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浙之濱: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建所三十周年紀念文集
- 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
- 4245字
- 2021-01-08 15:12:51
説“胡皴”
陳敏
楊樸處士詩云:“數個胡皴徹骨幹,一壺村酒膠(去聲)牙酸。”《南楚新聞》亦云:“一碟氈根數十皴,盤中猶自有紅鱗。”不知皴何物,疑是餅餌之屬。(宋陸遊《老學庵筆記》)[1]
“氈根”又作“膻根”,一般是羊肉的別稱;“鱗”常用作魚的代稱,“紅鱗”指鯉魚。“胡皴”、“皴”與村酒、氈根、紅鱗並舉,亦當爲一種食物。陸遊懷疑“皴”是一種餅,是有道理的。但是“胡皴”之説鮮見,它的意思一時頗費思量。
明代郎瑛則認爲:“胡皴乃牛頷下之垂皮,對之酸酒,楊言其味之惡也;膻根,羊肉也,又起其細皮對之鯉,《新聞》言其味之美也。”[2]“皴”的常用義是物體粗糙的表皮或皺紋,“胡”多指鳥獸頷下的垂肉或皮囊。郎瑛根據這兩個詞的常用義項,認爲“胡皴”指牛頷下鬆弛有皺紋的皮[3]。於是楊樸詩被理解爲:吃著硬梆梆的牛下頷,喝著酸溜溜的村酒。
但是這種解釋,存有兩個疑問:其一、“胡”大多指狼或鳥的頷下垂肉或皮囊,指牛下巴的用法似乎未見於文獻;其二、“牛頷下之垂皮”即牛皮,一般不會專門用於食用,何況是一餐食用“數個”牛下頷?
相較而言,明代方以智説“糊皴,餅上之紋也”[4],更有道理。惜其言之未盡,試爲之申論。
首先,“胡皴”之“胡”乃“胡餅”之省稱。
《釋名·釋飲食》:“餅,併也,溲麥面使合併也。胡餅,作之大漫冱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5]“胡餅”之“胡”,一説有“大”義;一説因爲餅上有胡麻;一説和西北民族的飲食有關,“以北人所常食而得名也”[6]。第三種説法較普遍,“漢代以來,從西域等周邊地區引進了許多物品,也産生了許多新名詞。一個最簡單的命名方式就是在原有詞前加‘胡’。”[7]胡餅即來自異域的胡食之一,“胡食者,即饆饠、燒餅、胡餅、搭納等是也”[8]。
唐時胡餅和其它胡食已經在中原地區流行開來,《舊唐書》載:“貴人御饌,盡供胡食。”[9]然而胡餅究竟是什麼樣子的,似無定論。而且食物的形制乃至名稱往往因爲各個時代的風俗、喜好有所變化。“飲食四方異宜,而名號亦隨時俗言語不同,至或傳者轉失其本。”[10]
不過,根據一些文獻的記録和描述,我們還是可以對胡餅的製作方法和種類等有所瞭解。
髓餅法:以髓脂、蜜,合和麵;厚四五分,廣六七寸;便著胡餅爐中,令熟。[11]
《趙録》曰:石勒諱胡,胡物皆改名。胡餅曰搏爐,石虎改曰麻餅。[12]
今人呼奢面爲湯餅,唐人呼饅頭爲籠餅,……市井有鬻胡餅者,不曉著名之所謂,得非熟於爐而食者,呼爲爐餅宜矣。[13]
尹師魯性高而褊,在洛中與歐、梅諸公同遊嵩山,師魯曰:“遊山須是帶得胡餅爐來,方是遊山。”諸公咸謂:“遊山貴真率,豈有此理!”[14]
及禮辭慈明還閩,慈明口占偈調之曰:“七折米飯,出爐胡餅。自此一別,稱錘落井。”[15]
胡餅於爐內烘烤而成,所以胡餅又被稱作“搏爐”、“爐餅”,並有“胡餅爐”這樣的專門用具。
另據敦煌文獻記載,胡餅有和油與不和油兩種[16],上引文獻中的“髓餅”就是一種油胡餅。唐代白居易《寄胡餅與楊萬州》詩:“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17]説的也是和油的胡餅。宋代的胡餅從用料上看,有葷油胡餅、素油胡餅和無油胡餅之分。宋代都市中流行的豬胰胡餅和白肉[18]胡餅,將豬胰或去油以後的肉等和入面中,做成面劑子,搟製成形,入爐烘烤,遂成葷油胡餅:
太上宣索市食,如李婆婆雜菜羹、賀四酪面、髒三豬胰胡餅、戈家甜食等數種。[19]
大凡食店,大者謂之分茶,則有頭羹、石髓羹、白肉胡餅、軟羊、大小骨角……[20]
宋代還有一種“白胡餅”,與“白肉胡餅”、“髓餅”並提,以示區別:
集英殿宴金國人使,九盞:第一肉鹹豉,第二爆肉雙下角子,第三蓮花肉油餅骨頭,第四白肉胡餅,第五群仙炙太平畢羅……看食:棗子、髓餅、白胡餅、
餅。[21]
白胡餅大約是一種純用面製成的無油胡餅,或者是使用植物油但不加入其它材料的素油胡餅。“白”有“單純、單一”的意思,用“白~”形式指稱食物時,除了表示食物呈白色的特徵外,也用來表示食物的原料是單一的,例如“白餅”指白麵餅,“白醪”指純糯米酒,“白湯”指不加佐料的清湯,“白飯”指沒有配菜的米飯:
