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在浙之濱: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建所三十周年紀念文集作者名: 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本章字數: 9821字更新時間: 2021-01-08 15:12:40
三 隋唐五代
(一)釋智鶱《楚辭音義》一卷
《隋書·經籍志》集部楚辭類著録:“《楚辭音》一卷,釋道騫撰。”[43]小序稱:“隋時有釋道騫,善讀之,能爲楚聲,音韻清切,至今傳楚辭者,皆祖騫公之音。”[44]日本寬平三年(891)藤原佐世編《日本國見在書目録》著録:“《楚辭音義》,釋智騫撰。又《爾雅音決》三卷,釋智騫撰。《急就章音義一卷》,釋智騫撰。”[45]關於作者法號,《隋書·經籍志》著録作“道騫”,“道”係“智”之誤。唐釋道宣《續高僧傳》卷三〇、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後志》卷一、王應麟《玉海》卷四〇四皆作“智”,可證《日本國見在書目録》作“智”正確。姜亮夫師認爲“智騫”又是“智鶱”之訛,“鶱”誤爲“騫”則由來已久,見其所著《敦煌寫本隋釋智鶱〈楚辭音〉跋》[46]。關於書名,據敦煌殘卷內容考察,屬音義類著作,且以義爲主,當以《日本國見在書目録》著録《楚辭音義》爲準。
敦煌石室所出精寫本《楚辭音義》殘卷首尾不具,起《離騷》“駟玉虬以乘鷖兮”,至“雜瑤象以爲車”,凡釋正文一百八十八則,注文九十六則。殘卷不避楊廣名諱,當成書于梁、陳、隋之間。“徧洞字源,精閑通俗”,智鶱爲當時一小學名家,“晚以所學,追[退]入道場”[47],入慧日寺(寺址浙江省餘杭縣博陸鎮西),與智果(會稽剡人,今浙江嵊縣)同事導述。智鶱既精通字學,職司唱導,發聲宏亮,咬字清切,音義類著述頻出,讀楚辭“音韻清切”(以春申君故楚舊地吳語方音讀楚辭韻字以協韻),固淵源有自矣。
殘卷體例,音、義並重。“每目必有音,亦多訂正字形,又引群書以明訓詁,又時時以己意斷之。”[48]其訂正字形,或徵録傳本,辨其正誤;或正其六書,以得本義;或考據訓詁,務求確當,非任情更張故常者可比。“其六書之學,根柢極厚,實超軼其聲韻之上,其所是正,多爲後世所本,以今通行宋以來王逸《章句》本、洪興祖《補注》本、朱熹《集注》本照之可知,宋以後各本,皆以鶱公本爲圭臬者也。”[49]“其中引用舊籍,有當注意之一事,則引郭璞説是也……引《山經》、《穆傳》奇説,以爲屈賦注釋者,始于郭而終成于智鶱,爲《楚辭》注家一大派別。洪興祖《補注》實又本之,蓋體認其方法義類,則謂今傳《楚辭》爲郭、鶱一派之傳,不爲過言矣。”[50]
智鶱精於文字六書之學,姜師論之已詳。至殘卷存音注二百七十六則,照以魏晉以來字書、韻書及《經典釋文》、《一切經音義》,皆有所本,“即一字三、四反者,亦一一符合於舊音,此皆鶱師音注用力之處,然並無創新,則從可知之者也”[51]。姜師所言極是。然同一字前後音注不一,尚需分析。《離騷》“斑陸離其上下”、“周流乎天余乃下”、“周流觀乎上下”三句,音注“下,協韻作戶音”。“勉升降以上下兮”一句,音注“上下,依文讀”。由此觀之,非韻腳字依當代雅言讀,韻字依雅言讀不協者,則改讀以協韻。“後飛廉使奔屬”音注“屬,協韻作章喻反”。“登閬風而緤馬”音注“馬,協韻作媽音,同亡古反”。“余焉能忍與此終古”音注“古,協韻作故音”。“歷吉日乎吾將行”音注“行,協胡剛反”。“凡其協音,皆魏晉齊梁以來舊音,且大體見於《毛詩》、《尚書》、《周易》之中,而並非即楚音。”[52]姜師的意思是説,鶱公之“協音”實屬上古語音系統(包括楚國雅言在內),不得偏稱“楚音”,尤其不能誤解成“楚國方音”。此推斷自然是合理的。
