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會員
在浙之濱: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建所三十周年紀念文集
最新章節:
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紀事(2003—2013)
本書收錄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教師及研究生自2004年以來公開發表的論文,主要涉及漢語史、先秦文獻、敦煌文獻、佛教文獻、道教文獻等不同的領域,代表了浙大古籍所近十年來教師、學生所取得的成果。本書系《雪泥鴻爪——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紀念文集》(中華書局2003年出版)的續編,共同展現了浙大古籍所的發展歷程。
- 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紀事(2003—2013) 更新時間:2021-01-08 15:13:33
- 三 結論
- 二 考述
- 一 引言
- 程瑤田晚年學術交遊考
- 三 《俗言》成爲書名自李調元輯刊《函海》始
- 二 《俗言》只是“部類”之名
- 一 《俗言》的傳刻及著録情況
- 楊慎《俗言》成書考
- 三 《可洪音義》在中土亡佚的時間及原因
- 二 《磧砂藏》隨函音義所引《可洪音義》考
- 一 前人關於《可洪音義》曾否傳入宋代的兩種觀點
- 《可洪音義》宋元時代流傳考——以《磧砂藏》隨函音義爲中心
- 《唐朝新定詩體》
- 《爲成魏州賀瑞雪慶雲日抱戴表》
- 《賀秦州河清表》
- 《爲許智仁奏懷州黃河清表》
- 《詠寶劍》
- 《游東林寺》
- 《吳中好風景》
- 《塞垣行》
- 崔融作品考辨
- 三 依田利用《玉燭寶典考證》校勘成果豐碩,《古逸叢書》本失采
- 二 《古逸叢書》影刻《玉燭寶典》底本辨析
- 一 《玉燭寶典》日本鈔校本簡述
- 日藏《玉燭寶典》鈔校本論考——《古逸叢書》底本辨析
- 五 收録不全
- 四 文字訛誤、著者時代訛誤
- 三 著者訛誤、版本訛誤、版本失收、別名失收
- 二 版本失收
- 一 立目不當
- 《中國古籍總目》子部家訓類指瑕
- 浙江大學圖書館藏善本書經部題跋輯録
- 三
- 二
- 一
- 國家圖書館藏尤刻本《文選》係修補本考論
- 三
- 二
- 一
- 從出土文獻看《老子》的分章——以《道經》三十六章、《德經》四十五章的分章形式爲中心[1]
- 十一 《真諦録》或即曹毘、智敫之書
- 十 靈裕《譯經録》真僞辨
- 八 費長房是否見過寶唱《梁世衆經目録》
- 七 僧紹《華林佛殿衆經目録》考辨
- 六 《歷代三寶紀》所載《李廓録》考辨
- 五 王宗或即曇宗
- 四 《趙録》作者推考
- 三 竺法護録是否親撰經録
- 二 《舊録》之真僞與特點
- 一 《古録》之真僞與作時
- 古佚佛教經録考辨
- 四 餘論
- 三 《邯鄲圖書志》的體例
- 二 李淑的藏書活動與《邯鄲圖書志序》
- 一 李淑生平著述補訂[3]
- 開私家藏書提要目録先河的李淑與《邯鄲圖書志》
- 結語
- 五 從日常政務到軍國重事:西夏戰爭期間的集議變化