作白餅法:面一石。白米七八升,作粥,以白酒六七升酵中。著火上。酒魚眼沸,絞去滓,以和麵,面起可作。[22]
釀白醪法,取糯米一石,冷水凈淘,漉出著甕中,作魚眼沸湯浸之。[23]
一日穆父折簡招坡食晶飯。及至,乃設飯一盂,蘿蔔一碟,白湯一盞而已。蓋以三白爲晶也。[24]
原來你恁地無恩無義,連石小姐都怠慢。見放著許多葷菜,卻教他吃白飯,是甚道理?[25]
用作齋飯的胡餅當是這種素油的或者無油的胡餅:
唯有餅師每至食時,躬持胡餅十枚,以餉齋餐,如是不替數年。[26]
百丈懷海禪師。福州長樂人也。師參馬大師爲侍者。檀越每送齋飯來。師才揭開盤蓋。馬大師拈起一片胡餅示衆云:“是甚麼?”[27]
用料精細的胡餅是宋代都市甚至皇宮裏受歡迎的麵食,而製作簡單的普通胡餅如素油胡餅或無油胡餅之類,是當時非常普及的食物:
每食饌畢,(舒光勇)必令攔頭輩於務前餅店以四錢買胡餅二枚。[28]
東平董瑛堅老之父知澤州淩川縣。縣素荒寂,市中唯有賣胡餅一家,每以飲饌蕭索爲苦。[29]
南人罕作面餌。有戲語云:“孩兒先自睡不穩,更將捍面杖柱門。何如買個胡餅藥殺著!”蓋譏不北食也。[30]
廣陵法雲寺僧瑉楚嘗(《廣記》作“常”)與中山賈人章某者親熟。章死,瑉楚爲設齋誦經數月。忽遇章於市中,楚未食,章即延入食店,爲置胡餅。(《廣記》卷三五五。曾慥《類説》亦引。)[31]
即使在荒寂的小地方、麵食並不普及的南方都能買到胡餅。而且胡餅的價格也較爲便宜,據上文《默記》所言,市價兩錢一個,所以普通的百姓和僧侶用它來充饑、待客。
其次,“胡皴”之“皴”指裂紋。《説文·皮部》:“皴,皮細起也。”[32]“皴”不僅指皮膚開裂,也用來形容有裂紋的物體表面,例如:
形骸偃蹇任苔蘚,文字皴剝困風雨。(宋蘇轍《和子瞻鳳翔八觀八首·石鼓》詩)[33]
紹興三年,主僧如璧始淘古石井,去淤泥五丈許,四傍皆石壁,鱗皴天成。[34]
梁顧野王墓在吳縣楞伽山下,……紹興間,其碑石雖皴剝斷裂,尚巍然植立。[35]
峽中兩岸高巖峻壁,斧鑿之痕皴皴然。[36]
石鏡山麓,麤頑石也,色黃赤,皴駁,了不能鑒物,可謂浪得名者。[37]
“皴剝”、“皴駁”、“鱗皴”、“皴皴然”都是形容山石表面開裂脫落的樣子,其中“皴皴”重言,“皴剝”、“皴駁”同義並列,“鱗皴”是偏正結構,形容表面龜裂如鱗狀。
胡餅尤其無油胡餅,由於在爐內烘烤而成,表皮有時會出現裂紋[38]。烘烤至熟的食物比起蒸煮的更容易存放和攜帶,所以人們也常將胡餅作出行時的乾糧:
是夜爲中秋,余先從順甯買胡餅一員,懷之爲看月具,而月爲雲掩,竟臥。[39]
只是時間一長,水分蒸發,餅就變硬了,表面出現更多裂紋,甚至變得“徹骨幹”了,所以被楊樸戲稱爲“胡皴”。楊樸生活貧寒,但是窮到吃牛皮顯得有違常理。就著幾個乾胡餅,喝著農家自釀的酒,還是能符合生活實際的。
在明代歸有光的筆下,也有一個喝酒、吃胡餅的隱居者,與楊樸的形象頗爲類似:
玄朗自放於酒,無日不醉,往往對人皆醉中語也。常持胡餅獨往來山中。[40]
因此,筆者以爲,“胡皴”的意思是“有裂紋的胡餅”。楊樸詩中以“胡”代指胡餅,“胡皴”表示乾裂的胡餅。這種説法大約只是楊樸的個人創造,沒有得到普遍接受和廣泛使用,所以鮮見於其他文獻。偶一爲之的語詞含義逐漸被塵封、湮沒,難免後來人對此産生曲解。
(原載《中國典籍與文化》2007年第4期,部分文字有改動、刪節)
作者簡介:陳敏,浙江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教師
通訊地址:浙江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郵編:310023
[1]陸遊《老學庵筆記》,中華書局,1979年,第135頁。
[2]郎瑛《七修續稿》卷四“皴”條,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第576頁。
[3]《大詞典》“胡皴”條即采用了郎瑛的説法,未爲允當,詳見下文。
[4]方以智《通雅》,中國書店,1990年,第474頁下。筆者按:“糊餅”即“胡餅”,因爲詞義和食物有關,受意義類推的影響,此處“胡”字增旁作“糊”。
[5]王先謙《釋名疏證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203—204頁。
[6]黃朝英《靖康緗素雜記》“湯餅”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7頁。
