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浙之濱: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建所三十周年紀念文集
- 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
- 764字
- 2021-01-08 15:12:52
二 “韻果”的命名理據
這種糕點緣何稱“韻果”?下面從構詞語素角度對其取名理據略作探討。
考《説文新附·音部》:“韻,和也。”[6]和諧的聲音自然是美好的,因而“韻”又引申有“美好、標致”義,如宋周煇《清波雜誌》卷六“冷茶”條:“蓋時以婦人有標致者爲‘韻’?!弧崱稚w亦有説:宣和間,衣著曰‘韻纈’;果實曰‘韻梅’;詞曲曰‘韻令’?!?span id="dgq9fnu" class="math-super">[7]可見,“韻”的“美好”義不僅可單用,還可修飾名詞,構成“韻纈、韻梅、韻令”等,表示雅稱。現代漢語中仍有“風韻”、“韻味”、“韻致”等詞,亦其例。
“果”本義是植物的果實。宋代以來,又引申出“糕點”義,因爲點心多爲圓形,大小與一般的水果接近,且造型有時仿照水果樣式,如金棗、壽桃等。如:
果食:以油麵、糖蜜等製成的食品。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二六引宋呂原明《歲時雜記》:“京師人以糖麵爲果食如僧食。但至七夕,有爲人物之形者,以相餉遺?!?span id="ylaqyoe" class="math-super">[8]
果餌:餅餌點心的通稱[9]。宋范成大《石湖詩集》卷三十《分歲詞》:“地爐火軟蒼術香,飣盤果餌如蜂房?!?span id="n2nsy39" class="math-super">[10]
果子:即餜子。泛指糖食糕點。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録》卷二《東角樓街巷》:“飯後飲食上市,如酥蜜食、棗、澄砂團子、香糖果子、蜜煎雕花之類?!?span id="w1ge4z9" class="math-super">[11]
巧果:舊俗七夕時用面和糖等製成片狀,以油炸脆,供乞巧用的點心。清顧祿《清嘉録》卷七《巧果》:“七夕前,市上已賣巧果,有以麵白和糖,綰作苧結之形,油汆令脆者,俗呼爲‘苧結’?!?span id="wbd94md" class="math-super">[12]
表示“糕點”義的“果”後來又産生了後起專字“餜”,如清許奉恩《里乘》卷三《樵夫某甲》:“一日賣柴畢,腹飢,入市食餜,吝錢,僅食三顆。”[13]
“果(餜)”的“糕點”義至今還活躍在衆多方言口語中,在北方方言、吳方言和閩方言中均有保留,如稱“油條”爲“(油炸)果子”。
簡言之,“韻果”爲偏正式名詞,意思是“美好的糕點”。《漢語大詞典》沒有“韻果”一詞,當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