- 四 集議程序
- 三 集議內容與參議官員
- 二 “號令數變”與有司集議的出現
- 一 宋初以來尚書省集議的衰落
- 北宋仁宗朝的集議
- 三 餘論
- 二 南宋宗室科舉特權的形成與影響
- 一 南宋宗室科舉政策及考試方法
- 南宋宗室科舉制度探析
- 二 徐謂禮仕履繫年考釋
- 一 徐謂禮所任差遣與職事官考辨
- 南宋文官徐謂禮仕履繫年考釋——新出土文獻《武義南宋徐謂禮文書》研究
- 羅福萇譯《巴黎圖書館敦煌書目》考論
- 陸翔譯《巴黎圖書館敦煌寫本書目》發微
- 《伯目》兩種中譯本合論
- 四 結語
- 三 文獻價值
- 二 寫本斷代
- 一 收藏源流
- 敦煌《抱樸子》殘卷的抄寫年代及文獻價值
- 三
- 二
- 一
- 唐代敦煌民衆服飾芻議——以敦煌文書《雜集時用要字》和《俗務要名林》爲中心
- 附:敦煌、吐魯番文獻《開蒙要訓》卷號一覽表
- 二 吐魯番出土《開蒙要訓》寫卷
- 一 敦煌出土的《開蒙要訓》寫卷
- 敦煌、吐魯番出土《開蒙要訓》寫卷敘録
- 跋敦煌本《黃帝明堂經》
- 五 納袍
- 四 露柱
- 三 碓頰耳
- 二 鸖子皮裘
- 一 驞帶
- 敦煌寫卷名物類文獻對敦煌學研究的價值
- 三 餘論
- 二 傳抄系統的考察
- 一 問題的提出
- 敦煌寫本《金光明經》感應記傳抄系統研究
- 五 結語
- 四 寫卷有而撫本無者
- 三 寫卷與撫本不同,而與《釋文》或《釋文》所引別本相同
- 二 寫卷與撫本不同
- 一 前言
- 從敦煌寫本《禮記音》殘卷看六朝時鄭玄《禮記注》的版本
- 六
- 五
- 四
- 三
- 二
- 一
- 敦煌卷子辨僞研究——基於字形分析角度的考察
- 四 《葬書》對宋代風水觀念的影響
- 三 風水概念的界定
- 二 版本流傳
- 一 《葬書》成書考
- 《葬書》考論——兼及宋代風水觀念的起源
- 五 農業生産和土地制度
- 四 百姓財富和年終活動
- 三 機構與管理
- 二 授地與賦稅
- 一 都邑與城建
- 銀雀山漢墓竹簡《田法》考略——以與《管子》比較爲中心
- 陽明九聲四氣歌法
- 王陽明“九聲四氣”歌法的新發現
- 二 從《周禮》經義上看鄭、孫二説的是非得失
- 一 從旗物古制上看鄭、孫二説的是非得失
- “九旗”鄭孫説平議
- 餘論
- 三 何以“同風俗”?——禮術的生態影響
- 二 何以“決嫌疑”?——禮術的生態結構
- 一 何以“使民信”?——禮術的生態動機
- 中國禮術傳統中的生態思考與實踐
- 十三 餘論
- 十二 爲朋友制服與作器
- 十一 爲夫、夫之母制服與作器
- 十 爲妻、妾制服與作器
- 九 爲昆弟、姊妹制服與作器
- 八 爲長子、女子制服與作器
- 七 爲宗子、宗子之母妻制服與作器
- 六 爲人後者爲本親制服與作器
- 五 爲曾祖、高祖制服與作器
- 四 爲祖父母制服與作器
- 三 爲父母、慈母制服與作器
- 二 爲君、君之母、君之妻制服與作器
- 一 引論
- 制服與作器——喪服與禮器飾群黨、別親疏相互對應的綜合考察
- 六 總結
- 五 從“慘”看一組程度副詞的運用——毒、酷、狠
- 四 從“慘”看“愁紅慘緑”“愁雲慘霧”
- 三 “慘”、“黲”關係考辨
- 二 “慘”的詞義分析
- 一 “慘緑”當作“深緑”解
- 釋“慘緑”——兼談“慘”作程度副詞的一種用法
- 四 餘論
- 三 “韻果”産生的時代背景