協韻之説起于梁、陳之際的吳語區。智鶱,江表人,大致在華亭(元改升松江府)一帶,距離慧日寺百餘公里。慧日寺所在的餘杭博陸鎮方音(現代吳語),至今仍部分遵循上古語音系統,如:來自上古“魚”部的《廣韻》麻馬禡韻字(下、馬在內),讀與魚語御、虞麌遇、模姥暮同韻;來自上古“陽”部的《廣韻》庚梗映韻字(“行”字在內),讀與陽養漾、唐蕩宕同韻。我們以博陸方音讀《離騷》“斑陸離其上下”(下,戶音o),“登閬風而緤馬”(馬,媽音mo),“歷吉日乎吾將行”(行,音昂 ),無須借助“協韻”,韻腳自然暢協。最先觸發智鶱靈感的應該是他的本音吳語,以説話音讀《楚辭·離騷》就能收到協韻效果。他或曾嘗試以楚地方音驗之。今江陵方音中,上古“魚”部、“陽”部韻字已完全分化。從敦煌唐寫本《切韻》殘卷所存一百九十三個韻部考察,上古“魚”部、“陽”部韻字,隋時雅言(中古音)已經分化[53],我們找不到隋時江陵方言中上古“魚”部、“陽”部韻字(下、馬、行等)尚未分化的證據。在現代漢語五大音系裏,也只有吳語區音讀基本未分化。周祖謨説:“《廣韻》麻韻字,楚人或讀與魚、模相近,而下江則否。故楚辭中凡以馬韻字與語、姥韻字相協者,下江人讀之皆不韻,故鶱公取楚音以協之。”[54]事實或許正相反。楚辭中凡以馬韻字與語、姥韻字相協者,隋時楚人(江陵)讀之已不協,“下江人”(周先生實指江都音)讀之亦不協,而吳語區人民讀之自協。《廣韻》麻馬禡韻字,現代吳語區仍舊讀與魚、模相近,鶱公誦讀楚辭(韻腳),實緣自其本音吳語,天籟自協。周先生既忽略吳語區方音,又誤以爲隋唐時期的江陵方音還停留在戰國時代,脫離語言實際,結論自然是不可靠的。
難能可貴的是,鶱公在方音實踐成功之後,進而展開文獻考古,從魏晉齊梁以來音注信息入手,追蹤《詩經》等經典音注,爲異于隋時雅言之吳語方音尋找源頭,客觀上已經觸及上古音系(包括屈原創作《離騷》時所用楚國雅言在內)。鮮活的吳語方音,文獻記載之《詩三百》古音,陳、隋雅言,三者羅列於面前,鶱公實已接近“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因革,音有轉移”之門坎,可惜這關鍵的一步還要再等千年始由福建人陳第跨越。博陸、松江、湖州、蘇州、上海等吳語區,自戰國中期後屬楚,黃浦、春申[55]地名猶在,湖州下菰城,春申君遺址存焉,是故楚舊地,項梁起兵吳中(湖州),而以“楚懷王”號召,自有道理。鶱公或以“楚音”自許?文獻不足徵。殘卷但云“協韻作某音”或“音某”,不見“楚聲”、“楚人”字樣。“周流乎天余乃下”音注“協韻作戶音”,唐朝公孫羅《文選音決》改稱“楚人音戶”。公孫羅爲江都人,于吳語殊爲隔膜。鶱公以其本音吳語誦讀楚辭韻腳,公孫羅誤以“楚人音”概之,想當然耳(“下”字,今博陸仍舊讀o,接近零聲母)。《離騷》“又孰能無變化”,鶱音“化,虎瓜反”。“瓜”字係來自上古魚部的《廣韻》“麻”韻字,今博陸方音仍讀go長入聲。孤、菰、觚,從瓜得聲,入聲變平聲,仍有上古音遺存。“傷靈修之數化”句鶱音注佚,公孫羅《文選音決》:“化,協韻呼戈反。楚之南鄙言。又,火瓜反。”徵之現代吳語,“瓜”字讀音近郭(博陸),“火瓜反”與“呼戈反”切音相同,不應作“又”音處理。公孫羅“協韻呼戈反,楚之南鄙言”云云,亦想當然耳。《離騷》“忍而不能舍也”,鶱音注佚,公孫羅《音決》:“舍,音舍也”。顔師古早已批評:“今人音舍,非也。”公孫羅旨在以調辨義,顔氏以爲不合詩意,雙方都沒觸及上古讀音。明人陳第《屈宋古音義》:“舍,古音署。”清人江有誥考定“舍”音當爲“恕”(《楚辭韻讀》)。現代吳語讀“So”,與陳、江擬音相近。于省吾先生分析古文字形體結構,認定“
