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浙之濱: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建所三十周年紀念文集
- 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
- 1388字
- 2021-01-08 15:12:43
朱熹《楚辭集注》初刻考辨
唐宸
朱熹(1130—1200)《楚辭集注》八卷(附《楚辭辨證》二卷、《楚辭後語》六卷,以下分別簡稱爲《集注》、《辨證》和《後語》),是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著作。學界一般認爲:受到趙汝愚(1140—1196)罷相謫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朱熹晚年開始寄意《楚辭》,通過注《楚辭》來抒發內心憂國懷人的鬱志。他的《集注》和《辨證》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問世的,而《後語》則至臨終仍未完成。關於《集注》和《辨證》的成書時間,學界曾有不同的看法。早在1953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影印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本《集注》時,鄭振鐸先生曾撰跋文認爲:《集注》完成於宋寧宗慶元元年(1195),《辨證》完成於慶元五年,二書存世最早的版本是寧宗嘉定六年(1213)合刻本[1]。此説影響較大,隨後出版的各種整理點校本多從之。然而,束景南先生《朱子大傳》通過嚴密考證,認爲鄭先生的觀點實出於誤解,《集注》應是“在慶元二年才開始動筆寫的”,“完稿是在慶元四年冬間”,《辨證》則“成於慶元五年春間”[2]。崔富章先生《楚辭書録解題》也認爲“《辨證》二卷,完稿於慶元五年三月”[3]。經過束先生和崔先生的考證,《集注》和《辨證》分別成書於慶元四年冬間和慶元五年春間,《後語》爲未成之書,應無疑問。
那麼,《集注》的初刻時間是何時呢?當年鄭振鐸先生所能經眼的版本還很少,遂認爲存世最早的是嘉定六年本。後來姜亮夫先生《楚辭書目提要》著録了慶元四年本一種,崔先生《楚辭書録解題》又著録了嘉定四年本一種,此二種時間都早於嘉定六年本,而且已被學界普遍認爲是《集注》兩個最早的存世版本。慶元四年本因爲刊於朱熹在世時(朱熹卒於慶元六年),似是《集注》理所當然的初刻本,姜先生就曾以此版本爲武器,針對前代楚辭學者毛以陽、朱冀和王邦采等人對《集注》真僞的懷疑,提出了反駁意見:
慶元四年戊午刻本,明見日本大正三年《內閣目》,則熹生時已板行矣,而嘉定四年門人楊楫已刻《辨證》於同安郡齋[4]。今傳本尚有嘉定六年、端平二年、咸淳三年諸本,豈容作僞?[5]
可見,日本大正三年(1914)《內閣目》是姜先生著録慶元四年本《集注》的主要依據之一。此外,姜先生在《集注》的“目録著録”項中列舉了後世目録對《集注》的著録情況:
熹《本傳》:“著《楚辭集注》?!?/p>
《宋史·藝文志》:“朱熹《楚辭集注》八卷,《辨證》一卷?!?/p>
《中興館閣書目》:“朱熹《楚辭集注》八卷,《辨證》二卷,《後語》六卷。”
注:“晁補之《續》、《變》二書各二十卷,熹刊補定著五十二篇,爲《楚辭後語》。”(《玉?!肺逅囊?/p>
《宋史》成於元代,《宋史·藝文志》(以下簡稱“《宋志》”)及朱熹本傳對於考辨《集注》的早期流傳情況意義並不大。唯有《中興館閣書目》是南宋官修之書目,其主修者陳騤(1128—1203)與朱熹同時,可作爲《集注》初刻時間的綫索。
因此,將慶元四年本作爲《集注》初刻本的依據有二:大正三年日本《內閣目》的直接著録(除此以外中國歷代目録都未著録),以及《中興館閣書目》的早期著録。這一觀點,已經普遍爲學界所接受。目前筆者所見的涉及《集注》的專著和論文(包括一些名爲“成書考論”和“版本述略”的論文),以及各種整理本的前言,也都以慶元四年本爲《集注》的初刻本(早年的一些整理本則多沿襲鄭振鐸先生舊説)。然而,慶元四年正是詔禁“僞學”、慶元黨禁十分森嚴的時刻,朱熹的著作真可順利刊刻嗎?帶著這個疑問,我們對《集注》的初刻情況進行了詳細的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