- 二 “韻果”的命名理據
- 一 “韻果”的含義和製法
- “韻果”考——兼談南宋臨安的飲食風尚
- 三 五官通感對漢語詞彙的影響
- 二 “味道”詞義的發展
- 一 “味道”的本義及成詞原因
- 繹味“味道——兼談五官通感對漢語詞彙的影響
- 説“胡皴”
- 三
- 二
- 一
- 傳統食物原料保存方法“(月奧)”、“鮑”與“鱐”的源流考辨
- 道經詞語考釋
- 三 典故詞與對仗成詞的區別
- 二 對仗成詞與成詞理據
- 一 引言
- 對仗成詞現象試探——以唐代詔敕材料爲中心的考察
- 文獻異文與上古詞彙史研究
- 五 餘論
- 四 疏誤原因
- 三 局部材料
- 二 訓詁方法
- 一 引言
- 章太炎《春秋左傳讀》平議——以訓詁爲中心
- 四 反義並列式類型的鑒別方法
- 三 劃分反義並列式類型的意義
- 二 反義並列式的詞彙化程度
- 一 反義並列複音詞的類型
- 簡論反義並列式複音詞的分類及其詞義的抽象化
- 五 引用或化用《莊子》
- 四 無爲政治觀
- 三 養生論
- 二 生死自然觀
- 一 以燭火喻形神
- 論桓譚《新論》對《莊子》的繼承
- 四 近現代注譯評議
- 三 “三老”不是職官
- 二 “三壽”當釋爲“三老”
- 一 鄭玄“三卿説”質疑
- 《魯頌·閟宮》“三壽作朋”考釋
- 三 嘉定四年楊楫刻本是《集注》的初刻本
- 二 《中興館閣書目》未載《集注》
- 一 大正三年《內閣目》未載慶元四年本《集注》
- 朱熹《楚辭集注》初刻考辨
- 二 《天問》結構與錯簡的再認識
- 一 《天問》中的昆侖神話
- 《天問》中昆侖神話新釋
- 六 鄂君會是誰
- 五 “子皙”二字何時已加
- 四 《説苑》一書本身即存在問題
- 三 楚子皙不可能是鄂君
- 二 類書、古注無鄂君子皙
- 一 “鄂君子皙”的提出
- “鄂君子皙”問疑
- 結語
- 三 隋唐五代
- 二 魏晉南北朝時期
- 一 兩漢時期
- 十世紀以前的楚辭傳播
- 走在未來更加輝煌的路上——寫在浙江大學古籍所建所三十周年紀念文集出版之際
- 說明
- 版權頁
- 封面
- 封面
- 版權頁
- 說明
- 走在未來更加輝煌的路上——寫在浙江大學古籍所建所三十周年紀念文集出版之際
- 十世紀以前的楚辭傳播
- 一 兩漢時期
- 二 魏晉南北朝時期
- 三 隋唐五代
- 結語
- “鄂君子皙”問疑
- 一 “鄂君子皙”的提出
- 二 類書、古注無鄂君子皙
- 三 楚子皙不可能是鄂君
- 四 《説苑》一書本身即存在問題
- 五 “子皙”二字何時已加
- 六 鄂君會是誰
- 《天問》中昆侖神話新釋
- 一 《天問》中的昆侖神話
- 二 《天問》結構與錯簡的再認識
- 朱熹《楚辭集注》初刻考辨
- 一 大正三年《內閣目》未載慶元四年本《集注》
- 二 《中興館閣書目》未載《集注》
- 三 嘉定四年楊楫刻本是《集注》的初刻本
- 《魯頌·閟宮》“三壽作朋”考釋
- 一 鄭玄“三卿説”質疑
- 二 “三壽”當釋爲“三老”
- 三 “三老”不是職官
- 四 近現代注譯評議
- 論桓譚《新論》對《莊子》的繼承
- 一 以燭火喻形神
- 二 生死自然觀
- 三 養生論
- 四 無爲政治觀
- 五 引用或化用《莊子》
- 簡論反義並列式複音詞的分類及其詞義的抽象化
- 一 反義並列複音詞的類型
- 二 反義並列式的詞彙化程度