”(
,隸變訛作“舍”)從“
”(余)得聲,從而旁證陳、江二氏所擬音大致接近上古,而現代吳語亦可證成于氏之説[56]。公孫羅不諳吳語,非鶱公知音也。其後魏徵修成《隋書》,再補《五代十志》(北齊、北周、梁、陳、隋),其《經籍志》楚辭類小序稱智騫“能爲楚聲”,且“至今傳楚辭者,皆祖鶱公之音”云云,影響附會,飄渺無稽[57]。鶱公旨趣唯在取方音協韻,求其調遂順暢,此亦梁、陳、隋以來江左之風尚。“韻書始於江左,本是吳音”[58]。鶱公于吳語協韻之外復作文獻考古,從《詩經》等經典音注中尋求證明,並付諸筆札,把“協韻”説推向極致,水準超一流。
屈原作詩用的是楚國雅言(當時的中國“普通話”),楚辭用韻和《詩經》韻部基本一致。南渡後世居京口(鎮江)的劉勰,以齊梁雅言讀屈原詩歌,感覺有韻字不協,提出“詩人綜韻,率多清切;楚辭辭楚,故訛韻實繁”(《文心雕龍·聲律》)之論斷。意思是,屈宋的作品用方言書寫,令人讀之不協,批評説“訛韻實繁”。這個論斷太誇張了,與事實不符[59]。從屈原到劉勰的八百餘年間,語音的發展變化才是劉氏讀楚辭韻腳不協的原因所在。中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語音有縱的演變,還有橫的歧異,各地方言發展演化不平衡,特緩慢者如吳語區,至今還保存有相當多的上古音系活化石。以齊梁雅言(中古音)讀楚辭不協者,以吳語讀之或能暢協。梁末湖州人沈重首倡“協句”説,“協句即古音也”[60]。爾後蘇州人陸德明或稱“協韻”,一度風行江左,其背景資源正是吳語(劉勰世居京口,即今鎮江,不諳吳語,他聽不明白者統統以“非黃鐘之正響”目之)。誦讀《詩經》、《楚辭》,輔以方音,韻律韻味自顯,這在詩歌傳播史上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慧日寺鶱上人的《楚辭音義》,正是這一流派的代表作品[61]。
(二)唐公孫羅《文選音決》十卷,《文選抄》六十九卷
兩書久佚,見于日本寬平三年(891)藤原佐世編《日本國見在書目録》。《唐書·經籍志》著録:“《文選》六十卷,公孫羅撰”,“《文選音》十卷,公孫羅撰”。《新唐書·藝文志》著録:“公孫羅注《文選》六十卷,又《音義》十卷”。兩唐書著録書名、卷數稍異,與《日本國見在書目録》著録同爲公孫羅兩書則一。平安朝中期,大江匡衡(953—1012)奉旨編撰《集注文選》一百二十卷,大江有詩云:“加以孫羅注,加以鄭氏箋。”公孫羅《文選抄》《文選音決》失傳,由《文選集注》傳世殘卷窺知一二。有1936年京都大學影印金澤文庫抄本,羅振玉誤認唐寫本。周祖謨認爲:“謂之音決者,蓋采摭諸家舊音而審決之也。”[62]《文選·離騷》:“夕攬洲之宿莽。”《音決》云:“莽,協韻亡古反,楚俗言也。凡協韻者,以中國爲本,旁取四方之俗以爲韻,故謂之協韻。然於其本俗,則是正也,非協也。”又《招魂》:“參目虎首,身若牛些。”《音決》云:“牛,曹合口呼謀,齊魯之間言也。案:楚詞用此音者,欲使廣知方俗之言也。”又《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音決》云:“楓,方凡反。心,素含反。案:方凡、素含,皆楚本音,非協韻,類皆放此。而稱‘協’者,以他國之言耳。”[63]公孫羅《文選音決》中的楚辭部分對智鶱《楚辭音義》是有所繼承的。《離騷》“周流乎天余乃下”,鶱注“協韻作戶(o)音”,公孫不諳吳語,不知鶱音淵源有自,而想當然改作“楚人音戶”,殊不知上古“魚”部的“下”“馬”等韻字,隋唐時期的江陵方音已經分化。《招魂》“參(叁)目虎首,身若牛些”,《音決》:“牛,曹合口呼謀。齊魯之間言也,楚辭用此音者,欲使廣知方俗之言也。”此則游談無根,幾不知楚辭爲何物矣。
