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浙之濱: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建所三十周年紀念文集
- 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
- 2798字
- 2021-01-08 15:12:50
三 典故詞與對仗成詞的區別
在對文裏新産生的詞語並非均通過對仗而成。以典故詞爲例,這類詞語首先是受到典故影響而構造成詞。有些既兼顧典故,也適用於對文,是極巧妙的成詞策略。“題鞭”就是這類例子。
【題鞭】
唐代有“題鞭”一詞:
(1)明逾視牘,文冠題鞭。(《唐大詔令集》卷二六《孝敬皇帝哀冊文》)
(2)觀其言精視牘,思敏題鞭。(《唐大詔令集》卷二九《開元三年冊皇太子赦》)
(3)藴題鞭之妙思,纂置醴之前規。(《唐大詔令集》卷三三《封雅王瓊王制》)
(4)遂得文預題鞭,恩參置醴。(《全唐文》卷一四五《唐太傅蓋公墓碑》)
從例證看,“題鞭”多與“文”、“思”等詞搭配,似指文思高妙。但“題鞭”何以指文思高妙,以及詞語的結構關係則很難從字面得知。
從對仗成詞角度看,“題鞭”與“視牘”、“置醴”相對,意義或有相關性。《漢語大詞典》收“置醴”一詞,釋義爲:“西漢楚元王劉交敬禮申公、白生、穆生等。穆生不嗜酒,每有宴集,楚元王皆特爲穆生置醴。醴,甜酒。見《漢書·楚元王劉交傳》。後以‘置醴’爲崇道尊賢的典實。”[2]視牘指皇子年少聰慧,典出《東觀漢記》,漢明帝爲東海公時,僅從陳留吏牘書文字就知道其深層意義。無論是置醴還是視牘,都用了古代賢王的典故。則題鞭或與賢王有關。
進而考察,可知“題鞭”爲典故詞。《北堂書鈔》卷一〇二《藝文部·賦》“臨渦題鞭”條小注:“魏文帝《臨渦賦》序云:‘余從上乘馬過渦水,徜徉高樹之下。駐馬書鞭,爲《臨渦賦》。’”“駐馬書鞭”似指駐馬而以鞭書寫文字。“題鞭”即從“書鞭”而來,庾信《傷王司徒褒》詩即有“文堪題馬鞭”句。
“題鞭”與“視牘”、“置醴”相對。存在多重構造策略:一、結構相同,詞內部是動賓關係。二、意義相關,題鞭、視牘指皇子等聰慧有文采,置醴指皇子等能夠禮賢下士。三、都有典故來源。魏文帝、漢明帝、楚元王都是賢明的帝王。
有些典故詞則對文信息比較複雜,很難明確其成詞脈絡,如“湯賦”等。
【湯賦】
唐代制文有“湯賦”一詞:
(1)式分湯賦之榮,庶承肅雍之德。(《唐大詔令集》卷四一《封真寧公主等制》)
(2)甫及初笄之年,眷求和鳳之對,用開湯賦,方戒油輧。(《唐大詔令集》卷四二《冊崇徽公主文》)
窺測文意,湯賦與恩賜有關。至於所封之物,則難以通過字義索求。“湯賦”所對之詞有“肅雍”與“油輧”,“肅雍”爲並列關係,稱頌美好的德行;“油輧”爲偏正關係,指公主王妃等所乘之車。
進一步推求,可知該詞源於“湯沐邑”,“湯沐邑”又作“湯沐”或“湯邑”。“湯賦”本義是“湯沐之賦”,進而指供納湯沐之賦的地方,也就是封邑。這與“油輧”對應性更強。如果僅從對仗成詞角度考察,則可能略有窒礙。
此詞本指公主封邑。宋代時,意義逐漸泛化,除指公主封邑外,還可指皇族親眷的封邑:
(3)矧乃后宮之戚,宜推湯賦之華。(宋蔡襄《端明集》卷十一《皇后妹仲翹新婦特封鉅鹿郡君》)
(4)胙以縣田,爲之湯賦。(宋胡宿《文恭集》卷十九《貴妃乳母周氏可特封長安縣君制》)
(5)宜疏湯賦,用錫縣田。(《文恭集》卷十九《魏國大長公主親外孫女錢氏可封壽安縣君制》)
這些受賜者或爲皇后之妹、或爲貴妃乳母,或爲公主外孫,僅僅是皇族親眷。
更甚者,受賜者與皇族毫無關係,只是高級官員的親眷:
(6)析以縣田,胙之湯賦。(《文恭集》卷十九《參知政事高若訥姊陳宗古妻可封文安縣君制》)
(7)因求綍章,願啓湯賦。(《文恭集》卷十九《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文彥博妹信安軍判官成偉妻可封永康縣君制》)