- 三 劃分反義並列式類型的意義
- 四 反義並列式類型的鑒別方法
- 章太炎《春秋左傳讀》平議——以訓詁爲中心
- 一 引言
- 二 訓詁方法
- 三 局部材料
- 四 疏誤原因
- 五 餘論
- 文獻異文與上古詞彙史研究
- 對仗成詞現象試探——以唐代詔敕材料爲中心的考察
- 一 引言
- 二 對仗成詞與成詞理據
- 三 典故詞與對仗成詞的區別
- 道經詞語考釋
- 傳統食物原料保存方法“(月奧)”、“鮑”與“鱐”的源流考辨
- 一
- 二
- 三
- 説“胡皴”
- 繹味“味道——兼談五官通感對漢語詞彙的影響
- 一 “味道”的本義及成詞原因
- 二 “味道”詞義的發展
- 三 五官通感對漢語詞彙的影響
- “韻果”考——兼談南宋臨安的飲食風尚
- 一 “韻果”的含義和製法
- 二 “韻果”的命名理據
- 三 “韻果”産生的時代背景
- 四 餘論
- 釋“慘緑”——兼談“慘”作程度副詞的一種用法
- 一 “慘緑”當作“深緑”解
- 二 “慘”的詞義分析
- 三 “慘”、“黲”關係考辨
- 四 從“慘”看“愁紅慘緑”“愁雲慘霧”
- 五 從“慘”看一組程度副詞的運用——毒、酷、狠
- 六 總結
- 制服與作器——喪服與禮器飾群黨、別親疏相互對應的綜合考察
- 一 引論
- 二 爲君、君之母、君之妻制服與作器
- 三 爲父母、慈母制服與作器
- 四 爲祖父母制服與作器
- 五 爲曾祖、高祖制服與作器
- 六 爲人後者爲本親制服與作器
- 七 爲宗子、宗子之母妻制服與作器
- 八 爲長子、女子制服與作器
- 九 爲昆弟、姊妹制服與作器
- 十 爲妻、妾制服與作器
- 十一 爲夫、夫之母制服與作器
- 十二 爲朋友制服與作器
- 十三 餘論
- 中國禮術傳統中的生態思考與實踐
- 一 何以“使民信”?——禮術的生態動機
- 二 何以“決嫌疑”?——禮術的生態結構
- 三 何以“同風俗”?——禮術的生態影響
- 餘論
- “九旗”鄭孫説平議
- 一 從旗物古制上看鄭、孫二説的是非得失
- 二 從《周禮》經義上看鄭、孫二説的是非得失
- 王陽明“九聲四氣”歌法的新發現
- 陽明九聲四氣歌法
- 銀雀山漢墓竹簡《田法》考略——以與《管子》比較爲中心
- 一 都邑與城建
- 二 授地與賦稅
- 三 機構與管理
- 四 百姓財富和年終活動
- 五 農業生産和土地制度
- 《葬書》考論——兼及宋代風水觀念的起源
- 一 《葬書》成書考
- 二 版本流傳
- 三 風水概念的界定
- 四 《葬書》對宋代風水觀念的影響
- 敦煌卷子辨僞研究——基於字形分析角度的考察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從敦煌寫本《禮記音》殘卷看六朝時鄭玄《禮記注》的版本
- 一 前言
- 二 寫卷與撫本不同
- 三 寫卷與撫本不同,而與《釋文》或《釋文》所引別本相同
- 四 寫卷有而撫本無者
- 五 結語
- 敦煌寫本《金光明經》感應記傳抄系統研究
- 一 問題的提出
- 二 傳抄系統的考察
- 三 餘論
- 敦煌寫卷名物類文獻對敦煌學研究的價值
- 一 驞帶
- 二 鸖子皮裘
- 三 碓頰耳
- 四 露柱
- 五 納袍
- 跋敦煌本《黃帝明堂經》
- 敦煌、吐魯番出土《開蒙要訓》寫卷敘録
- 一 敦煌出土的《開蒙要訓》寫卷
- 二 吐魯番出土《開蒙要訓》寫卷
