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浙之濱: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建所三十周年紀念文集
- 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
- 879字
- 2021-01-08 15:12:48
一 引言
清代《左傳》學發(fā)端於顧炎武,其後近三百年間治《左傳》者輩出,成績可觀。其時樸學大興,乾嘉學者率重考據(jù)。惠棟確立漢學宗旨,作《左傳補注》,沈彤《春秋左傳小疏》、洪亮吉《左傳詁》、馬宗璉《左傳補注》、梁履繩《左傳補釋》咸糾正杜(預)注,引申賈(逵)、服(虔)之緒言,以李貽德《賈服古注輯述》爲最備。劉文淇撰《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一家三代相繼,惜乎未竟其業(yè)[1]。推崇漢儒古注,糾駁杜注、孔疏,是清代《左傳》學的特色。作爲乾嘉漢學的“殿軍”,章太炎的《左傳》研究承繼前人而又獨有創(chuàng)獲。他説“《左氏》古字古言,沈、惠、馬、李諸君子既宣之矣”,但對漢代典籍中所留存的孤文犆字僅“稍稍道及之”,“猶有不蔇,故微言當紬”,又“《左氏》古義最微”,須“極引周、秦、西漢先師之説”,“極爲論難辨析”,“以淺露分別之詞,申深迂優(yōu)雅之旨”,以紬其大義[2]。章太炎在詁經(jīng)精舍時期所撰《春秋左傳讀》(下簡稱《左傳讀》)“初名《襍記》”,“後更曰《讀》”,“取發(fā)疑正讀爲義”,將《左傳》和周、秦、兩漢諸多典籍相互參證,考訂詮釋《左傳》古字古詞、典章名物和微言大義。
這部約五十萬字的著作被視爲“近代《左傳》學中舉足輕重的經(jīng)疏”[3]。姜義華將其校點、重新編次,收録於《章太炎全集》第二冊[4],近年來以此書爲對象的研究漸增,不過多數(shù)是探討章太炎的經(jīng)學思想,考察《左傳讀》在經(jīng)學史上的意義[5]。其實,《左傳讀》在經(jīng)傳訓釋、語言文字研究方面的價值也頗值得關(guān)注。楊伯峻的《春秋左傳注》就充分吸收了章氏的成果,在很多地方接受了《左傳讀》的觀點,或者將其列爲一説。單周堯曾舉數(shù)例論《左傳讀》“時或求諸過深”,但他同時指出此書“雖或鑿空駕遠,紊實隳真,然破聚訟未決之疑,發(fā)千古不傳之祕者,自亦不尟,研治‘春秋左傳學史’者,自當揚其清芬,辨其舛謬,評定其功過得失”[6]。繼之者有郭鵬飛,他舉十二則爲例進一步探析《左傳讀》的優(yōu)點與不足[7]。吳冰妮也從文獻學角度出發(fā)探討了《左傳讀》解釋經(jīng)傳的方法與特點[8]。但《左傳讀》的內(nèi)涵和意義還有待更深入的開掘和闡發(fā),本文主要從訓詁的角度闡釋《左傳讀》的價值,並討論其訓釋的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