(8)衍增湯賦之數,追襃翟茀之儀。(《文恭集》卷二一《參知政事高若訥祖母追封扶風郡太夫人馬氏可追封澶國太夫人制》)
例中承賜者都是官員親眷,自其祖母、母親至於妻子、姊妹,都是賞賜對象。
合而觀之,“湯賦”由語典詞“湯沐邑”衍生而出,指供納湯沐之賦的地方。本來只指公主封邑,此後語義泛化,也可以指其他官員女性親眷的封邑。
如果不能知悉典故來源,僅僅依據字面義和出現語境,很難準確推知“題鞭”、“湯賦”的成詞理據。這説明文人在對仗成詞過程中能夠充分利用自身知識儲備來巧妙用典,從而化入文句。也就使得詞語既有字面的對仗,又有典故的關涉。這是在辨析對仗成詞理據時很值得注意的現象。
當然,還有一些典故詞則完全無法從對仗成詞角度考察,如“算祀”。
【算祀】
唐五代文有“算祀”一詞:
(1)昔在姬劉,分王子弟。用能本枝碩茂,算祀遐長。(《唐大詔令集》卷三三《封郯王郢王誥》)
(2)三百算祀,二十帝王。(《舊唐書·秦宗權傳》)
(3)唐主知英華已竭,算祀有終。釋龜鼎以如遺,推劍紱而相授。(《全唐文》卷一〇一《受禪改元制》)
例中“算祀”都指國家的命數。例(2)最爲顯著,唐朝建國至滅國約三百年,“三百算祀”指唐朝年數爲三百年。例(1),言周代所以宗族興旺,國運長久,在於能夠分封子弟爲諸侯,用以環衛王室。例(3),記唐哀帝禪位改元事,也是談唐哀帝知道唐朝的命數已經要終結。
有時“算祀”只指“年數”,如:
(4)然而算祀悠邈,載籍寔繁。鑽仰雖多,罕能擇練。(《文苑英華》卷四七三《策賢良問第四道》)
“算祀悠邈”即指年代久長。
“算”有“命數”義,“算祀”似可分析爲近義並列。引例“算祀”所對者也都是並列關係的詞語。但算、祀均與國家命運無涉,何以“算祀”可指國運,則有待考察。
《漢書·敘傳》:“嬀巢姜於孺筮兮,旦算祀于挈龜。”[3]“旦算祀于挈龜”指周公旦通過挈龜推算周朝命數。該句的“算祀”與“巢姜”對文,二者都是動賓短語。表示國運的“算祀”應源於此。左思《魏都賦》有“算祀有紀,天祿有終”句,“算祀”指國家命數。李善注:“《幽通賦》曰:‘旦算祀于契龜。’”[4]已有這種認識。
該義項的“算祀”成詞後很難從對仗成詞角度看出其成詞理據。《魏都賦》,“算祀”與“天祿”相對,後者是偏正結構。例(1)—(3),“算祀”分別與“本枝”、“帝王”、“英華”對仗,而後三者都是並列結構。
這説明,雖然“算祀”由動賓結構而凝結成詞,受字面意義影響,其內部結構關係已經很難從對仗成詞角度推知。這種限制是因爲“算祀”屬於典故詞,而許多典故詞的意義不需要與字面意義契合,這就導致了對文裏相對的詞語結構關係未必相同的現象。
以上從定義、內容等方面考察對仗成詞現象。對仗成詞可以視爲詞語生成的一種動因和策略。作爲動因,其成詞主要是文人爲字句對仗而創造詞語。作爲策略,其成詞是利用一些對仗手法構成一個與所對之詞結構相近、意義相關的詞語。對仗成詞現象主要見於書面語,文人創作出詞語的雛形是第一步,其本人及其他作者反復使用後,才最終成詞。
作者簡介:張福通,南京大學文學院助理研究員
通訊地址:南京市棲霞區仙林大道163號南京大學仙林校區楊宗義樓 郵編:210023
[1]《漢語大詞典》已收釋。
[2]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第8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1年,第1027頁。
[3]《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第4220頁。
[4]蕭統編,李善、呂延濟等注《六臣注文選》,中華書局,1987年,第1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