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浙之濱: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建所三十周年紀念文集
- 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
- 3278字
- 2021-01-08 15:12:45
四 近現代注譯評議
章太炎對“三老”、“五更”有論述,他説:
周之六典亡三老、五更。三老,三公也;五更者,世疑其出於秦官。秦爵: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皆以主領更卒,部其役使。凡將軍有前、後、左、右,(《百官公卿表》。)而大將軍具中而主莫府。故主鄰更卒者五人。(《訄書重定本·官統(tǒng)》)[31]
他還説:“成周改號,萇弘分官。弘其取於秦官而建五更矣。今叔旦所制,既出山巖屋壁,獨萇弘後定者不傳。然其足以拔亂反正,寧不得與倉姬之典乎?”他認爲“三老”爲萇弘所置之官,其來源久遠,是可取的;但仍以之爲職官,恐失於細考。
其實,東漢蔡邕已論及“五更”爲“五叟”之誤。其《月令問答》曰:“‘三老五更’子獨曰‘五叟’何也?曰‘字誤也。’叟,長老之稱,其字與更相似,書者轉誤,遂以爲‘更’。‘嫂’字女旁,‘瘦’字從‘叟’,今皆以爲‘更’矣。”[32]《太平御覽》卷五三五轉引此文。“嫂”、“瘦”等字“叟”旁,蔡邕時期因字形近似而皆誤寫爲“更”。清代惠棟又補充了一反證:“《列子·黃帝篇》云:‘禾生子伯宿於田更’商丘開之舍注云:‘更’當作‘叟’。然則蔡説不爲無據。”[33]章太炎於此失於深研,遂致此誤。
郭沬若《兩周金文大系圖録考釋》説:“‘參壽’即《魯頌·閟宮》‘三壽作朋’之‘三壽’,當以“三”爲本字,意謂壽如參星之高也。”[34]郭沬若以“三壽”爲“參壽”,並進而認爲是“參星”。但對何謂“參星”卻沒有進一步解説。臺灣學者季旭昇在其《詩經古義新證》中采納郭氏之説,亦以“三壽”爲“參星”[35]。此説值也得商榷,儘管西周《鐘》有“降余多福,余孝孫參壽維利”之語,《晉姜鼎》有“三壽是利”之辭,《者減鐘》(清乾隆間出土於江西臨江縣,今藏於上海博物館,屬春秋中期古樂器)有“若召公壽,若參壽”之句,但仍不足以證其爲“參星”。古代尊崇天命,如果銘文中“三壽”作“參星”解,《者減鐘》敘述應當先天象而後人事,而不應置“三壽”於“召公”之後,而應當寫作:“若參壽,若召公壽”。此外,“參星”在中國古代文化是否即“壽星”還值得懷疑。《爾雅·釋天》説:“壽星,角亢也。”郭璞注:“數起角亢,列宿之長,故曰壽。”據郭璞之説,壽星在二十八宿中當屬東方七宿之角、亢二宿,天文學中屬天蠍座,其中並非三星最亮,不當言“參星”。“參星”如作《禮記·月令》所説“孟春之月昏參中”之“參宿”解,此“參星”在二十八宿中屬西方七宿,天文學中屬牧夫座,則更不能做長壽的象徵。王力先生説:“參宿,其形狀甚爲雄偉,有命將出師之象。”唐代詩人劉禹錫在詩中吟到:“鼙鼓夜聞驚朔雁,旌旗曉動拂參星。”(《令狐相公自天平移鎮(zhèn)太原以詩申賀》)杜甫詩中也説:“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贈衛(wèi)八處士》)無論怎麼説參星都説不上是吉星,又有誰願意與之“作朋”呢?
