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浙之濱: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建所三十周年紀念文集
- 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
- 4350字
- 2021-01-08 15:12:47
四 反義並列式類型的鑒別方法
反義並列式需要仔細分辨其內部結構。主要看語素義是否發生變化。比如第一類和第四類看上去差別很大,但如果混同相雜,往往會含義模糊。關鍵在於其詞義是單個語素産生的還是兩個語素合併後産生的,能分開的屬於第一類,反之屬於第四類,這是鑒別的主要方法。也舉幾個例子。
本末 (1)本謂“樹木的下部與上部”。由此“本”和“末”引申,産生許多義項:
(2)泛指上下、君臣、主次等。《漢書·賈誼傳》:“本末舛逆,首尾衡決,國制搶攘,非甚有紀。”三國魏曹冏《六代論》:“君孤立於上,臣弄權於下,本末不能相禦,身手不能相使,由是天下鼎沸,奸兇並爭。”
(3)又指農業和工商業。《史記·孝文本紀》:“今勤身從事而有租稅之賦,是爲本末者毋以異,其于勸農之道未備。”《後漢書·王符傳》:“本末不足相供,則民安得不飢寒!”
(4)還指仁義和法制。漢賈誼《過秦論下》:“故周王序得其道,千餘載不絶,秦本末並失,故不能長。”[5]
(5)先後、次序。東漢徐幹《中論》卷下:“夫人君非無治爲也,失所先後故也。道有本末,事有輕重,聖人之異乎人者,無他焉,蓋如此而已矣。”
以上都是“本”與“末”分開引申,單獨有所指,都是反義並列複音詞第一類的範疇,即並舉式。
(6)“本末”又抽象出原則、道理、根據義。《漢書·刑法志》:“刑罰不可廢于國,征伐不可偃於天下。用之有本末,行之有逆順耳。”《三國志·魏志·辛毗傳》:“毗正色曰:‘主上雖未稱聰明,不爲暗劣。吾之立身,自有本末。就與劉、孫不平,不過令吾不作三公而已,何危害之有?’”又《吳志·是儀傳》:“儀對曰:‘今刀鋸已在臣頸,臣何敢爲嘉隱諱自取夷滅,爲不忠之鬼?’顧以聞知當有本末,據實答問,辭不傾移,權遂舍之,嘉亦得免。”《晉書·陶侃傳》:“侃乃以運船爲戰艦。或言不可。侃曰:用官物討官賊,但須列上,有本末耳。”
(7)又指事情的經過、原委,作名詞。《三國志·吳志·孫綝傳》:“朱據先帝舊臣,子男熊、損皆承父之基,以忠義自立,昔殺小主,自是大主所創,帝不復精其本末,便殺熊、損,諫不見用,諸下莫不側息。”《法句譬喻經》卷三《道行品》:“梵志見佛,稽首作禮,具以本末向佛陳之:‘實是我兒,不肯見認。’”
(8)又表示詳細,原原本本,作形容詞。《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於是謹其終始,表其文;頗有所不盡本末,著其明,疑者闕之。”三國吳支謙譯《佛説義足經》卷上《摩竭梵志經第四》:“諸比丘……還到佛所,作禮竟,皆就座,即爲佛本末説如是。”吳康僧會譯《六度集經》卷二:“王問舊臣:‘仁王力當千人,而爲此子所獲乎?’舊臣頓首躃地,哀慟痛莫能對,更問梵志,梵志本末陳之。”西晉竺法護譯《生經》卷五《佛説夫婦經第五十四》:“見其女人,端正殊好,顔貌殊異,世所稀有,即問女人:‘卿爲何人?爲所從來?’其婦本末爲彼國王説所變故。”
“本末”通常是陳述的對象。晉陶潛《搜神後記》卷四:“奴既醒,喚問之,見事已露,遂具説本末。”北魏慧覺等譯《賢愚經》卷四:“尸利苾提聞是語已,心驚毛竪,惶怖汗水,白言:‘和上,曼我今者心未裂頃時,爲我説本末因緣。’”“本末因緣”同義並列。《宋書·王玄謨傳》:“玄謨令內外晏然,以解衆惑。馳啓孝武,具陳本末。帝知其虛,馳遣主書吳喜公撫慰之。”“具陳本末”這裏的“本末”是名詞,以賓語的身份出現在“陳”之後。如果“本末”位移到動詞“説”或“陳”之前,則由説的對象變成了對“説”的修飾。從情理上看,説出事情的經過原委要詳細,故“本末”又表示原原本本、詳細,即從頭至尾地(敘述)。這就是(7)、(8)含義的聯繫。
