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的邏輯構造(二十世紀西方哲學譯叢)
- (德)魯道夫·卡爾納普
- 1000字
- 2019-08-16 18:02:38
第28節(jié) 命題函項
如果我們把一個或幾個對象名字(首先是專名,其次也包括準對象的名字)從一個語句中略掉,那么我們就說那個剩下來的不飽和符號表示一個“命題函項”。通過把略掉的名字作為“主目”填入空位即“主目位置”,我們就恢復了原來的語句。但是,為了得到一個真或假的語句,我們無須正好填入被略掉的對象名字,而是可以采取其他一些與不飽和符號聯(lián)在一起就能產生一種意義的對象名字;我們稱它們?yōu)槊}函項的“合法的主目”。我們最好用一個變項符號而不是用空位來表示主目。
由于置入某些對象而產生一個真語句,我們就說這些對象“滿足”了命題函項;其他的對象,就其為一般合法的主目而言,則產生一個假語句。僅有一個主目位置的命題函項,我們稱為一個“特性”或“特性概念”。滿足這個函項的對象都“具有”這種特性或者說都“歸于”這個(特性)概念。有兩個或兩個以上主目位置的命題函項,我們稱為(“兩項的”或“多項的”)“關系”或“關系概念”。關于滿足這個函項的二元組對象、三元組對象,等等,我們就說:這個關系“適用”于它們,或者說這個關系“存在”于它們之中,或者說這些對象互相“處于這種關系”。因此每個命題函項都表示一個概念,或者為一特性,或者為一關系。
例子:命題函項。(a)特性。我們把“柏林是一個德國城市”這個語句中的對象名字“柏林”刪去,就得到具有一個主目位置的命題函項:“……是一個德國城市”或“x是一個德國城市”;它表示是一個德國城市這個特性,或者更簡單地說是表示“德國城市”這個概念。填入“漢堡”這個名字,這個不飽和符號就成為一個真語句,反之填入“巴黎”這個名字則得到一個假語句,而填入“月亮”這個名字就會產生一行無意義的詞串,因此我們就說:漢堡歸于“德國城市”這個概念,巴黎則否;而月亮這個對象則既不歸于這個概念,亦不屬于這個概念;因為與柏林和巴黎不同,月亮并不是函項的合法主目。
(b)關系。從“柏林是一個德國城市”這個語句中刪去“柏林”和“德國”,我們得到一個具有兩個主目的命題函項:“……是……城市”或“x是y城市”,它表示一個城市及其所在國度之間的兩項的關系。如果填入“慕尼黑,德國”這一對名字,上述不飽和符號就變成一個真語句,填入“慕尼黑,英國”就變成一個假語句,填入“月亮,德國”則變成一行無意義的詞串。這就是說,慕尼黑與德國有上述的關系,反之,慕尼黑與英國無此關系,而對于月亮和德國來說,則根本談不上有無這種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