
- 第34節 關系外延
- 第35節 可還原性;構造
- 第36節 復合與整體
- 第37節 類并非由其分子構成
- 第38節 通過定義產生構造
- 第39節 用法定義
- 第40節 等級形式:類和關系
- 第41節 構造的等級
- 第42節 存在和有效(可略過不讀)
- 第43節 對外延構造方法的一個詰難
- 第44節 符號命題、意義命題和意謂命題的區分
- 第45節 外延方法正確性之證明
- 第二章 系統形式
- 第46節 系統形式以可還原性為根據
- 第47節 實在論語言的可還原性標準
- 第48節 關于一個對象的基本事實
- 第49節 表征和條件
- 第50節 邏輯價值和認識價值
- 第51節 邏輯翻譯和意義翻譯
- 第52節 實在論的和構造的語言
- 第53節 小結。解決系統形式問題的方法
- 第54節 認識上的在先性
- 第55節 精神對象可還原為心理對象
- 第56節 從心理對象構造精神對象
- 第57節 物理對象可還原為心理對象,反之亦然
- 第58節 自我心理的東西和他人心理的東西
- 第59節 具有物理基礎的系統形式
- 第60節 具有心理基礎的系統形式
- 第三章 基礎
- 第61節 基礎問題的兩個部分:基本要素和基本關系
- 第62節 各種可能的物理基礎
- 第63節 各種可能的心理基礎
- 第64節 自我心理基礎的選擇
- 第65節 所予是無主體的
- 第66節 自我心理基礎中的客觀性問題
- 第67節 基本要素的選擇:“原初經驗”
- 第68節 原初經驗是不可分的單元
- 第69節 處理不可分的單元的任務
- 第70節 基于關系外延描述的真正的分析方法
- 第71節 準分析方法
- 第72節 基于部分相似性關系的準分析
- 第73節 基于傳遞關系的準分析
- 第74節 關于分析和綜合
- 第75節 基本關系是系統的基本概念
- 第76節 部分同一性
- 第77節 部分相似性
- 第78節 相似性的記憶是基本關系
- 第79節 進一步推導的可能性
- 第80節 相似圈
- 第81節 性質類
- 第82節 只有一個基本關系是否足夠?
- 第83節 作為范疇的基本關系(可略過不讀)
- 第四章 對象形式
- 第84節 推導是構造的預備步驟
- 第85節 官覺類
- 第86節 視官覺的特征描述
- 第87節 時間次序
- 第88節 視野位置的推導
- 第89節 視野的空間次序
- 第90節 顏色的次序
- 第91節 對視野次序和顏色次序的某種推導的詰難
- 第92節 視野推導的其他可能性
- 第93節 作為個別經驗成分的“感覺”
- 第94節 對其他推導的展望
- 第五章 一個構造系統的表達形式
- 第95節 四種語言
- 第96節 邏輯斯蒂的符號語言
- 第97節 對若干邏輯斯蒂符號的說明
- 第98節 文字語言的意譯和實在論語言的意譯
- 第99節 虛擬構造的語言
- 第100節 構造是理性的重構
- 第101節 關于所予的分解和可保存性的虛構
- 第102節 基本關系表的虛構
- 第103節 關于構造的一般規則(第103—105節可略過不讀)
- 第104節 試舉若干構造規則
- 第105節 構造規則的演繹問題
- 第四部分 一個構造系統的綱要
- 第一章 低等級:自我心理對象
- 第106節 關于綱要的形式、內容和目的
- 第107節 邏輯對象和數學對象
- 第108節 基本關系(Er)
- 第109節 基本要素(erl)
- 第110節 部分相似性(Ae)
- 第111節 相似圈(?hnl)
- 第112節 性質類(qual)
- 第113節 部分同一性(Gl)
- 第114節 性質間的相似性(Aq)
- 第115節 官覺類和視官覺(sinn,gesicht)
- 第116節 感覺(emp)和原初經驗的分解
- 第117節 視野位置和視野(stelle,Glstell,Nbst)(3)
- 第118節 顏色和顏色體(Glfarbnb,Glfarb,farbe,Nbfarb)(4)
- 第119節 定義和命題倒譯的例子
- 第120節 先行的時間次序
- 第121節 對象的推導關系
- 第122節 上述構造只是一些例子
- 第二章 中間等級:物理對象
- 第123節 關于其他構造等級的表述
- 第124節 構造物理空間的各種可能性
- 第125節 空間—時間—世界
- 第126節 顏色之被賦予世界點
- 第127節 用實在論語言表述的事實
- 第128節 視覺的事物
- 第129節 “我的身體”
- 第130節 觸覺視覺的事物
- 第131節 其余官覺的特征描述
- 第132節 自我心理的領域
- 第133節 其他官覺性質的賦予
- 第134節 知覺的事物
- 第135節 通過類比使知覺世界完善化
- 第136節 物理學的世界
- 第137節 生物學對象;人
- 第138節 表達關系
- 第三章 高等級:他人心理對象和精神對象
- 第139節 關于進一步的構造等級之表述
- 第140節 他人心理的領域
- 第141節 符號給予
- 第142節 他人的報道
- 第143節 直觀的理解和函項的依存性
- 第144節 利用他人的報道
- 第145節 他人的世界
- 第146節 主體間的相互配置
- 第147節 主體間的相互配置適用于一切對象種類
- 第148節 主體間的世界
- 第149節 主體間的世界即科學的世界
- 第150節 最初的精神對象
- 第151節 更高的精神對象
- 第152節 價值的領域
- 第153節 消除基本關系的問題(第153—155節可略過不讀)
- 第154節 “有根據的”關系
- 第155節 消除基本關系Er
- 第156節 關于構造系統的若干論題
- 第五部分 根據構造理論對若干哲學問題的澄清
- 第157節 構造理論是哲學研究的基礎
- 第一章 關于本質的幾個問題
- 第158節 個別概念和一般概念的區別
- 第159節 關于同一性
- 第160節 心理的、物理的和精神的對象種類的本質
- 第161節 構造的本質和形而上學的本質
- 第162節 關于身心二元論
- 第163節 自我問題
- 第164節 意向性關系的本質
- 第165節 因果性的本質
- 第二章 心物問題
- 第166節 問題之提出
- 第167節 心物問題并非來自他人心理的東西
- 第168節 心物問題的基本狀況
- 第169節 構造的問題和形而上學的問題
- 第三章 構造的或經驗的實在問題
- 第170節 實在的和非實在的物理對象
- 第171節 實在的和非實在的心理類對象和精神類對象
- 第172節 實在型對象的概念
- 第173節 物理領域中實在型對象的界限
- 第174節 心理的和精神的領域中實在型對象的界限
- 第四章 形而上學的實在問題
- 第175節 實在論、唯心論和現象論
- 第176節 形而上學的實在概念
- 第177節 構造理論與實在論、唯心論或現象論并不沖突
- 第178節 這三個派別只是在形而上學的范圍內有分歧
- 第五章 科學的任務和限度
- 第179節 科學的任務
- 第180節 關于科學知識的限度
- 第181節 信仰和知識
- 第182節 直覺形而上學
- 第183節 理性主義?
- 本書提要
- 第一部分 緒論 研究的任務和計劃(第1—9節)
- 第二部分 預備性的討論(第10—25節)
- 第三部分 構造系統的形式問題(第26—105節)
- 第四部分 一個構造系統的綱要(第106—156節)
- 第五部分 根據構造理論對若干哲學問題的澄清(第157—183節)
- 人名書名索引 更新時間:2019-08-16 18: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