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9評論

第1章 序言(1)

中國文學悠悠三千年演變發展的歷程,早已匯集成一條起伏蜿蜒、波瀾宏闊的漫長河流;而它各體兼備,于世間萬物眾象無不包納涵蓋、盡收之筆端眼底的復雜構建,也顯示出一種氣象恢弘、異常絢麗豐繁的巨大空間容量。所以,力圖描述其多樣化的表現形態與承傳生新、消長盛衰的進化現象,探究那凸顯的外在形式和深層潛注貫通的藝術特質,以給出較切實恰當的審美與社會文化層面上的價值評判,由之認定它在尋覓、確立民族—國家的靈魂或自我精神面貌上的標志性意義,換言之,即嘗試著為文學編寫撰作總結性的“史”的工作也相應而生——這同樣可謂是淵源久長且古老,因為中國本來就有濃厚的歷史情結、強烈的歷史意識,是一個擁載了悠遠史學傳統的國家。

不過,真正現代意義上的文學史,固然也汲納兼融了一些中國傳統的文化—文史因素,但本質卻是近代文學、科學和思想的產物,于學理觀念、把握方式方法與目的關懷等諸方面,主要接受并實踐著由日本轉道而來的西方理論。難怪那第一部的“中國文學史”竟然出自西洋人翟理士、顧路柏和東洋人古城貞吉之手,而不是中國人自己。之后由二十世紀初迄今,繼京師大學堂師范館國文教習林傳甲與東吳大學國文教授黃人的兩部同名《中國文學史》開山,國人的文學史研究熱情方才高漲。近百年間踵起迭出,分別立足于各自視點取向及不同題材、文體、斷代、民族,而詳略簡繁歧異的著作,已陸續面世達千余種之多,蔚成學術文化界的一派盛景大觀,實亦無甚不可理解者。

不待贅言,作為中國史學宏大敘事的重要構建成分,文學史在張揚“文學必須獨立,與哲學、史學及其他科學可以并立,所謂純文學也”①的本體意識之際,已同時認定了它的期望和追求:根基于特殊學科品格,就那些已然是歷史存留的過去文學現象予以考辨清理、去偽存真,經過重新編排分析,描述出其時空中的發展嬗變過程,最后再進行意義闡釋與價值論斷;或者說是在外部社會歷史文學環境的觀照里,來復原文學的真實生存狀況,揭示那種識別自我的審美性標記和它相互間交流、浸染而成互動的復雜局面,卻絕非只是一般政治經濟、意識形態并民俗風物等的平面鋪陳表敘。總之,所有這些都只存活在鮮明生動的文學歷史畫卷上,又因這畫卷而獲得蓬勃熱情的生命動力。

當明白了上述或許帶著幾分學究氣息的基本原理以后,下一步要解決回答的便該是形而下的兩個具體問題,即面對已然問世的紛紜浩繁的“中國文學史”之林,我們這部新的書還想寫些什么?到底又該怎樣寫?

這里先來說說第二個問題。在許多研究家的心目中,文學史應該是一項精深專門的學術課題。而于諸般可見可知的文學現象背后,準定隱伏、貫穿著某些很難加以明示的,抽象的,但又確實起到決定性影響及支配作用的深層規律,他們的任務當然是發現與揭示真相,進而闡明意義。那么,因為學術性使然,相關著作有些奧博乃至趨于枯燥的證論風格就不可避免,甚或是必然的了。

上述認識無疑有道理。不過,本書所關注的卻是最廣泛的讀者大眾,那便需要別樣與之相適合的把握尺度與敘述方法,為其認同,也能夠增加閱讀樂趣。所以說,中國文學史不能僅是歷朝歷代作家作品的析論和時代背景、相互關系的評介。在我們眼中,它同時甚至首先還是一個悠久美麗的故事,由若干個饒有興味的話題編織成——現在的書名已預先清楚地提示出這層構想命意——并通過暢朗流利、簡潔生動的文筆從容講述出來,輕淺而不淺薄,深厚卻不深奧晦澀。

大致而言,中國文學經歷了由泛雜而轉向專純、自混沌漸進入自覺的演變發展過程。其間產生與存留的篇章多得不可勝數,簡直如煙海般浩渺無垠,任何文學史著作也很難做到巨細無遺皆盡鑒評,所以必然要善加選擇,確立自我的價值取向標準,才能使它們成為被研究、討論的對象,這其實就是相對與絕對的雙向互補,主觀認知和固有事物或個人意圖與客觀公論的協調交融的結果。不過,這一切卻都是根源立足在文學首位的本質特征——審美之上,以文學最重要的審美愉悅功用為依據,從“文學性”出發并最終歸宿于此。

