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浙之濱: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建所三十周年紀念文集
- 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
- 1571字
- 2021-01-08 15:12:46
五 引用或化用《莊子》
除以上幾方面對《莊子》的繼承與借鑒外,《新論》還有多處引用或化用《莊子》之文,僅筆者所見就有四處:
1. “夫以人言善我,亦必以人言惡我”。此語見《新論·見征》,原文如下:
夫以人言善我,亦必以人言惡我。王翁使都尉孟孫往泰山告祠,道過徐州,徐州牧宋仲翁道余才智,陳平、留侯之比也。孟孫還,喜謂余曰:“仲翁盛稱子德,子乃此邪!”余應曰:“與僕遊四五歲,不吾見稱。今聞仲翁一言而奇怪之。若有人毀余,子亦信之。吾畏子也。”
“夫以人言善我,亦必以人言惡我”與《莊子·讓王》篇“以人之言,而遺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類似,且整段故事亦類似。《莊子》曰:
子列子窮,容貌有飢色。客有言之于鄭子陽者,曰:“列禦寇,蓋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國而窮,君無乃爲不好士乎?”鄭子陽即令官遺之粟。子列子見使者,再拜而辭。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妾聞爲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樂,今有飢色。君過而遺先生食,先生不受,豈不命邪?”子列子笑,謂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遺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難,而殺子陽。(《讓王》)
2. “聲氏之牛夜亡而遇夔,止而問焉:‘我有四足,動而不善;子一足而超踴,何以然?’”(《補遺》)[10]《莊子》曰:
夔憐蚿,蚿憐蛇,蛇憐風,風憐目,目憐心。夔謂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予無如矣。今子之使萬足,獨奈何?”(《秋水》)
“我有四足,動而不善;子一足而超踴,何以然?”與“吾以一足趻踔而行,予無如矣。今子之使萬足,獨奈何?”存在著明顯的繼承關係。
3. 《新論》有引用莊子和弟子的對話:
莊周病劇,弟子對泣之。應曰:“我今死則誰先?更百年生則誰後?必不得免,何貪於須臾?”(《祛蔽》)
這段話今本《莊子》不存,很可能是《莊子》佚文。
4. “惟人心之所獨曉,父不能以禪子,兄不能以教弟也。”(《離事》)《莊子》曰:
使道而可獻,則人莫不獻之於其君;使道而可進,則人莫不進之於其親;使道而可以告人,則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與人,則人莫不與其子孫。(《天運》)
《莊子》論得“道”乃是個人的體悟,難以傳給別人,即使父子兄弟之間亦不能傳授。桓譚“惟人心之所獨曉,父不能以禪子,兄不能以教弟也”一句,顯然是對《莊子》的化用。
5. “日月若連璧。”(《離事》)《莊子·列禦寇》曰:
莊子將死,弟子欲厚葬之。莊子曰:“吾以天地爲棺槨,以日月爲連璧,星辰爲珠璣,萬物爲齎送。吾葬具豈不備邪?何以加此?”
以“連璧”喻“日月”,是莊子首創。桓譚此喻亦是對《莊子》之文辭的直接化用。
綜上所述,《莊子》對桓譚及其《新論》的創作有著顯著的影響。《新論》吸收了道家莊子的形神觀、生死自然觀、無爲政治觀、養生思想等,體現了漢代儒道互補的趨勢。道家學説無疑也是桓譚反對讖緯神學的思想資源之一。同時,桓譚對神仙方術等迷信思想的批判,也是對道家道教化趨勢的一種抵抗。道教沒有在道家文化的發源地——皖北地區産生,與桓譚等人對讖緯迷信的激烈反對有一定的關係。
作者簡介:高深,淮北師範大學文學院
通訊地址:安徽省淮北市東山路100號 郵編:235000
[1]王充《論衡》,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2]張子俠《建國以來桓譚研究述評》,《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1997年第1期,第59—63頁。
[3]束世澂《後漢書選》,中華書局,1966年,第81頁。
[4]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第4205頁。
[5]宿縣安徽大學中文系《桓譚新論》校注小組《桓譚及其新論》,《安徽大學學報》增刊出版,1976年。本文所引《新論》,若非注明,皆據此本。
[6]王先謙《莊子集解》,中華書局,1987年。本文所引《莊子》皆據此本。
[7]王先謙《莊子集解》,第31頁。
[8]林希逸著,周啓成注《莊子鬳齋口義校注》,中華書局,1997年,第82頁。
[9]桓譚《新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67年。
[10]此條據《太平御覽》卷八九九獸部十一屬於《莊子》。孤證無憑,暫歸《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