(三)唐李善《文選注》六十卷
梁蕭統編《文選》三十卷,爲世所重,陳、隋間,隋、唐間,先後有蕭該、曹憲、公孫羅等作《音義》若干卷。唐代以詩賦取士,利祿所在,士人以《文選》爲學習詩賦的課本,社會需求量上升,輔導讀物亦應時而生。唐高宗顯慶三年(658),李善注《文選》六十卷,書成進呈。卷三二“騷上”,卷三三“騷下”。其注釋采取王逸《楚辭章句》,略有刪節。傳世全本以南宋淳熙八年(1181)尤袤(延之)池陽郡齋(今安徽貴池)刻本爲最早[64],北京大學圖書館收藏,中華書局於1974年影印出版。
(四)唐五臣《文選注》三十卷
唐玄宗開元六年(718),工部侍郎呂延祚以探究“述作之由”爲名,組織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李周翰等五人重注《文選》三十卷,卷十六“騷上”,卷十七“騷下”。《離騷經》一篇,張銑作小序(亦采自王逸小序,唯開頭增“史記云屈原字平”一句,“字平”乃“名平”之誤),正文或一句或兩句加注,首六句分別由李周翰、呂延濟、劉良、呂向、張銑作注,五人反復交叉,猶似集體討論分頭記録之作品,大多不出王逸《章句》範圍。“其疏通文義,亦間有可采。唐人著述,傳世已稀,固不必竟廢之也。”[65]傳世全本以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建陽崇化書坊陳八郎宅刊本爲最早(卷二一至二五爲補抄),臺北“中央圖書館”收藏,1981年影印公世。
北宋末南宋初,明州刊《六家文選》六十卷(先五臣注,後李善注,以五臣注爲主),日本足利學校藏原版初印本,無一缺頁[66],此彌足珍貴之善本由日本汲古書院於1974年影印公世。2008年3月人民文學出版社重影汲古書院本,清秀悅目。
(五)南唐王勉《楚辭釋文》一卷
《宋史·藝文志》總集類著録,“王勉《楚辭章句》二卷,《楚辭釋文》一卷,《離騷約》二卷”,位置在宋[朱]遵度《群書麗藻》一千卷《目》五十卷之後,徐鍇《賦苑》二百卷《目》一卷之前[67]。徐鍇(920—974)係南唐著名學者,宋遵度生卒年不詳,中華書局點校本《宋史·藝文志》改“宋”作“朱”,是。考《宋史·朱昂傳》:“昂少與熊若谷、鄧洵美同學。朱遵度好讀書,人號之爲‘朱萬卷’,目昂爲‘小萬卷’。”[68]朱遵度能編纂上千卷的大類書,可見“朱萬卷”名不虛傳。“小萬卷”朱昂(925—1007)是宋初著名文人,以工部侍郎致仕,“前後所得奉賜,三之一購奇書,以諷誦爲樂”[69]。史家以“小”目之,則是朱遵度年長,“朱萬卷”名聲卓著,始有“小萬卷”之名續後也。余嘉錫認爲:“王勉雖不知何時人,然既厠於遵度與鍇之間,疑亦南唐人也。《宋志》自有楚辭類,獨勉所著三書入之總集爲不可解。余嘗推求其故,其楚辭自爲一類者,用《宋中興藝文志》之舊,(楚辭九家,十二部,一百四卷。)此三書入總集者,必因北宋國史藝文志之舊也。(北宋國史,有三朝、兩朝、四朝,凡三部,其藝文志皆無楚辭類,此當出於三朝志。)然則勉之《楚辭釋文》自南渡以前,已收入中秘,林虙及晁公武所得之本,殆即自秘閣抄出而失其姓名,由是言楚辭者遂不知有王勉矣。”[70]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著録:“《楚辭釋文》一卷,未詳撰人,其篇次不與世行本同。