- 附:敦煌、吐魯番文獻《開蒙要訓》卷號一覽表
- 唐代敦煌民衆服飾芻議——以敦煌文書《雜集時用要字》和《俗務要名林》爲中心
- 一
- 二
- 三
- 敦煌《抱樸子》殘卷的抄寫年代及文獻價值
- 一 收藏源流
- 二 寫本斷代
- 三 文獻價值
- 四 結語
- 《伯目》兩種中譯本合論
- 陸翔譯《巴黎圖書館敦煌寫本書目》發微
- 羅福萇譯《巴黎圖書館敦煌書目》考論
- 南宋文官徐謂禮仕履繫年考釋——新出土文獻《武義南宋徐謂禮文書》研究
- 一 徐謂禮所任差遣與職事官考辨
- 二 徐謂禮仕履繫年考釋
- 南宋宗室科舉制度探析
- 一 南宋宗室科舉政策及考試方法
- 二 南宋宗室科舉特權的形成與影響
- 三 餘論
- 北宋仁宗朝的集議
- 一 宋初以來尚書省集議的衰落
- 二 “號令數變”與有司集議的出現
- 三 集議內容與參議官員
- 四 集議程序
- 五 從日常政務到軍國重事:西夏戰爭期間的集議變化
- 結語
- 開私家藏書提要目録先河的李淑與《邯鄲圖書志》
- 一 李淑生平著述補訂[3]
- 二 李淑的藏書活動與《邯鄲圖書志序》
- 三 《邯鄲圖書志》的體例
- 四 餘論
- 古佚佛教經録考辨
- 一 《古録》之真僞與作時
- 二 《舊録》之真僞與特點
- 三 竺法護録是否親撰經録
- 四 《趙録》作者推考
- 五 王宗或即曇宗
- 六 《歷代三寶紀》所載《李廓録》考辨
- 七 僧紹《華林佛殿衆經目録》考辨
- 八 費長房是否見過寶唱《梁世衆經目録》
- 十 靈裕《譯經録》真僞辨
- 十一 《真諦録》或即曹毘、智敫之書
- 從出土文獻看《老子》的分章——以《道經》三十六章、《德經》四十五章的分章形式爲中心[1]
- 一
- 二
- 三
- 國家圖書館藏尤刻本《文選》係修補本考論
- 一
- 二
- 三
- 浙江大學圖書館藏善本書經部題跋輯録
- 《中國古籍總目》子部家訓類指瑕
- 一 立目不當
- 二 版本失收
- 三 著者訛誤、版本訛誤、版本失收、別名失收
- 四 文字訛誤、著者時代訛誤
- 五 收録不全
- 日藏《玉燭寶典》鈔校本論考——《古逸叢書》底本辨析
- 一 《玉燭寶典》日本鈔校本簡述
- 二 《古逸叢書》影刻《玉燭寶典》底本辨析
- 三 依田利用《玉燭寶典考證》校勘成果豐碩,《古逸叢書》本失采
- 崔融作品考辨
- 《塞垣行》
- 《吳中好風景》
- 《游東林寺》
- 《詠寶劍》
- 《爲許智仁奏懷州黃河清表》
- 《賀秦州河清表》
- 《爲成魏州賀瑞雪慶雲日抱戴表》
- 《唐朝新定詩體》
- 《可洪音義》宋元時代流傳考——以《磧砂藏》隨函音義爲中心
- 一 前人關於《可洪音義》曾否傳入宋代的兩種觀點
- 二 《磧砂藏》隨函音義所引《可洪音義》考
- 三 《可洪音義》在中土亡佚的時間及原因
- 楊慎《俗言》成書考
- 一 《俗言》的傳刻及著録情況
- 二 《俗言》只是“部類”之名
- 三 《俗言》成爲書名自李調元輯刊《函海》始
- 程瑤田晚年學術交遊考
- 一 引言
- 二 考述
- 三 結論
- 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紀事(2003—2013) 更新時間:2021-01-08 15: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