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浙之濱: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建所三十周年紀念文集
- 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
- 1728字
- 2021-01-08 15:12:50
一
《釋名·釋飲食》:“,奧也。藏肉於奧內,稍出用之也?!?span id="ykek4rj" class="math-super">[1]《釋名·釋宮室》:“宮中西南隅曰奧,不見戶明,所在秘奧也。”[2]《説文解字》:“奧,宛也。室之西南隅?!倍斡癫米ⅲ骸巴?、奧雙聲,宛者,委曲也。室之西南隅,宛然深藏,室之尊處也。”[3]段注認爲“宛”、“奧”同義,是“委曲”義。而“委”即有放置、丟棄義,所以晉人江統《酒誥》云:“有飯不盡,委之空桑,積郁成味,久蓄氣味芳。”可見,“奧”本義是指地點,是指房屋的西南角。在古代建築中,門一般朝向南方,是透光的地方,而西南角正好是房屋中最深、最暗之處。在缺少低溫保鮮技術的古代,保存食物原料的方法之一,就是把食物原料存放在密不見光之地。
由此,把肉藏在“奧處”是形成“”的先決條件。“奧”與“
”同源,那麼在這個過程中是否還需要添加配料或者使用加工工具?
《荀子·大略》:“曾子食魚有餘,曰:‘泔之。’門人曰:‘泔之傷人,不若奧之。’曾子泣涕曰:‘有異心乎哉?’傷其聞之晚也?!?span id="be23lom" class="math-super">[4]《荀子》中的這段話引發了後人對於“泔”、“奧”究竟是烹調方式還是食物保存方法的爭論?楊倞注:“泔與奧皆烹和之名,未詳其説。”楊倞認為“泔”與“奧”是烹調方式。清盧文弨《龍城劄記·泔之奧之》:“非烹和也。曾子以魚多,欲藏之耳。泔,米汁也,泔之,謂以米汁浸漬之。”[5]盧文弨認爲“泔”是米汁,也就是用淘米水浸泡出來的魚,應當是食物的保存方法。
清代王念孫對此也有論述,《讀書雜志·荀子八·泔之奧之》:“今人藏魚之法:醉魚則用酒,醃魚則用鹽。置之瓶中,以鬱之,可以經久且味美?!畩W’如鬱韭、鬱麴之鬱,皆爲治之藏於幽隱之處。今魚經鹽酒者,於老者病者極相宜,正與傷人相反。念孫按:米泔不可以漬魚。盧謂‘以米汁漬浸之’非也。泔當爲洎?!吨芏Y·士師》:‘洎鑊水?!嵶ⅲ骸^增其沃汁?!?span id="6uq9ibz" class="math-super">[6]通過《讀書雜志》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王念孫的觀點:第一,“泔”字應當爲“洎”字,由於“泔”、“洎”字形相近而訛。爲了證明自己的觀點,他又從下面三個方面去證明。首先:詞義?!颁北局柑硭阱佈Y,進而指湯汁,《左傳·襄公二十八年》:“禦者知之,則去其肉而以其洎饋。”孔穎達疏:“洎者,添釜之名,添水以爲肉汁,遂名肉汁爲洎?!?span id="fm7fahw" class="math-super">[7]《呂氏春秋·應言》:“多洎之則淡而不可食,少洎之則焦而不熟?!备咦⒃唬骸叭庵瓲戜?,淡者洎多無味故不可食之。”[8]其次:字形相訛的例證。王念孫還指出:“隸書‘甘’字或作‘目’與‘自’極相似,故‘洎’誤爲‘泔’耳?!逼渌浼幸喽嘤小颁迸c“泔”因字形相近而相訛的先例,《史記·封禪書》:“其牛色白,鹿居其中,彘在鹿中,水而洎之?!迸狁椉庖鞆V曰:“灌水於釜中曰洎,音冀?!币徽h,“泔”當爲“洎”,謂添水以漬之。最後:文義相符。王念孫認爲由於“洎制”的魚要比“奧制”的魚更加容易腐敗,這更加符合《荀子》的文義。第二,王念孫認爲“泔”、“洎”、“奧”並不是烹調的方法,其實更加合適的説法應該是儲存方式或保存食物原料的方法。第三,王念孫肯定“奧”爲藏魚之意。
綜上,我們可以將“奧”理解爲通過鹽漬或者酒漬藏魚的一種保存方式。那麼這個制作過程究竟是怎樣的?《齊民要術·作奧糟苞第八十一》中有作“奧肉”法:“先養宿豬令肥,臘月中殺之。訖,以火燒之令黃,削刮令凈,刳去五藏。豬肪焰取脂。肉臠方五六寸作,令皮肉相兼,著水令相淹漬,於釜中焰之。肉熟,水濾盡,更以向所焰肪膏煮肉。大率脂一升,酒二升,鹽三升,令脂沒肉,緩火煮半日許乃佳。漉出甕中,餘膏仍瀉肉甕中,令相淹漬。食時,水煮令熟,而調和之如常肉法?!?span id="q9nrpvw" class="math-super">[9]
由上,《齊民要術》中所記述的“奧肉”做法並不是簡單的用鹽與酒醃漬,而是有複雜加工過程和制作方法,後人也將這種方法總結爲用“油藏肉”的方法。這種方法制作的肉相對比較油膩,不宜多食。
其實,由《釋名》、《説文解字》、《齊民要術》等典籍的記載,我們不難看出,“奧”本義是指室中隱奧之處,因爲這種地方不見陽光,所以比較適宜存放食物。在缺少低溫保鮮技術的時代,鹽漬和酒漬是最爲方便的保存食物的方法。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保存和處理食物原料的技術也隨之提高。《齊民要術》提供給我們的對於食材的苛刻要求和相對完整的制作工藝,正體現了飲食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