蓋以《離騷經》、《九辯》、《九歌》、《天問》、《九章》、《遠遊》、《卜居》、《漁父》、《招隱士》、《招魂》、《九懷》、《七諫》、《九嘆》、《哀時命》、《惜誓》、《大招》、《九思》爲次。按今本《九章》第四、《九辯》第八,而王逸《九章》注云‘皆解於《九辯》中’,知《釋文》篇第蓋舊本也,後人始以作者先後次第之爾。或曰天聖中(1023—1032)陳説之所爲也。”[71]陳振孫《直齋書録解題》亦著録:“《離騷釋文》一卷,古本,無名氏。洪氏得之吳郡林虙德祖,其篇次不與今本同。今本首《騷經》,次《九歌》……《釋文》亦首《騷經》,次《九辯》,而後《九歌》。”[72]
南宋高宗紹興十九年至二十四年(1149—1154)七月,洪興祖知饒州,刊《楚辭補注》十七卷,附古本《釋文》一卷,《考異》一卷[73]。數月之後,紹興二十四年十二月,洪興祖忤秦檜,流放昭州(今廣西平樂一帶)編管,次年卒。洪氏自刊本未得暢行於世。其後有書坊翻刻,將原附《考異》一卷、古本《釋文》一卷刪除(散附《補注》中),北宋秘閣所藏又下落不明(或毀于靖康之難),王勉《楚辭釋文》等三書遂一併失傳[74]。姜亮夫師認爲:“大抵釋氏‘音義’一類書,實爲‘釋文’一體之先導。‘音義’起于江左,一時風會所趨,‘音’也,‘義’也,‘音義’也之類,遂爾繁隆。”[75]我們透過洪興祖《楚辭補注》所引尚能仿佛古本《楚辭釋文》之狀貌。“此書大例,僅在考文字字形、音韻而已”[76]。《補注》所録《釋文》凡一百十八則(除《卜居》、《漁父》兩篇外,十五篇都有涉及),多以爲校正本文字形、字音之助。約可分爲三類:字形之變異,字音之注反切,偶有言義訓者。如《離騷》“日月忽其不淹兮”,洪氏曰:“忽,《釋文》作曶”。按:曶,從曰,不從日。《説文·曰部》:“曶,出氣詞也。從曰,象氣出形。”段玉裁注:“此與《心部》‘忽’,音同義異。忽,忘也。若《羽獵賦》蠻曶如神、傅毅《舞賦》雲轉飄曶、漢《樊敏碑》奄曶滅形,皆出氣之意,倏舉之貌,本當用此字,不當作‘忽’(忘)字也。《揚雄傳》‘於時人皆曶之’,則假曶爲忽。《古今人表》仲忽作‘中曶’,許云‘鄭太子曶’,則未識名字取何義也。今則‘忽’行而‘曶’廢矣。”雖然唐以來《離騷》傳本皆寫作“忽”(“日月忽其不淹兮”、“忽奔走以先後兮”、“忽馳騖以追逐兮”、“忽反顧以遊目兮”、“日忽忽其將暮”、“忽反顧以流涕兮”、“忽緯繣其難遷”、“忽吾行此流沙兮”、“忽臨睨夫舊鄉”等),但《離騷》句意,皆非從心之忽(忘也),亦非從日之“
”(昒)(《説文·日部》:“
,尚冥也。從日,勿聲。”段玉裁注:“冥者,窈也,幽也。自日入至於此,尚未日出也。”日將出未出之際,尚未明也。引申爲昏昧,不明白之義)。而從曰之曶,象氣出之形,引申爲飄曶、奄曶,瞬間消失,急、疾、速之義。姜師謂“依文義當作倏忽解,速也,則爲
然”,説的應是此“曶”而非彼“忽”,亦非“
”(《屈原賦校注》誤作“昒”)。當王逸入東觀進呈《楚辭章句》之前二十年左右,許慎亦曾校書東觀,致力於《説文解字》之撰著,王逸於“曶”、“
”、“忽”三字之音同義異應該是明瞭的。南唐王勉《楚辭釋文》作“曶”,正是保存了王逸本之原貌,吉光片羽,彌足珍貴。而世人每不介意,多認“忽”爲本字,以“曶”爲俗字,甚或以“曶”爲誤字,實不足爲訓。《九章·悲回風》:“歲曶曶其若頽兮,旹亦冉冉而將至。”王逸注:“年歲轉去,而流沒也。春秋更到,與老會也。”傳世《楚辭章句》正德本、夫容館本、日本莊允益本以及毛晉緑君亭刊《屈子》、汲古閣翻宋《楚辭補注》本皆作“曶曶”,王逸以“流沒”釋“曶曶”,正是“曶”字本義之引申,是王逸原本之遺存者(旹亦古時字)。“予既滋蘭之九畹兮”,王逸注“滋,栽也。”《釋文》“滋”作“