以上(6)、(7)、(8)三義屬於概括式,因爲是“本末”合併後抽象出的含義。
寒溫 本謂冷暖。《晏子春秋·諫下十三》:“故魯工不知寒溫之節,輕重之量,以害正生,其罪一也。”《漢書·京房傳》:“其説長於災變,分六十四卦,更直日用事,以風雨寒溫爲候。”這是本義,屬於並舉式。
晉葛洪《肘後備急方》卷二《治傷寒時氣溫病方》:“三升水極令沸,以向所和水,投湯中,急攪,令相得,適寒溫,頓服取汗。”“適寒溫”謂溫度合適,“寒溫”指溫度,作名詞。
寒溫冷暖是人生活中的必要條件,所以常常作爲話題表示關心。《續齊諧記》:“女人于口中吐出一男子,年可二十三四,亦穎悟可愛,仍與彥敘寒溫。”南朝陳江總《南還尋草市宅》:“無人訪語默,何處敘寒溫。”“敘寒溫”猶言問候、聊天、拉家常。
可以作動詞,猶言問候,寒暄。東晉陶潛《搜神後記》:“固踴躍,令門吏走往迎之。始交寒溫,便問:‘卿能活我馬乎?’”“始交寒溫”即謂剛交談、問候。晉干寶《搜神記》卷十六:“忽有客通名詣瞻,寒溫畢,聊談名理。”《世説新語·賞譽》:“兄子濟每來拜墓,略不過叔,叔亦不候。濟脫時過,止寒溫而已。”此以“寒溫”指問候冷暖起居,即寒暄、客套。
對人生活的關照首先是冷暖,三國吳康僧會譯《六度集經》卷五:“昔者菩薩,厥名曰睒……父母年耆,兩目失明,睒爲悲楚,言之泣涕,夜常三興,消息寒溫。”“消息寒溫”指照顧生活起居。“寒溫”還可以作動詞,徑直謂照顧生活起居。西晉無羅叉譯《放光般若經》卷十一:“譬如母人一一生子,從一數至於千人,母中得病,彼諸子等各各求救療治,所進寒溫燥濕,將育所宜,令母安隱。”[6]
以上二義爲抽象義,屬於概括式,也就是發生了語素義結構的變化。
還有幾個與“寒溫”同義的反義並列複音詞,其結構類型和詞義産生方式相同。如:
溫涼 猶“寒暄”,與“寒溫”同,即所謂問寒問暖。梁陶弘景《周氏冥通記》卷四:“直見拜,溫涼而出。”屬於概括式。
寒暑 本指季節冷暖,多用以指問候冷暖起居,猶言寒暄、客套。東晉郭澄之《郭子》“張憑舉孝廉”條:“張遂徑往詣劉。既前,處之下坐,通寒暑而已。”《世説新語·文學》:“張遂詣劉,劉洗濯料事,處之下坐,唯通寒暑,神意不接。”《宋書·文五王傳·廬江王褘》:“公稽古寡聞,嚴而無理,言不暢寒暑,惠不及帷房,朝野所輕,搢紳同侮,豈堪輔相之地,寧任蒞民之職,非唯一朝,有自來矣。”
燥濕 本謂乾燥和潮濕。可指溫度、濕度。《齊民要術·粱秫》:“燥濕之宜,杷勞之法,一同穀苗。”《齊民要術·耕田》:“凡耕高下田,不問春秋,必須燥濕得所爲佳。”
引申指環境、氣候。《三國志·魏志·臧洪傳》裴注引謝承《後漢書》:“其國大小,道里近遠,人數多少,風俗燥濕,山川草木、鳥獸異物,名種不與中國同者,悉口陳其狀,手畫地形。”
喻指日常生活起居。《三國志·吳志·駱統傳》:“常勸權以尊賢接士,勤求損益,饗賜之日,可人人別進,問其燥濕,加以密意,誘諭使言,察其志趣,令皆感恩戴義,懷欲報之心。”引申指照料、照顧生活起居。《搜神記》卷五“丁姑渡江”條:“翁曰:‘恐燥濕不至,何敢蒙謝?’”《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今臣與陛下踐冰履炭,登山浮澗,寒溫燥濕,高下共之,豈得離陛下哉?”東漢支婁迦讖譯《道行般若經》:“若母安隱無他,便自養長其子,令得生活,寒溫燥濕,將護視之。”“寒溫燥濕”是“寒溫”與“燥濕”兩個反義並列複音詞的同義並列。此爲概括式。
關於反義並列偏指式的理解,主要看兩個語素並舉還是單取一個語素義。我們舉一個例子。
得失 (1)本指得到和失去。《管子·七臣七主》:“故一人之治亂在其心,一國之存亡在其主,天下得失,道一人出。”此“得失”指或得或失。屬於第二類,即選擇式[7]。
(2)指好壞,優劣,利弊,正確與錯誤。《漢書·宣帝紀》:“循行天下,察吏治得失。”《東觀漢記》卷十七《黃香傳》:“黃香,字文強,拜尚書郎,數陳得失,賞賜常增異同位。”《宋書·禮志》:“今使使持節侍中、副給事黃門侍郎,銜命四出,周行天下,親見刺史二千石長吏,申喻朕心懇誠至意,訪求得失損益諸宜,觀省政治,問人間患苦。”《魏書·公孫表傳》:“詔曰:‘今古時殊,禮或隆殺。專古也,理與今違;專今也,大乖曩義。當斟酌兩途,商量得失,吏民之情,亦不可茍順也。’”《晉書·孟嘉傳》:“嘉還都,亮引問風俗得失,對曰:‘還傳當問吏。’”
