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浙之濱: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建所三十周年紀念文集
- 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
- 926字
- 2021-01-08 15:12:44
二 “三壽”當釋爲“三老”
“三壽”一詞常見於先秦文物與文獻,歐陽修《集古録》載《韓城鼎銘》:“保其孫子,三壽是利。”王應麟《困學紀聞》卷三《晉姜鼎銘》銘:“保其孫子,三壽是利。”可見此爲當時習語。東漢張衡《東京賦》:“(天子)執鑾刀以袒割,奉殤豆於國叟,降至尊以訓恭,送迎拜乎三壽。”説明直到東漢“三壽”一詞還是“活”的語言。
金文中的“三壽”與《詩經》的“三壽”是否爲同一詞呢?這個問題古人也已有論及,宋代薛尚功説:“‘又言保其孫子,三壽是利。’則‘三壽’者,與詩人言‘三壽作朋’同義。”[13]
清代學者陳喬樅也説:
張衡《東京賦》云:“送迎拜乎三壽”,衡治《魯詩》,蓋《魯》“作朋”之義如此。《漢書·禮樂志》注引李奇曰:“王者父事三老,兄事五更。”《詩》云:“三壽作朋”與衡《賦》“三壽説”合,當亦《魯》訓。[14]
關於“三壽”的確切涵義,《毛傳》的解釋值得高度重視。他釋“壽”爲“考”,而“考”與“老”乃“一聲之轉”,《説文》“考”“老”互訓,能證明“三壽”即是“三老”;而《文選》張衡《東京賦》薛綜注“送迎拜乎三壽”又可找到文獻的印證:“三壽,三老也。言天子尊而養此三老者,以教天下之敬,故來拜迎,送拜往焉。”[15]薛綜是三國時吳國人,他明確地釋“三壽”爲“三老”。這一解釋與《毛傳》對《詩經·閟宮》的解釋一致,他沒有采信鄭玄的新説,而是采信了《毛傳》。杜預《春秋左傳·昭公二年傳》注“公聚朽蠧,三老凍餒”説:“三老:謂上壽中壽下壽,皆八十已上不見養遇。”[16]杜預則又明確地釋“三老”爲“三壽”,與之相呼應。
清代學者惠棟在《春秋左傳補注》卷四“三老凍餒”杜注後説:
杜説是也。《晉姜鼎銘》云:“保其子孫,三壽是利”,《魯頌》曰“三壽作朋”。三代養老之法,於國老中取三人焉,謂之三老;於庶老中取五人焉,謂之五更。[17]
惠棟將傳統文獻與鐘鼎銘文相印證,進一步肯定了“三壽”爲“三老”這一解釋。馬瑞辰在《毛詩傳箋通釋》中説:“考,猶老也。……昭三年《左傳》:‘三老凍餒。’杜注:‘三老謂上壽、中壽、下壽,皆八十以上。’《文選》李善注引《養生經》黃帝曰:‘上壽百二十,中壽百年,下壽八十。’皆‘三壽’即‘三老’之證,《箋》説非。”[18]馬瑞辰的這番言語可以説是對“三壽”之釋的正確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