”。“忍尤而攘詬”,王逸注“詬,恥也”,《釋文》作“訽”,是皆可證宋人稱《釋文》曰“古本”爲不誣也。洪氏書所引《釋文》一百零八則(不含《目録》十七條),姜師一一考釋,“具體分析之,則所録故説,不論其字形、字音,皆有據,雖淺而非妄,則可知也”[77]。
王勉《楚辭釋文》尚有一標誌性特色,那就是它的篇目排列順序與宋代通行本《楚辭》大不同。例如通行本“《九辯》第八”,《釋文》本卻是“《九辯》第二”。洪興祖將《釋文》各篇順序一一注記于《楚辭補注》目録各篇之下並加説明:“按《九章》第四、《九辯》第八,而王逸《九章》注云‘皆解於《九辯》中’,知《釋文》篇第蓋舊本也,後人始以作者先後次第之爾。”[78]洪氏之後,晁公武《郡齋讀書志》、陳振孫《直齋書録解題》皆著録《楚辭釋文》一卷(陳題《離騷釋文》),所列篇次與《楚辭補注》所録相同(《解題》著録之本就是洪興祖藏本)。晁氏、陳氏並采録洪興祖之特別説明,至“以作者先後次第之”者何人,晁氏加了“或曰天聖中陳説之所爲也”一句,陳氏則引“朱侍講按:天聖十年(1032)陳説之序,以爲舊本篇第混併,乃考其人之先後,重定其篇第。然則今本,説之所定也”。古本《楚辭釋文》以其“篇次不與今本合”,特爲宋代學者所矚目。近千年之後,所謂“篇第混併”的獨特景觀依然具有吸引力,微言大義,發人深思。信之者奉爲圭臬,據以回溯漫長的《楚辭》成書過程,認定“《楚辭釋文》中所保留下來的篇目次第,就是漢代古本《楚辭》的本來面貌,從這裏完全反映了《楚辭》一書的纂輯過程和纂輯者的主名”[79]。疑之者以爲,“《章句》十六卷今次,即劉向原次,《釋文》本爲民間誤倒”[80];“《章句》今傳之次,即劉向原本,無可疑。然《釋文》篇次,引《九懷》冠於漢代諸家之首,劉彥和曾明言之,則《釋文》舊本,必有自來。”[81]或信或疑,或疑信參半,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佚書《楚辭釋文》,當真是不可磨滅也。
(六)日本大江匡衡《文選集注》一百二十卷卷首二卷
八世紀初,《楚辭》十六卷本已經傳到日本。公元730年(天平二年)七月,奈良正倉院文書《寫書雜用賬》(收入《大日本古文書》之一)記有“離騷三帙十六卷”。一百六十一年之後,平安朝臣藤原佐世奉敕編撰之《日本國見在書目録》中著録:“楚辭家卅二卷:《楚辭》十六(王逸)、《楚辭音義》(釋智鶱撰)、《楚辭集音》(新撰)、《離騷》十(王逸)、《離騷音》二、《離騷經潤》一”[82],計六種。其中有“新撰”者,可見日本學者已經開始做研究了。在日本,楚辭傳播的更大平臺是《文選》。公元718年(元正天皇養老二年),《養老令》有“進士取明閑實務,並讀《文選》、《爾雅》者”。收載有屈、宋主要作品的《文選》在奈良時代(710—784)初期就已經列入大學寮教材,成爲官方取士的必讀書。藤原佐世《日本國見在書目録》著録“《文選》卅(昭明太子撰)、《文選》六十卷(李善注)、《文選抄》六十九卷(公孫羅撰)、《文選音義》十(李善撰)、《文選音決》十(公孫羅撰)、《文選音義》十(釋道淹撰)、《文選音義》十三(曹憲撰)、《文選抄韻》一、《小文選》九”[83]等衆多文獻。