按照這種要求,我們便只能精選那些最具價值的優秀作家,以及他們那些耀動著恒久創造精神的優秀作品來論述。因為這才是導引漫長曲折的中國文學歷史之河奔涌前行的主流,是描繪出斑斕華美的中國文學歷史圖冊的最炫目色彩,是層壘代積成的中國文學歷史大廈的輝煌標志……這種“并非意在面面俱到”,而力求“更具完整、均衡的組織性”的情形,借用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著名文學批評家、文學史家約翰·瑪西的話來說,便是本書“就如同一幅內容并不細致的素描,合乎條理地勾勒出了風景的整體輪廓。這一整體印象猶如從掠過風景上空的飛機上鳥瞰,進入我們眼簾的是那些顯著的特征,是高聳的峰巒和廣闊的草原。我們無法停下來精確測量一下山峰的高度,仔細眺望廣闊的草原。在莎士比亞那里我們只停留了十五分鐘——盡管真正理解他也許要花上十五年甚至五十年”①。

下面再回過頭去說說第一個問題,即文學史究竟應該包含些什么,有怎樣的內容?說到底,它與第二個問題是緊密關聯,不宜截然分割而互為因果的。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自序中說過“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的話頭,給橫向的斷面研究提供了理論,因此,劃分時間階段便是一項最基礎的結構范式,以往的許多種中國文學史也慣常據朝代作為敘述單元。確實,不同朝代都自有代表了其最好文學業績的體裁樣式,例如漢之賦、六朝之駢文、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散曲、雜劇)、明清之小說等,早已為大眾所耳熟能詳,它們再與當時的其他諸文學現象共同構起了復雜而獨特的時代風貌,展示出自己那片絢爛的文學天地。

但是,這樣做往往會使得各種獨立的文體也隨之割裂為幾個區段,而一總給綜合到相應的共時性斷面上,因此被消解掉本身生成、發展、繁盛乃至衰歇或變異的完整形態,那樣對本書的旨趣、意向就顯得不太適合了。所以,我們才另從縱深線形的審察觀覽角度,取用了歷時性條向的結構范式和敘述方法;換句話說,即是以文體為本位來建構起中國文學史的框架大綱——從對特定文學體裁樣式全部生發嬗變過程的描述和相互間的參比映照中,清晰簡要地勾繪出那些錯雜交織的主流脈絡,因以再現其全幅歷史圖景。由是也確定了本書詩歌、散文、戲曲、小說、史傳文學五卷一體的編撰內容。

具體地看,如果用人類整個生命途程去作譬喻的話,那么,中國詩歌則經歷過孩童、少年、青年、壯年至暮年的五個不同階段。先秦孩童時期,民眾集體吟唱的《詩經》,與文士首次個體獨立創作的《楚辭》作為文化—文學原典,以及兩漢的樂府民歌可謂源頭,共同哺育著文人詩,使之成為其后勃勃生長的催化劑。魏晉南北朝屬于少年形成期,在文學自覺進程的推動之下,走出了苦苦求索的艱辛磨難,中國詩歌終于尋覓到內容與形式的協調發展之路,確立起自己的審美理想與藝術精神,并為通往唐詩的極頂輝煌作出不可或缺的準備。那耀動著永遠的生命活力、充滿激情和朝氣而最為開闊健朗的盛唐氣象,則是中國詩歌的青春期,它所陶鑄出來的山水田園詩派、邊塞詩派與李白、杜甫等大詩人,都是后世所永遠難以企及,也無法踵繼再造的藝術巔峰。

壯年時期表現了中國詩歌的轉折和極度成熟。先是中唐因盛極難蹤而開始謀尋變通,以求奇尚俗為新創,再發展至有宋一代的多種美學理想追求,最終建構成與“唐音”并稱楷模的“宋調”;另外是由于音樂的介入而出現的傳統詩歌變體別制的詞和曲,因其高度繁榮發達,竟分別成為宋、元文學勝境的象征。已步入暮年時期的明清兩代,長久籠罩在對過往的回顧、總結里。它每常徘徊游移于宗唐宗宋之間,但無論怎么花樣翻新,也還是未能超越唐宋這兩種審美范型。至此,都顯示著中國古典詩歌的創造熱情已消耗殆盡,剩下所唯一能夠做的,便只有等待“五四”新文學大潮為之帶來的滌蕩與重生了。

品牌:金石海納
上架時間:2014-02-14 11:13:46
出版社: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金石海納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车致| 广丰县| 左云县| 昌宁县| 漳平市| 醴陵市| 丘北县| 区。| 清镇市| 额敏县| 齐河县| 建阳市| 阿拉善右旗| 南川市| 易门县| 潢川县| 溧阳市| 万荣县| 巩留县| 永安市| 锡林郭勒盟| 鲁甸县| 亳州市| 青海省| 乃东县| 金寨县| 疏勒县| 绩溪县| 江川县| 景泰县| 南城县| 雷波县| 贺兰县| 密云县| 济阳县| 台东县| 平原县| 治县。| 普定县| 陕西省| 瑞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