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以政治家的身份登上詩壇(圖1-24),對北宋詩歌的議論化傾向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他自幼博覽強記,讀書一過目,便終生不忘。他的好朋友曾鞏曾把他的作品給歐陽修看,歐陽修十分稱贊。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王安石中進士,他見時弊叢生,就上萬言書,主張改革政治。神宗繼位后,命他先做江寧知府,幾個月后又被召回做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他升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他推行農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許多法令,但因為保守勢力太大,最終失敗。他晚年退居金陵,自號半山老人。其早年作詩“以意氣自許”,把詩歌作為議事議政的工具,常在詩歌中批評時政,關心民瘼,所以風格峭刻簡勁。他尤其喜歡在散文化的古體長詩中運用典故,而不講究意境與情韻,體現了宋詩以文為詩、以議論為詩、以才學為詩的特點。晚年罷相之后,其文學觀念由重教化轉為重審美,因而后期詩作多寫景抒情,思辨色彩和議論傾向相對減弱。他重視詩歌技巧、法度,注意造語用字,試圖通過思力的安排達到天然渾成的境界,如《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逼滹L格精工巧麗,圓融和諧。這類詩作在宋代時獨成一體,被稱為“半山體”。
蘇軾詩、文、詞兼擅,而以詩歌數量最多,達兩千七百多首(蘇軾生平見下一章)。他的詩歌將歐陽修、梅堯臣等人開了頭的“以文為詩”寫作手法推進到“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的地步(圖1-25)。
蘇軾主張詩歌要“有為而作”,也就是提倡用詩歌來寫現實生活,側重表達生活中的情趣、感受和思考,因而他的詩歌內容豐富:有深沉的現實批判,如諷刺楊貴妃喜歡荔枝而不顧兵卒死活的《荔枝嘆》;也有豐富的人生感悟,如感嘆自己生平際遇的《和子由澠池懷舊》;也有寫景抒懷作品,如昨與杭州西湖的《望湖樓醉書》、寫夜觀長江的《游金山寺》等,內容豐富多彩。他早年學習浪漫主義精神,詩風偏于雄健奔放;中年以文字、才學、議論為詩,絢爛崢嶸;晚年學習淡雅之風,平淡精深。因而他的抒情詩蘊涵著深沉的人生反思,議論詩借助形象引發深刻的哲理思辨。如《望湖樓醉書》:“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痹娙艘獾焦P隨,想象奇特,豪放飄逸?!额}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痹撛姳扔髑擅睿贾律羁?,情理交融,韻味悠長。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又號涪翁(圖1-26)。他二十三歲中進士,曾任校書郎、秘書丞兼國史編修,曾兩次因文字獄被害遭貶。他是“蘇門四學士”之一,始終追隨蘇軾,與蘇軾建立了比較密切的關系,其詩與蘇軾齊名,并稱“蘇黃”。
黃庭堅論詩以杜甫為宗,主張以學習杜甫來矯正學習李商隱的西昆體一派。他注重在詩歌的形式技巧上下工夫;又提倡創新,認為“文章最忌隨人后”,“自成一家始逼真”,要求詩歌不落俗套,應當刻意求新求奇,因而以才學為詩,注重從古人、從書本中尋找靈感。他總結兩種學詩方法,一是“奪胎換骨”,就是用自己的言詞模擬前人詩意,或有所引申發展;二是“點鐵成金”,就是拿到前人的“陳言”,經過重新熔鑄,形成新的意境和韻味,化腐朽為神奇。
大概由于黃庭堅過分地在詩歌形式和技巧上用功,因而他的詩作內容顯得很單薄,多寫描述個人生活經歷,抒寫自己卓行獨立、不同流俗的精神氣質以及屢遭貶謫的憤懣情緒的作品。特別是他的題畫詩、詠物詩、論詩詩,都超脫了唐詩注重情感抒發的傾向,而是從哲學或精神的層面來審視這些藝術題材,來表達自己的藝術見解和文化氣質,從而使詩歌更趨內斂,更具有士人的審美情趣。這對宋詩形成重視思致的藝術風格有巨大的影響。
黃庭堅的詩歌集中體現了宋詩最典型的特征:講求構思,結構回旋曲折,意象新奇別致,善于點化前人的詩意或詩句,使事用典,廣征博引,體現了“以才學為詩”的追求。在格律上,好用拗律,押險韻,拗峭奇崛;在字句上,好造硬語,用奇字,力避陳熟,呈現出生新瘦硬、兀傲峭拔的藝術風格,被稱為“山谷體”。