日本文選學盛行,有一中堅力量,那就是天皇後宮有講習《文選》之傳統,並養成“侍讀《文選》”之世家。平安朝早期,“侍讀《文選》”的是菅原家,以昭明太子三十卷爲底本,添加李善注,擴爲六十卷,是爲宮中定本。平安朝中期,大江匡衡(953—1012)奉旨編撰《集注文選》,長保二年(1000)九月初完成四十餘卷,由藤原道長(966—1027)交書法大家藤原行成(972—1028)謄寫上呈。寬弘元年(1004),《文選集注》一百二十卷並卷首兩卷完成。大江匡衡有詩云:“執卷授明主,從容冕旒褰。尚書十三卷,老子亦五千。文選六十卷,毛詩三百篇。加以孫羅注,加以鄭氏箋。搜史記滯義,追謝司馬遷。叩文集疑闕,仰慚白樂天。”大江匡衡本出身於“侍讀《白氏文集》”世家,學術造詣非凡,他不再固守李善一家,而是集諸家之長。所謂“加以孫羅注”,當是指采集公孫羅《文選抄》六十九卷、《文選音義》十卷等;詩句點到即止,“集注”當然不只公孫羅一家而已。“宮中爲《集注文選》的獻書舉行了最高規格的入宮儀式……這本書最終是以皇后中宮彰子,也就是‘御注’的名義納入圖書寮的。這就是藤原行成爲何在日記中談到此書時稱之爲‘仰注文選’的原因,也就是現在僅存的《文選集注》之殘卷爲何沒有留下任何編撰者的綫索的原因。”[84]
日本鐮倉時代(1192—1333)金澤文庫舊藏抄本《文選集注》殘卷出自大江匡衡《文選集注》轉抄本[85],存二十餘卷。其中卷六三“騷一:屈平《離騷》經上卷”,起“帝高陽之苗裔兮”,止“恐導言之不固”。卷六六“騷四:宋玉《招魂》、劉安《招隱》”。《離騷》先王逸注(有刪節),次《音決》,次陸善經注。《招魂》、《招隱》亦先王逸注(有刪節),次《抄》,次《音決》,次五臣注,次陸善經注。《集注》各條之末時有“今案”,當是集注者之判斷語。《集注》所引“《音決》”源出公孫羅《文選音決》十卷;引“《抄》”者源出公孫羅《文選抄》六十九卷。(公孫羅兩書久佚,皆著録於《日本國見在書目録》。其後的《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亦見著録,書名、卷數稍異。)《集注》引“陸善經曰”源出陸氏《文選注》。陸氏注成於開元二十年(732)以後[86],上距五臣注不少於十四年,陸氏在徵引文獻資料和注釋方面當有所突破和創新,惜其書失傳。《文選集注》保存了公孫羅、陸善經的部分成果,殊爲可貴。如《離騷》“夕攬洲之宿莽”,《集注》引《音決》:“莽,協韻亡古反,楚俗言也。凡協韻者,以中國爲本,旁取四方之俗以韻,故謂之協韻。然於其本俗,則是正音,非協也。”再如關於王逸生平,陸善經注云:“逸字叔師,南郡宜城人,後漢校書郎中,注《楚詞》,後爲豫章太守也。”內容多爲《後漢書》本傳所無,“其言當本於謝承、薛瑩、華嶠、謝忱、袁山松等五家後漢史”[87]。《離騷》“紉秋蘭以爲佩”,王逸注:“……故行清潔者佩芳,德仁明者佩玉,能解結者佩觿,能決疑者佩玦,故孔子無所不佩也。”日本大阪大學圖書館懷德堂文庫藏西村時彥《楚辭王注考異》稿本云:“《文選》各本無此三十四字。古抄本陸善經引王逸曰:‘佩者所以象德。故仁明者佩玉,能解結者佩觿,能決疑者佩玦。孔子無所不佩。屈原自以行清貞,故佩芳蘭以爲興也。’可知《文選》刪節王注,而陸氏引亦與今本不同。後人任意竄改,今之所傳,非王氏之舊也。”《離騷》“曾歔欷余鬱邑兮”,王逸注:“曾,累也。歔欷,懼貌。或曰:曾,重也。歔欷,哀泣之聲也。鬱邑,憂也。”西村時彥《楚辭王注考異》謂王逸注“或曰”“與唐寫《文選》殘本‘陸善經曰:曾,重也。歔欷,悲泣之聲。鬱邑,憂愁之貌’大同小異。陸氏所見王注,若有此‘或曰’,則陸氏必無此注,可知‘或曰’是竄入陸注也”。今本《楚辭章句》內某些注文以及“或曰”云云,各家解讀,見仁見智,西村時彥依據陸善經注文作出新的解説,自可成一家之言。由此可見,轉抄本《文選集注》殘卷之文獻價值尚有待深入研討,大力開發[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