壽星,又稱“老人星”,唐代武三思《賀老人星見表》説:
伏見太史奏稱八月十九日夜有老人星見,臣等謹按:《黃帝占》云:“老人星一名壽星,色黃明,見則人主壽昌。”又按:《孫氏瑞應圖》云:“王者承天,則老人星臨其國。”又《春秋分候懸象文曜鏡》云:“王者安靜則老人星見。”當以《秋分候之懸象》著符於上,人事發(fā)明於下。壽昌者知億載之有歸;安靜者示萬邦之必附。澄霞助月,非唯石氏之占;散翼垂芒,何獨斗樞之説。臣等謬參纓笏,叨目禎祥,慶抃之誠,實倍殊品,無任踴躍之至。[36](《文苑英華》卷五六一)
《黃帝占》《孫氏瑞應圖》《秋分候之懸象》等書今佚,這些書中所説“老人星一名壽星,色黃明,見則人主壽昌”,“王者承天,則老人星臨其國”,“王者安靜則老人星見”等等,説明在傳統(tǒng)文化中,“老人星”的確與國君之壽昌、國運的長久有密切關係,所以凡遇老人星出現在天空,文臣往往要進“賀表”或獻“賀詩”。《藝文類聚》和《初學記》就收有這類文獻不少,如李商隱《爲滎陽公賀老人星見表》説:“臣得本道進奏院狀報司天監(jiān)李景亮奏八月六日寅時老人星見於南極,其色黃明潤大者,聖惟合徳,神實效祥。必垂有爛之文,以表無疆之祚。”[37]據這些文獻記載,“老人星”不常見,似乎不是恒星,“參星”之説值得懷疑。
陳子展先生《詩經直解》把《魯頌·閟宮》中的“三壽作朋,如岡如陵”譯爲:“要和上壽、中壽、下壽相比爲朋,永恒存在,好象山岡、好象丘陵。”[38]陳子展采納了杜預的解釋,認爲“三壽”爲“上壽、中壽、下壽”之人。而程俊英《詩經譯注》把“三壽作朋,如岡如陵”譯爲:“壽比三老百年長,猶如巍巍南山岡。”這裏是把三壽與三老聯(lián)繫起來了,但似乎信心仍然不足,因而在注釋中仍然把“三壽”注爲上壽、中壽、下壽。金啓華把“三老”解釋爲“三類老人”,周振甫則解釋爲“三個壽人”,其説近似而未爲達詁,雒江生《詩經通詁》認爲:“三壽,三老也,謂能安邦定國之國老。”此説最爲得當。
綜上所述,“三老”當不屬於封建職官體制範疇,所謂“能安邦定國”自然也是誇大之詞。但是尊事“三老”,卻是古代社會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歷代有不少詩歌歌詠其事,如“翼翼三壽,蕃後惟休”(晉代張華《食舉東西廂樂詩》),“八音俱舉,三壽既盥”(唐代李舒《讓皇帝廟樂章·酌獻》),“簪纓三壽客,筆削兩朝書”(宋代王明清《揮麈後録》),“共稱齊三壽,惟願樂千秋”(明代貝瓊《名都篇》)等等。《尚書·盤庚》説:“人惟求舊”,《微子》載父師斥責紂王“違戾耇老”,《泰誓》載商王之罪有“播棄犂老”,《顧命》有“養(yǎng)國老之座”:“東序西鄉(xiāng),敷重豐席,畫純雕玉仍幾。”凡賢明之主都會把敬老尊賢作爲顯示自己美德的方式,而人們也以此爲讚頌賢君,祈福國家的題材。《魯頌·閟宮》中的“三壽作朋”反映了中華民族重老尊賢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源遠流長。
(原載湖南師範大學主辦《中國文學研究》2012年第4期)
作者簡介:尹海江,湖南省懷化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
通訊地址:湖南省懷化市懷東路180號懷化學院東校區(qū)金海花園 郵編:418008
[1]朱熹《詩集傳》卷二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41頁。
[2]孔穎達等《毛詩正義》卷二十,十三經注疏本,中華書局,1980年,第614頁。
[3]王先謙《三家詩義集疏》,中華書局,1987年,第1077頁。
[4]范家相《詩瀋》卷二十,四庫全書本。
[5]孔穎達等《毛詩正義》卷二十,第615頁。
[6]許慎《説文解字》,中華書局,1980年,第173頁。
[7]李善等《六臣注文選》,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57頁。
[8]孔穎達等《禮記正義》,十三經注疏本,中華書局,1980年,第1325頁。
[9]朱熹《詩集傳》卷二十,第241頁。
[10]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中華書局,1986年,第2057頁。
[11]王應麟《困學紀聞》,四部叢刊三編本,上海書店,1985年,第33冊。
[12]王夫之《詩經稗疏》卷四,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13]薛尚功《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卷十,四庫全書本。
[14]王先謙《三家詩義集疏》,中華書局,1987年,第1083頁。
[15]李善等《六臣注文選》,第57頁。
[16]孔穎達等《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注疏本,中華書局,1980年,第2031頁。
[17]惠棟《春秋左傳補注》卷四,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8]王先謙《三家詩義集疏》,第1083頁。
[19]孔穎達等《尚書正義》,十三經注疏本,中華書局,1980年,第181頁。
[20]杜佑《通典》,中華書局,1963年,第110頁。
[21]孔穎達等《禮記正義》,第1410頁。
[22]孔穎達等《春秋左傳正義》,第2031頁。
[23]范曄《後漢書》,中華書局,1982年,第533頁。
[24]齊召南《四庫全書考證》,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25]杜佑《通典》,第110頁。
[26]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0年,第742頁。
[27]班固《漢書》,第33頁。
[28]孔穎達等《春秋左傳正義》,第2167頁。
[29]范曄《後漢書》,第2684頁。
[30]李延壽《北史》卷二十五,中華書局,1974年,第925頁。
[31]章炳麟《章太炎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55頁。
[32]蔡邕《蔡中郎集》卷三,商務印書館,1924年,第50頁。
[33]惠棟《九經古義》卷十一,叢書集成初編本,中華書局,1985年,第126頁。
[34]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録考釋》(下),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年,第153頁。
[35]季旭昇《詩經古義新證》,學苑出版社,2001年,第120頁。
[36]李昉《文苑英華》卷五六一,中華書局,1966年。
[37]董誥《全唐文》,中華書局,1983年,第8041頁下。
[38]陳子展《詩經直解》,復旦大學出版社,1983年,第117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