例如他的代表作《寄黃幾復》:“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蘄三折肱。想見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這首詩寫給少年時期的好友黃幾復,表達了他對遠隔萬里的好友的思念,也寄寓著作者深沉的感慨。前半部分寫昔日的歡樂,以表現今日思念的深刻;后半部分贊揚黃幾復清正廉潔一生,卻仍是一個縣令。詩中前兩句化用《左傳》僖公四年和《漢書·蘇武傳》的典故,說明兩人不能相見,只能鴻雁傳書;三、四句化用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李商隱《夜雨寄北》中的句意,來表達少年的交游和分別的思念;五、六句用《漢書·司馬相如傳》和《左傳》定公十三年來說明黃幾復一生廉潔,干練有為;七、八句用了杜甫《不見》和《九日》詩中的句意,抒寫對黃幾復悲涼處境的同情和傷感。全詩“無一字無來處”,活用典故,體現了他“點鐵成金”的技巧。而且詩歌句法新奇,對照鮮明。如頷聯對仗工巧,不用一個動詞,只以名詞的巧妙搭配,形成了新穎獨特的意象,把昔日良辰美景短暫與今天江湖兩地相思對比,感人尤深。詩歌音律拗峭,聲調奇崛,第五句兩平五仄,第六句也是順中帶拗,皆平仄不葉,音節峭拔勁健,體現了黃庭堅用拗律、押險韻的藝術追求。
由于黃庭堅的詩歌在當時形成了很大的影響,許多詩人都追隨他的詩風。南宋初年,呂本中作《江西詩派宗社圖》,首列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三人,其下附詩人二十余位,并把他們稱為“江西詩派”。到了元代,方回又在江西詩派前列杜甫為“一祖”,以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三人為“三宗”,明確提出“一祖三宗”之說,使江西詩派的傳承關系更加明朗。江西詩派只有陳師道、呂本中、陳與義等詩作較好,其他的詩人一味追求藝術技巧,忽略了作品的社會內容和思想價值,因而作品整體價值不高。但北宋滅亡后,受江西詩派影響的一些詩人開始抒寫愛國激情和民族情懷,詩風有所變化,對南宋詩壇影響較大。
四、南宋:更新自我的艱難創新
北宋的滅亡,一度顛覆了宋人溫文爾雅式的沉穩,他們開始用詩歌來表達家國之恨,因而抒發愛國之情成為南宋詩歌的主要內容之一。但南宋初年,江西詩派的影響很大,陳與義、呂本中、曾幾等人,一方面繼續延續江西詩派的詩法,另一方面則試圖對江西詩派過分講究拗律、喜用硬語的毛病進行補救。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洛陽(今屬河南)人。二十三歲以太學上舍甲科授文林郎、開德府(今河南濮陽)教授,后任太學博士。他因為《墨梅》詩寫得好,受到宋徽宗賞識,被提拔為秘書省著作佐郎,后又在陳留(在今河南開封東南)擔任了一段時間的酒稅監。北宋滅亡時,他從陳留南渡,一度流浪在兩湖地區。直到宋高宗紹興元年(1131),他才從廣東、福建輾轉抵達杭州,先后擔任中書舍人、吏部侍郎、禮部侍郎、給事中、翰林學士等職務。紹興七年(1137)春正月,官拜參知政事。第二年退休去世。因陳與義在南宋是以詩名得到宋高宗的賞識并被委以重任的,故被時人視為“詩能達人”的典型,也是南北宋之交最重要的詩人。
陳與義在北宋時期所創作的詩歌多寫閑情逸致,工于技巧而短于見識。南渡之后,經歷了亡國之痛和流離之苦的陳與義,詩作風格開始沉郁起來,尤其是他更多體味到了杜甫當年寫于兵荒馬亂之中的情感,也對杜甫詩歌產生了深切的崇拜。他在《正月十二日自房州城遇金虜至奔入南山》中說:“但恨平生意,輕了少陵詩?!痹娙藢ψ约耗贻p時期的作品表示了某種程度的不滿,開始注重書寫感時傷亂的內容,并努力追求蒼涼沉郁的風格。例如他的七絕《牡丹》:“一自胡塵入漢關,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龍鐘客,獨立東風看牡丹。”牡丹是陳與義故鄉洛陽的名花。離鄉十年了,他感慨人已衰老,而故鄉不知何時能夠收復,凝視異鄉華美的牡丹,不能減弱自己的鄉思,只能增加國破家亡所帶來的痛苦。他的七律受杜甫影響很大。楊萬里說他“詩宗已上少陵壇”(《跋陳簡齋奏章》)。陳與義的感時撫事、沉郁悲壯,突破了北宋后期以來“江西詩派”學習杜甫注重技巧的老路,更強調學習杜甫憂國憂民的精神,因而既重視格律、字句的錘煉,又強調深沉情感的表達,這就避免了江西詩派過于追求尖新瘦硬所形成的雕琢之風,從而形成一種新的雄渾之美。
呂本中(1084—1145)是以詩學評論和詩學主張聞名當時的。他曾對曾幾說,詩歌不能閉門造車地強求,在講求法度中,更應該注重自己的內心體驗,尤其要以意為法,不拘泥于字句,避免詩歌中板滯僵硬的現象。因而他的詩歌大多比較輕松自然,如《連州陽山歸路》“兒女不知來避地,強言風物勝江南”,以兒女的無知反襯自己心中的酸楚,話語自然,脫口而出。因而很多人將他視為南宋詩風轉變的過渡性人物。
曾幾(1084—1166),字吉甫,自號茶山居士。他是堅決主張抗金的,然而長期受到秦檜的排斥。據他的學生陸游說,他去拜見曾幾,常聽到曾幾的憂國之言。曾幾的《雪中務觀數來問訊,用其韻奉贈》也說:“問我居家誰暖眼,為言憂國只寒心。”這對陸游影響很大。曾幾十分推崇黃庭堅,曾把一部《山谷集》讀得爛熟,他還向韓駒、呂本中等江西詩派作家請教過作詩的方法,其詩風受江西詩派影響很大,延續了陳與義、呂本中等重情感、求自然的新變思路,作了許多清新明快的詩歌。有的詩歌寫得情趣盎然,如《三衢道中》:“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痹撛妼懗隽私铣跸牡牟鷻C,已經開啟了楊萬里“誠齋體”追求清新活潑的詩風。
南宋中期,隨著尤袤、楊萬里、范成大、陸游的出現,詩歌創作開始繁榮起來。方回《跋遂初尤先生尚書詩》:“宋中興以來……言詩必曰尤、楊、范、陸?!焙笕朔Q他們為“中興四大家”。這四人中,尤袤詩集失傳,其余三人都以獨特的詩歌風貌,推動了南宋詩歌的艱難轉型。