此爲並舉式,屬於第一類,因爲“得”與“失”都分別有所指,其意義是單個語素含義的引申與擴展,而不是合併後的抽象和概括。
(3)單指“失”,過錯,過失;失去。屬於偏指式,爲第三類。《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上采《春秋》,下觀近世,曰《節義》、《稱號》、《揣摩》、《政謀》,凡八篇,以刺譏國家得失,世傳之曰《虞氏春秋》。”《南史·齊紀下·廢帝東昏侯》:“帝小有得失,潘則與杖。”這是明顯的偏指。上引《世説新語·德行》“由來有何異同得失”亦偏指“失”。
有一類偏指不那麼明顯。《魏詩》卷十阮籍《詠懷詩八十二首》之二十八:“窮達自有常,得失又何求?豈效路上童,攜手共遨遊。”晉陶潛《祭從弟敬遠文》:“心遺得失,情不依世。”以上二例“得失”表面上可以看作指名利的得到與失去,但事實上偏指“失”,謂失去也不在乎。《宋書·庾登之傳附庾炳之》:“若不如此,亦當不辯有所得失。臣惷,既有所啓,要欲盡其心,如無可納,伏願宥其觸忤之罪。”又:“上於炳之素厚,將恕之,召問尚書右僕射何尚之,尚之具陳炳之得失。”此二例亦偏指“失”,謂失誤、過錯。
選擇式是從語境中可以直接理解的,通常不會産生混淆。此從略。
參考文獻
蔡鏡浩1990 《魏晉南北朝詞語例釋》,江蘇古籍出版社,南京。
方一新、王雲路1993 《中古漢語讀本》,吉林教育出版社,長春;修訂本,2006,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
江藍生1988 《魏晉南北朝小説詞語匯釋》,語文出版社,北京。
羅竹風主編1986—1993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上海。
錢鍾書1979 《管錐編》(第三冊),中華書局,北京。
王雲路、方一新1992 《中古漢語語詞例釋》,吉林教育出版社,長春。
王雲路2010 《中古漢語詞彙史》,商務印書館,北京。
王雲路、王誠2014 《漢語詞彙核心義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
張萬起1993 《世説新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北京。
張永言主編1992 《世説新語辭典》,四川人民出版社,成都。
朱慶之1992 《佛典與中古漢語詞彙研究》,文津出版社,臺北。
附記:本文爲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漢語詞彙通史”(14ZDB093)之相關成果。
作者簡介:王雲路,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通訊地址:浙江大學西溪校區古籍研究所 郵編:310028
[1]參看蔡鏡浩(1990)“中外”條(432頁)。
[2]《大詞典》解釋“謂模棱兩可”。意思接近但沒有溯源。
[3]此例比較特別,也可以理解成何必考慮時間是早還是晚,則屬於第二類。但有增字爲訓的嫌疑。
[4]錢鍾書1979(1110頁),江藍生1988(226頁),蔡鏡浩1990(363頁),朱慶之1992(191頁),王雲路、方一新1992(401頁)等均討論過“消息”的詞義,可以參看。
[5](3)(4)也屬於(2)的“主次”方面的具體語境義。
[6]參張永言主編1992(159頁),方一新、王雲路1993(118頁),張萬起1993(222頁)。
[7]此例看作第一類並舉式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