[7]王雲路《試論外族文化對中古漢語詞彙的影響》,《語言研究》2004年第1期,第70頁。
[8]釋慧琳、釋希麟《正續一切經音義》,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481頁。
[9]劉昫《舊唐書》卷四九《輿服志》,中華書局,1975年,第1958頁。
[10]歐陽修《歸田録》,中華書局,1981年,第26頁。
[11]《齊民要術校釋》卷九“餅法”,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年,第632頁。
[12]《太平御覽》,中華書局,1960年,第3819頁上。
[13]張師正《倦遊雜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8頁。
[14]王銍《默記》,中華書局,1981年,第44頁。
[15]釋曉瑩《羅湖野録》卷一,《叢書集成初編》第3354冊,中華書局,1985年,第7頁。
[16]高啓安《唐五代敦煌飲食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113—115頁。
[17]朱金城箋校《白居易集箋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164頁。
[18]筆者按:這裏的“白肉”應指經過砧壓去油處理的肉,見耐得翁《都城紀勝·食店》(《中國風土志叢刊》第48冊第24頁):“蓋白肉,別是砧壓去油者。”
[19]周密《武林舊事》卷七,《中國風土志叢刊》第47冊,廣陵書社,2003年,第324頁。
[20]孟元老《東京夢華録》“食店”,中華書局,1982年,第127頁。
[21]陸遊《老學庵筆記》,第2—3頁。
[22]《齊民要術校釋》卷九“餅法”,第632頁。繆啓愉注:白餅,不加作料的白麵餅。
[23]《齊民要術校釋》卷七“白醪麯”,第501頁。
[24]曾慥《高齋漫録》,《叢書集成初編》第2854冊,中華書局,1985年,第6頁。
[25]《醒世恒言》“兩縣令競義婚孤女”,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年,第7頁。
[26]《祖堂集》卷五“龍潭和尚”,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複製中心,1993年,第99頁下。
[27]《古尊宿語録·大鑒下三世》“百丈懷海大智禪師”,中華書局,1994年,第6頁。
[28]王銍《默記》,第34頁。
[29]洪邁《夷堅丁志》“雞子夢”,中華書局,1981年,第673頁。
[30]莊綽《雞肋編》,中華書局,1983年,第36頁。
[31]徐鉉《稽神録》“僧瑉楚”,中華書局,1996年,第41頁。
[32]許慎《説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第67頁上。
[33]《全宋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1998年,第9830頁。
[34]范成大《吳郡志》“土物”,中華書局,1985年,第227頁。
[35]范成大《吳郡志》“冢墓”,第347頁。
[36]范成大《吳船録》,《筆記小説大觀》第9冊,廣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第138頁上。
[37]陸遊《入蜀記》,《筆記小説大觀》第9冊,廣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第16頁下。
[38]筆者按:今天新疆地區的饢和古代的胡餅有著密切的淵源關係,當地有一種窩窩饢,無油,面厚,烘製出爐時表皮即有裂紋。
[39]徐弘祖《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十二”,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23頁。
[40]歸有光《震川集》“玄朗先生墓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56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